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记者遇上特种兵 >

第9章

记者遇上特种兵-第9章

小说: 记者遇上特种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宙’是个帅气的小伙子,虽然全身一身灰尘,但掩不住毛色油量。林晏从小就想养一只狗狗,因为妈妈马哲反对,只能作罢,如今见了‘宇宙’,欢喜的不得了,蹲下身不停地抚摸它的脑袋,‘宇宙’轻轻摇着尾巴,蹭着她。
  林晏含笑抬头,望见秦之岭正看着她,目光里有笑意。
  两次一起经历生死攸关的救人时刻,彼此间产生了一种患难与共的微妙感觉,两人之前玩的的角力也不算什么了。其实这种感觉并不只限于他们二人。吴涯,金鑫,陈志昂,周凯等在废墟上的人都有一种生死与共的自豪感。
  “两点钟了。”吴涯提醒道。
  林晏回过神,哎呀了一声。
  秦之岭看着她像只跑障碍赛的兔子一样串了出去,心道,还溜地挺快。
  根据石博远给的地址,林晏和吴涯找到了医疗队在巫中的居住地。
  这片区域原来是巫中县一家废弃的工厂,空旷的场地上搭起了帐篷,一共有二十多顶,厂门口有穿迷彩的士兵站岗。
  看得出个据点是部队在管理,不得不说中国军队的行动力非常强大,战时能打仗,自然灾害后能救灾,这才2天,驻地的运行井井有条。
  林晏找到了联络人干事小王,小王检查了证件后就带着他们往里走。
  “你们在A区,住的都是各军区抽调过来的医疗队。”小王简单的作了介绍,话没说两句就到了一个大型的军用帐篷前。
  “就是这里了。见空的床就占。”小王又跟林晏打招呼,“暂时不分男女,先克服一下。”
  林晏也不是娇气的人,忙道没关系。
  跟小王道了谢,两人进了帐篷,设备果然已经运到,没有被拆开的痕迹,看来袁满意和应俊没有回来过。
  林晏把摄像机里的素材COPY到笔记本电脑里,按照心里的提纲,开始非线剪辑,两条新闻素材,一个小时就搞定了。
  在她进行写稿编辑的时候,吴涯已经通过电话和贡南省台卫星车负责人敲定好了传输时间,俩人配合非常默契。
  四点半,他们出发去贡南省台卫星车。
  跟文字记者和网络记者比起来,电视媒体属于辎重部队。前者只要一支录音笔或家用摄像机以及一台笔记本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工作了,而电视记者就麻烦很多,高清摄像机必须是广电级别,这样拍出画质的才能达到广电总局播出标准,而广电级摄像机无论是大小还是重量都是家用摄像机无法比的,此外三脚架的分量也不轻。
  都说干电视是体力活,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为了减轻吴涯的负重,林晏主动扛起了三脚架。幸亏巫中很小,从驻地到卫星车也就二十分钟的脚程。 
  林晏留意到一路上有两处地点正在展开救援工作,她特地上前打听情况,然后选了其中一处有代表性的作为晚上连线的地点。
  “不知道一会能不能说服贡南省台的人。”林晏有点担心。
  “肯定有难度,人家跟我们非亲非故的。不过咱们尽力就好了。”吴涯安慰她。林晏在工作上有完美主义倾向,很像她妈妈马哲。
  此时电话突然响起来了,显示陈朗来电。

