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混元仙君-第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星八卦剑阵
昆仑派剑阵,为昆仑七子所创,昆仑派仗以成名。这剑阵按八卦的方位而设,又暗合七星变化。临敌时,昆仑七子之首灵虚子站在乾位上,依次灵霞子站定坤位,灵中子立坎位,灵患子守震位,灵云子把离位,灵泉子护兑位,灵玄子防巽位,留出艮位让人进出。七人功力相差无几,声息相通,心心相印,纵横合击,彼此呼应,因此,力道的发挥超出了七个人连合总力之上。昆仑七子曾以此阵困住七煞儒生闵孝和冰魄神君曹钧,二人因得灵空法师出面说项,才没有丧于此剑阵下。(见陈青云《沉剑迷星》)
十二都天门阵
道家四十九阵中的第一阵,系参透《易经》秘奥所创。道家高手以十二根小圆棍顺手插在地上,在外行看来,一点规律也没有,东一根,西一根有正的有斜的,仿佛随便乱插上去的一样,但是若开了“死”、“灭”两门,即便是武林高手,若不懂其中奥妙,也会在该阵法中转些时候。该阵用来阴敌,实在神妙至极。(见陈青云《巨掌魅影》)
九宫八卦阵
四川唐门掌门唐天生三师弟柳清河所布阵式。此阵将堆堆碎石依九宫八卦方位排列,变化繁多。人被困阵内,只觉四处昏黑如晦,阴气森森,雾气沉沉,不得其门而出。(见东方玉《红线侠侣》)
九宫八卦剑阵
最能表现武当剑法威力的剑阵。由九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法的人,按着九宫八卦方位而布成。自从明末武当派的黄叶道人创此剑阵之后,百余年只用了三次。武当派的连环剑法本以迅捷绵秘见长,若是几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法的人同使,那就简直没有半点空隙,连苍蝇也难以飞过。(见梁羽生《云海玉弓缘》)
刀网阵
刀王余峻峰所创阵法。该阵为九人一组,八人分站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个方位,另外一人居中接应,以快刀攻敌,分进合击,九人如同一体,对方若图各个击破,势必伤在乱刀之下。(见梁羽生《广陵剑》)
刀棒三绝阵
由传神甲、容神午、曹神亥三个人执三根铜棒和三把尖刀组成的战阵。江湖上很少有人能逃出此阵。万杀门主黑杜鹃就死于刀棒三绝中。后杀手之王司马血以一柄碧血剑破掉了刀棒三绝阵。(见古龙《快刀浪子》)
三茅宫假山
三手真人利用三茅宫假山布置的一种奇门迷魂阵。这假山骇墙差不多高,落进假山便觉四周昏黑、山陵起伏、高峰插天,天论你如何奔跑,都找不到出路。楚玉祥、英无双曾身陷假山中。(见东方玉《东方第一剑》)
飞鱼九鼎阵
江泽湖水寇飞鱼蒋兴设计的一种战阵。九人、九鼎、九舟,前后左右分布,往来纵跃,飞鼎、九舟一齐动作,虚虚实实,令敌眼花缭乱。据说这九鼎乃殷商时代,天子派兵丁五百开采川境巴颜喀拉山金石练就,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见梁羽生《武当一剑》)
据《史记·武帝纪》:“禹收九入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相传成汤迁九鼎于商邑。由于九鼎成了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唐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宋徽宗崇宁三年,也曾铸九鼎。金人南下,掠取九鼎北徙,后下落不明。作者利用九鼎的典故,虚构了这一阵法。
千面搜杀阵
八卦夺门阵的变种,和阳光折射相组合而成。列阵者每人一手执刀,一手执多棱银牌,利用特殊地形和阳光折射造成奇特的幻觉,一人幻化为四,四人幻化为八。入阵者虚实莫辨,有四面八方受敌之感。曹羽在汉阳郊外用此阵围困朱翠,朱翠跃至高处俯视窥出破绽,破阵而出。(见萧逸《无忧公主》)
第二卷成长篇【穿越必备常识】古代服饰,用料及饰物资料集
丝
蚕丝;丝织品。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了丝织品。殷商时代发明了提花装置。商代甲骨文出现桑、蚕、丝、帛等字,还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公元前数世纪中国开始向外输出蚕丝和丝织品,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中国丝绸种类多,绣工巧,织造技术高超,图案花纹精美,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誉。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山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呕)丝。”郭璞注:“言噉桑而吐丝,盖蚕类也。”唐杜甫《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象庆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蟹)相射。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定州织刻丝,不用不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桢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农蚕》:“湖丝惟七里者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苏人入手即识。用织帽缎,紫光可鉴。”
锦
用彩色丝线织成图案花纹的织品,常在织造前将纬丝染好颜色,颜色一般在三种以上。特点是色泽鲜艳,质地厚实。常用以缘边。中国织锦业一向发达。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秦汉以来,名目繁多。唐代锦以组织细密、设色精良为特点。宋代三大名锦为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清代壮族的壮锦和瑶、傣等族的棉锦也很著名。《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晋陆翽《邺中记》:“织锦署在中尚方,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凤皇朱雀锦、韬文锦、桃核文锦、或青绨,或白绨、或黄绨、或绿绨、或紫绨、或蜀绨,工巧百数,不可尽名也。”《唐大诏令集。大历六年四月禁大花绫锦等敕》:“在外所织造大张锦、软瑞锦、透背及大繝锦、竭凿六破以上锦、独窠文绫、四尺幅及独窠吴绫、独窠司马绫等,并宜禁断。其长行高丽白锦、杂色锦及常行小文字绫锦等,任依旧例造。其绫锦花纹,所织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万字、双胜,及诸织造差样文字等,亦宜禁断。”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风俗》:“绫绢花样,初尚宋锦,后尚唐汉锦,晋锦,今皆用千钟粟、倭锦、芙蓉锦、宋锦,后尚唐汉锦,晋锦,皆称厌物矣。”清张澍《续黔书。洞锦》:“黎平之曹洞司出洞锦,以五色绒为之,亦有花木禽兽各样,精者甲他郡,湅之水不败,渍之油不污,是夜郎苗妇之手,可与尧时海人争妙也。”参阅元费著《蜀锦谱》、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锦”条。
