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兵王在三国-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着众人的面,李傕反悔了,咬死了没有指使焦韧。
王允大怒道:“李傕,你简直是无耻。昨天做的事情,今天怎能如此厚脸的推翻。”
这时,李儒站了出来。
李儒眼睛微微眯起,眸子中闪烁着寒光,道:“王司徒,说话要讲究真凭实据。您是朝中有数的重臣,是明理的人,不能污蔑李傕。否则传出去,就不好听了。”
刘宣看到了李儒,要一步站出来,却被王允伸手阻止。
王允拱手道:“郎中令这话,不妥当。既然李将军从未指使长安县令焦韧,那为什么李将军昨天夜里,会出现在监牢呢?甚至李将军还留在牢房,实在是怪事,太令人怀疑了。”
李儒微笑道:“王司徒既然有怀疑,那就辩一辩。正所谓,理不辩不明。越是辩解,越是清晰。来人,请长安县令。”
刷!
王允的脸上,忽然有了一丝动容。
长安县令来了!
李儒,果然不简单,竟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此时的王允,眼神肃然。
李儒望着面露一丝焦急神色的王允,嘴角抿着一抹笑容。
王允这人,城府很深。
可就算是如此,也得被他算计。
不多时,胖乎乎的焦韧走了进来。他进入厅中,恭敬的向董卓及朝中的官员行礼。
李儒笑眯眯的盯着焦韧,道:“焦韧,关于审问刘宣一事,你如实的道来。如若有半分虚假,本官砍掉你的狗头。”
“是,下官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焦韧微躬着身子,这样的动作,令他相当的难受。
李儒道:“说吧,到底是怎么回事?”
焦韧回答道:“回禀郎中令,事情是这样的。”
“前天中午,下官接到了衙役禀报,说城西出了杀人命案。下官审查后,根据当时在场的人描述,让让勾画了画像,然后派人搜寻。”
“卑职想着尽早破案,就一直带着衙役守在城门口,仔细查看进出城门的人。”
“因为考虑到,杀人犯可能故布疑阵,或许会出了城,然后再入城,洗脱掉自身的嫌疑,所以下官仔细的严查。”
“恰好,宣公子从马车上下来,和画像有些吻合。”
“下官又不认识宣公子,不知道宣公子是第一次来长安,所以下官带着十余名士兵包围了宣公子。”
焦韧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继续道:“因为宣公子有误会,才让李傕将军从城楼上调遣士兵抓捕刘宣。”
“这件事,也的确是卑职失职,能力不足。”
“卑职查不出踪迹,又知道了刘宣的身份是北海世子,有些畏惧,所以就请李将军出手。所以,才有了李将军昨夜提审刘宣的事情。”
焦韧叹息一声,道:“哪知道在审问是,刘宣竟然突然发难,反过来抓了李将军,胁迫下官,把李将军扣押在牢房中。到了今天,李将军才得以获救。”
焦韧的一番话,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
逻辑上,变得严密起来。
焦韧说拿着画像在城门口等待,恰好碰到了刘宣,这说得过去。刘宣是第一次来长安,而焦韧担心罪犯再混入城内,守在城门口,也有了解释。
一切的情况,都圆回来了。
王允看了李儒一眼,神色中带着一丝震惊。
这么短的时间,李儒就勒令焦韧改口,还改变了口风,果然不简单。
此人,不愧是董卓的第一谋士。
董卓的脸上挂着笑容,虽然李傕丢脸了,但焦韧一改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反而有倒打一耙的意思,他心中的一丝郁结,也稍稍缓解了。
董卓面带笑容,很是得意,问道:“王司徒,虽说刘宣被污蔑,但焦韧的出发点,终究是好的。本相也知道刘宣是第一次来长安,是不可能杀人的。不过,也不能怪长安县令。毕竟,他有他的责任。”
李傕恭敬站着,嘴角勾起一抹笑容。
终于,翻身了!
