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末天子 >

第46章

汉末天子-第46章

小说: 汉末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站在刘协身前的蔡琰可不知道眼前这位少年皇帝此刻心中闪过的复杂心思,微微躬身一福道:“妾身参见陛下。”

  “蔡家姐姐不必多礼。”蔡琰的声音,也打断了刘协的胡思乱想,大脑恢复了正常,伸手虚扶,有些唏嘘道:“蔡公的事情,朕……”

  怎么说呢,以刘协此刻的角度来看,前任在这件事情上虽然出力了,但却没出全力,表现的有些懦弱,否则的话,未必不能救下蔡邕,不过你能指着一个十岁大的孩子有多强势?否则的话,刘协还真想看看,能够生养出蔡琰这种才女的男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本事。

  “此事,不怪陛下。”蔡琰恬静的摇了摇头,脸上的表情似乎是在笑,但如果认真去看的话,却看不到丝毫笑的痕迹,恬静中,带着淡淡的距离感,虽然很温柔,却有种生人勿进的感觉,这种矛盾的气质,恐怕也只有这种才女身上才会有吧。

  刘协点了点头,本就跟他无关的事情,自然不必强行把过错往自己身上揽,就算是前任,刘协也不觉得有什么错。

  “那这次来见朕,不知是……”刘协将话题拉回了原位,他发现跟这位恬静的才女交流,有时候也挺累的,尤其是对方明显没有太大兴趣的情况下,还是直入主题吧。

  “先要恭喜陛下除贼,重振大汉有望。”蔡琰微微一笑,躬身道。

  “这些客套话,就不必再说了,这些天,朕已经听得耳朵都快要长茧了。”摇头苦笑一声,已经记不清这是这些天来第几次被人恭贺了,一开始还挺有成就感的,但时间长了,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句,是个人都会感觉腻。

  “嗯。”蔡琰疑惑的看了刘协一眼,这话听着有些粗鄙了,却也没有太过在意,小孩子嘛,当下道:“此外,妾身希望陛下恩准,送还家父遗骨回乡。”

  蔡家是陈留大户,落叶归根,别说这个年代,便是在现代,这种思想也是被很多人保留的,如今蔡家就剩下蔡琰这么一个女儿,这些事情,自是需要她来完成的。

  刘协点了点头,汉朝以孝治天下,况且对方还是东汉大儒,这种要求,是没办法拒绝的,而且也没必要拒绝,虽然蔡琰的天赋,的确是一位难得的教育型人才,不过也没理由强行将人家绑在长安不是。

  “也好,朕稍后派些侍卫护送蔡家姐姐回去。”刘协笑道:“如果蔡家姐姐守孝期满之后,觉得陈留那边孤单,不妨回来,朕想建个启蒙书院,挑选一些资质优良的孩子进行启蒙教学,蔡姐姐家学渊源,朕原本还想着请姐姐来主持,只是如今,只能作罢了。”

  建立书院的事情,其实刘协很早就有了打算,他要抗衡世家,又要用世家,最好的办法就是科举,可惜眼下科举绝对不是时候,知识仍旧被少数人垄断,哪怕这个时代已经有了造纸术,但在未得到推广以前,科举就是个笑话,而且就算推广了,没有十年乃至更久时间的积累,民间也很难如同后来唐宋那般的文化普及率。

  没有足够的文化普及度,科举从何谈起?

  而刘协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在稳住世家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书院,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可以帮助自己抗衡世家,这是个慢活,而且还需要其他东西来配合,否则一样会遭到世家的挤兑。

  “谢陛下厚爱,他日家父守孝期满之后,若陛下不嫌弃妾身学问浅薄,定会回来助陛下。”蔡琰微笑道。

  如果说是什么大型书院的话,自然人们是不会认可蔡琰的,但如果只是蒙学,蔡琰却足矣胜任,这个时代纵然男尊女卑,但也没说女人就一定要窝在家里,更重要的是,蔡琰是蔡邕的女儿,本身就有着一定的名气,执掌蒙学的话,没有人能够反对。

  “那可就说定了,如此,朕就等你回来,为朕执掌蒙学了。”刘协笑道,随后对着身边的卫忠道:“卫忠。”

