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军阀 >

第117章

三国之军阀-第117章

小说: 三国之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代,显然还是颇受那些流亡名士的亲睐。

    投奔刘表原本是袁涣第一选择,为什么他会舍近取远,主要是他认为韩烈的出身,还是差了一些。韩烈虽然出身颍川韩氏宗族,外祖父又是海内名士陈耽,可如今无论是韩氏一族,还是陈氏一族,都已经凋零败落,可谓缺乏重要的根基人脉。

    在袁涣看来,成就大业,自然离不开宗族子弟的相衬,就好比他们袁家,虽然不如父亲那一代,可他们兄弟数人,却都是颇有名望,家族各房二十一家,门客私兵加起来足有六百人,这就是成就大业的根基。

    就在黄琦召集他们兄弟议会之前,袁涣一众兄弟已经知道韩烈大军进入寿春的消息,围绕这个议题,他们展开一番讨论。

    袁涣的主意是劝说黄琦弃城前往豫州,因为他没有想到韩烈来得这么快,这会他已经无法脱身,所以劝说黄琦弃城自然是保全最好办法。

    但袁霸和袁敏的意见是开城向韩烈投降,以九江郡为大礼送给韩烈,作为他们袁氏一族进身之礼。

    对于二位兄弟的意见,袁涣多少有些犹豫,而就在袁氏兄弟争论之下,袁家老母却从后堂而出:“袁术虽然与吾族同姓,然此人僭越称帝,此乃取死之道,天下必然共伐之,吾儿此时不与之划清界线,岂不是让家族先祖蒙羞?”

    “老母有命,儿不敢不尊,那就依霸弟与敏弟之意,劝说黄琦开城迎接韩烈大军入城,若他不愿意,那就绑了他,一道出城便是。”袁涣也是个果决之人,既然决定要做,那么他自然也就没了顾忌。

    “喏。”堂上袁氏一族老少族人纷纷应命。

    太守府大堂之上,当听到袁涣竟然说要开城投降之时,黄琦惊得一时呆立当场,帐下一名校尉拔剑而起吼道:“好你个袁涣,安敢背主……”

    “找死。”袁霸腾身而起,挥剑一剑斩下,那名叫嚣的校尉连还手都未能便血溅当场。

    “太守大人,袁术称帝,此乃叛逆,人人得而诛之,吾袁氏一族,世代忠义汉室,断然不能与叛贼为伍,汝若识时务,与吾等一道开城迎接韩将军进城便罢,不然吾兄弟只得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了。”袁霸冷喝一声,堂下一队军士执戟披挂便冲上了大堂。

    面对冲上来的执戟军士虎视眈眈的眼神,满堂官吏吓得个个面无人色,纷纷伏地喊道:“吾等遵从袁大人号令。”

    “这……有话好说,有话好说。”黄琦一时也失了主张,只得委屈的看着袁涣告饶道。

    “一言而定,休要多言。”袁敏这会举剑便走向了黄琦,表情冷冷的问道。

    “降,我降了。”面对袁敏举剑向自己走来,黄琦顿时吓的连忙喊道。

    “霸弟,由你接管太守府,敏弟你随我率府邸官吏,出城迎接韩将军大军入城。”袁涣随后便收缴了黄琦的印绶,吩咐袁敏率领一队军士,押解着一帮官吏出城而来。

    距离寿春五十里外的韩烈,接到前军徐晃快马送来的消息时,一时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当确认事情属实之时,他这才欣喜的道:“传袁涣前来拜见……等等,我亲自去请。”

    “主公英明。”郭嘉点点头,道:“这袁涣一族乃豫州望族,今日此人挟持黄琦投奔主公,足以说明袁术不得人心,而主公得袁涣襄助,豫州各郡不足为虑也。”

    “此人竟然有此威望!”韩烈对袁涣原本倒也没有什么印象,但这会听郭嘉如此抬举此人,自是对这个袁涣高看一眼。

    袁涣与族弟袁敏见到韩烈时,从一开始的惊讶,到会晤之后的庆幸,那番心情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主公,这位是黄太守,乃是黄豫州之侄,因声名而被袁术招为女婿,如今袁术叛逆,黄太守表示愿意休妻,追随主公讨伐袁贼。”在寿春太守府大堂上,袁涣依次给韩烈介绍了一遍寿春的官吏。

