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月东升 >

第250章

明月东升-第250章

小说: 明月东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时苏将军还在山里,不少东西都是分的,不要银子。至于镇江堡一带,价钱也比叫便宜,大概一两银子便能买到,毕竟也用不了多少木料。这里贵一些,是少见而已。”

吴琪雪问道:“这是哪个琢磨出的?倒是很实用。”

那李福便说道:“也说不上是哪个人。当初在千山堡时,因为男人大多都在军中,这家里的女人、孩子倒多,这气力上便弱一些。苏将军便叫人想法子做了这小巧的水车,原本是方便从井里取水的。后来苏将军见了,便又让人装成现在这个样子,用到洗浴上了。”

这又跟苏将军有关,吴琪雪与吴九奎相互看了一眼,微微点头。

吴琪雪便又试探着问道:“那苏将军不是忙于军伍之事么?怎么还有功夫想这些事?”

李福笑道:“这在辽东人人皆知的了。当时苏将军在边墙之外,领着山里的那些百姓对抗建奴,那里军便是民,民便是军,两者不分的。”

桂娘插言道:“苏将军说过,这得人人都强身健体,才能保家杀敌。所以,这凡是涉及到饮食的,都得干干净净才行。在千山堡那边,不仅这水源都是洁净的,那些家家的污物,也都有专人管事,每日都是有大车运到城外的地里做了肥料。所以那城内倒真是干干净净的。那些年,当真生病的人少了许多。”

吴九奎问道:“你们也是千山堡的?”

李福笑了笑,说道:“倒不是,我只在千山堡做过一阵子差事,家却是在宽甸边上的一个村子里。”

吴九奎继续问道:“适才你说你们两夫妻到这里,也是苏将军调派的?”

吴琪雪抢着问道:“苏将军亲自调派的?”

李福笑了笑,说道:“当然不是。苏将军在辽阳带兵,哪儿有功夫管我们的事,不过,这的确是苏将军下的命令。当然,不止我们一家,所有当初为苏将军效力的人,都差不多一样。”

吴九奎好奇的问道:“你也在苏将军军中?”

李福摇摇头,说道:“没有,说来惭愧。当初胆子小,顾着家里老小”说到这里,李福回头瞧了瞧桂娘,那桂娘嫣然一笑,颇具几分暖意地回望了一眼自家男人。

“所以,”李福说道,“苏将军募兵时,便没有到军中效力。若不然,此时也有一份身家了。”

“身家?”吴九奎追问道,“指得什么?”

李福微微叹气,似乎颇为遗憾,接着说道:“苏将军下令,凡是当初在军中受伤、阵亡的,那些家人都给了安家银子,并且都分了土地,宅院。若是按以往辽东的情形来算,这些可也算的上中等之家了。不仅如此,如今在军中的,也是如此,每人五十亩是基数,随着战功而升赏。”

吴九奎想了想,问道:“那你们”

“哦。”李福说道,“我是后来在苏将军带兵奔袭赫图阿拉时,随军运送军需、粮草,在回来的时候,半路上有个躲在死尸堆里的八旗兵,拿刀砍了我一刀,还好是垂死一击,只在背上划了条口子,倒无性命之忧。”

桂娘接口说道:“哪里是条口子,有快半寸深呢。要不是苏将军军中早有伤药,怕是救不活你。”

李福笑了笑,没与自家女人争辩,接着说道:“就凭这个,苏将军下令赏了五十两银子。因我不在军中,那镇江堡的房子,地,便就没有福分了。不过,这营口镇客栈建成,便调拨了我们夫妻过来管事。如今每年给我们夫妻五十两银子的贴补。”

桂娘接着说道:“这就过得很好了。我们家里,也还分有几十亩地,留给兄弟们种着。这边五十两银子一年,还不算平时客商打赏的银钱。这可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吴九奎想了想,问道:“你是说,凡是跟着苏将军的,这不论军中军外,都能有好处?”

李福想了想,说道:“这倒是真的。以往跟着苏将军的,都是无家无地之人居多,如今可都过上好日子了。至少,不会有不够吃食的。到现在,就算南四卫那些没有见过苏将军,也都一样有地有房子,说起来,都说拜苏将军所赐。”

吴琪雪突然问道:“听说,苏将军就要成亲了?”

“哦?”桂娘笑道:“你们才到,也听说了?”

吴琪雪说道:“听水手们讲的,不过,没说得仔细。”

“是要成亲了,定在大年初一。这也没几天了。”桂娘笑着说道。“我们这里还没什么,镇江堡、宽甸一带,可是都忙着给苏将军送礼呢?”

