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金手指 >

第174章

大宋金手指-第174章

小说: 大宋金手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暗中策划此事之人,早就挑选过目标,《京华秘闻》极有可能只是他利用的一个工具罢了。
    “官家!”赵与莒没思考多久,秦大石大步行了进来,抱拳行礼之后大声道:“共有十六名贼人,武库三名已被格杀,潜入福宁殿处十三名,格杀七人,五人受伤自尽。尚有一人未曾捕获。正在追拿之中!”听他说得井井有条,郑清之赞道:“官家,这侍卫真将才也。”
    赵与莒笑道:“如今朕还离不得他,过两年便将他放出去,是不是将才,不是抓两个毛贼刺客便可知晓的。”
    说完之后,他又转向秦大石:“四处搜查,勿纵疑犯,若是抓不着活的。便要死的。小心你们自身安危。”
    他说得很明确,哪怕没有口供。也要这些侍卫保护好自己,秦大石心中一暖,觉得自家主人虽说越发地难测深浅,却始终还是旧时的脾性。他大声应诺转身出去,郑清之松了口气,向赵与莒行礼道:“大事已定,官家何不召集百官?”
    “今日之事,百官处有崔与之在,想必不会出纰漏。”赵与莒笑道:“如今人心惶惶,若是急着召集百官,朕免不了为此受要受台阁谏臣攻讦,先让他们回去冷静冷静,待邓若水将《周刊》新一期发出之后再说。”
    这次风潮地引子便是《京华秘闻》上地报道,若是此时开朝会,朝堂上免不了又要争得乱七八糟,赵与莒也会面临以正人君子自居的那些朝臣们地谏言,他花了不少心思,才不动声色地赶走一个真德秀,不想又要赶什么人出朝。
    毕竟留着这帮子闲杂人等,还是有些用处的。
    唯一一个漏网之鱼正是那十六人中的首领,他在杀入福宁殿之后,便发觉不对,第一轮冲击未成,他便借着同伴的掩护,钻入御园花丛之中,手足并用,逃出了福宁殿。
    虽然秦大石领着殿前司地在追赶他,但他实在滑溜,宫中建筑又过于复杂,竟然给他逃脱了侍卫的视线。
    他又是侍卫打扮,在脱身之后,他忙不择路,直冲慈明殿而来。
    慈明殿便是杨太后所居住的大殿,杨太后此时正惊疑不定地坐在殿中与杨妙真闲话。
    “贤妃,当真只是武库起火?为何哀家听得厮杀之声?”
    “太后不必担忧,只是些许蠢贼,有儿媳在呢。”杨妙真爽朗地道。
    “哀家心中还是不安……贤妃,陪哀家出去看看。”杨太后也不是毫无见识地人,她以一介女子之身,参与两次关系到大宋国祚地政治争斗,岂是畏首畏尾者,她站起身,出了大殿之门。
    杨妙真无奈,只得跟在她身后,那些随侍的宫女内侍,自然也跟了上来。
    众人到了慈明殿前,杨太后向武库方向望去,此时火势已经被控制住,只有余烟尚在,她看了好一会儿,正待说话之时,突然自院外蹿入一人来,惊得她“啊”地一声。
    “刺客!”
    “啊!”
    一片尖叫乱喊声中,那人双执利刃,面露狰狞,一副狂暴模样,径直向太后扑来。太后前呼后拥,一望便知是宫中最为尊贵之人,故此那人将太后当作自己的目标。
    慈明殿中也有侍卫,只不过杨太后将他们打发在外边,而这人也是一身侍卫服饰,也不知怎的竟然给他蒙混进来。杨太后惊得向后退了两步,险些倒在地上,幸好被使女掺住。
    “老虔婆,纳命来吧!”那汉子恶狠狠地喊道,一个内侍反得稍慢,被他一刀劈倒,血喷了他一脸,令那汉子显得更为凶恶。
    离杨太后只有不足十步。
    那汉子心中大喜,此次未能杀得昏君,杀掉扶这昏君登基的老虔婆也成,他自杨太后服饰打扮中已经判断出她地身份。
    “九步、八步、七步……”
    “死!”那汉子举起了刀。
    然后就这时,杨妙真一声怒咤,腾身飞跃,右脚弹出,重重击在那汉子胸前。那汉子只觉得胸中一痛,隐约还听得肋骨折断地“喀咤”之声。他身子倒飞而出,重重撞在一根大柱之上,又弹了回来,再也站不稳,跪倒在地上。
    一口血自那汉子口中喷了出来,杨妙真挡在他与太后之间,冷冷盯着他。
    “你……你……”
    那人初时只道是被一侍卫拦住,当他发觉拦住自己的竟然只是一个女人时,他眼神一直,又羞又愤,又是一口血喷了出来。
    “杀了,杀了,杀了这狗贼!”
