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踏秦川 >

第254章

踏秦川-第254章

小说: 踏秦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两个莫打断他,陈缨说地没错,开疆裂土是嬴政的一己私欲也是朕的一己私欲,但同时是诸位将领们心中的一己私欲,难保天下的百姓没有这样的私欲。所以说,当这种私欲天下人皆有时就不再称其为私欲,而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最少可以把战争拉到国土之外打,做到不扰境内百姓。陈缨按照你心中所想尽管直言,有说错的地方朕不怪你。”李信笑道。
    “臣刚才所说并不是指责陛下开疆裂土,也不是说开疆裂土不好,而是想借此说明秦对付匈奴地策略打根本上就是错误地。”陈缨向李信告了个罪,接着道:“秦王朝派出的战士不能适应当地的水土,在边疆死亡,在行中徒军倒毙地数不胜数。为了解决兵源的不足,只能更大范围的征兵,于是犯罪的低级官员,贫苦的赘婿,经商的商人都被征召。等这些人都征召完了,便开始追查出身,再追查三代,继续征召。这些人也征召完了,再发配左右邻居。所以说,秦的征兵不算是征兵,简直跟即将走上刑场没什么区别。这些兵卒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却不得到一文钱的奖赏,战死病死,家中所应负的税赋也得不到一文钱的免除,终于惹得天下大乱。朝庭上反对陛下用武,臣想也是居于以上的理由,然而陛下用兵臣却可不会天下大乱。”
    “为何?”李信脸上保持着笑意,问道。
    “陛下用兵,用重金召募,给以丰厚的赏赐,而且英明的用骑兵对付骑兵,让食惯五谷杂粮的兵卒去适应牛羊肉食,这样就可省却百万的役工,不会大量耗费国库,最低限度的打挠百姓,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所以不会像秦那样天下大乱。”吹捧一番后,陈缨把话锋一转,道:“但是,陛下在军事上有太多的沿习秦朝陋习,这里边还是隐藏着许多的危险。”
    “这里边隐藏着什么危险?”李信问道。
    “陛下现在所虑的是什么?无非是我们打下来的土地却无法占领。匈奴人穿的吃的不依赖土地,大军一到,他们便走,大军一去,他们便来,辗转迁移在茫茫大草原上与我们捉起了迷藏,使我们有力使不上。可陛下想过没有,这种忧虑在长城边塞同样存在。我们用秦军制,从各郡征兵屯守长城,费用开支极大。匈奴人却派少量牧民监视,哪个关隘人少了他们攻击,陛下不发兵救援,边民就会绝望,产生投敌的心理,臣想韩王韩信投敌不会没有这方面的因素。而陛下发兵救援,人少了不足以抵抗,人多了集结费时过长,等赶到救援地点,匈奴人又扬长而去,阴山口与狄道被攻便是明证。
    集结的兵力如果不解散,费用庞大,不是国库可以长久负担。集结的兵力如果解散,匈奴人又会来攻,几年下来百姓都将苦不堪言。”
    李信已从陈缨的话中品出他这是借长城防守来指现在的所虑,把手撑住大靠椅急道:“看陈将军所说并非临时想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如何解决想必也有办法,快快说来。”
    陈缨想这个问题时,还不清楚李信精兵政策的深意,所以考虑的是长城防守问题。这时略一思虑,为了能让众人更好的理解,把长城防守问题直接搬到占领土地如何守住的问题上,道:“臣觉得陛下应该在占领的土地上兴建要塞。”
    张良从陈缨所说军费开支过大的话中想起一事来,正在盘算如何减少这支只有九万人马开支却大到近百万人马的所需,听到陈缨又说要兴建要塞,把这事先放到一边,急忙道:“兴建要塞?谈何容易!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成的事情!”
    “匈奴人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歼灭的!”陈缨回了一句,道:“臣觉得陛下应该在水草肥美,有河流经过的地方,修建高大城堡,外围加深壕沟,让匈奴人无法逾越。每城住户应在千户以上,让官衙先在城中修建好房屋,准备耕田放牧用具,然后鼓励中原百姓移民至此。”





