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之吴三桂传奇-第2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桂英一听此话。更是悲上心头,哽咽道:“你只管治病,不要胡思乱想。倘若为着你的病,必须在这里驻军数日,娘就在这里暂时驻扎,命大军先行东下。”兰芝紧紧抓住高桂英地手,原本就苍白无力地纤纤细手,此时更是血色全无,道:“我恳求母后不要在此地停留,连一天也不要留。父皇有难,日夜盼望救兵。我们的大军只要到了湖广境内,纵然一时不能赶到武昌,也可以从西边拖住敌人,分散敌人兵力。女儿虚度了十八岁,可惜不能为父皇战死沙场,可是还没有到湖广境内就死,女儿死不瞑目!”说完兰芝忍不住痛哭起来。只是她已经没有力气,哭声十分微弱。第二日一早,派出的探马传回消息,辽东大军已占领了武昌。大顺军连战不利,阵亡、溃散和投降的将士不计其数。李自成只率领不多的人马向东逃走,而辽东军从水陆继续追赶,如今李自成已是不知所踪。而当晚公主兰芝因听到大军战败,父皇不知所踪的消息后,急火攻心,竟是一命呜呼。因为得不到李自成的确切消息,高桂英等人也只能停下继续东进的脚步,停留在巫县境内,暂作休整。十丹初七一早,天渐渐亮了,李自成觉得歇了一夜,体力和精神都有所恢复,战马的肚子也鼓了起来,此地危机重重,谁知道昨天搜索过地辽东军会不会回转,李自成不敢在经地久留,看着东方初升的太阳,李自成辨清了方向,避开来路,准备从另外一个方向逃出这个地方,然后再向西逃走,希望能找到一部分溃散的人马。单人独骑,实在危险。只要有一部分人马,就可继续往西,寻找其他人马,并迎接皇后地大军。很快太阳已升起老高,李自成骑上乌龙驹,沿着一条荒僻的小路走去。一路上走走停停,不时还下马向四周查看一番,以防遇到敌军。走了很久幸而不曾遇到一个人,不过此处李自成却未曾来过,一路上都是羊肠小道,岔路又多,他竟然迷路了。
正在困难之际,忽然听见不远处有伐木的声音,李自成小心的将战马栓在一颗小树上,自己却提着宝剑向前寻去。转过一个山坳,看见有一个人,正在砍一棵小树。既然只有一个人,李自成便不怕他,走到近处,掏出来一些碎银子,递到樵夫手里。樵夫看见银子,顿时眉开眼笑,对李自成的疑问当然是知无不言,原来这地方叫葫芦套。多年来李自成纵横半个中国,遇到许多这样地地方,山口进去比较宽大,像口袋一样,都叫作葫芦套樵夫为李自成指明了出山的道路,李自成说了几声感激的话,又向樵夫拱手施礼,这才转身离去,牵了战马,顺着崎岖的山路向前赶路。一直走到日当正午,李自成也走得累了,在路边寻了一个偏静的地方,靠在一颗大树上本想休息片刻,可吃了几口干粮,竟然朦朦胧胧地睡着了。这一睡竟一直睡到午后两点多钟,四周传来一阵声响,这才将李自成惊醒。听到响声,李自成猛然睁开双眼,环顾附近,却看见有不少黑影正从四面八方向自己逼近。
李自成心中一紧,迅速地从地上一跃而起,从胳膊上解下马缰,拔出花马剑,怒目向周围的敌人看了一看。这一看却更让李自成心寒,本以为四周顶多是些乡勇无意中发现自己,想掠夺些钱财罢了,可随着四周人影越来越近,李自成才发现,四周这些黑影竟有不下百人,而且这些人竟都穿着辽东军军服,手中拿着长短火铳。自己眼下只有一人,如何能是这些手持火器的辽东军的对手。不过李自成却不甘如此就缚,躲在一棵树之后,看着从四面逼近的辽东军,准备迎战。四周辽东军卒也早已看到李自成有了防备,不过他们却并不紧张,反而放开手脚,大步向李自成迫近。同时有一人吹响了号角,低沉的声音在林中传出老远。这些辽东军一直行到距李自成藏身处不足五十米时,才缓下脚少。
李自成虽说不甘心束手就降,可也知道今日必是凶多吉少,只觉得连心也要跳出来了,为了压下恐惧之感,李自成睁开怒目,大喝一声:“我看谁敢走近!”
