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第三次机遇 >

第121章

第三次机遇-第121章

小说: 第三次机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惟所部主官和主考官都叫好,其余众人同样也是一片叫好声,唐绍仪提起蓝笔写下“最优”两字——皇后新丧,27日不用红语用蓝色待之。

    按照内部流程规定,试卷一旦标注“最优”两字,则就有角逐该科三甲之望。

    周学熙作为所部主官,附署意见后又读两遍,越看越喜欢,恨不得当即知道此人是谁。但按考试规则,为防考官徇私舞弊,参考考生姓名、籍贯、年龄、学业等个人信息全被装订起来,非到最后阅卷完毕、公诸于众之时不能拆开。

    看得周学熙如此爱才心切,急欲得知而又不愿破坏规矩那副抓耳挠腮地模样,职官部侍郎王照笑道:“周大人不必焦虑,下官知道此生来历。”

    王照升迁至职官部侍郎的速度堪比周学熙升迁至工商大臣的飞速。单就资历,他原本只是吏部主事,不过一个从六品的小官。但他的际遇和经历比起周学熙更为特殊,他之所以

    到这个任命,仍然与十一年前那场维新变法有关。担任六品主事的王照因一份上书而触动了光绪。酿就了吏部六堂官事件。直接加剧并恶化了帝党与后党之间的对立,堪称是历史关键地见证者,与康梁及六君子都被世人视为维新变法地代表人物。

    戊戌之后。王照飘零日本,矢志保皇,虽十年而不悔,回国后一跃而成为职官部侍郎。

    “此人名冯庆桂,与去年毕业于花旗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名曰《论美国棉纱厂及中国仿行之办法》,归国之后,曾到游学处报道,我当时便留意了一番。”

    “原来如此。”

    周学熙原本和外界一样,以为王照的任命不过是出自于皇帝对戌戌年旧事和旧部的回忆,现在看来,王照对于用人倒也有所心得。

    这一夜注定是商科大放异彩地一夜。冯庆桂地试卷刚刚评阅完,商科评阅组又乐呵呵地送来两份试卷。连称,“此二人亦有三甲之望。”

    王照阅后,乐呵呵告诉众人:“诸位大人,这两人我又认识。估计说出来,几位大人也认识……”

    牛了……王照这个记忆力!

    “此二人其一为陈锦涛。现在财政部仍币制司主事,花旗国耶鲁大学毕业,博士学位,其论文曰《社会流转货币论》,这道币制改革题目对他而言岂不是手到擒来?”

    —

    王照随即又拿起另外一卷,说:“另一人是陈焕章……”

    他刚说出个名字,唐绍仪就叫起来:“此人我知道,知道!”

    看着众人一头雾水的模样,唐绍仪连忙解释道:“此次访美归国,此人还和我同船,至为难得地是,居然还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他同样博士毕业,题目虽然怪了些,却是极为契合本国实际,曰《孔门理财学》。”

    原来这两人都是财政部名下,众人阅后,忙向财政大臣载泽祝贺:“泽公手下果真是人才济济!”

    一席话说得载泽脸上平添三分光彩,接过试卷仔细查看起来,原本略显疲敝的神情一扫而光。

    “既是如此高材生,又与唐大人熟悉,为何不推荐一二,我这里也好安排。”载泽说道,“陈锦涛归国较早,我亦熟悉,原本正想着重用,正好此次也有机会,这陈焕章……”

    唐绍仪有些惊讶:“我给他写了推荐信啊,嘱咐他回国之后一定要向财政部禀明,怎地泽公没收到?”

    “没有。”载泽跌足叹息,“还好他是留洋归来,我想着还要历练一番,便放他去跟随熊希龄去直隶督查盐政了……”

    “还好,好好,秉三也是爱才地,不会亏待了他。”唐绍仪提起笔来,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最优”两字的评语——三份试卷,工商部一人,财政部两人,都是留美的高材生,这届商科可真是人才济济。

    众人正在赞叹间,忽地商科评阅官又来,手拿试卷,脸上的表情有些尴尬,却又仿佛有话要说。

    “何事?”正巧唐绍仪手中的试卷已评阅完毕,眼看评阅官的脸色有异,单独召进来询问。

    “商科组又发现一份试卷极优,也有三甲之资,只是前已报过三份,再评‘最优’恐怕诸位大人认为我们过多过滥,本欲评个‘优等’了事,又恐埋没人才,一咬牙还是拿来了……”

