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月东升 >

第155章

明月东升-第155章

小说: 明月东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数万辽阳百姓中。苏翎交代祝浩重点关注的,是辽阳城中数千的工匠,其中有不少工匠都是打造军器的熟手。熊廷弼在任时已经召集到不少,而袁应泰虽到任时间不长,可从各地卫所抽调而来的工匠也使总人数增加到令人乍舌的地步。在辽阳城时,时间不多,且人手也不够,苏翎估计这工匠人数怕是得有五千之多,且若是加上这些工匠的家人。徒弟等等,这眼前的人群中,恐怕得占两成地样子。

眼下苏翎还未看见这些工匠被安置在何处,心内不禁有些着急,便微微策马试着加快速度。向越来越近的镇江堡城内行去。

苏翎刚刚进入镇江堡西门。便迎头撞见赵毅成与冯伯灵、胡显成带着护卫们前来迎接。这三人适才正聚在城内参将府中议事,闻知黑甲骑兵返回的消息。便准备一起在西门处侯立,可还没出城。苏翎已经到了。

苏翎一见赵毅成等几人,不待其开口,便吩咐到:“胡德昌、严寿、傅升可在城内?”

“在。”赵毅成答道。

“派人去叫他们过来。”苏翎说道。

“是。”赵毅成说着,便吩咐几个护卫前去寻找胡德昌。

“祝浩呢?”苏翎又问。

“在城外。”

“也派人去传。”苏翎说完,便率先向城内奔去。

除了苏翎的护卫跟随外,黑甲骑兵营则前往城外原振武营营地驻守,其一应所需,自有人前来照应。

众人一起跟着苏翎身后涌进镇江参将府衙,让冷清了半月之久的府内顿时热闹起来,连各自的战马都彼此鸣叫几声,算是打个招呼。

苏翎、赵毅成、胡显成、冯伯灵四人进到前厅,分开坐下,旁边赵毅成的护卫上来给每人端上一杯茶。苏翎接过,猛喝一口,却被烫得连忙吐掉。

“有凉茶么?”苏翎问道。

那名自觉做错了事的护卫连忙退下,转眼间便提了把大壶进来,倒上一碗,递给苏翎。这茶壶还是后面做事的人们喝地,人多自然不能一人一杯。

苏翎却不也不问,接过一口喝完,算是解了一路奔波的辛苦。

放下碗,苏翎抬头一瞧,见其余几人都望着他,这才猛然一笑,说道:

“心急了些,咱们这下慢慢说。”

这话说完,赵毅成、胡显成、冯伯灵三人原本有无数个话题要讲,此时却彼此对视,竟然都不开口。

“怎么?”苏翎也觉得自己心火过旺,虽然要商议的事情还有很多,可急是解决不了问题。接着说道:“这一次战果不好么?”

听这么一说,憋在三人心头的一口气终于找到出口,三人一起笑了起来。

“大捷!”冯伯灵这会儿笨嘴笨舌地只冒出这两个字。

“大哥,你说说,这次大家绕了这么远,才只是一个大捷么?是不是太简单了?”赵毅成说道。

胡显成望着苏翎,张嘴欲问苏翎,却一时不知该从何处问起。

自打在赫图阿拉分手,这颗心可一直悬着的。事实上赫图阿拉一战之后,胡显成与余彦泽、曹正雄要做地仅仅是将那些人口、战力品搬回千山堡,一路上可是半点威胁都没遇到。倒是郝老六、术虎与苏翎两路人马前路更加难测,战事定是不会少。

苏翎看着胡显成,猜出一些想法便笑着说:“我这一路收获比预想地多。郝老六更是战绩不错,连战连胜。”

这说得笼统,但也足以说明郝老六也是无恙。打仗必定会有伤亡,但这些兄弟可都在,这便是最大的战果了。胡显成脸上舒展开来,说道:“大哥,这准备了这么久,总算是打开了一片天了。”

苏翎当初一起十九位夜不收。除最先阵亡地两人。这十七人可是一起经历了从一无所有,再到眼下这番势力,又从千山堡的山中,再到如今纵横整个辽东,如何不能为此骄傲?

“天?”苏翎说了句,“对,咱们自己地天,就从眼下开始。”

正说到这里。祝浩大踏步地走进来,高声说到:“将

苏翎摆了摆手,示意祝浩也坐在一张椅子上。如今祝浩也算是一位领兵地将军了,虽说只是些降兵,还上不得阵,但练兵一事,总得有个开始。看眼前祝浩的面色,显然颇有收获,眼中的神色也显得几分坚毅。

苏翎开口说道:“咱们先说眼下的事。胡显成。千山堡如何?”

