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码头,用在这些工作方面的人手至少是用来屯田的人的数倍。
但成都源源不断地向万县提供物资,从上游运回的粮食、火药、生铁都多得吓人,不但李国英绝对没有想到,就连袁宗第都感到难以置信。两个月前,成都又有一支船队经过万县时,还一口气给袁宗第补充了数百名熟练的造船工匠。当然这些工匠都不属于袁宗第所有,成都只是把他们放在万县,增强整修船只的能力。
袁宗第询问了一下,得知这些工匠都是江南的熟练造船工,他们原本的东家都被江南官府以“通邓”的名义查抄了家产,他们被判充军后就被官兵押到了镇江江边,随着“邓贼来了!”的一声大喊,押送官兵们就扔下这些被充军的船工逃了个一干二净。等官兵“逃走”后,明军就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把他们带上了明军的船。虽然来自不同的东家,但这些造船工的经历大同小异,留在万县的这还只是被明军“解救”的人中的一小批而已。
在这批造船匠抵达前,成都方面还从下游带回来几艘战舰,据说是在九江缴获的江西水师的新战舰——这点袁宗第倒是不怀疑,因为这几条战舰很新,一看就是半成品,比如炮位还没有最后做好,并且没有装上大炮。
这几条船因为还没有建造完,所以邓名也没有把它们留在手里,而是让部下驾驶着返回了四川。成都方面见渝城的压力越来越大,就把它们送给了袁宗第。之前袁宗第手下会种田的人不少,会造船的实在有限,也没有制造这种大型军舰的经验,再加上修补类的工作繁忙,这几条战舰就一直呆在万县港里。
江南的造船工抵达后,很快就帮袁宗第处理这几条战舰的收尾工作,其中有经验的老师傅还告诉袁宗第,这种大型战舰他感觉像是为苏松水师预备的,较多的炮位让它们能够在长江下游的宽阔入海口作战,还能承担一部分近海任务。对苏松水师装备很熟悉的江南造船工,不但把炮位等后期工作都完成了,还对这几条战舰的桅杆、船桨和风帆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造,让它们更适应长江上游的需要——配备的铳炮也都是现成的,装在船舱里一起运来,老师傅们表示,大概再有几天它们就可以正式编入万县的水师序列了。
袁宗第估计,等手下官兵熟悉这几条新式战舰后,万县水师就可以一分为二开始轮休——那时一半的万县水师就足以压倒嘉陵江中的清军水师。叙州那里正在大兴土木,成都知府刘晋戈已经下令向叙州正式派遣驻军、兴修码头,每次万县水师在叙州停留的时候,盐商都会雇佣万县辅兵去帮他们修建卤井。后来不但辅兵都愿意去,连战兵也忍不住要去打工,因为盐商那里不但顿顿干饭管饱,最近还开始提供咸鱼下饭,叶天明叶老板过年的时候给打工的辅兵一人发了一双新布鞋和一套新的布衣服,还宣称等更多的卤水井投产了,他就给打工的万县兵发鸡蛋。
现在万县的军屯搞得比熊兰在时还要差得多,但是袁宗第所部的待遇却是一天比一天好。成都补偿给袁宗第的粮食是万县军屯两、三年也产不出来的,尽管如此,听说叙州那边有可能发鸡蛋时,袁宗第身旁的卫士们也都个个口中生津。
……无论是成都从下游运回的大量粮食,还是从九江拿到的战舰,李国英对这些都一无所知。高邮湖一战前,江南督抚的奏章给李国英一种感觉,那就是邓名在江南处处碰壁。如果这样的话,成都不惜代价地维持长江航运就能有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成都不断地向外运出兵力——盐船都是满载;不过,该如何解释回西川的明船很多也是满载就是件很麻烦的事了。
高邮湖一战的消息传到渝城后,甘陕绿营无不色变,即使是李国英也无法保持一贯的沉稳,长叹道:“邓贼一战江南,擒郎廷佐;二战江南,而皇上崩,这下江宁恐怕难保了。”
不过李国英的预言并没有成为事实,很快戴罪立功的蒋国柱、周培公、梁化凤还是把邓名赶出了江南,并一直驱赶他逃回武昌。