  “奴婢在。”卫忠上前一步,躬身道。

  “你持朕令牌,去军中挑选三百精锐战士,护送蔡家姐姐回乡。”刘协笑道。

  “喏。”卫忠恭敬地接过令牌,小跑着离开。

  “陛下不必如此。”蔡琰连忙道。

  “兵荒马乱,此去陈留虽不说千里迢迢,却也不差了,姐姐一弱女子,让朕如何放心?”刘协摆摆手道:“就这样定了,金口玉言,姐姐不会想让朕出尔反尔吧。”

  “如此……多谢陛下厚爱。”蔡琰连忙躬身说道。


第七十八章 难题


  送走了一脸感激的蔡琰,刘协总觉得自己忘了些什么事情,对于这位罕见的出现双天赋的才女,并且是育人天赋的特殊人才,刘协是非常重视的。

  至于其他诸侯会不会诘难,刘协倒并不是太担心,蔡邕在士林之中的声望可不低,昔日王允刚愎自用的斩杀蔡邕,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当他落难的时候,没有一人跳出来说话,甚至其死后,王氏一门被李傕郭汜诛灭满门,朝中虽有人惋惜,却没人出来劝阻哪怕一句。

  事实上,在西凉军反攻长安以前,王允因为蔡邕的事情,虽然手握大权,却已经有些被众叛亲离的迹象了,随后发生的事情,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关东诸侯,只要脑子没进水,别说迫害,有半点不敬都会被蔡邕的那些门生故吏给喷死,都说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但这话放在蔡邕身上,也不差多少。

  “陛下,尚书令贾诩求见。”就在刘协思索着自己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送走蔡琰回来的卫忠再度禀报道。

  “让他进来。”听到贾诩求见,刘协没有怠慢,这可是自己亲自不惜屈尊降贵,招来的谋士。

  想到当日他与贾诩之间的约定,刘协就不禁有些好笑,贾诩虽然答应向自己效忠,却并没有要求任何好处,甚至主动跟其他西凉将领一般官降一级,在朝堂上,也依旧如以往一般尽可能降低着自己的存在感。

  同样是才华横溢之辈,但贾诩与李儒,完全是两个极端,李儒是哪怕死也绝不甘平庸之人,而贾诩却恰恰相反,他的全部才华,都是围绕着生存这个前提条件下展开的。

  虽然没有明说,但刘协知道,贾诩恐怕是在顾虑,刘协有重振汉室之心,同样也有着足够的潜力。

  而贾诩作为这个时代有数的智者,很清楚刘协要重振汉室江山,最大的难题并不是如今的各路诸侯,而是世家。

  自光武中兴之后二百年间,世家已经逐渐成长到足矣影响皇权兴衰更替的地步,刘协要重振江山,世家是一个绕不开的大坎,甚至不客气的说,失败的可能性极高。

  刘协要制衡世家,作为效忠于刘协的人物,无论贾诩还是李儒、徐晃这些人,肯定要用到,李儒且不说,他的身份其实已经死了,此刻只能藏于幕后,而刘协要制衡世家,很多事情不可能亲力亲为,因此,他需要一个站在前台来帮助自己吸引世家仇恨的人。

  反正贾诩是绝对不愿意做这种事情的,这已经不是触及世家利益,而是触及世家根本的问题,他可以甚至也愿意帮刘协出谋划策,但绝对不愿意站在前台来跟世家去掰腕子,看看商鞅就知道,就算最终自己赢了,下场绝对不会好,甚至王允的下场很可能就是他的下场,这是贾诩绝不容许的事情。

  刘协猜不到贾诩的想法,大概也只以为他是因为身份的关系,至于让贾诩主持这些事情,就算贾诩想要,刘协也不敢给他。

  不是说能力不够,而是贾诩的性格,根本不适合主持这种事情,这跟智慧、谋略什么的没有任何关系,若将事情交给贾诩,或许会解决表面问题,但绝对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老狐狸多半能给自己和稀泥。

  幕后,其实也挺好的,有这么一个暗中为自己出谋划策的顶尖智者,可以当做王牌、杀手锏来用,别人不知道的才叫底牌,而贾诩,显然更适合这种角色。

  思虑间,卫忠已经带着贾诩来到宫中。

  “卫忠,待会儿送文和一面令牌,令其可自由出入宫中。”看着一身黑袍,将自己紧紧裹在袍子里,直到见到刘协,才将待在头上的丝巾摘下,露出真容的贾诩,刘协有些忍俊不禁的笑道,这贾诩,小心的未免有些过头了吧?