“大哥,”胡显成显然已经做了准备,说道:“汤南凯的火器四营与余彦泽的振武营都驻守太平哨,曹正雄一部驻守千山堡。都已交待过了,小心防范努尔哈赤地追击。哨探们也加了两倍。”

苏翎点点头。接着问道:“有术虎地消息么?”

“还没收到。”胡显成摇摇头。

苏翎想了想,又问:“你派出的哨探前进到何处?”

胡显成答道:“在牛毛寨附近。那里我留下一个小队骑兵。不过,大哥。努尔哈赤一点动静都没有,这很可疑。”

苏翎说道:“嗯,这是个问题。辽阳一带也没有努尔哈赤的消息。”

赵毅成接口说道:“大哥,眼下我的哨探还无法跟进到萨尔浒附近,赫图阿拉我也命哨探先不要接近。*****这样下去,努尔哈赤的动静可是丝毫不知了。

苏翎说道:“暂时还想不出努尔哈赤会有何打算。不过,在等几日,李永芳的消息就该回来里了,那时再商议也可。眼下郝老六还在向金州进发,只要我们做好防备,多派哨探,暂时没有太大的问题。”

“是。”几人一齐答道。

苏翎望了望门外,见胡德昌等人还未出现,不禁微微皱眉。

赵毅成见了,解释到:“大哥,这几日乎胡德昌忙着调集粮食,可能会一时找不到。”

“哦。”苏翎点了点头,接着说:“这军事上,就按现在的部署便可。咱们这一闹,努尔哈赤既然没有穷追不舍,便定是在收拾家里那摊子事,这够他操心地了。再有,辽阳还在我们前面,努尔哈赤就算要动手,也会先选辽阳。这下,我们还有时间也来收拾镇江堡这数万人的问题。”

几人都望向苏翎,没有接话。数万百姓的安置,众人可都没有经验,眼下也只能搭建棚屋遮蔽风雨,再就是提供粮食救济。但显然这仅仅是一时只需,要做的远远不够。

苏翎坐在椅子上思索着,有好一会儿没有说话,其余几人也都在想着各自的问题,参将府前厅一片安静,这让厅外经过的护卫们也自觉地轻手轻脚,不敢打扰。

“冯大哥,”苏翎面对冯伯灵,说道:“朝鲜义州那边如何?”

冯伯灵显然没想到第一个问的是这个问题,想了想才说道:“袁大人的公文已经送给了朝鲜的姜弘立,据他说,也以送给朝鲜国王,但眼下还没有回音。”

袁应泰按苏翎所说,让朝鲜国王在义州划出一片地来,用以安置辽东难民。以朝鲜国王一贯地态度,大概还是采用一个“拖”字。朝鲜国虽小,不敢仰视大明,可也不定不愿意办这个什么“划”出一块地的事情,这很难说是什么性质的划地。但,苏翎可不理睬朝鲜的计策。

“冯大哥,你的水师有多少船了?”苏翎问道。

“三百八十四艘,大小不等,小船居多。”冯伯灵说道。

“冯大哥。你还地再搜集船只,买也好,抢也好,总是越多越好。”苏翎说道,“我估计袁大人给朝廷地奏书也该到了。若是朝廷相信这次大捷,必定会给我们提供粮饷。这些军需。冯大哥的水师可得承担全部运送之责。”

“好。”冯伯灵答道,“我立即去办。”

“不忙。”苏翎摆了摆手,说道,“这得等朝廷文书下来才能去,不然你去了找谁要去?”

“是。”冯伯灵嘿嘿笑着应道。

“祝浩,你地兵可都还齐全?”苏翎又问。

“禀告将军,一个不缺。”祝浩答道。

“好,”苏翎说。“你现在就分派一半的人,乘船过江,到义州驻扎。”

“是。”祝浩答道。

“你听好了,”苏翎说道,“到了义州,我会写信给姜弘立,你递上书信,便将鸭绿江沿岸一带地地都给我占了,就说是大明军伍征用。”

“是。将军。要占多大的地?”祝浩问道。

“这个。。。。。。”苏翎望了望赵毅成,说道:“这次辽阳来的,就算八万吧。其中一半是能种地的,就算四万人,这有一万户人家。每家总得有个五十亩地。你算算。要占多大个地方?”

赵毅成几乎不用算,便说道:“大哥。这不是得占半个义州?”

