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孤臣孽子 >

第68章

孤臣孽子-第68章

小说: 孤臣孽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京之战以强击弱,未能一举破敌,其教训是深刻的:一是由于郑成功在合围南京、敌弱我强的极为有利的形势下,产生了骄傲情绪,轻信清军的卑辞,误以为清军不堪一击,致使众将松懈准备。

二是指挥不当。在大敌当前下,指挥军营移动过缓,给了清军可乘之机。在清军实力大为增强未能及时调动兵力,终因实力分散,而被清军各个击破,郑成功在交战的关键离开统帅岗位,使各路人马失去指挥。

三是用兵死板。批坚执锐的”铁人军“对付步兵,其优势无从发挥。

清军主要得失:清军将领郎延佐审时度势,成功了实施了缓兵之计。交战时,派骁勇将领主力精锐主动出击,抓住战机沉重打击了郑成功的气势。最后以弱胜强,奠定了满清在江南的统治基础。

  屡败屡战  八十二章无私支援

南京之役,二十万反清复明健儿生命烟消云散,郑成功部队损失八万多,张煌言部队损失十万多,太湖各地义军损失两万,朱慈悲心中泣血。

这都是热血儿郎,都是炎黄同胞,难道为了一家一姓的皇朝,真的值得牺牲如此多的生命吗?他们牺牲是否值得?

这次榆园军应当是壮大而不是削弱了,沂蒙山区和大别山区已经连成一片,有榆园军的令牌,畅通无阻。朱慈悲手下的方靖已经牢牢控制了山东、苏北、安徽、河南、河北的会道门。并牢牢控制了漕运,组织了漕帮等外围组织,对运河的控制力超过了济宁总河衙门。

可是满清在江南的地位因为南京战役的失败而巩固了,顺治集团非常重视江南的控制,对江宁无锡松江驻以重兵,并任用前明降官开通海上漕运。

郑成功的海军已经败退到福建沿海,朱慈悲只有独立抗议整个清军水师。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导航知识开始海上航行,揭开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

这说明中国和地中海国家一样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发祥地。夏、商、周时代,由于木板船与风帆的问世,人们已开始在近海沿岸航行到今日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形成时期,人们已累积了一些天文定向、地文定位、海洋气象等知识,初步形成了近海远航所需的技术和相关的知识,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

到秦汉时代,海船逐步大型化以及掌握了驶风技术,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

唐朝建立后,经过贞观之治,中国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国力强盛和造船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中国与西亚、非洲沿岸国家间的海洋航运有了很大发展。

唐朝时由中国航海前往阿拉伯乃至非洲沿岸国家,已由过去的分段航行实现了全程直航,不再需要经印度洋沿岸国家换乘阿拉伯商船中转,而能直接抵达。

由于罗盘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加上前人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水密隔舱技术,使宋代后的航海家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

宋代人开辟了横越印度洋的航线,尤有重要意义,宋代航海家从广州、泉州启航,横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

元代中国海洋航运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海上漕运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元朝建都于大都(今北京),要解决京城地区及北方粮食紧缺问题,就必须从江南调运,其中海上漕运是主要途径之一。

在远洋航运方面,无论是航行规模,还是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元代都超过了唐宋。元代较大的远洋船舶能承载千余人,有十余道风帆。阿拉伯的天文航海技术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

由于当时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和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中国舟帆所及,几达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全部海岸,与亚非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海贸易关系。

元代远洋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贸港口的繁荣,尤其是泉州港,在元代经历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不仅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和东方第一大港,而且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外贸易港。

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曾于公元1330…1390年两次从泉州出发,航海远游,行踪遍及南海、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及东非沿海地区。为此,他于公元1349年写成《岛夷志略》一书,其中记述国名、地名达96处之多。

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其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广、航技之高,在当时无与伦比。

从1405年到1411年的6年中,郑和船队几乎没有间断地三次出洋,每次均游历南洋和印度附近的大小国家,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政治经济上的来往。此后外国使臣纷纷回访中国,当时的南海上桅帆点点,中外往来日趋频繁,许多国家和地区使臣的来华也不再限于搭载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同时郑和的几次出访,在旧港(在今天的印尼)消灭了海盗,也加强了与南洋各国的联络,使海路得以安全通畅。

郑和下西洋在航线及航海经验上都具有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东非。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代以前中国的远洋航线,基本上是沿海岸航行,船的规模、数量和人数、航行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远不及郑和下西洋。

郑和通过七次大西洋的探险航行,开辟了海上交通路线,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海上交通网络。前三次主要到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这里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15000英里,如开辟了古里到溜山到东非索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尼亚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孙剌(今索法拉港),据说分船队过了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了季风航行的要求。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和七下西洋的举措,是陆上丝绸之路向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转折,也创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迹,作为一位航海家,郑和具有的勇于奉献、向海洋探险的精神是罕有的,由中国郑和开始的海洋世纪,包含了东西方向海洋的开拓历程。沿着郑和开通的海道,大批中国人从此走出了国门,正是这种东西方向海洋的不断探索,最终使人类汇合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

上千年来,中国曾经一直是全世界海运技术领先的国家,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西汉海军就能够一次把数万大军运往朝鲜半岛。此后在隋、唐、元诸朝又一再上演过数万军队、乃至上十万军队横越千里的跨海作战。

