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末天子 >

第282章

汉末天子-第282章

小说: 汉末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所言甚是。”刘璝叹了口气,看向一车车运回来的粮食,微笑道:“关中将士武器已然封存,将军若有差遣,末将义不容辞。”

  “正好。”魏越也不推辞,点点头道:“如今朝廷大军还未入关,正缺人手,将军久镇绵竹关,对这绵竹关了如指掌,我已请得调令,将军暂任虎贲都尉之职,助我维系治安。”

  “何谓虎贲都尉?”刘璝有些傻眼。

  “便是负责治安,此乃朝廷新设之职。”魏越跟刘璝详细的解释了一番虎贲卫的指责,笑道:“如今城中百姓皆做过暴民,心思难免有异,接下来派粮之时,难免有人不满,将军将麾下人马编成百队,五十人一队分散各处,维护治安。”

  “原来如此,末将领命!”刘璝躬身一礼,转身带着手下去安排维护治安之事,魏越则开始清点城中武器,占领要地,同时分出一支人马作为廷尉,监督虎贲卫执法,又派出人手将粮车运往城中各处开始派粮,对于这些事情,自有一套现成的规矩,无需多大改动,除了偶尔有暴民想要多分一些粮食被人制止之外,因为有廷尉的干涉,这些新降的虎贲卫倒没有弄出什么乱子,城中的百姓在拿到粮食之后,再加上之前魏越毫不留情的下杀手带来的威慑力,大多数百姓都慢慢安分下来,就算有人想要闹事,但百姓手里有了粮食,自然不再愿意跟着他们起哄,绵竹关也逐渐安定下来。


第一百八十章 双喜

  长安,未央宫。

  皇宫选贤已经结束,上万考生的论卷这一次是由刘协带领杨彪、司马防等德高望重之士亲自审阅,上万份论题,足足花了十天的时间方才改完。

  “此番虽未出现精彩绝艳之辈,却也发觉了不少能吏。”刘协将手中的最后一份论卷放下,扭头看向其他几人道:“不知诸位卿家有何收获?”

  这一次的试卷,名字是被盖住的,就算想要偏袒,也找不到目标,满意的答卷做好标记,最后再拆开看名字,杨彪等人闻言不由苦笑,这位天子显然已经想到了他们可能会偏袒,才想出这等办法,当下也只能苦笑着躬身道:“陛下圣明,臣这里,也有几份不错的论卷,可为良才。”

  “好,卫忠,着人拆封,将诸位大臣以及朕做好标记的论卷选出来。”刘协满意的点点头。

  “喏。”卫忠躬身一礼,带着一群宦官下场,恭敬地从一名名大臣手中接过考卷,用匕首将封着名字的线挑开,撕掉封条,然后将其中被标记好的论卷挑出来。

  看着一群宦官开始挑选论卷,杨彪微微皱眉,向刘协拱手道:“陛下,臣有一惑。”

  “太傅请讲。”刘协抬了抬手笑道。

  “此番朝廷选贤,卷中所问,皆为治理之策,然贤者,不该只精通于文案,更该有足够的学问底蕴,能做出锦绣文章,方可称之为贤,而此论卷中,却以务实为主,于学识而言,却并无瓜葛,所选贤能,未免有失偏颇。”杨彪躬身道。

  治国之策,只是学问的一个部分,实际上,大多数学问,都是先贤人生中领悟出来的精华,寒门士子资源有限,所以更专精,而世家子弟却是博览群书,这考得内容太过注重务实,反而对世家子弟有些不利。

  “问得好。”刘协微笑道:“朕不否认如太傅所言,真正的贤者,的确有广播的学问,但朕想请问太傅,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儒,但治理民生却是一塌糊涂,与一位学问不高,但却能将一方治理的井井有条之人,朝廷若要用人治理地方,当选哪位?”

