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月东升 >

第138章

明月东升-第138章

小说: 明月东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上的配备,居然显得没有一丝累赘感,一分一毫就是那么紧凑,明显是经过长期考究的结果。

苏翎等袁应泰再次将目光转向自己时,才说道:“这便是我的兵。”

袁应泰诺诺地几乎说不出话来,这样的兵,可比他亲自组建地虎旅军强上百倍。若是有这样一支骑兵在手,又如何能让建奴在辽阳城下嚣张一时?再看那些黑甲骑兵的表情,完全不是卫所兵惯有的麻木,也不是武官家丁们的丑陋嘴脸,无论是那一队黑甲骑兵,都隐隐仿佛是一个整体,举手投足,都十分相像。

袁大人努力抓紧门框,似乎想起了这位年轻武官的来历,他添了添嘴唇,努力说道:“那赫图阿拉。。。。。?”

当初这步暗棋,可是袁大人亲自经手的,原本是等收复抚顺一战打响,自己可以多一份希望。尽管当时也不并未完全指望着苏翎能真正地一举建下奇功,但此时,当一切都成了落花流水之时,再见到这样的骑兵,又怎能不让袁大人生出几分额外地希望?

苏翎点点头,沉声说道:“赫特阿拉。。。。。。已经被我一把火烧了。”

这话比让袁应泰再返回辽阳更令人不可思议,袁应泰又一次睁大双眼,紧紧盯着苏翎,似乎是在希望从苏翎嘴里,再听到什么耸人听闻的话来。

苏翎见袁应泰的那副模样,心知其必定难以相信,略一寻思,却想起这从赫图阿拉可是半点证物都未带出来,如何让这位辽东经略从死里逃生里相信这个奇迹?不过,此时再想这个问题,却也是晚了,赫图阿拉的大火已经不可能熄灭,除非是将这位袁大人立即带到现场看一看,可惜,这想想便是荒唐。

适才祝浩正给袁大人泼冷水之时,苏翎已经在对这个额外得到的袁大人动了心思,既然活着出现在自己身边,必然要有个用处才是。适才时间虽短,苏翎却也有了大致地想法。

就在这么一念之间,苏翎有了主意,他对祝浩说道:“你去让田大熊派一队人过来。”

“是。”祝浩立即上马而去。

不多时,一队披发军便来到面前,在队长的指挥下,纷纷下马,在苏翎与袁应泰面前站队而立,不过,这队形自然是歪歪斜斜,不成样子,但好歹也算是个队形。

苏翎见袁应泰立即注意到这些穿着各异,铠甲不齐,且都飘散着一头断发的人,便说道:“袁大人,这些人都是在赫图阿拉当阿哈的,如今,算是我的兵了。”

说完,便挥手命这队人马离去,免得一会儿看得不成样子。

袁应泰自然没有见过这般打扮的人,女真人的辫子他是知道的,阿哈这个名词也不算陌生,若这些人当真是由阿哈而来,那么那赫图阿拉一说,便有几分信了。苏翎伸手向屋内一指,说道:“袁大人,咱们还是进屋说去。”说罢,便率先走进屋内。

袁应泰摇摇晃晃地跟着,远远看去,可是没有丝毫辽东经略的气派。

这人不管地位高低如何,若是死过一次,那变的,可不是一点半点,至少目前袁应泰地表现,已经跟在辽阳城中那个最高主官完全两样。所谓生死有命,富贵由天,奈何桥边走了一趟,满脑子地想法,可是少不了几分新鲜的。

苏翎与袁应泰回到屋内坐下,那袁应泰沉默片刻,再次说道:“你且说得明白一些。”这话里,倒有几分官味儿了。

苏翎依旧是平常地语气,说道:“赫图阿拉于三月十九日本攻下,那一片已被焚毁。另外,我还有一部人马,正杀向界凡一带。”

袁应泰认同了这一说法,尤自沉思,然后问道:“你的意思,是辽阳城的建奴会回去救援?”

