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硬核危机 >

第75章

硬核危机-第75章

小说: 硬核危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这个合金箱子将被运至超低温的液氮内部,进行密封储存,在没有陆渊指令之前,它将会一直处于整座基地最严密的地方保存。
  之所以如此看重这些装满了银白色液体的弹头,就在于它的重要性。
  U盘危机重重,除了某些无法抵挡的气象地质灾害外,很多电影的危害之处,就可以使用这个东西来解决。
  MASE…1。7。1版本的纳米机械虫!
  就是最初陆渊曾经使用过,用来制服液态金属机器人的那种集群纳米虫的升级版,根据重新编组后的程序,这些纳米机械虫装载进入弹头后,一经发射,就能迅速吞噬一切物质,在没有得到进一步命令前,绝不会停下。


第一百二十七章 EDI战机
  MASE…1。7。1版本的集群纳米机械虫,对比以前版本的机械虫有了很大的改进,例如可以自编程,可以吞噬金属进行自我繁衍低版本型号的纳米机械虫,在另外个世界本身是设定了自定义限制密码,无法用在军事用途上的。不过这不是有着USR公司总裁这个“间谍”在嘛,破解这个限制也不算太难。
  有了这个版本的集群纳米机械虫,陆渊就能用来对付U盘产生的大部分可能性危机,确保自身安全。
  “这是个好东西。”
  站在钢化玻璃外,陆渊轻轻说道。
  这的确是个好东西,不止在于它能用来确保自身的安全,应对U盘所带来的威胁,而它原本就是个很厉害的武器。
  一枚装载了一个单位MASE…1。7。1版本集群纳米机械虫的弹头,足以摧毁如同东京市这样巨大的千万人口城市,而且没有任何辐射,还可以自定义程序,例如设定为只吞噬金属,不吞噬任何生物等。还能随时终止程序,停止吞噬,用起来不要太方便。
  而这样的弹头,在这里有整整十枚!
  即是说,陆渊此刻也许没有投放能力,但绝对具备潜在摧毁十座特大城市的力量,掌握了至少上亿人口的性命。这一切,全部都是U盘所带来的。
  整座海底基地的建设有条不紊,在参观完A区所有地方后,陆渊首先肯定了桑尼的工作,并对其做出了高度评价,随后结合基地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基地工作需要兢兢业业,在艰、难、险、阻任务中,不惧辛苦,不怕困难;二是未来时期需要面对新挑战,要更加重视基地安全问题,提升安全警戒程度,做到不疏漏、不放松,提前计划安排好风险管控;三是确保资源利用最大化,严格按照预先计划执行,在提升基地快速建设的同时,也要保障最终建设质量。
  以桑尼为首的上千NS…5机器人,首先是感谢上级对它们工作的肯定,其次表示绝对服从上级指示,严格依照指示行事,争取早日完成海底基地建设工作。
  “对了,EDI改装的如何了?”
  似乎想起了什么,陆渊回头看向桑尼。
  “基本框架已经完成97%,剩余所需时间5小时12分47秒……”
  “唔,那也就是说,差不多快完成了吧?”
  陆渊若有所思:“这速度还算够快了,怎么样?EDI的性能还不错吧?”
  所谓的EDI,便是电影《绝密飞行》中的那部UCAV无人航空战斗机,是一架极为先进的AI智能控制,搭载了量子计算机的隐形战斗机。
  在原本电影之中,这架无人机的性能就很是吓人,全球最先进的隐形技术,最大加力推力25吨以上的发动机引擎,两个旋转导弹发射架,可配置六枚中型导弹。而美国引以为傲的F22上的F…119涡扇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才不过15吨多一点。是以EDI能以3。5倍音速进行超音速巡航,4。3倍音速保持飞行15分钟!
  要知道许多导弹的速度都还没上4马赫,面对这架无人量子战机,连屁股都追不上,何谈击毁?