素
指白色生绢。除作衣料,中国艺术与它也有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书画作品、清代顾、湘、苏、粤四大名绣都是以白色生绢为依托创造出来的。《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绣,从子于鹄。”《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范子计然》:“白素出三辅,匹八百。”又卷八一九引同书:“白纨素出齐鲁。”《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纨素、金银饰镂之物,自是以下,杂彩通于贱人。”清叶梦珠《阅世编。食货六》:“露香园顾氏绣,海内驰名,不特翎毛、花卉、巧若天成,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向来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丈者,不啻数金。”
缬
染花的丝织品;织物上的印染花纹。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至西汉即有金银加彩三色套印染缬。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近年新疆于阗也有绞缬织物出土。唐代普遍流行蜡缬、夹缬和绞缬三种方法。长安有采缬铺。缬氆,即蜡染,或起始于西南少数民族,透过镂空的花版,将蜡融化后印于织物之上,经过浸染处理,再将蜡迹洗净,显出轮廓清晰的花纹。夹缬是用两块相同花纹的版模将织物折叠夹紧,然后再行浸染,染出的图案工整对称,能套染多种颜色,是一种直接印花的方法。绞缬则适合于染印散点状的花纹,染时根据需要先将织物依次撮缬起若干组,再用细线扎紧,浸染时将线拆除,织物上便会出现一组组浑厚而有规则的花纹。北宋时曾下令禁止民间使用染缬,并不许印花棋逢对手片流行。十七、十八世纪的氆氇仍用夹缬法刷印花经纬度和缬法撮晕浸染花纹,保留了唐代的印染风格。晋陶潜《搜神记》卷九:“淮南陈氏于田中种豆,忽见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湿。”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复引诸王按行府库,锦罽珠玑,冰罗雾縠,充积其内。绣、缬、紬、绫、丝、彩、越、葛、线、绢等不可数计,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为元色,余则入染色,谓之彩缬,今民间亦多为之。”
蜀锦
四川成儿产的美锦。以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图案多样,五彩缤纷。三国时,为蜀汉主要手工产品,行销魏、吴。宋时列为贡品,南宋时朝廷赖以购买军马,为此曾严禁私贩。元费著撰有《蜀锦谱》详列宋代蜀锦名目。三国诸葛亮《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华阳国志。蜀志》:“蜀郡西城,故锦里也。”
《渊鉴类函。布帛。锦》引山谦之《丹阳记》:“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有之。”唐杜甫《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元费著《蜀锦谱》:“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史以濯锦。而《蜀都赋》云:‘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游蜀记》云:‘成都有九壁村,出美锦,岁充贡宋朝。’建炎三年,都大茶马司始织造锦绫被褥,折支黎州等处马价,自是私贩之禁兴。”元戚辅之《佩楚轩客谈》:“客蜀时,制十样锦,名:‘长它竹’、‘雕团’、‘象眼’、‘宜男’、‘宝界地、’、‘天下乐’、‘方胜’、‘狮团’、‘八嗒韵’、‘铁蘘梗荷’。”
罗
质地轻软稀疏的丝织品,其经纬组织显椒眼纹。未练者称生罗,已练者称熟罗。起花纹者称纹罗,无花纹者称素罗。自先秦以来,历代都有生产。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服饰实物有绣、罗、绢、纱等各种衣著十余件。唐代有透额罗,即以一小方马尾罗遮住前额,为妇女装饰之一。宋代公多用罗,妇女成婚用以蒙头的盖头,即以五尺见方的皂罗制成。清代苏州生产的罗有花罗、素罗、刀罗、河西罗等名目。罗除主要用作衣料外,历史上还常用作扇面、床帐、屏风等。《战国策。齐策四》:“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披罗衣以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隋书。礼仪志七》:“'皇后'鞠衣,黄罗为之”;“青衣,青罗为之”;“朱衣,绯罗为之。”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风俗》:“罗,初尚暖罗、水围罗,今皆用湖罗、马尾罗、绮罗,而水围罗又下矣。其他纱紬更易,不可胜计。”《红楼梦》第四十回:“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作了帐子,糊了窗屜,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
绮
在素地织纹起花的丝织物。质地柔软,质理疏朗,多用作夏服材料。用经线、纬线错综地在织物上织出凸出的图案工艺,商代已经发明了,安阳殷墟出土的铜器粘有织成规矩纹样的绮、绢等丝织物残迹。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书。禹贡》:“'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孔传:“地宜漆林,又宜蚕桑。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汉书。高帝纪下》:“'八年',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颜师古注:“绮,文缯也,即今之细绫也。”唐白居易《庚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开缄日央晚霞色,满墙风生秋水纹。为褥欲裁怜叶破,制裘将剪惜花分。不如缝作合欢被,寤寐相思如对君。”明张瀚《松窗梦语。风俗记》:“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群相蹈之。如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惟皇后、王妃始得为服;命妇礼冠四品以上用金事件,五品以下用抹金银事件;衣大袖衫,五品以上用纻丝绫罗,六品以下用绫罗缎绢;皆有限制。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