王允看了李傕一眼,再看李儒,微笑道:“郎中令,老夫既然来了,自然有一定的证据。不过,还得稍等片刻才行。”
此话一出,李儒眉头一挑。
情况,似乎不妙。
李儒盯着王允,似乎在琢磨,王允有怎样的证据来证明。
刘宣站在王允的身后,嘴角噙着一抹笑容。
王允此人,果然老谋深算,太不简单。
在他的计划中,刘宣就是要把事情闹大,闹到丞相府请董卓处理,让董卓必须处罚李傕。刘宣早已和孔融交代了事情,但也只是到大闹丞相府这一步,没有算计李儒,也没有考虑焦韧会忽然站出来。
没想到,王允参与计划后,已经有了布局。
顺势,把李儒算计了进去。
第150章 刘宣的应对
李儒问道:“王司徒有什么证据?”
王允面带笑容,从袖口中取出了一封书信,拱手道:“证据在此,请丞相阅览。”
这一刻,众人的目光都落在王允身上。
董卓道:“拿来。”
李儒走上去接过书信,然后恭敬的递到董卓手中。
董卓拆开后,快速的浏览了一遍。把书信看完后,董卓的脸色已经变得铁青,恨铁不成钢的看了李傕一眼,眸子中满是怒火。他又看了第二封书信、第三封书信,全部的书信看完后,看向焦韧的眼神,已经是杀意升起。
“混账!”
董卓一把扔掉了手中的书信,他一发怒,众人都感受到一股巨大压力。
李儒弯下腰,捡起来看了,心中轻叹。
书信中的内容,是李傕和焦韧来往的信件。每一封书信,都是李傕让焦韧帮忙的事情,甚至囊括了焦韧完成后,李傕给予焦韧什么好处都详细的记录下来。
李儒捏着书信,冷冷道:“王司徒好手段,这样的书信都能拿到。”
信上的字迹,是李傕所为,李儒肯定了。
书信,也的确是真的。
只是李儒心中,却思考着应对的计策。
王允说道:“郎中令谬赞了,这些书信也是县衙官员主动提供的,不是本官手段如何。说到底,还是人在做天在看,任何事情,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此刻的李傕,却是傻了眼。
自己写给焦韧的书信,焦韧这死胖子竟然没有焚毁,而是存留了下来。
可恶啊!
更严重的是,王允竟然拿到了书信。
焦韧此刻跪在地上,脑中也是一片空白,心中彻底慌了神。他和李傕来往的书信,是他自己亲自藏起来的,事成后用来找李傕兑现承诺的。藏匿的地点,只有他一个人知晓,可偏偏王允却拿到了,真是太古怪了。
李儒盯着王允,脑中快速的转动着。如果否认王允提供的这封书信,说成是伪造了李傕的字迹,王允会怎么应对呢?
哼,不管如何,不能承认便是。
李儒思考一番后,决定死不承认,就说道:“王司徒说这封信是李傕书写的,有何凭证呢?只要熟知了李傕的自己,我也可以找人撰写一封书信,说是李傕写的。仅仅是这封信,不足为凭。”
王允闻言,皱起眉头。
李儒的这话,却是耍无赖了。他预料到了李儒会有应对的手段,所以昨天晚上就有了动作。可李儒如此的无赖行径,让王允觉得棘手。
对方要执意不承认,他能怎么办?
太无耻了!
王允绷着老脸,看着此刻又放松的李傕,倍感乏力。
刘宣看到后,心中摇头。
王允的确是老谋深算,但王允手中力量不足,遇到了这样耍无赖的事情,有理也被说成无理,说道理根本说不通。
他看着李儒,一步站出来,拱手道:“丞相,下官有话说。”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刘宣身上。
董卓挥手道:“但说无妨。”
刘宣拱手回了一礼,然后又面向李儒,道:“如果王司徒说和李傕没有来往,不知道他的字迹,郎中令肯定不信,也会否认。所以在下不提书信,仅仅是凭借焦韧的说辞,以及昨天发生的事情,来细说其中的漏洞。”
李儒道:“洗耳恭听!”
王允目光也看向刘宣,他听孔融说刘宣能力出众。
到底如何,正好可以看看。
刘宣神色平静,不急不缓的道:“李傕和焦韧抓捕在下的这件事,漏洞至少有五点。”
“第一,按照焦韧的说法,当场抓捕在下的时候。焦韧不认识在下,但李傕不认识吗?焦韧不知道我是第一次来长安,难道李傕不知道吗?”
“既然知道了我,为何要执意抓人?”