  现在海底基地有了,但陆渊面对没有运输手段的局面,大型运输飞机可以从USR公司总裁那里获取部分零件进行组装,但只能获取商用零件,另外大型运输机的组装调试也是相当麻烦的事情,就算有着操作手册,有着专业公司资料指导,没有四五个月的时间,也根本搞不定。
  而大型运输机隐蔽性能不够好,太过惹人注意,现阶段并不符合陆渊的要求,于是他便把注意打到了《绝密飞行》上面,一口气把主角三方的鹰爪战机以及EDI无人战机给摄取了出来。
  EDI的先进性能先不谈,哪怕是需要人类操纵的鹰爪战机,其性能也优于F22隐形战斗机,不止是在发动机性能上超出F…119涡扇发动机,隐形、机动性上也要优越许多,严格意义上算是四代半战斗机。
  至于EDI,不客气的说,根本就是成熟性的第五代无人战斗机,性能完全吊打现实世界各国所有战斗机,只要不是近距离狗斗和面对围殴,完全能以游击战的精髓,超视距、超隐蔽作战,打一炮就走,敌人都懵逼不知是怎么回事。
  讲道理,这样先进性能的EDI无人战斗机,本该符合陆渊的要求了,但前提是仅有这样的战斗机。然而在有着《机械公敌》世界提供的更为先进技术条件下,陆渊不可能无视这一点,立即决定对EDI进行改装和技术提升。
  首先发动机和机身材料上,他暂时不用改修改,一来因为EDI的发动机纵然是在《机械公敌》世界中,也足够让人赞叹般的完美优秀,提升难度很大,需要动用的资源不小,这里也没有改进的条件。二来则是机身材料改造同理,不论是增一分还是缩减一分,对整体的气动布局与机身稳定,都有相当大的改变,需要风洞测试与数千小时的飞行数据采集,陆渊目前不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
  于是改造就集中在了EDI的球形量子计算机上面。
  EDI的量子计算机,算是可实际应用的常温量子计算机雏形,在能提供大量计算力的同时,发热受到了控制,不再需要液氮进行降温使用,更能长时期保持不间断运行。比现实世界中Alphabet公司和IBM公司的实验性量子计算机先进了至少十年。
  自然,这还是无法与PUG系列的常温量子计算机相提并论。
  陆渊为此心疼地拆了一架ASR…2,把ASR…2的PUG…4常温量子计算机给拆解了出来,然后改装进EDI当中去。
  这难度可不小,架构不同、接口不同,所能运行的指令集也不一样,基本相当于要把EDI的内部电子结构全部改造一番,这些还算能勉强解决,可最后EDI的发动机引擎,并不能完好适用于PUG…4采用的操作系统,只能在改进型嵌入式实时Integrity操作系统下运行。
  没办法,只好降低一些效率以虚拟机运行原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用以配合发动机引擎运作。不过桑尼对原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进行了修改升级,再加上PUG…4常温量子计算机强大的性能,改装完后的EDI无人战斗机,从理论上来讲,战斗能力绝对是大幅度提升!
  倒是另外三架鹰爪战机,基本无法进行改装,加上也必须要人员来操控,陆渊也只能把这三架战机存放到一边去。
  在基地等了五个小时,待EDI彻底改装完成后,陆渊站在距离战机十多米外,拿着平板电脑翻阅了下实时数据,确认没有问题以后,便轻声说道:“EDI,能听到我的声音吗?”
  “YES,Sir!”
  电子合成的声音静静从战机传来,比起电影之中的EDI,它的声音更加冰冷了一些。
  “打开座舱。”
  “哧哧……”
  伴随陆渊的命令,EDI的座舱缓缓朝下开启,露出内部闪烁着蓝光的座舱。
  陆渊当先走上几步,正准备坐上去时,桑尼迟疑道:“先生,您确定需要亲自测试?是否需要再经过……”
  “当然了。”
  陆渊耸耸肩:“坐过飞机还没开过飞机呢,我怎么能不试一试?”