    杨太后此时才反应过来,她颤抖着自杨妙真身后闪出,指着那人道。
    那人自知不免,见着这时机,右手一甩,手中的利刃呼啸掷出,直向杨太后过去。杨妙真半转身将杨太后抱住,以自己的背挡住这一刀,刀破衣而入,插在她的身上。
    满园尽是惊呼。
    “杀了他,杀了他!”杨太后搂着杨妙真,见那刀还在杨妙真背上颤抖,她惊怒交集,狂喝道。
    “不劳动手,今日大事不济,我穆椿原无面目独活。”那人大喝道:“大丈夫死则死耳,恨不能为国除此昏君!”
    他话一说完,另一只手上的利刃回刺入胸,身体猛然一挺,然后仆倒在地上。血自他身下汩汩而出,片刻之间,便印红了一大片地面。
    “哇!”
    服侍太后的宫女之中,便有哭出声来的,特别是那三十六个新选入宫的少女,更是哭声一片。慈明殿前,人人都是束手,地上地死尸还在,杨妙真背上仍插着那刀,众人一时间不知当如何是好。
    还是杨太后最先镇定过来,她抱住杨妙真地身体,大声喝道:“来人,传御医,传御医,若是救不回哀家这好媳妇,那哀家便让官家砍尽你们这些无能之辈的狗头!”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一七八、振臂三呼发聋聩

    武库的火已经完全扑灭,便是余烬也不再燃烧了。
    闻说剩余的那个刺客闯进了慈明殿,赵与莒狠狠瞪了秦大石一眼,然后匆匆领着众人赶往慈明殿,半途中便遇着来报信的内侍,听说太后无恙,贤妃却中了一刀,赵与莒心便猛地一悬,他再度怒视秦大石,秦大石也是满面羞愧。
    赵与莒加快脚步,他在宫中一向不乘御辇,而且勤于锻炼的缘故,故此健步如飞,那些服侍的内侍跟得上,宫女们便跟不上了。当他到了慈明殿时,却见着杨妙真威风凛凛地站着,杨太后慈眉善目瞧着她直笑。
    赵与莒一愣,不是听说杨妙真受伤了么?
    “官家可来了,此次却是多亏贤妃,若非贤妃,官家几乎再也见不着哀家了!”
    见着赵与莒,杨太后快步迎来,一把抓住赵与莒的胳膊,另一只手抓着杨妙真,那神情,倒真似赵与莒的生母一般。
    无怪乎如此,见着杨妙真击倒那刺客,又见着杨妙真以身替她挡了一刀,杨太后对杨妙真的感观已经彻底不一般了。初时她只怕杨妙真倚仗官家恩宠,凌驾于她这个太后之上,可这些时日来,发觉杨妙真虽是粗直,却是个心眼极好的人。而在这刺客潜入内宫之时,杨妙真来得她身边,初时她还觉得只是讨好卖乖,如今却知道,若不是杨妙真来,她只怕早失了性命。
    “母后无恙吧?”赵与莒也不挣开她的手,知道这番惊吓之后,老妇人难免会激动得难以自持。
    “无恙,只是受了些惊吓罢了,倒是妙真,替哀家挡了一刀,若不是她身中衬有软甲。只怕……只怕哀家再无面目见你了。”
    赵与莒瞪了杨妙真一眼,杨妙真吐吐舌头,目光中露出一丝小小的狡猾。她比赵与莒要大些好些岁数。但这模样倒显得与一个小姑娘一般。
    以她的本领。刺客穆椿掷出的刀,原本可以用其余方法弄开,但那一瞬间,她却仗着有软甲换身,竟然硬挡了这一刀。她穿了软甲,内里又有小夹袄,那刀挂在她背上,着实将太后吓得不轻,待知道无事,这才转忧为喜。
    此事赵与莒知道。甚至那个逃走的刺客可能是秦大石得了杨妙真吩咐故意赶至慈明殿的他也知道,虽然并未造成什么伤害。但赵与莒还是有些恼火。
    “贤妃竟然有如此好身手,无怪乎能为官家开疆拓壤了。”杨太后却不知道此事。她想到一事又问道:“官家无恙吧?”
    “有十余个刺客闯入福宁殿,不过都被侍卫擒杀了,却不知竟然还有一人。”赵与莒道:“孩儿无事,令母后受惊,实是孩儿无能!”