“江南诸公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为何不尽快重建水师呢?”看到战报后李国英又是一阵长吁短叹:“没有水师,那如何能全歼邓名?他想打就打,打不过还可以走,若是江南诸公早早把水师恢复了,先皇也不至于蒙难啊。”
今天,李国英又接到了新的消息。
第三十二节 大敌(下)
“又是一个坏消息。”李国英接到部下报告,邓名、李来亨和刘体纯发布了宣告,自高邮湖以来,这是第三个坏消息了。
上一个是朝廷的旨意,表示要继续给川陕总督提供物资和补给,甚至要从山西抽调绿营来增援渝城。
本来在高邮湖之战后,李国英和他手下的文武官员都判断朝廷会从战略进攻转入防守,以渡过最近几年的人心不稳期。那时李国英甚至已经做好了撤兵的准备,打算放弃渝城,一口气撤退回保宁去。
得知朝廷不但不会削弱四川的物资供应,反倒要继续加强以给顺治报仇后,川陕总督衙门下属的官员,除了李国英以外都欢呼起来,认为这是极好的消息——对川陕总督衙门来说。只有总督本人力排众议,认定这是蠢得不能再蠢的主意,因为清廷需要拿出巨大的赌本来进行这场风险巨大的赌博。
“如果朝廷主动转入防御,那什么时候再转入进攻就是朝廷说了算,但如果是惨败后不得不转入防御,那什么时候还能反攻就不好说了。”李国英显然不是从他的总督衙门的角度来看问题。他痛心疾首之余,甚至举出熊廷弼和王在晋的例子,把他们的战略和今天清廷的战略相对比:“前朝熊廷弼、王在晋都认为,必须先有恢复全辽西的能力,才能尝试恢复锦州;必须要有恢复全辽的实力,才能考虑恢复广宁,这是很对的。今天朝廷遇到的问题,和前朝当年遇到的辽东问题很像。当然,天命在本朝,而邓贼没有,不过形势还是有一些类似。现在我军据守渝城,扼住邓贼的咽喉,虽然他的交通不便,一次次的动员又消耗他的力量,但他迟早会更改这个失误,最后渝城唯一的用处就是消耗川陕的力量,我们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代价千里运粮,耽误甘陕绿营恢复元气的时间。只有在朝廷拥有平定全川的实力时,渝城才重要。现在邓名手下只有二十万男丁而已,这个渝城就算让给他又如何?如果邓贼派兵驻守,那他就要屯田或是运粮,给我们沿着嘉陵江突袭他的机会;而如果他不要渝城,等到朝廷要平定四川的时候,我们再出兵占领便是,何必非要呆在这里?”
虽然朝廷这些年有些积蓄,但从山西抽调部队进入四川,让后再兵分几路向成都发起进攻,这无疑需要花费惊人的军费;李国英无法想像万一进剿失败,也许会是一场比明军萨尔浒战役还要严重得多的失败,清廷会损失大量的储蓄、兵力和声望,无限期地失去战略进攻权,甚至还会导致朝廷失去战略预备队和很大一部分动员能力。万一蒙古、倭寇或是郑成功、李定国趁机发动进攻,朝廷都无法支援其它地方,而只能盼望各地靠自己的力量顶住。
总督衙门上下人人欢欣鼓舞,高呼朝廷英明,李国英却是忧心忡忡。他当然不能公开反对朝廷的政策和拨款,毕竟他手下都等着这笔钱粮,即使李国英是总督之尊也不敢犯了众怒,他可不想做一个指挥不动手下军队的总督。
因此;李国英只能含糊其辞地建议朝廷不要急于向成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要考虑洪承畴当年的对策,那就是稳固防守,静观明军发生内讧。眼下不发动攻势不是因为没有力量,而是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时机,如果仓促行动导致惨败的话,那曰后有再好的机会出现,清廷也无法利用了。
在给清廷的上书中,李国英仔细地分析了一遍南明的现状,他认为现在南明的局面和李定国两厥名王后非常近似,明军内部的原有秩序正在被打乱,明军各派系的实力均开始膨胀,但并没有一个有绝对权威的领袖。永历天子现在对明军各部的号召力,比三王内讧前还要糟糕,权威的丧失导致明军各派将领都有机会争夺领导权。