苏翎本该按着官场上的规矩,笑着来上一句:“大人高明。”

可惜,苏翎此时可未对这位经略有丝毫“规矩”的想法,只又问了一句:“大人可愿再返辽阳?”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第二十九章 辽东画卷

辽阳有多重要?这位辽事糜烂以来算是第三位辽东经略的袁应泰十分清楚。

失去辽阳,大明朝辽东都司等于只剩下一条腿,在广宁一带悬吊着,等着随时被野兽一口吞掉,这不是努尔哈赤,便是那班摇摇摆摆的蒙古人。当然,蒙古人多半只是聚集起一群牧民,在关口上等着领赏,只要给银子,大多时候还是对土地没什么嗜好。但努尔哈赤不同,不仅要银子,还要土地,人口。

这仅是对大明朝而言,且不过是偏于一隅之地而已。而对于袁应泰自己,辽阳的重要性却是与性命直接关联。

前任辽东经略杨镐,是损兵折将,丢尽大明脸面,下狱。熊廷弼,是坐视大明朝失地不予收复,且徒劳财力、物力,回乡。

袁应泰呢?不仅接连被努尔哈赤击败,且这几个月要的银子更多,调集的人马也不必熊廷弼少,这说起来,除了有一封锐意进取的奏书外,可没见什么比别人不同。并且,抚顺之战还未开始,就丢了沈阳,辽阳。也难怪袁应泰要与辽阳同生死,若是活下来,回到朝廷,随便什么样的罪名,都可以置其于死地。还不如当即死之,博得一份捐躯的说法,那样,脸面,家人,都得以保全。以目前他这个职位,这是最好的结果。而此时面前这位年轻的武将,不仅将袁应泰从辽阳城里救出,且还带给他一份大大的希望,岂不能令其产生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意?不过当苏翎再问时。袁应泰竟然陷入迷思而恍然不觉。

苏翎不得不再次提高声音,叫道:“袁大人。。。。。。袁大人?”

“嗯?”袁应泰恍然回过神来。“你说的。。。。。。?”

“回辽阳。”苏翎淡淡地说道。

“哦;当然。”袁应泰说道。

紧接着,袁应泰又向前微微欠身。问道:“可有几成胜算?”

苏翎盯着袁应泰,说道:“那要看袁大人如何打算?”

袁应泰眼皮一跳,忙问:“我地打算?”

“对。”苏翎侧了侧身子。正对着袁应泰,接着说道:“袁大人,这兵事。。。。。。”

苏翎有意拖长了声音,“我知,这朝廷上的事,你知,不知袁大人以为如何?”

这当然是明指袁应泰不知兵,袁应泰当即在苍白的脸上浮起一些微烫地红云,张了张嘴,最后颓然叹了口气。

这与苏翎率部攻占建奴老巢。火烧赫图阿拉,并一路杀到界凡相比,苏翎的这般说法还是相当留有颜面的。

“对,将军所言极是。”见苏翎一直望着自己,袁应泰不得不说话。

苏翎要地便是这般强弱之势的换位,这不论袁应泰能起多大作用,若是其摆出一副辽东经略的面孔。可什么都不好说了。

“袁大人,”苏翎望着对方,说道,“如今这般局面,兵事上。我来收拾。袁大人你,只管上书朝廷,要粮,要饷,要铠甲器械,要火药火炮。”

这些自然是袁应泰一贯做的,不算难事。

“不要兵么?”袁应泰问了句。

苏翎微微笑了笑,说道:“袁大人还对西兵的底细不了解么?”

袁应泰又是无言。****这沈阳、辽阳一战,自西而调集来的人马,除了浑河一战的川兵外。还有几处可看的?

“这兵还是要的。但是。。。。。。”

“你说。”袁应泰追问道。

“得全由我来调度。”苏翎说的十分清晰。

“这。。。。。。”袁应泰迟疑着。

大明朝还从未有过一个参将便能执掌整个辽东兵马调动地权利的。

“怎么?”苏翎面色一沉,说道:“袁大人。是辽阳重要,还是大人手里这点兵权重要?”

袁应泰如今等于是死人,还有什么可考虑的?重新收拾辽东的烂摊子,都在眼前这位武官身上。“好。就依你!”袁应泰不论怎么想,眼下答应苏翎,是没半点问题。

这话音一落,处于仕途边缘的袁应泰,与出身草莽的苏翎算是达成君子协定,至于如何去做,在双方各自掌管的范围内,都属于专业性质,彼此互不干涉。

“那这辽阳。。。。。。”袁应泰又再次提起。若是辽阳不再自己手里,袁应泰便理应定罪下狱,这番话岂不是白说。

“袁大人放心,明日便该有消息。”苏翎似乎胸有成竹。

“可是。。。。。。”袁应泰依旧不放心。

苏翎斜眼看了看袁应泰,看样子不说个明白,这位袁大人自不肯做接下来地事情。便说道:“袁大人,你看这次建奴大军,有多少人马?”

“约十万之数。”袁应泰亲自上过阵,这估计算是不错,但其又改口,说道:“八九万是有的。”

苏翎便又问:“袁大人可知建奴总计有多少人马?”