到明朝前期,中国海运技术攀上新高峰,郑和下西洋的舰队人员多达27800余人,最大的宝船长达127米,船帆多达12张。

1950年代南京发掘明朝宝船厂遗址,出土过一根长达11米的木杆,鉴定结果是船上的舵杆,由此推算其连接的舵叶高度约为6米,超过现代城市住宅楼两层楼的高度。与郑和舰队相比,几十年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的迷你舰队只能算小舢板而已。

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万里海疆门户大开,中国航运业也在西方快速帆船和轮船竞争下纷纷破产。直至今日,尽管中国刚刚夺得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桂冠,但中国航运业、中国海军仍然在艰难的赶超进程中。

而中国海运技术之所以从世界最高峰跌落下来,高扬“爱惜民力”、“珍视生命”之类崇高旗号的明朝文官们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他们这样做未必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出于真诚的高尚信仰,为此甚至不惜冒舍生取义之险。

为了阻止自己心目中耗费民脂民膏无数却无益于国计民生的下西洋工程,以廉能而名垂青史、当时还是兵部司局级干部的名臣刘大夏竟然甘冒“欺君”的杀头大罪,私自销毁了郑和下西洋时积累的海图、天象、地理等全部资料,以至于明宪宗成化帝计划重新启动下西洋时因资料全部被毁而无奈放弃。

时人和明清史官们盛赞刘大夏此举是忠君爱民,“阴德不细”(当时刘大夏顶头上司、兵部尚书项忠语);待到后人明白中国历史为此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时,我们已经噬脐莫及。

因为满清海禁的疯狂,连造船术和海路针经全部禁绝,水手的招募和培养都成了大问题,日照人口稀少,本来就物力维艰,现在满清海路又压倒郑成功舰队,朱慈悲为了充分利用这支来之不易的舰队,毅然决然把舰队交由武大水和孟家成指挥,下南洋无私支援郑成功和张煌言。

  屡败屡战  八十三孤掌难鸣

二冬跟着方靖跑了几趟义军联络,他太喜欢这个活儿了,遇到官兵,装疯卖傻,遇到百姓,行侠仗义,碰到有钱的,他是强盗,碰到当官的,他是反贼,太爽了,这简直是给他量身定做的角色。

方靖因为在六年前朱慈悲劫南京时独领一军,虽然他带领的人少,可是声势不小,他手下各种会道门没有十万也有六七万人,不用造反,大家聚集起来正常找当官的去要点饭吃,当官的就吓死了。所以有了这些帮手,几百人的方靖部队成功的完成了朱慈悲交给他的任务,很好地掩护了突袭南京的行动。

这次行动之后,江北的会道门更加蓬勃发展,成为了榆园军的可靠耳目。

其实造反杀人是迫不得已,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刘邦斩白蛇起义,只要有一个人几句话,可能这造反就造不起来,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非常容易被招安,因为其实没啥大矛盾,关键在开始的一股气。

这股气有形又无形,也是一个场,有人非常善于*纵这种气场。在和平年代,这些人叫不稳定因素,在动乱年代,这些人就是英雄。

二冬从上次大闹县衙开始,就喜欢做这样刺激的事,论学问,他非常崇拜师祖,论智慧他非常崇拜师傅,可是他也知道论动手,师祖虽然武功卓绝,但身体条件有限,师傅的武功也是非常高超,但是他们做山大王就不如自己了,比如这金钟罩功夫吧,只有被大炮轰,火枪射才能对自己有所威胁,所以他准备用自己身体的优势,去帮师祖师傅们去做一些师祖师傅不愿做没时间做的事情。

方靖大哥最近出门去江西联络天地会了,二冬在榆园军驻地巡视一圈后,会营地看各地情报:首先是北京的,满清为崇祯皇帝立了碑,为了缓和统治矛盾,满清拼命粉饰太平,把自己树为正统。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南人大学士陈之遴被放逐,辽东旧臣宁完我也死了。两位对明末清初的政治、社会局势具有深远影响的政府高级官员,告别了历史舞台。从此后,清朝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页。

陈宁二人虽然对清朝的作用迥异,最终的境遇也大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贰臣。陈之遴是南方文人的代表,宁完我是在明亡之前就加入到清军阵营的汉军旗人的代表。

明清之际文人的摇摆,一部分来源于明末的破烂摊子,另一部分也来源于显而易见的,清朝统治者可以支持他们完成他们多年以来都没有成功的改革。晚明的朝臣,甚至是高级官员都很难见到皇帝。明末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维持既不能称之为堕落,也不能名之为进步的社会现状”。

这种被士大夫们称之为“秩序井然和社会安宁的困倦的管理状态”,虽然“长于防范”,但绝非“有所作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初皇帝的亲切感,从皇太极到多尔衮到顺治,甚至一直影响到康熙、乾隆,都很亲切。跟大臣们的直接接触,是他们有效拉拢人心并且避免大臣结党的办法。

清廷很清楚,没有这些汉臣是不足以立国的。但对这些贰臣的态度,清廷自始至终都是矛盾的,既依靠又看不起。这种态度本身同时也是使文人摇摆不定的原因,以及结果。

士绅们想要忠于明朝,又没有那个勇气。自杀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其余的人大多数终其一生内心都充满了矛盾与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