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635章

一世富贵-第635章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平看着马前的徐昌满面大汗,瞪着一双大眼紧骒看着自己,一时有些发蒙。过了一会才反应过来,一把抓住徐昌的肩膀:“好!好!――母子可安好?”

    徐昌高声道:“母子平安!”

    “平安就好!平安就好!”徐平念叨了几句,只觉得思绪纷乱如麻,一时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骑在马上只是发愣。

    谭虎小声道:“官人,已近家门,我们还是回家里说话的好。”

    “好,回家!回家!”徐平说着,翻身跳下马来,拉着徐昌的胳膊,大步向家门走去。

    进了家门,在大树下的石凳上又发了一会呆,徐平才回过神来,对徐昌道:“主管路上辛苦,且去洗一把脸,回来我们说话!”

    徐昌满面笑容地起身谢过,到一边洗脸去了。孩子生下来,确认了母子平安,他便骑上快马向京城赶来。一路上几乎没有休息,要把这喜讯第一时间告诉徐平。

    两个女儿乖巧懂事,但终究是女儿,张三娘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天天盼着能够抱上孙子。徐平是独子,徐家的香火要传下去,没有儿子怎么能行?

    这种事情好像会传染一样,秀秀和林素娘并不是同时怀孕,却在同一天生产。张三娘拉着丈夫两个家一天之内来回也不知道跑了多少趟,鞋都磨破了,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当知道一天之内有了两个孙子,张三娘的嘴就没有合上过,乐得脸上开了花一样。

    傻傻愣愣地好一会,徐平才把徐昌带来的消息慢慢消化了,只觉得惊喜交加,整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了。这倒不是他重男轻女,两个女儿出生的时候,都没有第一时间给他报喜。盼盼出生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自不须说,二女儿安安出生的时候,家里面跟他想的不一样,没有那么重视,直到由林素娘带着到了洛阳,他才得到了确切消息。这种事情就是靠着第一时间的冲击力,等到大了,亲还是一样亲,但却少了一份惊喜。

    回过神来,徐平叫过刘小乙,从身上摸出一把金钱银钱,也不看有多少,对他道:“你去赏给家里的人,不拘是谁,只要是我们家里的,一概有赏!”

    刘小乙应诺,转身要走,又被徐平叫住,对他道:“还有,家里但凡是喘气的生灵,马牛之类,今晚一律加料!香烛也准备一些,烧化了谢天地!”

    前世的习惯,徐平一向都不求神拜佛,有没有神他也不关心。今天却只觉得满心的欢喜无处释放,但凡能谢的,今天全部一一谢过。

    刘小乙刚走出两步,又被徐平叫了回来,摸了摸自己身上没有钱,对他道:“账上领些钱去,不要问多少,只管向多了领!买些好酒好菜,今夜我们家里庆祝!”

    刘小乙应了诺,这次却不走了,对徐平道:“官人,还有什么事一起吩咐了,我好一起去做。不是小的怕辛苦,只怕耽误了功夫。”

    徐平笑着摆了摆手:“没有了,就这些事情,你去忙吧。――哎,还有一件,到李太尉府上去一趟,一是报喜,二是请李璋前来陪我饮酒。――算了,主管回来了,此事让主管去做吧,你只管去忙别的!”

    刘小乙笑着无奈地摇了摇头,也能感觉到徐平心里的喜悦,拿着钱先去赏人。他在徐家从小厮做起,十多年时间,现在已经成了管着不少产业的主管。说起生活,刘小乙一样有大宅子,家里一样雇得有奴仆婢女,甚至还讨了一房小妾,在京城里面抛开身份不谈的话,正经也是一号富贵员外。这种人生际遇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遇上的,徐平的家就是他的家,徐平的亲人就是他的亲人,家里添丁,他也一样从心里高兴。

    徐昌洗罢了脸回来,徐平让他坐在自己身边,详细问了林素娘和秀秀的身体状况,听说生产顺利,两人一切安好,才彻底放下心来。又问起两个小家伙,到底长得是个什么样子,是像爹还是像妈,几斤几两。

    这种事情徐昌哪里说得上来?女人生产,他只能远远等着,再就是跟着张三娘两处家来回跑,腿都跑细了一圈。至于两位小郎君长得什么样子,他还真没有见着。

    徐平有些遗憾,又问道:“那两位夫人,哪位生的是大哥,哪位生的是二哥?”