“第二,焦韧带去的衙役,没能成功。之所以成功,是李傕带着数百士兵威胁,最后才抓住了我。但李傕明知我不是犯人,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这件事摆明了是两人串联的。”
“第三,我一直和孔相在一起。孔相可以证明我无罪,为什么焦韧不询问?”
“第四,就算我被抓了,也应该是焦韧提审。即使焦韧请李傕帮忙,但李傕也无权提审。这叫什么,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第五,杀人命案,只抓了嫌疑人,但被杀一方的证人及死者讯息全然没有。证人是谁?完全可以把人喊来对峙,就可以解决的,可还是没有。这命案,是真是假?”
刘宣一口气说了五点漏洞,李儒的面色变得凝重了起来。
他给焦韧的说辞,已经是自圆其说。没想到,刘宣还是找到了这么多的漏洞,说到底还是李傕做事不密。
其他官员看向刘宣,都微微颔首。
果然,此子不简单。
董卓看向刘宣,眼眸中有着审视的神色。这个小子的确不简单,口齿伶俐,而且还能把李傕折腾成这样,有点本事。
刘宣又看向董卓,道:“丞相,关于在下被抓一事。下官认为,这肯定不是丞相的授意,而是李傕个人对我的报复。”
“其原因,是因为李傕去北海国传达命令时,和我有了纠葛。”
“李傕怀恨在心,才有今日之事。”
刘宣神色笃定,道:“我认为这是李傕公报私仇,焦韧助纣为虐,更是有罪。这件事,从头到尾,只是李傕和焦韧策划的。”
一番话撇开了董卓,给了董卓的台阶下。
紧张的气氛,又稍稍和缓了。
“哈哈哈……”
董卓听了后,忽然大笑了起来。张狂肆意的笑声,在大厅中回荡着。好半响后,董卓才说道:“好一个刘宣,好一张利嘴。”
刘宣微笑道:“丞相谬赞了。”
董卓思考了一番,沉声道:“李傕公报私仇,罢免官职。鉴于其也是有功于社稷之人,让他担任丞相府门岗,为本相守门一月,以作惩戒。长安县令焦韧,滥用权柄,罢免官职,永不录用。李傕、焦韧,你们可心服?”
“末将(下官)心服口服。”
李傕和焦韧听了后,同时开口回答。
董卓又问道:“王司徒、刘宣,是否满意本相的处置?”
“多谢丞相。”
王允和刘宣拱手道谢,两人都明白能到这一步,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要涉及到董卓,要让董卓颜面扫地,肯定不可能。
万一董卓发飙了,就得不偿失了。
能卸掉董卓的下马威,卸掉李傕的事情,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第151章 通权达变
事情圆满的解决了,王允带着孔融、蔡邕等一行人离开了丞相府。李傕成了守门的人,焦韧被罢黜官职永不录用,两人也是灰溜溜的退下。
大厅中,只剩下董卓和李儒。
董卓黑着脸,他虽然报全了颜面,但毕竟输了一筹,显得有些不高兴。看着李儒,董卓问道:“文优,今天的事情,你怎么看?”
李儒并未回答,反而道:“丞相认为刘宣如何?”
董卓道:“通权达变!”
四个字的评价,可谓相当的重视。
董卓带兵掌控了朝廷,执掌朝政,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可以说,董卓就是隐形的皇帝,他才是朝堂上真正的主宰。
在董卓眼中,蔡邕名气很大,招揽蔡邕,提拔蔡邕,是为了彰显他礼贤下士的风度。但事实上,董卓对蔡邕的评价也仅仅于此,只认为蔡邕是一个有些才华的读书人。
杨彪、马日磾之流,入不了董卓眼界。
唯一的,就是王允。
在董卓看来,王允能隐忍,够圆滑,更有足够的名望和能力,颇为不错。可王允也有致命的缺点,清高自傲。他看得上的人,自然是和颜悦色,看不上的人爱理不理。
刘宣有王允的优点,却没有王允身上的沉疴缺点。
所以,董卓给了‘通权达变’的评价。
李儒点头道:“刘宣弱冠之年,能将李傕玩得团团转,更进退得当的令丞相不得不处罚李傕、罢黜焦韧,此子的能为不简单。今天的关键,就在于刘宣。倘若没有刘宣,王允一行人,又只能吃了哑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