    “黄豫州乃是吾大汉忠臣,黄大人能够弃暗投明,吾自当奏明天子,表奏汝之功绩。”韩烈满意的点点头,开口抚慰道。

    “多谢明公既往不咎。”黄琦忙起身,避席拜道。

    随后袁涣又一一介绍了寿春一众官吏,接下来韩烈又询问了一下有关九江各县的问题,尤其是户籍、政令,财税等等问题,袁涣没有丝毫迟疑便能够对答如流。

    甚至很多细节他都能够精确到个位数,足见此人能力以及做事的严谨。虽然是投降,但袁涣也没有表现出客气奉承阿谀之态,这点更让韩烈满意。

    “曜卿之才,牧守一州也未尝不可。”韩烈赞叹一声,道:“袁涣听令,即刻起由你担任九江太守一职,袁霸袁敏为先导校尉,负责引领吾军扫荡各县,一个月内务必拿下九江全境。”

    “喏。”袁涣一脸平静的应道,第一眼见到韩烈时,他虽然惊异韩烈的年轻,但在见到韩烈强盛的军威,以及如沐春风般的态度,还有那非凡的谈吐见识后,袁涣早已经收拾起情怀,由衷的表示了诚服之意。

    袁氏兄弟,袁涣有文才,也深谙韬略,袁霸有勇力,算的上一员勇将,袁敏稍显平庸,但这人识进退,忠心可用。

    拿下寿春,九江全境可谓不废一兵一卒,就全落入了韩烈手中。随后韩烈派出徐晃、高顺、太史慈、赵云四将,拿着黄琦的将令,在袁霸袁敏等一干寿春官吏为开路者的引导下,短短二十天时间,九江治下十四县,二十三万人口尽入韩烈治下。

    “一郡之地,一年粮食收成竟然只有区区十七万八千石?”寿春太守府,当各地秋收收成的粮食汇总到韩烈案前时,他明显有些不敢相信。

    要知道九江郡那可是拥有十四座县城,人口超过二十万,地处淮水长江两岸,乃是土地肥沃,水利灌溉便利的江北平原,拥有在册耕地数是二十五万倾,很明显就算是丰年,然而九江全郡今年百姓的亩产,依旧一亩只产出了一石粮食,若是遇到灾年很有可能一石一亩的产量都难以为此。

    “主公,这已经是丰年所产了,去年遇到洪涝,九江的亩产还不到一石,所收粮食不过十万石。”面对韩烈的疑问,袁涣并没有觉得羞愧,而是如实的汇报了这么一个事实。

    “子扬,汝给曜卿说说,今年咱们吴郡、广陵、丹阳三地的守城情况。”其实韩烈也知道袁涣说的这个情况,并没有什么大问题,这就是眼下普遍的亩产情况,然而韩烈治下的三郡之地,经过去年一年的试验,今年种植的水稻产量,却在三郡之地取得了巨大的丰收。

    “喏。”韩烈口中的子扬自然不是自己,而是与自己同字的刘晔,他现在是韩烈军中的主薄,主管文书政务。

    “去年我广陵亩产平均收稻谷两石,丹阳以南各县是一石零八斗,建邺典农都尉府的亩产是两石六斗,其中吴郡全郡的亩产是两石四斗,三郡共计收取粮食百万之巨。”刘晔起身微微拱手道。

    “这么高?”袁涣先是一愣,随后才反应了过来,问道:“主公是说你们种植的是稻谷,而非是粟黍?”

    “袁大人果然敏锐,主公早在两年前就发现南方雨水充足,更适合种植水稻,所以一直安排老农在试验培育水稻种植,经过两年的努力,今年第一次大面积种植,就取得不小的成功,而且这还仅仅这是第一季的收成,主公可是说了,明年水稻便要在会稽内种植两季,到时的收获可想而知矣。”说起此事刘晔那是打从心底佩服韩烈,千百年来百姓延续种植五谷,但却因为南方土地湿润,在北方高产的麦粟黍等农作物在南方产量都十分低下。

    虽然也有人种植过水稻,但却也因为没有摸索出有效的方法,产量同样不高,而导致水稻的种植同样低下,可仅仅用了两年时间,韩烈就彻底改变了这种环境。

    要知道麦子粟黍等农作物,在关中平原,以及冀州等地,最高亩产能够达到三石以上,平静亩产也在两石左右,这也是北方人口繁衍大于南方的最大根本,可如今韩烈改良种植出来的水稻,能够与北方持平,甚至还有可能赶超,单单就这一结果,就足以改变无数人的生存条件。