☆、陈主播英雄帮美

  “林晏,在去卫星车的路上吗?”醇厚的男声如汩汩清流。这世上真有声音能够迷醉人。
  “师兄神机妙算,我们已经能看到卫星车了。”扛着2公斤的三脚架,林晏有点喘。
  “你前面不是说想在废墟前连线吗?贡南省台副台长曾在美国培训过,和我有点交情,刚才拜托过他了。他说你跟卫星车负责人直接提要求就行,如果有问题,可以打电话给他。”
  林晏惊喜道:“谢谢师兄,真是一场及时雨。刚还在发愁怎么说服贡南台的技术员。” 
  陈朗连道不客气,“我马上把沈台长的电话号码发给你,咱们连线时见了。”
  贡南省台卫星车负责人叫刘星,一听林晏自报家门,就问是不是沈台长的朋友。林晏点头称是,然后提出想在废墟前与天禄演播室进行连线。
  “具体位置?”
  “这边往左三百米的综合商厦废墟。”
  刘星略一思忖,说技术条件OK,同意六点钟把车开过去。
  “陈主播真是神通广大!”吴涯啧啧称叹,“这个师兄对你可不一般啊,人家走的可是私人关系。”
  林晏失笑,她只见过陈朗一回,还是在人山人海的联欢会现场;陈朗怎么可能为了她动用人脉?
  “今晚是陈朗头一回主播<新闻直击>,他当然对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了。”
  吴涯可不这么认为,不过懒得跟林晏解释。
  20分钟长的视频很快就卫星传输过去了,和哈姐打了电话确认没问题。
  六点十分,卫星车准时驶达综合商厦废墟。
  吴涯开始架机器,林晏忙着对镜贴黄花。
  她朝手里倒了点水,然后拿出一面安娜苏小镜子,比照着撸起了头发。两天没洗头,碎短发像乱稻草一样翘着。
  广电管理部门对出镜记者的着装和妆容有严格规定,必须衣着整洁,有领有袖。女记者一般会化个淡妆,否则在电视屏幕上脸色会显得苍白。
  不过地震报道属于特殊情况,主基调肃穆庄严,因此林晏没有化妆,但形象必须注意,不能一头乱发,满脸油光,这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必要的职业素养。
  六点三十分,林晏站在摄像机前,和《新闻直击》演播室第一次测试信号。
  六点四十五分,第二次测试信号。
  六点五十五分,林晏第三次站到镜头前,右耳塞了耳麦,正式进入直播状态。
  此时天禄电视台大楼19楼灯火通明,1号演播室里,陈朗端坐,背景是导播间,用玻璃隔断。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今晚导播间里的人比平日要多一些。
  抗震救灾特别报道第一天,各路大佬济济一堂,以雷拓为中心,站在导播台后面,注视着电视墙。
  雷拓皱眉,陈朗还是那个陈朗,但总觉得不够神采飞扬,细看演播室单人近景,陈朗颈部隐约有一道光的阴影三角,问题出在灯光上,但不是面光和顶光角度的问题,而是受限于演播室高度。
  雷台长暗忖,看来把19楼和20楼打通改造演播室势在必行了。
  等林晏的画面出现在外来信号等离子里,天禄电视台大BOSS的眉头才舒展了开来。
  林晏站在一大片废墟前,背景是热火朝天的救援现场。巫中那边天色微暗,但大功率照明设备把废墟照的宛如白昼,救援人员的一举一动看的清清楚楚,隐约还能听到各种声音,现场感呼之欲出。
  “这个连线地点选得好,给人以有强烈反差。”邱是欣喜地说道。几个元老也是点头称赞。
  导播高鹏开始数倒计时:30秒,20秒,10秒……
  10,9,8,7,6,5,4,3,2,1,放!
  耳麦里传来熟悉的《新闻直击》片头音乐,紧接着是陈朗用醇厚磁性的声音说着新闻开场白,林晏双眼平视摄像机镜头,耐心的等待自己的出场。 
  “下面我们连线<新闻直击>特派记者林晏,请她带来贡南地震的最新情况。林晏,你好。”
  “陈朗,你好,观众朋友们,我是林晏。在我身后的这片废墟里救援人员已经救出了3名幸存者,事实上在我抵达巫中的19个小时里,在三处坍塌废墟中,亲眼目睹有8个人被部队官兵救出……”
  以综合商厦废墟救援作为引子,林晏带出了小学生截肢获救和搜救犬增强救援力量的两条新闻。
  在绝大多数媒体不厌其烦的播放丁丁短了一截的右腿特写时,《新闻直击》对丁丁获救这件事进行的深度剖析就显得高出一筹了,尤其是救人英雄秦之岭的专访成为亮点。
  而搜救犬的新闻则在媒体对救援一片叫好声中提出了救援需专业的观点,彰显了记者独特的新闻视角。
  雷拓注视着电视墙,双手撑在导播席的椅背上,右手食指打着节拍。新闻中心主任邱是知道这是新台长心情不错的标识动作,自己手下的兵能得到上级的赞许,邱主任觉得颇有面子。
  新闻连线进行了40分钟,一结束,林晏的手机上就不停有短信