  “喏。”卫忠恭敬地点头应诺一声。

  “你先下去吧,无朕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

  卫忠退下之后,刘协才微笑着看向贾诩道:“先生这般行径,却也太过小心了一些。”

  “非常之时,诩如今身份尴尬,不敢给陛下再添烦扰。”贾诩恭敬道。

  “朕已经说过,一罪不二罚,其实若先生愿意,朕大可将之前先生助朕讨贼之事公之于众,相信到时候,没人会再因此事诘难先生。”刘协摇头笑道。

  “人心难测,还是小心为妙。”贾诩摇摇头,的确,若真的如刘协所说那样,确实没人会再因为这件事情为难他,但也代表着,贾诩是刘协心腹的事情要公之于众,恐怕少不了被人记恨。

  “不知陛下此番招臣前来,所为何事?”贾诩躬身道。

  刘协闻言,面色也严肃起来,认真的看向贾诩道:“先生当知道,朕掌权之初,曾言要清查吏治。”

  “可是受到了阻碍?”贾诩点点头,心中已经大致知道刘协为何有此一说。

  “不错。”刘协叹了口气:“为能震慑那些官吏,朕将身边的百名精锐调往各地,负责督查此事,这些人,是朕当初为对付李郭二贼秘密训练出来的精锐之士,若说战阵厮杀,他们每一个都足以以一当十,但说道清查吏治……”

  摇了摇头,刘协皱眉道:“朕知道此事之难,背后恐怕有世家在推动,然这些精锐将士虽然忠诚,但却皆为武夫,说句不中听的话,那些官吏,便是在他们眼皮子底下作假,他们也未必查得出来。”

  说道最后,刘协不禁握紧了拳头,自己掌权之后第一件事情,就遭到这些世家的强烈抵制,这让刘协心中很不爽,却又有些无奈,虽然降了税赋,但根据刘协派出的人明察暗访,他降了一半的税赋,但实际上,到了地方,这一半就成了三成,甚至有些地方一成、两CD有,这些人,显然将他的话当做了耳旁风。

  至于之前刘协为了对付这些人,专门用来让百姓请命的地方,也成了摆设。

  除了长安税赋实实在在的降了一半,其他郡县,税赋依旧高居不下,刘协虽然想过会有困难,却也没想过这些人敢公然给他作假,这是在向自己示威吗?


第七十九章 贾诩献策


  “朕本以为,此番平定李郭二贼,手握关中军权,又有天子之名,这些人如何也该给朕一些薄面,收敛一些,不想……”承明殿中,此刻只有贾诩和刘协两人,刘协也没有绕弯弯,摇头叹道:“虽不说变本加厉,但这关中民生,若再这般继续下去,汉室气运,恐难以为继!”

  这些人是谁,刘协没有说,贾诩也没有去问,但两人心中却都清楚,此时也无需点破。

  贾诩闻言,也认同的点点头。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虽然刘协提出军屯的方案,确实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而且这些世家至少也做出一些让步。

  但问题却不在这里,赋税居高不下,百姓自然会不断流失,一样的赋税,随着百姓的流失,能够收上来的赋税自然越来越少,而世家是否会为了维持利益而做出涸泽而渔的事情这很难说,但最重要的却是刘协的声誉。

  这是刘协上位以来做出的第一个政令,而且讲道理,没有任何问题,降低赋税,才能吸引流民,吸引了更多流民,人口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考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百姓多了,赋税的收入也会随之上涨,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贾诩相信,很多人都能看清楚其中的厉害,但却很少有人愿意让步,为何?无外乎利益,人性本贪,已经吃到嘴里的利益,再想让人吐出来,可就难上加难了。

  “陛下年幼,虽成功伏诛乱贼,但终究积威尚浅,加之如今朝堂,依臣所见,仍为世家把持,无论董卓、李傕、郭汜亦或是陛下,这一点,却都未曾变过。”贾诩沉吟道。

  别看董卓闹得凶,若无关中世家门阀在背后支持,董卓哪来的底气独对关东诸侯?

  之后李傕、郭汜等人掌权,郭汜且不说,李傕那暴脾气,如何能够容忍杨彪、皇甫嵩、司马防这些人在朝中站稳脚跟,甚至不时顶撞他们,皆因这些人,代表着关中民生,他们就算手握雄兵,但吃饭还要靠这些人,哪怕再残暴,依旧不能将这些人给得罪死了。

  如今刘协想要恢复民生,最先要做的,就是将利益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