    第六卷 匈奴匈奴 第二十五章 军中市场
    更新时间:2008…10…7 19:04:20 本章字数:4172

    励百姓移民边塞?
    韩信是个足智多谋的武将,一辈子的心血都耗费在研究排兵布阵上边,对于行军打仗之外的事情根本不操心,所以听到陈缨的建议时,微微把眉一皱,暗觉有些不妥,至于哪里不妥却又说不上来。
    张良恰恰与韩信相反,虽然他得了一本兵书,搏得决胜千里之外的美誉,但考虑事情往往从大局着手,因此对民政方面的事很是关注。听到陈缨如此说,嘴角挂出轻藐的微笑,道:“让中原百姓移民边疆?陈将军,你不是在做梦吧!在中原,百姓们如今都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他们为何要放弃安定的生活到边疆受苦受累。还有,你以为凭借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就能对付得了凶悍的匈奴人吗?”
    “所以,要想把中原百姓移民边疆,就得给他们足够的诱惑,把他们吸引到边疆来!”陈缨见李信埋头苦思,对他的话似乎很有兴趣,信心也就越来越足,道:“我是这样考虑的,告诉那些有罪关押在监狱里的囚犯,只要他们答应拖家带口移民边疆,就赦免他们的罪刑。告诉那些没有罪的,只要他们愿意迁移到边疆,就赏赐给他们爵位,并免除所有的赋税。许诺发给他们冬夏衣物,还有够他们好好生活的粮食钱物,将他们在中原的田地房产按官价收购,在边疆再免费送给他们等同或大于中原时的房屋以及几十倍、上百倍地土地供他们耕种放牧。解除他们的所有所顾之忧,并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韩将军。你想过没有,建设国塞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们能承受得了吗?”李敢好心的提点道。
    “开支大吗?这还只是开支的一小部分罢了!”对于李敢好心的提点,陈缨抱以感谢的微笑,不过笑里还夹杂着轻视地含义,似乎在说现在你都位居高位了,怎么还跟一个没见过世面地小子一样,道:“上面所说地仅仅是能把百姓吸引过来。可要留住百姓不再返迁中原。永远的在要塞定居下来。还得以利禄诱之。
    百姓们初至边疆,辛苦耕种的田地喂养的牛羊遭遇匈奴人的一次攻击,他们能接受损失继续留在边疆。遭到匈奴人的第二次的攻击,仍能留在边疆,可心中要返中原地愿望已经很大。如果遭到匈奴人的第三次攻击,首先财产上的损失便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了,返回中原的意念将到最大。会不顾一切的离开要塞回到中原。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管辖要塞的官衙要对百姓许诺,告诉他们凡是有人能阻截匈奴人抢掠牛羊的,就把保护下来地牛羊一半作为赏赐,至于百姓因此而受到地损失,官府以官价拿出一半牛羊的钱来发给百姓作为补偿。
    如此做,乡里邻居会自发的组织起来,对来犯地匈奴人以死还击。并不是因为他们品德突然高尚。而是为了维护骨肉亲情,在巨额的奖赏诱惑下本能反应。这样,每个要塞周围土地自然而然的就控制在我们手下。比让大军来回奔波剿灭有把握的多。”
    “何止有把握的多了,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李信一直愁的就是两件事,第一是打下来的土地无人防守,大军一走匈奴人又来侵占了去。第二是国人性格有种故土难离的情结,就算是把匈奴地全都打下来了,把匈奴人一个不剩的全都歼灭了,可中原的百姓并不会自动的去打下来的土地上生活,这样一来费巨大精力打下来的匈奴地就会成为一片荒地,打下来又有什么意义。陈缨的话就像给他展开一张蓝图,告诉他如何能占领匈奴地,不光占领还要能守得住。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朕看陈缨说的有理,在大草原上建要塞简直是个天才的想法,假以时日,以要塞为基础,荒无的草原上还要举起一座座城市!”李信制住张良开口说话,道:“朕知道你想说什么,是想告诉朕建一个要塞将花费几何。没错,建一个要塞是得花许多钱,可你想过没有,如果要塞建起来后就没有必要再在长城上屯实兵马,那样又会省多少钱。九万骑兵毋须再在草原游荡,又花省多少钱。从长远来看,不管怎么算,建要塞的钱比起这些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还有,百姓充实边疆,将来军事上的调动就会越来越少,运输等费用的开支也会越来越少,这是国家的大幸。韩信,刚才陈缨说的以利诱百姓抗敌太过单一,你来说说如何才能使要塞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堡垒。”