被李自成这一声大喝,四周辽东军竟真的停下了脚步,既不撤走,也不上前,只是围着李自成,不让其走脱。不过片刻功夫李自成听到不远处的大路上传来一阵马蹄声,李自成这才明白,原来这些辽东军并不是摄于自己的威势,而是在等着他们地将领过来。很快马蹄声停了下来。转眼间又有几十人走进密林当中,来到李自成身前。李自成与辽东军从山海关开始接连大战,至今也有大半年时间,对辽东军的军服也有了详细的了解,仅从来人肩上的肩牌便知来人竟是辽东军一名副团长。要知辽东军虽有几十万,可此次入关的,总计也不过几团人马,副团长已是高职,若非要事,如何会弃军来此。而自己本就是孤身一人。根本不可能泄密。难道辽东军竟能未卜先知,料到自己要败走此地,竟派了名副团长来抓捕自己?来人走到李自成面前,开口便道破了李自成的身份,道:“李自成,如今你已是走投无路,此时不降,更待何时?”李自成若不能问清其中缘由,恐怕死也不会甘心。问道:“你是何人?如何便知我是李自成?”
“哈哈哈,我姓吴名初,乃是大明慑政王吴三桂千岁手下亲卫团副团长。奉我家王爷之命在九宫山等你已有一日功夫了,没想到你竟到此时才到。”“这不可能,吴三桂如何会早料到我要来此地?还派你来此埋伏?他难道会什么神仙之法不成?”
“我家王爷会不会神仙之法我是不知道,不过在我等心目中,我家王爷便是陆地神仙。不然辽东又岂会在短短十几年当中扫平关外,又兵锋直指中原?你若还有什么疑问不妨亲自去问我家王爷好了!”“哼,我堂堂大顺国一代开国皇帝,岂会束手投降?”李自成也知道今日再难幸免,不过他却从未想过要用投降来换得苟延残喘。说完,一挥手中花马剑。冲出了藏身的松树,竟自向着吴初杀来。
吴初身边亲卫职责所在,刚想举枪射击,却被吴初按下枪头,随即吴初也拔出随身马刀,迎上了疾冲过来的李自成,口中还叫道:“今日便叫你输得心服口服!”
转眼间两人便冲到了一起,李自成的花马剑虽是宝剑,可吴初手中马刀更是千锤百练的宝刀,只听当啷一声,刀剑相交,李自成一方面年纪大了,而且自在西安称帝以来,再也未曾亲自上过战场撕杀,早已不复刚刚举兵时地勇猛,加上这几日来休息不好,连饭也吃不饱,如何是吴初地对手,竟只一回合便吃了大亏,手中宝剑差点脱手,虽然李自成强自握住了宝剑,可虎口还是被振得裂了一道口子,鲜血顺着手腕流到宝剑上,又滴落到地下。李自成没想到自己竟会如此不堪,心中暗道:“罢了,罢了,自己竟不是眼前这人一合之将,那里还有突围的机会,若是再托延下去,一旦宝剑也失手,自己恐怕连自尽的机会都没有了,趁着与吴初还有些距离,其他辽东军一时也未上前之际,李自成突然手腕一转,宝剑架在了自己颈间,大喝道:“想我也是一代开国皇帝,纵横大半个中国,岂能落入你等小人之手?只是这天要绝我,非战之罪,若有来世,我再与吴三桂一决高下!”说完李自成不等四周辽东军反应过来,手中宝剑已划过颈间,鲜血溅出几步之远,可怜一代人杰,竟落得如此下场。吴初来不及阻止,眼看着李自成在自己面前自尽身亡,惊得目瞪口呆,过了半响,长叹口气道:“来人,收敛其尸体,送回武昌交由军长处置。”十月二十,李自民在九宫山自尽身亡的消息终于传到了巫县境内,传到了十几万大顺军之中,传到了高桂英、小张侯等人耳中。高桂英本来正与营中众将议事,刚听到这一消息时,猛的站了起来,向那名前来报信的哨探追问道:“这消息可能确认?不会是辽东军故意放出的消息,想要影响咱们的士气吧?”