苏翎笑道:“才半个?不,整个义州都要。”

“是。”祝浩高声答道。

“慢着。”苏翎叫住祝浩。说道:“你运回来地银子可曾清点?”

“没有确切数目,除了各营发下地饷银,大约还剩一百一十万左右。”祝浩答道。

“银子都交给胡显成。你去提十万两,到了义州,先给姜弘立一万两,剩下的,拿去买地。凡是已经有人耕种的地,都买过来。总之你要筹够这一万户人家的田。”“是。”祝浩答道。

苏翎看了看祝浩,还是有些不放心,便又叮嘱到:“你胆子放大些。明白么?若是有人拦阻,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办。”

“是,将军放心。属下一定办好。”祝浩说道。

跟着苏翎这些日子,祝浩当然明白苏翎的意思。至于到底给多少银子买地,那可都是祝浩说了算。朝鲜人若是听话,也就罢了。若是不从,难免会有建奴奸细的消息传出来。

“胡显成,”苏翎转身对着胡显成说道:“这些银子以后都有你调度。眼下你先想想该如何给咱们那些官兵们发赏银。这个全交给你了。”

“大哥,放心。我会办好的。”胡显成答道。

赵毅成问道:“大哥,那剩下的都留在镇江堡?”

“对,”苏翎说道,“胡显成,你再调一些管事过来。将这些剩下地百姓都安置在镇江堡四周。也按每户人家五十亩计。”

赵毅成又问:“大哥,这儿可没那么多地分。”

“怎么,镇江堡附近就没有逃走的大户人家?”苏翎笑着问道。

“有,可也没这么多。”

“那就让他们自己垦荒。”苏翎说道。“那些无主的地,就直接分了,只要能垦荒的地方,都重新设立村寨。另外,你让陶安峰那队人也别闲着,该动手就利索些。”

“明白了。”赵毅成笑着说道。

这两者区别,或许便就是一明一暗,就差没直接抢了。但这种事,以往也做得不少,交给陶安峰,自是不用多操心。

“祝浩,那些工匠可都到了?”苏翎问。

“都到了,一共是六千七百八十五人。”

“好,这些人都留在镇江堡。”苏翎说道。

祝浩随即又补充说道:“将军,若是算上家眷,可有近两万人。”

胡显成接口道:“大哥,这镇江堡可住不下。”

“住不下?”苏翎皱着眉头,走了几步,说道:“看来这镇江城小了点。”

“重新筑城?”赵毅成问道。

“新城?”苏翎动了动眉头,说道:“也好。咱们就筑一个比辽阳还大的城。”

“那得要多少人手?”冯伯灵可对镇江堡熟悉,辽阳他也去过,这么大的城,可得要多少人,花多少日子才能修得起?

苏翎笑着说道:“咱们这回,换个法子,先修城里的房屋,最后闲下来再筑城墙。”

“这样?”冯伯灵不解,“那跟不修有什么两样?”

苏翎摇摇头,有些想法,冯伯灵很难短时间内明白。

“先给这些工匠们划出一块地方,就按各自的行业分。房屋的分派,按太平哨城地办法去做。以后咱们的兵器、火炮,可都指望这些人了。”苏翎说道。

胡显成对这些事比较内行,接口说道:“兵器、铠甲算是一部分,火器又要单独立一个作坊,还有木匠,漆匠等等,这可也算一个小城了。”

苏翎说道:“这下,千山堡内的工匠们,可以迁出来了。就由他们管带这些新来的工匠。一切都按千山堡的规矩来。”

“那筑城呢?”冯伯灵还在问。

苏翎笑着说道:“眼下只要春耕还能补得及,只要一个月后,这数万人难道不是人手?”

“可粮食够吃一个月么?再说还要种子粮?”冯伯灵总算开始关心起这一向都不曾想过地农事来。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地四十五章 商贸统筹

粮食,始终是辽东的一大要害。

不论是大明朝的辽东都司,还是崛起于群山之中的努尔哈赤,年年因此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只不过大明朝是以南补北,为此曾留下一路疤痕;而努尔哈赤,选择的是最简单的方法………“抢”。

战争是解决所有问题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每年开春,努尔哈赤便开始四处掳掠,这个时候,正是春粮正缺的季节,抢回来的粮食不仅能填补空缺,那些被抢回来的人、畜,还是扩大农耕的劳力基础。再有便是秋收之时,那可是比耕种一年要简单得多。大明朝与后金努尔哈赤最初的纠纷,也便是相互指责对方越境耕种土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