    “与官家何干?”杨太后一边看看赵与莒,一边又看看杨妙真,甫经大难,惊魂稍定之后,细细想起这名义的儿子与儿媳。杨太后点头道:“好好。官家,出了这般事情。其后必有谋主,官家当细细盘察,莫走失了奸贼。哀家要与贤妃好生聊聊,好生聊聊……”
    赵与莒恭应了一声,然后出了慈明殿,才出门,便踢了秦大石一脚。秦大石也未曾躲闪,只是嘿嘿干笑了两声,旁人不明就里,一帮义学少年出身地侍卫却都是知道的。
    杨妙真、韩妤,对于义学少年而言是自家人,她们在宫中地位孰高孰低,义学少年并不介意,因为都知道两人性子,不会为此太伤和气与颜面。可太后有意为赵与莒另选皇后,这就让他们不服了。
    无论是杨妙真、韩妤,谁坐在那皇后位上都无所谓,但若是另一个女人位居这二人之上,这是义学少年难以接受的。
    “今后这种事情,做得漂亮一些,莫让我看出花样了。”踢了秦大石一脚之后,赵与莒对他耳畔道。
    义学少年、流求力量乃是赵与莒最为可靠地根基,虽然在赵与莒长期教育之下,这些人目光比起朝臣看得更广阔些,忠诚也更为可靠,但是,他们地利益,赵与莒同样必须考虑,没有永远的绝对忠诚。
    回到福宁宫还未有多久,便有人来报,临安城的混乱已经平息,百姓都回到各处,差役开始清理。
    这场发生在炎黄元年正月里的骚动,给大宋带来诸多冲击,第一便是《大宋出版条例》的出现,所有报刊,都须得备案,所登载之消息,必须有明确的来源…………虽然朝中有些官员还想进行严格的审查制度,但赵与莒以“妨塞言路失朕本意”为由,否决了更为严格的审查,只是在涉及军国大事与国家机密上,要求报刊必须做出自我限制,否则必将面临巨额的罚金与关闭。《京华秘闻》便因为擅自登载无明确来源的文章,不仅被停了刊,东家还被大罚了一笔。不过《京华秘闻》对此丝毫不反对,它们改了个名字叫《武林秘闻》复刊,因为此次之事地缘故,销量是直线上升,自一家只卖五六千份的小报,一跃而成销量过三万地大报,若不是受着印刷技术的限制,它们几乎可以直追《大宋时代周刊》了。
    其二是出现在后宫之中,杨妙真进为贵妃,虽然品秩之上仍与贤妃相同,但离皇后之位只差一步之遥。有臣子意欲反对,但朝堂上传说,杨太后扬言,若是谁人胆敢在此事上作梗,她老人家便要“啐那不开眼地一脸唾沫”,众臣知道,原先太后对杨妃并不友善,如今却改了脾气,只因杨妃自刺客手中救了太后,故此谁也不敢去触这个霉头。韩妤也进了一等,由婕妤成了昭容,算得上是皆大欢喜。
    这二者影响还不算什么,最大的影响出现在朝堂之上,朝中在工部之下,新设一个衙署,叫作“劝业司”的,第一个担任“劝业司”判事的是吴潜。此人年方三十,为嘉定十年之状元郎,不过他的第一份工作却是赴流求进修。以查看流求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在吴潜去流求之时。劝业司事务由权直事代劳,这位从八品的小小权直事,则是由陈子诚担任。这也是来自流求的官员第一个步入中枢的,因为只是一个新地并没有什么实权地部门,加之又刚有过一次动荡,故此朝臣对此并未产生多大争论。
    让朝堂上产生激变地,是耶律楚材上地一个折子,官家依折有意设博雅楼学士一职。
    谁都知道,能成为博雅楼学士地,便是天子之顾问近臣。虽然品秩不高,今后前途却是不限量。而且博雅楼学士的设立。也意味着流求之人可以绕过如今朝堂之选才程序,转而另辟一条出仕之途。故此。朝堂上群情汹汹,几乎尽是反对之声,便是薛极,也不敢替天子出言辩护。
    提出这奏折的耶律楚材,也因此被朝臣斥骂为“妖言媚上、蔽主邀官”,不过他原本便身无一职,朝臣谏官再如何抨击,都无奈他何。相反,在《大宋时代周刊》之上。接连三期刊登了他的文章。第一篇为《得人论》,第二篇为《唐太宗科举考》。第三篇为《靖康一百年祭》,先后三篇鸿文,如重骑一般发出,特别是最后那篇《靖康一百年祭》,极尖锐地指出,一百年前的靖康之耻,其祸患实在此前便已经种下。朝中党争严重、文武敌视,天子不知外事故为郭京等小人所愚,致使李纲、宗泽等皆不得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