那名探哨也是大顺军的老人,对李自成自然也是有感情地,跪在地上,哭述道:“启禀皇后,万岁在九宫山遇难,随后遗体被辽东军押往武昌,他们这一路上并未封锁消息,反而四处宣扬,甚至在几个大城还邀请当地知名士绅见过万岁遗体,想来万岁遇难之事所言非虚。”“万岁,都怪桂英来得迟了……”高桂英心中最后一点希望也终于破灭,大叫一声后,晕倒在地。堂下众将虽也正在悲忿当中,可眼见皇后竟也晕倒,更是急得不知所措。万岁李自成刚刚遇难,若是连皇也倒下去了,那整个大顺朝恐怕就真的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
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顺降明
尚炯眼看高桂英昏倒,忙上前一步,为高桂英诊治后,才对其余众将道:“皇后只是急火攻心,并无大碍,只要休息片刻便可无恙。”
堂中众将这才放下心来,不过一想到万岁已经遇难,对今后大军该何去何从一时间也拿不出个主意,最后众人只能在唉声叹气中返回各自军营,安抚军中士卒。而此时的南明也得到李自成遇难的谐息,朝野一片哗然。若非李自成兵进北京,朱由检也不会在煤山自尽,大明也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可再一想到为先帝报此大仇的却是吴三桂,这又让南明大小官员如同吃了一只死苍蝇般难受。按说吴三桂立此大功,无论如何也该对其有所奖励,可眼下吴三桂自立之心已是越加明朗,张献忠、李自成已先后命丧其手,再接下来,恐怕便轮到南明了,这更让南明感到提心吊胆、寝食不安。南明兵部尚书吕大器因劝阻左良玉有功,更得宏光帝信任,同时马、阮二人因左良玉曾警告过此二人,而且其二十万大军就在铜陵,这段时间二人已收敛了许多,所以现在的南明已不再象开始那般混乱,以吕大器为首的一众对大明忠心之臣在朝堂上也有了一定的权威,说起话来,腰杆也直了不少。得知李自成死于辽东军之手后。吕大器先是一惊,随即大喜,他上一表章,慷慨陈词,主张将剩余地大军招抚过来,利用他们的兵力和辽东军作战,同时吕大器还修书一封,命人送给左良玉,将其中缘由说得一清二楚,希望能得到左良玉的支持。
宏光帝对朝堂之事根本没有兴趣。只知信任马、阮二人。看了表章后,便命马阮二人全权处理。马阮二人欠了吕大器一个天大的人情,若非吕大器出兵阻止了左良玉,此时二人恐怕尸骨已寒,而且眼看辽东军步步逼近,二人早已心慌不已,所以便采纳了吕大器的建议,下了圣旨,并将此事交由吕大器办理。命其相机行事,进行招抚。而同时左良玉也派人传回书信,赞同吕大器之策。愿意大力支持。得到了皇帝的上谕和左良玉的支持,吕大器先派人赶到巫山传达了招抚的意思,送去了许多慰劳的金银绸缎,随后又派人前去试探。这时大顺军老营中也在徘徊观望。由于李自成突然战死,大顺军不知今后的出路到底在何处。而且李自成又未留下一儿半女,无人能够继承皇位,不过全军却也都知道眼下最要紧地却是为李自成报仇。忽然南明地使者来到,送来了慰劳的金银绸缎,还有不少粮食,提出合并抗吴的主张。只是要共奉宏光帝为主,不能再用大顺朝的名义。
得到这使者的传言之后,老营中立刻开会商议。重要的将领都参加了,大家争论得很凶。很多人坚决反对奉宏光帝为主,因为这样必然要取消大顺国号。经过十几年的战斗,辛辛苦苦创建了大顺国,如今光这一支就有二三十万人马,多是精兵,为什么要取消大顺国号呢?这样做难道对得起先皇帝李自成吗?难道对得起许多死去的将士吗?讨论中,皇后高桂英对于目前的困难处境十分清楚,要在长江以南建立大顺国,站住脚步,很不容易。不去掉大顺国号,既要同辽东军为敌,又要同南明为敌,而百姓们对于明朝地正统观念并没有改变,对大顺朝从来都视为流寇。所以如果不同南明合作,不要说不能对抗辽东大军,为李自成报仇,连站稳脚步也很难。可是要取消大顺国号,奉南明朝廷为主,又显然违背众多将士的心意。因此在大家争吵的时候,高桂英只是静静听着堂中众人争论,却不做主张。争论了一日,众将也没能拿出个主意,等到散会之后,高桂英将小张侯和尚炯叫到后堂,继续商议。高桂英现在很明白,如今只能由她来拿出主张,而且要下狠心,越快越好。说不定什么时候辽东军就会打过来,而若是不能处理好与南明地关系,一旦打起来大顺军就会四面临敌,困难更大。因此与南明合力抗吴几乎是势在必行。如今她别的都不愁,愁的是取消了大顺国号,将士们心中会转不过弯来。可是不下这根心,就无法与南明合并。自古道:天无二日,国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