    问韩信如何防守攻击,自是信手拈来,他连想也不想,道:“古时候的人们在边疆兴建城市,目的在于防御敌人。所以,臣认为移民都应该有军队编制,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战胜敌人。套用军事上的编制,把五户人家结成一伍,伍有伍长一名。十伍结成一里,里有里长一名。四里结成一连,连有连长一名。十里结成一连,村有村长一名。这些大小官员都由百姓选出有才干又有能力保护村民的人充任,再物色熟悉周围地理环境,有作战经验的人对村民进行骑马射箭短兵格斗的技巧,遇战亲自上阵指挥作战。然后,陛下再颁发召令,对杀敌有功的人给予封厚的赏赐,对临阵脱逃的人加以严历的责罚。这样一来,前面的人就算被杀,后面的人也会继续向前冲锋。”
    “不错,正是这么一个理,你与陈缨好好商讨一番,写出一道草诏来。”李信含笑道,十分满意今天陈缨的表现,心中暗道把人留下来再谈,是个英明的决断。正要下令让诸人回去休息,张良站起身道:
    “陛下,臣有一事要奏。”
    李信有些不乐。但没有让人看出
    不乐,点点头道:“何事!”
    “在要塞里修建房屋,购置生活以及农田里地必需品,让百姓们一来就有的吃有的住,可以舒服的生活下去。臣想,如果这事真的成了,过上一年半载,当要塞修建够一定的数量。匈奴人也就不足为虑了。不过。臣还想指出一些细节来。比如应该聘请一些医生与巫师,为百姓治病和帮助百姓祭祀鬼神祖先。应鼓励互相通婚,生育。生产婴儿、老病死亡都应受到贺礼与抚恤。给一块统一的墓地,让死者的墓相挨……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小事,能增进乡邻之间地亲情,陛下应该考虑。”
    张良一开口,李信就以为他还要对兴建要塞持反对意见。因此心中不乐。谁知张良竟提出许多地细节问题,这让他把不乐丢到九天之外,点了点头。
    “然而,今天臣想说地并不是这些,而是想说另外一件事情。”
    “张爱卿想说的是什么事?”
    “这事还是陈缨提醒了我,臣本来在陈缨话完后想说,又被陛下打断了。”
    “倒是朕的不对了,陈缨怎样提醒了你?”
    “陈缨抱怨九万骑兵军饷可以从容养活百万大军时提醒了臣。这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时臣灵光一闪。想出一条计划来。可以帮助陛下减少这笔开支!”张良侃侃而道:“按照我军兵制,一切缴获要充公。臣打心眼里以为这个规矩不错,既然兵卒的军饷已经那么多。活着的时候就可上三口之家过上富裕的生活,死后发地抚恤更是可让家人不必劳作舒舒服服的过上三五十年,陛下如此厚饷,战场上的缴获自然得充公。然而到了匈奴地,臣以为这条规矩得改一改了,于是想起一人。”
    匈奴地作战不比中原作战,在中原作战,步兵速度奇慢,又有后勤保障车队,缴获可以从容的充公,然后被后勤保障车队运走。到了匈奴地,尤其是此次全是骑兵作战,速度极快,又无后勤保障车队,因此缴获的东西确是一个难事。
    此次大败耳孙屠,缴获自然不少,加上出关时一路抢掠牧民,缴获更是多得带不走。于是军中出现把不是很值钱的东西抛弃,把不是上等的匈奴战马杀掉,把跟不上大军行走速度的牛羊放逐。这些事情李信都一清二楚,如果是在国内,这种行径早就用军法对待,可是在匈奴地又有什么办法,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张爱卿想到了谁,打算如何改缴获充公地兵制。”
    “臣想到赵国名将李牧。都传闻陛下近前小将李敢,其父李奇乃是李牧之子,臣希望李敢能把其祖之事再说一遍,看我是否对他地事迹有所谬记。”
    李敢不明白张良为何突然要在此时听其祖之事,看了李信一眼见李信含笑点了点头,便道:
    “我父亲亲口对我说,当年我祖出征,车陷宫门外,君王闻言亲自从宫内出来,给他把车推出陷坑。并吩咐道:‘将军,国内之事寡人做主,国外之事将军做主。军功的赏罚,爵位的升迁毋须问寡人,自行决断,回国后给寡人说上一声便行。’我祖与君王告辞,率一千三百辆战车,十万勇士,北逐匈奴,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