  “这……”杨彪瞬间明白了刘协的意思,苦笑道:“自然是后者。”

  “说的不错。”刘协满意的点了点头:“先圣之学,的确能发人深省,但于朝廷而言,能为百姓做事,于国方才有益,如今朝廷正在用人之际,朕要选的,自然是能为国家做实事之人,锦绣文章虽好,却不能为朕治理民生,不能让百姓吃饱穿暖,非是无用,只是如今国家动荡,社稷危机,朕先要考虑的,是为朕稳固江山,能为朕治理民生之人,至于博学者,他日天下稳定之后,朕会酌情考虑,但如今,朕只能先以朝廷发展为念,还望太傅能够理解。”

  杨彪叹了口气,虽然刘协说的客气,但他知道,这是刘协给自己留面子,如果继续反驳,反而惹怒了刘协,那就不好了,如今世家在朝中地位岌岌可危,他这个太傅不能退,一旦退了,对世家的力量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陛下英明,是臣愚钝。”躬身一礼之后,杨彪退回了班列,静待刘协批阅卷宗。

  见无人再说话后,刘协才继续开始批阅,被群臣选出来的优秀卷宗质量的确过关,刘协看了看上面的名字,有世家,但大多数却是自己并不熟悉的名字。

  “德祖果然不负朕望,这篇兴国十论,颇有见地。”看到杨修的名字时,刘协不禁笑了,杨修的才学和聪慧,他还是认可的,再历练一两年,当个太守是没问题,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真能继承三公的爵位,不过三公的权利,刘协已经准备下调了,以后三公更多的是一个荣誉职位,权利会逐渐分散到下级,说白了,在刘协的构想中,三公以后是一个让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养老的职位,不过如今刘协不准备动,这种官职的调整,还是等天下大定之后再进行吧。

  听到刘协夸奖自己的儿子,杨彪脸上总算多出了几分笑意。

  时间一直持续了三个时辰,刘协才将一众大臣送上来的优秀论卷过了一遍,盖棺定论,分出名次来。

  “未央宫外的金榜可曾立好?”刘协看向贾诩,询问道。

  “回陛下,臣已经请工部大匠用特殊的手段,制出一座金榜,只待陛下放榜。”贾诩躬身道。

  金榜就是刘协想出来的噱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既然要为未来科举铺路,这金榜的意义可不小。

  “很好,卫忠。”刘协将一份份卷宗按照能力的高低,给出了评分,然后看向卫忠。

  “奴婢在。”卫忠连忙上前,躬身道。

  “按照这个排名,着人按照分数高低,排版出来,并在其后附上评分,也好让各方士子知道朝廷如何评价,做成一份榜单,贴在金榜之上,凡上榜之人,三日后,未央宫由朕亲自接见,安排官职。”刘协将排好的论卷交给卫忠道。

  “奴婢遵旨。”卫忠恭敬地从刘协手中接过论卷,带着一群宦官躬身退下,出了大殿,早有等在殿外的许褚带着数十名禁卫保护着卫忠一行离开,以确保途中不会遭受任何人干扰。

  “好了,诸位这些日子陪朕为了国事操劳,也都辛苦了,朕已经命人备好了酒宴,诸位稍后随朕回承明殿用膳,也算犒劳诸位爱卿这段时间的辛苦。”刘协站起身来,微笑着看向众人道。

  “谢陛下厚恩。”杨彪等人连忙起身道。

  未央宫外,此时再度聚集了大批的士人,不少不明真相的百姓路过这里,不解的看着这熟悉的一幕。

  “这些士人怎么回事?又来围堵皇宫?”一名路过的老者不满的看着那些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的士人,刚刚忙活完,看到这一幕,顿时有些不满。

  “这次倒不是围堵皇宫,你忘了,今天是朝廷放榜的日子。”同伴看了一眼士人的方向,有些羡慕的道。

  “放榜?那是什么?”

  “之前皇宫选贤,所谓放榜,就是将那些从上万士人中选择出来的优秀人士的名字写在榜上,这些上了榜单之人,会受到陛下的亲自接见,并安排官职。”同伴有些羡慕的道。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前者愕然的看向同伴,很难理解他怎么知道这么多东西?

  “是你孤陋寡闻,悦来客栈里这些天每天都会说这些事情,在长安,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到现在才知道,都不知道你在长安活了这些年,怎么过来的。”

  “那明天,我也去悦来客栈看看。”