袁应泰一怔,这倒是他上任初始便到处打听的事。“十万稍多。”

“那建奴在萨尔浒一带你估计有多少人马?”

“这个。。。。。。”袁应泰怎么说也部署过辽东这剩余的数万人马,“数千吧。”

“可我派往界凡的有近三万骑兵。”苏翎紧跟着说道。

袁应泰一怔,随即又是一喜,那建奴在界凡、萨尔浒当然是处境危急。可苏翎哪儿来这三万人马?这么一想,倒将问题偏了方向。

苏翎却没有说明,只是看着袁应泰。让其自己琢磨。

“此地有多少人马?”

“一万。”苏翎道。

“那边是四万。”袁应泰自己嘀咕着。

“不,在镇江一带,我还有一万五千人马。”苏翎随即补充。

“五万五千。”袁应泰依旧在算计,“可建奴仍有十万之数啊。”

“兵不在多,想必袁大人也知道这一句。”苏翎道。

“嗯。”袁应泰只应了一声。

“所以。请袁大人上书朝廷。按十万人马拨付粮草、饷银、火药器械。我担保给袁大人一个收复整个辽东地大功,到那时,袁大人可。。。。。。名扬天下。”最后四个字,苏翎几乎是咬着牙说的。

这文官,最后那四个字可是要命地份量。袁大人当即忽视掉前面那些近乎骇人的数目,被后面的结果给迷住了。

不过,还是迷糊了没多久,便又拉回正题。“辽阳如何收复?”

“袁大人,你放心,明日消息传来。便知辽阳还有多少建奴留守。何日收复,只等消息一到便能定下日子。”

袁大人听这么一说,只得作罢,再说这两日确实疲惫,也想歇息一下。

可苏翎却没让袁应泰歇下来。

“袁大人,还请再忍耐片刻,写几道文书给我。”苏翎说道。

“写什么?”袁应泰问道。

“第一。令海州、盖州、复州、金州这南面四卫,即刻将所有人马聚集,发往辽阳,听候我地调遣。另外,令各卫所官员就地征募义勇。也一并前往辽阳。违令者,着传令官兵立斩。”

袁应泰略略思考,旋即答应。“好,我写。另我委你以总兵官职行事。”

“这样更好。”苏翎答道。

“不过,我的大印。。。。。。”袁应泰脑子还是不笨。

“在这里。”苏翎伸手揭开桌子上的包裹,果然,一应官印、文书以及尚方宝剑都全部都在,甚至连撰写奏书用地纸张,都好好保存着。

这原本是袁应泰自己收拾齐全的,在东城楼上。本想让这些朝廷信物与自己一齐殉国。没想到也跟着自己到了这儿。

看见这些,袁应泰不禁抬头望了望苏翎。为何此人计划得如何周全?

当然,苏翎根本不知此时,这完全是钟维泽私下做地决定,既然能救得何丹旭一命,何不将这位对苏翎及其有用地辽东经略一并带走?至于这个包裹,还是何丹旭的提醒,不然定然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第二;”苏翎接着说道,“请袁大人上书朝廷,先勿言辽阳之事,只说请发十万人马粮饷,由。。。。。。”

苏翎想了想,说道:“由镇江游击将军兼管镇江水师冯伯灵,前往天津、山东启运。这不能等海那边运送,我们自己去拿。”

“好。”袁应泰对镇江水师去运没有意见,他对天津、山东两地地粮饷运输也不满意。“不过,真要十万?”

看袁应泰的样子,大约是一位苏翎要吃下近五万兵员的空饷,这可是天大的胆子。

“不足之数,我会陆续募集。”苏翎没有详细解释。

“好。”袁应泰答应了。

“第三,”苏翎说道,“请袁大人致书朝鲜国王以及义州的朝鲜都元帅姜弘立,令其在义州一带腾出一块土地,以容纳辽东逃命地百姓居住。”

“这。。。。。。”袁应泰不解,去朝鲜作甚?

“袁大人,辽阳陷落,逃亡的百姓数以万计,总得给他们找个安身之处。”苏翎说道。“可是去朝鲜。。。。。。”

“唯有朝鲜暂能安身。”苏翎挥手打断袁应泰的话,说道,“袁大人,这收复整个辽东,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至少也要等我的兵练成十万,方能一举剿灭建奴。这些百姓一日不离开辽东,便可能被建奴掳去,你也不想让建奴再次恢复元气吧?”

这样说,倒是与袁应泰收留蒙古人的想法类似,袁应泰算是接受了这个解释。

“这第四。。。。。。”苏翎一时未说出,在屋内缓缓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