第一百二十八章 测试
  如果换做是鹰爪战机的话,那么陆渊想都不会去想了,那复杂的操作方式不是一个未经过飞行训练的人,所能成功顺利驾驭的。
  但EDI不同。
  它本身就是强大的人工AI为核心,人工驾驶为辅助,换上了PUG…4后,性能更加强大,改装后操作方式也简化了许多步骤,与传统的战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果然坐上舒适的人体工程学座椅后,陆渊一声令下,座舱又再次缓慢抬升合起,完美嵌入了机腹。
  经过全套电子设备改装后的座舱内部,不再是传统的普通仪表和显示器,而是以立体投影方式所展现的操作界面,两侧还能通过传感器对周围进行信息影像采集,包括了整架战机上下左右三百六十度视角范围,没有一丁点的遗漏地方。
  “启动冲压式涡轮引擎!”
  “呼呼……”
  冲压式涡轮引擎立即启动,采用垂直式起降方式的EDI战机,在强大引擎的推力之下,逐渐让整架战机悬浮上升,来到了距离地面两米的高度。
  前方的大门一一开启,陆渊双手握住操纵杆,在EDI的配合下手动驾驶着战机漂浮滑行前进,没一会便抵达了港口。
  二十米直径的井道,足以容纳战机悬浮上升的空间,在战机漂浮上千米后,最顶部的装甲朝两侧旋转滑开,露出漫天繁星的天空。
  “呼哧……”
  引擎发出的幽蓝尾焰造成了巨大的风压,排斥着周围的空气,卷起一阵阵风浪。
  “飕!”
  引擎陡然爆出一阵轰鸣,座舱内的陆渊身子猛地压在座椅上,紧紧握持住操纵杆,看着周围传来的景象成为残影,显而易见战机加速进入了高空。
  以EDI最大的过载能超过15G,远不是人类所能正常承受的过载,只因为EDI本身设计之初就是无人机,并不需要人类来驾驶,也远远非普通人类所能驾驭得住。
  看着高度计发回来的指数,短短几个呼吸间,EDI就突破了五百米高空,向着千米高空持续前进着。四周的全息影像天旋地转,仅仅望上一眼,就能把人给眩晕过去。也亏得陆渊吃了NZT,大脑信息接受能力大幅度提升,这点东西对他还不算太大的压力。
  一千米、一千五百米、两千米、两千五百米……
  直到高度七千米左右,EDI战机反转改出,进入了水平方向飞行状态。
  陆渊轻轻松了口气,暗呼过瘾。
  这战斗机开起来果然非常刺激,有着EDI自动化控制下都让人感到心惊胆颤,那么没有EDI人工AI的那些普通战机,例如三代战机,那些飞行员要经过多少年的锻炼学习,才能准确无误淡然地驾驶着战机?
  虽然陆渊没有经过十几年的学习,驾驶经验还是临时学习的,无法在全面和实际应用上与那些飞行员相比,可他有个很大的优势。
  第一是身体优势!
  陆渊以特殊的方式坚持不懈的锻炼,几个月以来,他从未放松过,身体素质早就得到了非人般提升,否则刚才七八个G的过载,普通人直接当头就晕了过去,哪里如他这般轻松。
  第二便是这架战机了!
  有着EDI全面监控和辅助,他就算手动操控产生了失误,也绝不用害怕,自然会有EDI为他进行纠正和兜底,先天条件完虐各国空军飞行员……不,两者的学习平台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个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敢把这进行升级后,几乎算作五代半的战斗机交给新人来实际学习应用,包括美国都不敢这么奢侈。
  “要玩就玩大点,嗯……”
  沉吟片刻,陆渊回忆着从视频中学习到的机动动作,开始进行实际验证。
  首先就是……
  “飕!”
  空气一阵爆鸣,EDI战机直接在空中翻滚起来,犹如洗衣机的滚筒般,疯狂地来了个翻滚漂移,瞬间完成了个大转弯。
  “轰!”
  其次提速,提速,再提速!
  猛然间,EDI战机电光石火之际,穿过一层炸出来的音爆云,进入了超音速飞行中。
  1。1倍马赫、1。3倍马赫、1。7倍马赫、2。1倍马赫……
  很快,EDI战机就达到了3。5倍马赫的超音速巡航速度,即是1190M左右每秒的高速,人的一个眨眼,就能飞出一公里之外,两个眨眼,又是一公里。多呼吸几下,十公里就飞了出去。
  但这还不是极限!
  “EDI,我要把速度提升到最大,做好准备。”
  “好的,Sir。”
  得到了EDI的回应后,陆渊加大进油量提升速度,很快,本来保持不变的3。5马赫,飞快地再次提升速度,直至4。5马赫后,才艰难地停了下来。
  在大约1530M每秒的速度下,EDI战机能够维持15分钟这样的飞行状态,正巧能够飞过这1500来公里的距离,在15分钟左右抵达澳大利亚的墨尔本。
  对于战斗机来说,这样的速度快得不可思议,基本上所有的对空和空空导弹都拿这样的速度没辙,就算EDI没有隐形技术,导弹才刚刚瞄准发射,EDI就已经在数公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