吴九奎一怔,问道:“都送?”

“是啊,”桂娘笑道:“这些人都过上了苏将军带来的好日子,难道不该恭贺一下么?”

吴琪雪犹豫了一下,还是轻声问道:“那是哪家的姑娘?”

大概女人天生对这些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那桂娘立时便说开了。

“姑娘姓陈,有姐弟三个,是陈家大小姐。”桂娘说道:“陈家大小姐什么来历倒是不清楚,但都知道当初是与苏将军一起过的苦日子的。可惜了,陈家大小姐跟了苏将军几年了,如今才有功夫办喜事。苏将军说过,这兄弟们没有过上安稳日子,便不会先成家。”

“兄弟们?”吴琪雪好奇地问道:“苏将军还有兄弟?”

桂娘笑着说道:“不是亲兄弟,是苏将军原来军中的弟兄,如今个个都是参将、游击将军了。这个令很多男人羡慕呢。”

“如今便安稳了?”吴琪雪问道。

“这个”桂娘不妨吴琪雪这么一问,想了想,说道:“倒是有传言,说是苏将军原先并未打算过年便成亲的,说是要等建奴彻底消停之后再办。不过,陈家大小姐已经等了这么多年了,这总该给人家一个交待吧?替陈家大小姐叫屈的,可是不少呢。”

这个理由?倒是出人意料。看来,这到了辽东,才能知道辽东之事啊。

“若是建奴又来犯,岂不是便成不了亲了?”吴琪雪问道。

那桂娘却想都不想,立时答道:“那是一定的。苏将军定会先忙军事,后办喜事。”

看到桂娘这样一个女子都能如此决断地料定苏将军的行事,吴九奎与吴琪雪再次相互对视,心中再次对苏大将军的形象,做了番调整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第五十四章 越来越近

启元年的腊月十五,吴家渡海而来的大批米、布以及T|再次由营口镇的仓库中出库,由近千人的民夫驮队运送,启程奔向辽阳。

这仅仅是头一批,自打朝廷的军需船队稀疏下来,这还是头一次这般规模的运送队伍。这陆路自然要比海上费时费力,好在有胡世云、严正安的紧急调派,这第一批数百辆大车、骡马倒是立即便能启程。那余下的,还得从各地再次调派大车才可运送。

徐熙自京城已经事先通知了胡世云、严正安二人准备,但吴家的商货实在太多,除了事先知道的一万石大米之外,还有不少别的商货,再说,这次船队也不仅仅是吴家一队,还有旁的商人抵达,这总不能都给了吴家用吧?那吴九奎倒是没意见,这第一批如此轻松的启程,已经算是不易,浩浩荡荡驮队一眼望不到尾,这样的规模若要吴家那些管事从人去雇佣,怕也得花上几日功夫才妥当。

对于余下的那些商货,吴九奎也大方地交给胡世云了一部分,让其发给营口镇的那些小商小贩们,去赚些过年银子,并允诺可以在吴九奎离开辽东时,再支付货款。那些小商小贩,倒有半数是这些驮队里的民夫家眷,此举自然赢得了民夫们的感激之情,那些目光,也让吴九奎与吴琪雪感受到了辽东的另一种人情。

吴九奎与吴琪雪在客栈便与胡世云、严正安告别,上了那辆四轮马车,直接驶往镇外与驮队汇合。那些管事与护卫们,则人人有马,除了五十人跟在马车前后之外,其余的,都分散在驮队里面。有了辽阳商务局的帮助,吴九奎此行携带的人手,倒有过多之嫌。在营口镇的客栈里,吴九奎留下了几十人驻守,等待后续驮队的到来。

大概是考虑到吴琪雪的小姐身份,这辆马车里,增添了两张厚皮褥子,还有几副软垫。宽敝的马车里虽然不能躺着,却也可以斜倚着舒展下身子。这一点,连吴九奎这样年纪的人,也因此受益,这大车没走多远,一老一少,便不顾什么礼仪,各自斜靠着一边,一边从帘缝里瞧着外面的雪景,一边闲聊打发时光。

吴琪雪拥着厚厚的毛皮,倒是丝毫感觉不到外面的寒冷,寒雨、易烟两个丫鬟,坐在一辆稍小的两轮马车里,就跟在后面。这一趟的女眷有三位,胡世云本打算再安排一辆四轮马车的,却被吴九奎婉言谢绝了,若是连吴家的丫头都如此享受,这吴家也未免过分了些。虽然吴九奎瞧出来,在辽东见得这些人,似乎并不怎么分尊卑等级,但在吴家,可是要讲究的,哪儿有丫鬟与小姐一样的待遇的?