  进来,内容多彩多样,父母和萧时睿希望她注意安全,关系好的同事称赞连线内容出彩,有一个不孕同学甚至问她,能不能收养地震孤儿。
  在众多短信中,两条最有分量。
  雷拓:干的不错!继续!
  陈朗:期待明天的报道。
  雷拓称赞是精神支持,让她敢于披荆斩棘,继续做视角独特的新闻,而陈朗的短信是对她业务的肯定,令她信心倍增。
  跟刘星道了谢,林晏和吴涯扛着机器设备漫步回驻地。
  距离从天禄家里的床上醒来已经38个小时,除了在飞机上眯了一会儿,再没有睡过一分钟,一直在连轴转忙工作,期间只吃了2个馒头,2包饼干,2瓶300毫升的水。
  肩上扛着三脚架,林晏双腿发软,眼皮直耷拉。
  “晚上还出去拍吗?”吴涯有气无力地问。
  他的能量消耗比林晏还要大,早就饿的前胸贴后背,脚下打飘了。
  “先回驻地吃了晚饭再说。”林晏想了想,抗震救灾前两天必须争分夺秒。
  回到驻地,袁满意和应俊已经回来了,俩人正埋头剪辑视频。
  “回来啦。哇,都七点半了,一起吃饭去,再晚估计连汤汁儿也没有了。”袁满意合上笔记本,起身伸了个懒腰。
  晚饭很简单,就是每人两个花卷,一份菜汤,四人分享一小盘番茄炒蛋。他们先是把饭菜端回了帐篷,但没有地方搁,还是林晏机灵,看到帐篷后面有一块大石头,还算平整,忙招呼大家过去。
  没有凳子,大家只能半蹲着。不过吴涯是绝对不允许自己像乡间农民一样吃饭的,他拿了两个花卷,盘腿坐在了地上。
  其他三人都了解吴美人的做派,也不以为意,一边吃一边交流起工作来。
  袁满意这一组负责专题拍摄,第一个专题毫无疑问是质疑当地房屋质量。除了救出了多少人,这是目前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林晏听了,马上道:“拍了哪些地方,有学校吗?我们在实验小学废墟上发现钢筋只有筷子那么粗,肯定是豆腐渣工程。那些镜头吴涯都拍了,在我的电脑里,袁首需要的话可以用。”
  袁满意点头说好,又问起了林晏他们这一组今天的工作。
  林晏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袁满意问道:“为什么不重点突出丁丁和他妈妈的困境?观众最爱看这种能让他们生起怜悯心的新闻了。”
  林晏愣了一下,只好说,“我,我那时候没想到,以后注意。”
  “咱们也不是故意做这样的新闻,这不是现实就是如此嘛。”袁满意语重心长地教育两个后生,“你们以后要多琢磨琢磨,这新闻啊,可不是大学里教的那一套。”
  “林晏,吃完了没?都八点了,不是说还要外拍吗?”吴涯突然催促道。
  “啊?哦。吃的差不多了。”林晏迟疑了一下,放下了饭碗。
  吴涯进帐篷里拎出摄像机和三脚架就往走,林晏只好追了上去。
  应俊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幽幽说道,“这俩人倒是有趣,一个城府深似海,一个什么都往脸上摆。” 
  袁满意拿最后半个花卷沾了沾番茄炒蛋的汤汁,塞进嘴里,细细咀嚼。
  “他们听呢,我就多说些,嫌我啰嗦呢,我就不说了。”袁满意站起身来收拾碗筷,“对了,我们没拍过学校画面吧,正好可以用林晏电脑里的。”
  应俊帮着他一起收拾,“等哪天你的首席位置被抢走了就没那么洒脱了。”
  袁满意弥勒佛似的笑了,“虽然长江后浪推前浪,但这前浪啊,也未必死在沙滩上。你看他们干劲十足,可连这碗筷都不知道送回去炊事班,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
  应俊瞧着袁满意肥大的体形,心道果然是心宽体胖。
  林晏很快追上了吴涯,“学海兄,你又怎么了?”
  “现在去哪儿?”吴涯问。
  “你不知道出哪儿,还拉我出来。”
  “不想听他喋喋不休,那套东西早过时了。”吴涯不屑的道,“你不是说晚上还要拍嘛,正好出来呗。”
  林晏摇摇头,当场摔脸子的事儿也只有吴美人做得出来,幸亏袁满意不是心眼小的。本想劝吴涯两句,想想还是作罢,个性这事儿真不是几句话能改变的。
  “现在去哪儿?”站在驻地门前的十字路口,吴涯又问了一遍。
  “去巫中体育馆,灾民都被安置在哪儿。”
  受灾群众的吃穿住,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当然也就是记者的报道重点。
  

☆、秦少校的地盘

  深秋时分,晚上已有阵阵凉意。
  巫中体育馆建于三十年前,是个椭圆形比赛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