    徐昌道:“此事却丝毫马虎不得,长幼有序,容不得半点差池。夫人生产都是按着家里的刻摆掐着时辰记着的,秀秀那边早生了一个时辰,她生的是大哥。”

    徐平连连点头:“好,好,不管是谁大谁小,都一样疼他。”

    这一个时辰,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

    此时社会上宗族观念相当淡薄,嫡庶长幼之分也不分明,没有大家族,也就没有谁主事之说,大家各过各的。长辈在,家里的事情统一由长辈管理,长辈不在了,便就分家另过。李昭述家里七代不分家,京城里仅此一家,传为佳话。但到李昭述这一代,地位已经相差甚远,他自己家里明显过得比其他家好,相当于分家了。一族之中,长辈在的时候看长辈喜欢谁,谁的地位就比较高。长辈不在了,便就看谁当的官大,谁的家里钱多,谁的势力比较大,他在自己家族里说话就比别人管用。就是皇室,宋朝也不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而是在诸子中择贤立为太子。

    林素娘和秀秀本来就是分家各过,生的谁是大哥谁是二哥,在徐家并没有什么差别。

    谁长谁幼,差的是在恩荫上。以徐平的地位,子孙当然会恩荫为官,按此时制度,恩荫首先从长子起,随着官职越来越高,名额越来越多,延及其他子孙。同样为官,一般讲长子比弟弟们要高一品,较高。而且各种礼仪,长子参与的多,机会也多。

    恩荫只论长幼,不论嫡庶,实际上社会没有大家族,嫡庶本来就被淡化了。

    问过了各种细节,徐平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对徐昌道:“主管再辛苦一下,到李太尉府上一趟,一是报喜,再一个请李璋过来,陪我饮两杯酒。今天大喜事,只觉得不饮上两杯,怎么也是睡不着的。”

    徐昌应诺,便就起身,向李家去了。

    李璋娶的是迎儿,名义上是林文思的义女,他是徐平的小舅子。徐家在京城正儿八经的亲戚,也就这么一家了,当然要过来与自己同喜。至于虎子,因为秀秀不是正室,那是秀秀的亲人,但却不是徐家的亲戚。徐平自己可以不在乎这一点,社会交往上,却不能不遵守这个时代的规矩。

    徐昌和刘小乙都离开,徐平一个人坐在院子里,透过大树茂密的枝叶,看着远方红彤彤的夕阳,只觉得感慨万千。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是有两儿两女的人了,一个大家族就此成形。如果没有意外,自己这一支就会开散叶,成为这个时代有数的大家族也说不定。

    十年时间,自己真地变了许多,在这个世界,顶起了一片小小的天空。有父母,有爱人,有子女,有各种各样的朋友,有了无数的羁绊。溶入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由于这些羁绊,徐平变得越来越主动,也不得不主动。

    政治上改革的框架已经撑开,徐平现在要做的是小心翼翼地为改革保驾护航,不使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至于一些小的磕绊,在所难免,也不用太过于在意,最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毕竟徐平自己也是边做边学,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先知。又有谁知道,是自己那前世一知半解的认识正确,还是这个世界的人们总结出来的正确呢?

    只要自己还在改革的阵营中,只要一直前行,所有的问题都会在实践中解决。

    徐平面对的真正难题,还是即将到来的西北战事。禁军像个刺猬,没有战争,徐平便无处下手。军事不改革,政治的改革便就不可能彻底。而且西北的战事打不赢,很多努力也将化为泡影。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徐平都必须参与那场战事中,并且能够赢得胜利。
………………………………

第244章 孤单应对

    这一日下了早朝,后殿再坐,徐平也被请了过去。一般来讲后殿再坐议事的时候,宰辅是当然的参加人选,其他人视情况而定,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和三司使参加的比较多。

    进了崇政殿,行礼如仪,依例赐了茶汤,赐座。

    开始先讨论了一些人事任免,以及一些日常的政务,杂事讨论过了,才到正题。

    赵祯道:“前两日三司上奏,说是京师银行对外放贷不依规例,怕日后出了乱子,要各司对银行放贷严加稽查。诸位大臣以为如何?”