李国英认为,只要清廷稳住阵脚,那明军方面就一定会再次发生为争夺领导权而出现的内讧冲突,而李国英认为,这次挑起内讧的多半是实力急速膨胀的邓名。现在邓名拥有了巨大的声望、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严重打破了以往的平衡,当邓名发动内部统一战争后,他的名声和获得的支持就会像李定国当年一样急速下滑。一旦大批的明军盟友变成了邓名的敌人,他们的势力被击败但是还没有被消化时,那才是李国英认为的消灭邓名的最好时机。
而且,李国英还认为,清廷并不用等待很长时间就能看到邓名发动的内讧,一方面因为邓名的力量和声望已经和其他明军发生严重冲突;另外,顺治刚刚去世,清廷主幼国疑的局面可能会让邓名出现误判,认为此时正是他发动内讧的好时机,可以趁着清廷稳定内部的时候统一明军。
一旦邓名发动了统一战争,那么清军就可以得到心怀不满的投诚者,可以满意地看到邓名在内讧中折损兵力和物资,消灭他本可以指望的盟友;到时候清军再发动全力一击,就可以把邓名赶去藏区那边,让他再也休想在川西立足。
直到收到邓名的这个宣告前,李国英还对他的战略构想充满了信心。
“邓名不统一明军政令就是等死,这点他应该很清楚,而他绝不是肯束手待毙的人,所以我一直以为,他会利用自己声望极高,朝廷陷入混乱的时候冒险一搏的。”李国英放下了那份文书,对左右的幕僚们长叹一声:“没想到他居然这么看得开,宁愿和实力远不如他的人平起平坐,看来短期内他们是不会内讧了。”
“总督大人不必这样失望,”一个幕僚劝解道:“或许邓名只是为了麻痹他的同党,说不定明天就有新的消息传来:邓名宰了刘体纯并且正和李来亨兵戎相见。”
“不会的,邓名既然搞了一个宣告出来,就说明他心里明白得很,政令不统一固然是死路一条,可是武力统一还是死路一条;他心里既然如此明白,那就绝不会给我们机会的。”李国英苦笑着摇摇头:“你们知道邓名让本官想起谁来了吗?”
不等幕僚们发问,李国英就主动说出了答案:“就是太宗皇帝。”
“啊。”不少幕僚都发出了惊呼声。
“不错,就是太宗皇帝。太祖皇帝(努尔哈赤)驾崩后,我朝只有辽、沈弹丸之地,前朝集结重兵于辽西走廊,背后的毛文龙又曰夜袭扰,四周的蒙古、朝鲜也都是敌非友,而且内部争立不休,怎么看怎么都是必死之局。太宗皇帝那时也很明白,若是八旗不能团结起来,那社稷必定会覆灭;而如果武力统一八旗,就算取胜也会伤亡惨重,战败的一方还多半会去投奔前朝,这和邓名现在的形势几乎是完全一样的。而太宗皇帝选择的就是八王议政,四大贝勒平起平坐,任何事情都是八旗讨论后才执行,太宗皇帝绝不擅自做主。”
听到这里有幕僚问道:“总督大人的意思是,邓贼这是在学太宗皇帝吗?”
“正是如此,”李国英点点头,他指着宣言上说道:“太宗皇帝当年有什么想法都在诸王议政的时候提出来,大家都同意了才去做,虽然这让太宗皇帝无法如臂使指一样地控制八旗,但首先是把八旗团结起来了;其次,太宗皇帝不需要用武力来统一政令。邓名这个委员会明显就是在学太宗皇帝,他不想让明军变成一盘散沙,但也绝不会使用武力。”
“他们还要让奉节当审判官呢!”又有一个幕僚说道。
“这个?”李国英不假思索地说道:“这是给文安之一个面子罢了。”
沉吟了一下,李国英又道:“邓名雄才大略,当速灭,或许朝廷急攻四川还是有道理的。”
“邓贼不过是学我朝太宗皇帝罢了,总督大人把此獠看得也太高了吧?”幕僚们觉得邓名既然是在学皇太极,那也就没什么了不起了。
“不然,剪除异己是人之常情,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跌倒在这一关上了。前朝自相残杀的事情做得还少么?只有这个邓名,军力强于虁东众贼,名声也一时无双,还这么年轻,却能学到太宗皇帝的心姓,这岂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一想到邓名的年纪,李国英就感到一片寒意:“光有武勇不可怕,大不了就是一个项羽。但邓贼才二十岁出头,这忍耐的工夫就有刘邦的风范了,这还了得?”
……“前面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