    人口在冷兵器时代无疑是王权存在基础,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不单单能够养活一支大军,还能迅速的繁衍人口,事实上这两年来,韩烈治下的人口确实也已经开始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韩烈提出的奖励人口制度,二是轻徭薄赋制度,三是走精兵路线,精兵路线就是兵贵精而不再多,这样的好处,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战斗力,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青壮年留在家乡增加劳动力。

    “主公此举,实乃千秋大业的根基啊。”袁涣也不由抽了一口冷气,单单亩产两到三石已经是出人预料了,若是能够种植两季,那起码能够产出三到四石粮食,如此一来,困扰南方的粮食问题,自然也就不再是问题。只要想到这点,袁涣激动之余,更是庆幸自己当初开城投降的举措是多么的英明。

    “曜卿明白就好,眼下距离开春还有两个月,这段时日你主要的精力就是做好百姓工作,争取在每县的公田之内,把水稻给推广下去,要让百姓看到水稻的收成,另外可以贴出告示,愿意种植水稻的百姓,每亩的赋税减少一成。”韩烈见袁涣明白了水稻的好处,这才徐徐把在江淮一带种植水稻一事布置了下来。

    “主公放心,下官定然不负重托。”袁涣欣然领命。

    拿下九江郡之后,韩烈率领中军与水军便撤出了寿春,秘密返回合淝而去。不过韩烈的中军大纛却留在了寿春,同时任命了高顺统军出沛国,赵云太史慈统军出汝南,徐晃统军出梁国、又名东海的徐荣、下邳的孙康出彭城,四路大军齐出,直驱豫州三大郡国,同时把先前割让出去的彭城收回。

    高顺率领的兵马,主要是他所部的陷阵营,以及寿春的五千郡兵,其余各将自是统率各自部曲,至于为何派赵云太史慈两支人马去汝南,主要是汝南乃是豫州大郡,也是黄巾叛军根据地,有号称十万人马的黄巾龚都、刘辟等渠帅。

    即便是袁术,几次征讨汝南都未能克胜,而用郭嘉的话说,汝南平,则豫州安,要不是庐江眼下对于九江乃至扬州的地理位置更重要,韩烈定然会亲自率兵讨伐汝南黄巾。

    韩烈之所以率领中军与水军秘密返回皖城,则是因为接到离开一月有余的程昱,从襄阳传来的鹰信,告知了他此行顺利,刘表已经同意派出大将张允和侄子刘磐统军三万,发兵长沙的计划。

    这个消息对于韩烈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眼下孙策已经攻破庐江外围各县,大军云集皖城城下,庐江太守刘勋死守不降,急切之间皖城断然难以攻陷,而这个时候韩烈只要散步出长沙遭到刘表大军围攻的消息,孙策军心必然动荡,接着他只需要派出水军在长江上游游弋,就足以震慑孙策不得不退兵,如此一来庐江郡自然唾手可得。

 第一百五十七章 孙策退兵

    庐江郡治所皖城城下孙策大营。

    时值十一月下旬,随着寒冬季节的来临,皖城的气温也降到了冰点,每日清晨都是霜雪遍地,寒风瑟瑟。已经连续攻城一月有余的孙策,盯着近在咫尺的皖城,目光中充满了浓浓的不甘。

    这一个月来,他在皖城城下损失的兵力超过四千人,眼看着守军的士气日渐低落,胜利就要属于他之时,长江水面上却出现了一支强大的水军,虽然船头挂着的都是袁军旗号,但孙策却还是很快就打探到,这支一万兵力的水军,实际上是韩烈所部。

    这两年来韩烈对于水军的投入可是丝毫不手软,首先是人员编制扩编为一万常备军卒,其次是先后委任了蒋钦、徐盛、董袭三员大将统领水军,并委任了虞翻为水军参军司马,负责水军的建设。

    这是人力的安置,另外便是金钱上的投入,为了建设五牙战舰,韩烈几乎把徐扬两地能够找到的船匠都找齐了,花费近亿钱财,耗时两年终于在出征前夕,方才成功制造出了三艘五牙战舰。

    这五牙战舰是韩烈根据后世隋朝的五牙战舰记忆所设计的,比之当世最庞大先进的楼船,在技术上明显要先进一个时代,全船共有五层,高三丈,长十二丈八,宽五丈一,能够承载一千五百兵马,载重达十万石。

    用广陵港造船坊的大匠所言,这样的战船倾尽广陵港造船坊的一千七百名工匠之力,一年也仅仅能够制造出两艘,这还是耗时两年的摸索试验后的结果。

    当然广陵港造船坊的一千七百名工匠,并不是都是大匠,真正能够称之为大匠也不过只有二十七人,拥有熟练技术的工匠有一百三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