    “什么?”唐绍仪略一沉吟,“拿来我看。”

    这份试卷对那道实业建设的策论有着不同看法,认为本国实业当以兴修铁路为先。认为兴修铁路,一来可以改善交通,降低商业流转的费用,减少流转时间;二来可以吸纳众多贫苦子民劳作,可解决就业问题;三来铁路发展必然带来钢铁业、制造业发展,“所费者其一,所得者其五”——亦即至少五倍地拉动作用……

    交通大臣梁士阅后大喜,忙道:“想不到我交通部亦有此等能人,妙哉,妙哉……王大人,此是何人?”

    王照沉吟片刻后道:“这人我吃不准,不过像是王景春,毕业于花旗国伊利诺大学,博士论文题目为《英国铁路财政学》。”

    该唐绍仪写评语了,原本他也认定该是“最优”,但提笔到半空,忽地想到,三甲三甲,顾名思义便是三人,现在已有三人,如果再添一人岂非到时候难以取舍?

    看着唐绍仪提笔后迟迟不肯落下,梁士急了,叫道:“唐大人、泽公、周大人,你们方才评阅的三个最优,我无意见,全部赞同,但这位考生的答卷也是一流,较之三人只在伯仲之间,这‘最优’二字,万万不可吝啬。”

    这番话一出,载泽、周学熙都笑了,其余诸人也是忍俊不禁。

    王照打趣道:“梁大人,这考生一来与你无旧,二来不曾有亲,为何如此紧张……”

    “本官爱才心切而力争之难道不可以?”梁士牢牢捏着试卷,仿佛捏着无价宝贝一般,“这试卷依我看实属最优之等,如果不肯,将来官司就是打到皇上跟前,我也不服!”

    梁士其实是命硬之人,当年经济特科,他明明中了状元,但却因为名字中的梁头康足触怒了慈禧地忌讳而导致名落孙山,后来若不是袁世凯大力拔擢,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是故他对考试评定极为敏感,不想让有才之人委屈,否则将来再行拔擢可就困难了。

    这倒委实有些难办……

    第三卷 

第二十四章 … 走出阴影 

    解决大问题要有大智慧,唐绍仪在原地踱了三个来回,目中找到了解决办法。

    “诸位,文官考试不同于旧时科举,许多规矩原也不必照旧。科举有状元、探花、榜眼之称谓,此次考试并不照搬,只分一甲、二甲之类,所以人数亦可灵活。我看是不是这样,此四份最优试卷,一概列入一甲,倘若剩余试卷再无最优,则此四人定为一甲,一甲第三则为两人并列;如果还有其余最优,则将全部最优卷呈请圣览,由皇上钦定一甲名次,如何?”

    这个做法倒也不偏不倚,无论载泽、周学熙还是梁士都可接受,彼此也不伤和气。其实这几份最优试卷无论最后排名如何,所部大臣肯定是要重用的,众人所争者无非是一个面子问题,都想着让状元花落本部……

    各部大臣对连续几天紧张的评阅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考生也不负众望,在各科都涌现出了相当优异的人物。以医科为例,有考生名朱神惠,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论文题目曰《中国之肺痨病》,对公共医疗卫生提出了独特见解,认为要在各省省城兴建西医医院,在京师设立全国性的中西医结合之医院;在广大的乡村,除中医继续推广外,还应该增强对民众的教育,通过诸如消灭露天粪缸等举措改良公共卫生来增进人民体制……

    这样的建议对策,原本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是不屑为之地,但在东三省爆发鼠疫地时局中。这种建议颇为民政部所瞩目。民政大臣沈殿林当即表示,要将此人派给正在东北主持防疫的伍连德担当助手,倘若果有成效。拟任命为正四品的卫生司司长,以一介白身而获如此提名,足见重用之意。

    同样地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张全虽然只获得了法律硕士学位,但他同时也获得了美国律师资格,对宪法学颇有研究,对国际公法体系亦尤为精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庚子以来,中国与西洋交涉间之所以屡屡吃亏,除国家实力不济、官员有惧外心理外,对国际公法的陌生乃至漠视都是重要原因。很多不涉及主权、利权的谈判,因为中国谈判人员的无识,使得国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去挽回。