  聚拢在未央宫前的士人自然对这些消息不陌生,此刻三五成群的聚拢在未央宫前,讨论的问题自然离不开这次放榜。

  在一群士人焦急的等待中,午时一刻,卫忠带着两名宦官,在许褚的保护下从宫门里出来。

  “都让开!任何人不得靠近!”许褚将一把大刀往地上一顿,地面都颤了几下,周围十六名护卫将金榜护住,各自拔出腰间的环首刀,杀气腾腾的看向四周,禁止任何人靠近。

  一群士人哪见过这等阵仗?被一群禁卫煞气一逼,纷纷退让开。

  “张榜!”卫忠一脸肃然的来到金榜之下,挥手道。

  两名宦官将榜单张开,站在凳子上,贴在金榜之上。

  “看,第一个果然是那杨德祖!”眼尖的士人已经看到在榜首之上杨修的名字,顿时议论纷纷。

  而张贴好榜单之后,卫忠等人并未离开,而是指着榜单上名字后面的数字朗声道:“此番皇宫选贤,共选贤士五百名,此榜单之上,便是五百名贤士之名,而每个人名字后面,便是陛下亲自评判的结果,以数字来标明,数字越大,便代表此人越优秀,三日后,陛下将在未央宫中,亲自接见这五百名贤士,诸位若有疑问,三日后未央宫中,可直接向陛下询问。”

  卫忠将话说完,便带着许褚等人回宫,只留下两名禁卫维护秩序。

  “那杨德祖确实英才,不过第二名的冯广成也是寒门良才,看陛下评价,仅次那杨德祖一个数字,实在难得。”

  “丁仪乃当朝侍郎丁冲之子,竟然排在榜末,看来确如陛下所说,此番朝廷选贤,只问才能,不问出身呐!”

  “那丁仪能够上榜已经难得,不见那陈家陈守义都未见其名吗?此人平日眼高于顶,实则腹中空空,此番落选,真是大快人心!”

  “前面的兄台,看完了就赶快离开,我等还未看呢!”

  一群士人挤在一起,或兴奋,或沮丧不一而足,也有上榜之人,却不甘自己名落人后,暗自咬牙,等着三日后大殿之上,询问一番。

  就在一众士人围拢着榜单议论纷纷之际,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行风尘仆仆的骑士径直往皇宫飞奔而来,为首的骑士高高举起手中的战报,发出兴奋的吼叫:“蜀中大捷!蜀中大捷!”

  “蜀中?陛下何时伐蜀的?”一群士人闻言有些懵然的看着飞奔而来的骑士,不敢阻拦,连忙让开一条通路,让他们径直飞奔到皇宫前,才停下马来。


第一百八十一章 剑指天下

  三天后,未央宫外,五百名被朝廷选中的士人一个个穿着自己最得体的衣服,精神焕发的立在大殿之上。更新快无广告。

  刘协高坐在龙椅之上,看着堂下的五百名士人,微笑道:“首先,朕要恭喜诸位,自今日起,诸位正式被朝廷录用。”

  “谢陛下!”杨修等人连忙朝着刘协躬身道。

  “此番选贤,被选中者,有朝廷故吏,也有民间奇才,朝廷用人,不问出身,只看能力,不过诸位也莫要过于膨胀,笔上得来终觉浅,尔等的实际能力是否能与尔等文章相附,还要时间和尔等实际能力来证明,所以,只能从县令做起。”刘协笑道:“尔等可有意见?”

  “臣等无异议!”一群士人连忙躬身道,县令,对于杨修这些世家子弟来说不难,但对寒门子弟来说,这样一个能够证明他们的机会却不容易。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一名士人突然站出来,躬身道。

  “讲!”刘协也不着恼,点点头,鼓励的看着对方。

  “谢陛下。”那士人躬身一礼后,朗声道:“据臣观之,此番皇宫选贤,所论之题目,皆以治理一方为题,然臣以为,我辈学者,自当博览群书,非是治国之道不好,但治国之道并非学者全部,为何陛下却只以治国量才?”

  “这个问题,朕已经与太傅探讨过。”刘协点了点头:“非是朕认为其他学问不重要,但朕想问诸位卿家,为一方县令,这些圣贤之书可能令百姓安康,丰衣足食?”

  “这……却是不能,但圣贤之学在与教化,而非……”那士人皱眉想要解释,却被刘协打断。

  “此乃自欺欺人之语,圣贤之道,在于教化不假,但为官一任,首要者,乃令一方安泰,百姓殷富,若连饭都吃不饱,生存都无比艰难,又有何人愿意去听圣贤之教化?”刘协威严的目光看向众人,沉声道:“圣贤之道,可以让人修身养性,但为官之道,却在为百姓做实事,为朝廷分忧,尤其是眼下时逢乱世,朕需要的,是能够为朕治理天下的人才,而非夸夸其谈,只知空谈之辈,所以,此番选贤,以务实为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