吴琪雪瞧着吴九奎,若有所思地问道:“九叔,你说那天胡世云、严正安送给咱们的那两只人参,真有百年了么?”

吴九奎一怔,想了想,说道:“人参我倒不熟悉,但想来人家作为赠礼,总不会假的吧?瞧着辽东这般做派,这两只参虽贵重,恐怕对他们来说,倒也不算什么。毕竟这里是产参的地方,莫说百年,千年的,也说不定有的。”

吴琪雪不信,仰着脸说道:“千年?我可不信。九叔见过?”

吴九奎笑着摇摇头,说道:“我不过是打个比方,就算有,谁又能说得准到底多少年的?”

吴琪雪躲在毛皮下伸展了下身子。斜着脑袋说道:“这些人倒真舍得。如此款待。那些来辽东地客商。哪个又能不领情?这既能赚银子。又有人热心招呼帮忙。我瞧着只要在海上不出事。这定要再来地。”

吴九奎感叹地说道:“是啊。这位苏将军。可当真是大手笔。你没听胡家、严家两位少爷说么?这商队来辽东。可都没只带着银子回去地。不都买了土产、山货回去?这一来一往做两份生意不说。单是这辽东。可没要多少银子。便有了这米粮、布匹等等商货。”

说道这里。吴九奎稍稍压低声音。说道:“这可要比朝廷只拿银子接济辽东要高明得多。”

吴琪雪想了想。说道:“九叔。你说这些事情。当真都是那人一人想出来地

吴九奎摇摇头。说道:“不敢说。但就这些听到地。看到地。无一不与他有关。就算不是他出地主意。也是有过指点地。我倒真想见见此人。看看到底是如何聪明地一个人。”

吴琪雪笑道:“九叔。那干脆留下来喝喜酒算了。”

吴九奎一时没想到别的,反而当真在心里算了算日子,这留在辽阳过年,可是一定的了。不过,人家在镇江堡举办喜事,未必还望镇江堡走一趟?

“只有到了辽阳,看袁大人如何安置了。”吴九奎说道。

吴琪雪却一下子不出声了,往里缩了缩,只露出半张脸。

“怎么?”吴九奎关心地问道,“很冷?”

吴琪雪瞧了眼吴九奎,等了片刻,才问道:“九叔,你说那两只参,能治好我爹的病么?”

吴九奎一怔,没想到吴琪雪在想这个问题,便摇摇头,说道:“不知。”

“不是说人参有起死回生之效么?”吴琪雪问道。

吴九奎看看吴琪雪,轻叹一声,说道:“有用是真的,但也不是包治百病,有些病症,还不能服用人参的。这得回去请医生看过,才能知晓。”

吴琪雪自言自语地说道:“若是真能治好便好了。到时候再给我生个弟弟,我也就不枉走着走这一趟了。”

吴九奎一笑,但又随即忍住,说道:“小姐,这个可不是你该想的吧?”

吴琪雪那话的意思,自然是等吴老爷病好之后,再讨几个妾,然后生下吴家男丁,自然吴琪雪这趟被其视为“厚颜”的辽东之行,也就等同于游览辽东风光了。

那吴琪雪却答道:“九叔,我都这般来了,还有什么不能想的?”

吴九奎一时无话,吴家这幅担子,要用吴琪雪这样一个小姑娘来顶着,

重了。吴老爷的法子,道理上也是有的,但这情理T(通。

这事放在吴琪雪身上,自然是一个未婚女子主动投怀送抱的想法,只是在吴老爷那里,却是用的“和亲”的道理。这种事,在民间也不是少见,就连历代朝廷,不也是巴巴的送上公主,换取江山稳固么?实际上,很多事情,这在平民百姓中做,那是“无人不耻”的事情,但若是换个级别的人家做了,却被说成是精明之道,甚至说是“治理有方”。

吴琪雪生在吴家,对这个道理可是明白的紧。吴家虽不能说大富大贵,却是根基颇深,吴琪雪就算是做妾,也要比陈家大小姐来得尊贵。这些想法,实际上便是家传,家风之说。

但吴琪雪毕竟是未嫁的姑娘家,虽说不一定遵循大明朝此时的礼教,吴家也不会拿自家闺女去攀附权贵,这不是吴家选婿的唯一标准。

是故吴琪雪在吴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