    陈尧佐捧笏道:“此事微臣已经查过,京师银行贷并无情弊,是三司过于谨慎了!”

    “哦――”赵祯有些意外,转头看着一边的徐平。

    徐平捧笏道:“禀陛下,三司审计司曾经查过京师银行放贷的公司,明面上确实是不违规例,但不合常理之处太多,疑点重重。审计司只管勾稽账籍,其间发现不法之事,即付有司处置,如果心存疑虑,则移文有司严查。此事就是发现最近京师银行放贷可疑,他们的疑虑已经在奏章里说得清楚,希望有司派人去查,解答他们的疑惑。”

    李迪道:“审计司觉得不妥,只管自己去查就是,别人又怎么知道他们想的什么!”

    徐平只好耐心解释:“相公,审计司只查账,不执法。查账有直接查出问题的,也有发现苗头而没有真凭实据的,此事便就是发现了苗头。至于具体该怎么查,怎么处置,就不是审计司该管的了。现今民间公司商铺猥多,再加上三司和地方州县属下的,比以前不知多了多少,事务繁杂。依下官之见,当设一个专门的衙门,来管理他们。现今没有,审计司也不知道该移文哪里,所以只好报中书,上奏。”

    听了徐平的话,众人都皱起眉头来,觉得他说的太过麻烦。以前民间的商业纠纷也多了去了,一样是按普通案件,由地方官府审理,现在一切照办就好了,怎么要新设衙门?

    新入学士院的夏竦道:“为政以不扰民为先,衙门越少越好,官事越少越好,使民自治才能天下大治。徐谏议主三司,已经新设了不少衙门,事权归于三司的不少。民间交易纠纷自有成例,何必再设衙门?这样下去,天下要多少官?”

    徐平道:“官,管也,多与不多,只看天下事有没有人在管,能不能管得过来。如果管不过来,新设衙门理所应当。如果衙门清闲,自然合该省并,再者不可混为一谈。”

    御史中丞张观道:“徐平谏议此言不妥,这样下去,为一事就要立一衙门,那天下要多少衙门?以前都有成例,像此次事,审计司觉得不妥,移文开封府就是。如果京城之外的州县觉得有疑虑,便就移文地方,自由地方官决断。”

    徐平摇了摇头:“移文开封府,但开封府管得了京师银行吗?新衙门可以不设,但这种事情以后会越来越多,还是指定一个衙门来管,事有专责的好。”

    这一次却几乎没有人支持徐平,纷纷反对。自徐平等人回京,对三司动了大手术,新建了一些衙门,好多事权都明确出来,归到了三司的名下,早就被很多人看不顺眼了。现在还要这样接着推下去,那还了得?以前的政治框架都快被动摇了。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专门设立管理工商业的机构势在必行。农业还有专门的司农寺,地方官还带劝农使呢,工商业岂能例外?

    但对在场的大臣来说,很多人还是有工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虽然没有明面上的崇本抑末的说法,潜意识里很多人还是这样想。为工商业专设一个机构,开什么玩笑?

    三司是有管理工商业的权利和责任,但出现商业纠纷,则就成了民事案件,三司是没有执法权的,管不了。这样角色就变得有些尴尬,为了方便,三司便就有把所有的工商业收到自己管下的冲动。徐平不想这样做,那样商品经济的链条成了三司内部循环,这个时候的生产力条件是达不到的,必须对外面放开。开放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有统一的一个管理机构,来进行协调和管理,不可或缺。

    赵祯有些心虚,京师银行幕后做主的是他,一直担心被外朝大臣揪住不放,所以一直不吭声。大家反对徐平,他倒是乐见其成。

    见没有支持自己,徐平叹了口气:“衙门是多好还是少好,其实没有一定之规,看的是官府要做哪些事情,而不能拘泥于多还是少。为什么这次京师银行放贷让三司警惕,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钱放出去可能收不回来的问题,那是次要的。实际银行放贷,月月收息,对贷钱的人看得又紧,完全亏掉本钱不大可能。更大的问题,是这些贷钱的公司不是做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