    在“宪政体制改良刍议”这种框架地题意下,他对五大臣出洋考察也做了分析:先是充分肯定了此举的必要性,认为给朝廷重臣开了眼界。“即便所知有限,敢开风气之先亦足为人称道”,同时他也诚恳地指出不足,认为“各国宪政本来差异颇大。甚至同样事例甲国与乙国处理完全矛盾,与其自身悠然自得。合乎国情,与所学者却茫然不知所措,现今仿行,首重学习目标……与中国最相近者,日本也……”最后,他认为要加紧修律,虽然按照法理,应该宪法制定、完备后再论其余诸法,但中国情况特殊,宪法受政治影响极大,倒是其余诸法相对简便,他呼吁说“倘宪政体系之下其余诸法具备而行之有效,则宪法呼之欲出、所行自远;倘光有宪法,其余诸法仍然照旧,则表里不一,宪法依旧只是一纸空文罢了……”

    戴鸿慈、载泽原先都在五大臣之列,对此同感颇深,戴鸿慈也给他安排了去处——协助修律大臣沈家本开展工作。

    ……经过连续几天的奋战,专业初试的阅卷工作终于如期完成,相关成绩的统计让唐绍仪终于松了口气——情况比资格初试那会强多了,合格率终于上升到了50%以上,各种优异人才不断涌现。

    除中文科外,其余各科的名单也大致排定,相关重合率也减少了许多,7以上的岗位的求职比例已进入了合理区间,再行岗位复试已无必要。

    自然凡事都有例外,中文科虽然在资格初试时地通过率最低,但事实证明,凡能通过初试的人员都有几把刷子,相关竞争异常激烈——一者,中文科的职位是最少的,二者,报名中文科地人数是最多的,这一少一多,酿成了中文科无比惨烈地竞争。光是经过阅卷组认定可算得上最优等的考生就达十一人之多,其余优等、良好、中等等各级也远较其余各科为多。

    摞摞随行递解上来的报告,唐绍仪慎重地看了三遍,张榜公布这个栏目之下签署了自己的大名,亦即代表职官部对此表示认可。

    随着黄榜的陆续公布,京师街头响起一阵又一阵的赞叹声,不少人驻足围观,很多人都对各科一甲诸人的姓名指指点点。虽然最终任职结果要到下月初一才能公布,但在他们心中,这一甲诸人仿佛就如同以前科举时代状元之类,重用是必然的——难道你还听说状元公坐冷板凳?

    但人气最旺、关注之人最多的中文科榜单却迟迟不予公布。其余各科天亮时分就已经公诸于众,唯独中文科的公告接近落日时分才姗姗来迟,而且与其他各科不同,上面没有标明一、二、三甲各级,只有一长串的名字——凡名列榜单的,有资格参加后天举行的岗位复试。

    焦急的眼神无不在这几百号名字中开始搜索,看到自己大名的无不欢呼雀跃,看不到者亦不免垂头丧气,不甘心地看了又看……

    放榜之日,所有的人生百态都显露无疑,端的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养心殿里,已经数日不理政事、不理重臣的林广宇终于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状态。

    望着眼睛凹陷、神情黯然的皇帝,众臣无不感伤,纷纷劝解道:“皇后仙升,皇上当节哀顺变;国事艰难,皇上切切以保重龙体为重。”

    —

    “都起来吧。”林广宇的声音间仍满是愁苦,但比起除闻噩耗时已经好转了不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朕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心里哀伤皇后跟朕没过几天好日子,这么快就撒手西去,心里……”

    “皇上节哀。先皇后若泉下有知,必感怀于皇上恩义,这等感怀,便如亲在皇上身边一般。”

    典礼院院长景厚奏对道:“皇后丧葬大典,臣等已安排妥当,只等吉时;所虑者,唯独皇上陵寝未备,皇后梓棺只得停灵于西陵梁各庄,待崇陵修缮完成之后再行移葬。”

    原本林广宇对皇帝陵寝的修建并不持积极态度,但现在隆裕一逝世,反倒迫在眉睫,崇陵修筑亦进入了快车道。

    “劳烦卿等费心了。”

    “臣等已为先皇后拟定了尊号,请皇上过目,不知当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