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明大黄袍 >

第202章

汉明大黄袍-第202章

小说: 汉明大黄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笑道:“朕记得,当初跟朕谈杨帆的封爵,也是孙老您,对吧?”
  “是的,圣上。”
  朱由检放下手中奏折,道:“那就再谈一次,重用杨帆的事情吧。”
  孙承宗一礼,道:“圣上英明。”
  ……
  ……
  今日进京的人,很多。
  各地的会馆,都忙着接待同乡进京赶考的士子。各地方学子因为科举,捧书苦读,以图功名。每年考试之间,成百上千的各地举子纷纷来到京城。他们大多家境一般,有的还很贫寒,又加路途遥远,人地生疏,乡音难改,在租住客店和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上,常受一些店家的欺凌,举子们迫切希望这些问题能有人帮助解决。
  随着这些问题出现得越来越多,得到了先期来京做官和做生意的一些当地人的重视。出于同乡友情,他们相互邀请,筹措资金,购置房产,供来京的举子和其他来京谋事的或旅居者住宿之用,会馆由此而生。
  一些士子乡音未改,纷纷交谈,说着共登金殿的祝贺话。唯独单刀入城的杨帆,显得有些另类。身后的马车之中,运着一大箱的珠宝。
  看到杨帆手中提刀,守城人便生了一分警惕,横刀一拦,问道:“干什么的?”
  “进京。”
  “废话,我会不知道你是进京的?我问你,是什么人,打哪里来。”
  杨帆侧过头,看着守城人,高声道:“蒙古特使,打青海而来。”
  这一高声语,惊得还在攀谈家乡,互相寒暄的士子一惊,纷纷转过头来看着杨帆,这个汉人,刚刚说了什么?
  一个汉人,竟然说是蒙古的特使,还说从青海过来?这开得是什么大玩笑话。所有人,都认为杨帆是疯了。
  “你……你叫什么?”
  “杨帆。”(未完待续。。)


第408章 好雨知时节

  杨帆进城的事情,一时间传得满城风雨。而蒙古特使的身份,又给这次进城带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恰巧同时,一场早春的寒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
  周延儒喝着茶,坐在外宫的文渊阁,手中握着票拟,不知道这个时候,找宦官传给圣上批红。这是关于开春祭典的事宜。若是商定下来,马上交由礼部。这一年的收成,很有可能会因为那些还躺在粮仓,闷在暖炉发芽的土豆、金薯而改变缺粮的局面。
  而这个时候,杨帆来了。来得有些不合时宜,至少周延儒心里是这么想的。没有杨帆,朝廷一样运转着,而杨帆一来,他和朱由检当中,就隐隐隔着一面纱窗,似乎得让着杨帆。
  砰!
  文渊阁的门,被轻叩了一声。
  “周学士。我,高潜。”
  “高公公?”
  “今日的票拟,不知道可以传阅圣上了没有?”
  周延儒恍然,道:“高公公里边坐坐。”
  在朝廷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
  如今虽然朱由检收回了司礼监的批红权力,自己亲自圈阅,但高潜又是自己信任的心腹,周延儒也不敢对他不敬。
  “唉。杨帆一回来。这日子,又得夹紧尾巴做人咯。”高潜瞥了一眼周延儒。煞有介事地说道。
  “呵呵。高公公,不至于吧。圣上英明有主见。这么可能令杨帆胡作非为呢?”
  “周学士又不是没听说过,这杨院长在湖广立了大功,听说亲手斩杀三万起义军的头领孙大圣,这税改一事能够顺畅地办下来,周学士你我,还有圣上心里都清楚得很,一半功劳都是杨帆的。咱们呐,不过就是替人家干活。”
  周延儒默默地喝茶。确实,没有杨帆那个消息机构和前边做的铺垫。也就没有后边的什么事情了。这一点,相信朱由检和周延儒,甚至朝廷中的很多人心里都透亮着。也将这笔账,记在杨帆的头上。
  “那你说,我等当如何?”
  高潜眉头一挑,道:“杨帆这次进京,并不是奉旨上的京城。我半月前在湖广,刚刚抵京,知道他并没有领旨赴京。这次。他竟然是以蒙古特使的身份入京,这就有文章可以做了。”高潜的消息比起周延儒要灵通的多,城门口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蒙古特使?怎么和蒙古扯上关系了?”
  高潜摇了摇头。道:“谁知道呢。不过他敢用蒙古特使的身份抵京,说明和蒙古人还是有关系的,就看看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吧。”
  “他和蒙古人扯上关系。完全是自己作死。若是和漠南的那些投靠后金建奴的有牵连,那圣上估计就不会这么信任他了。”
  高潜点点头。道:“没错,这一点。我们要用得好。杨帆不可能入阁领文臣,也不可能执掌司礼监,运用好了,是我们对付外廷百官的一柄利器。”
  周延儒点了点头,道:“这雨,还真是及时呐。”
  ……
  ……
  小雨淅淅沥沥,浸润着即将抽芽的老树。街上马车哒哒地行进着。最先到客栈的,不是孙承宗,也不是周延儒,是李道父子。
  京师就是这么个地方,倒下时无人问津,起时自会有人捧。无他,人心皆如此罢了。李道自知当初自己做得有些不厚道,与杨帆寒暄了几句便离开了。说是公务缠身,其实不然,而是匆匆往孙府赶去。
  孙承宗此番回京,并未领任何实权,也未入阁。始终以太傅虚衔入宫参与政务,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重用孙承宗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京师原本是有两种声音,对辽东,一种是求和,一种是主战。孙承宗退居宁远以后,一来国内暴乱不停,二来大凌河之战后,两方虽说没什么大动静,但小碰撞依旧存在。辽南就是主要争端地域。不过大明并没什么占便宜的地方。后来辽南被吞并。朝中求和派又冒出了苗尖。主张以大凌河东西为界,左右分治,不得侵犯。
  这议和,朱由检也认可。毕竟大凌河一战之后,辽南沦陷对于大明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后金方面提出,要议和也行,得让出大凌河与锦州二城。自然有一些割地求和的耻辱感,令朱由检迟迟不敢拍板。一月前,皇太极登基,更加让他恼怒不已。称汗,他尚可忍,但是上尊位称帝,那是要和自己争天下的意思了,这还能忍?
  于是议和派立刻没有了声音,所谓的南宋之鉴,议和丧国占据了主流。只不过就是面子过意不去,条件没有谈拢的幌子罢了。
  不议和,那就打吧。可漠南、辽南,皆被吞并,内忧外患,还有什么条件能打建奴?之所以没人提出收复辽南,平定沈阳,那是明眼人都清楚,打不动。提出来,那就是**裸地打朱由检的脸。所以皇太极称帝一事,在朝廷都是三缄其口,避而不谈。
  召孙承宗回京,就是朱由检一个隐晦的态度。求和,我们不干。孙承宗自然是主战,却虚职侍京,意思就是也不主动干架,你要来打我,那就干你。你要是在大凌河以西好好的,那就僵持着。
  这便是朝廷眼下的状态。
  不过也好,皇太极眼下不敢冒然南下,准备先解决了左右两翼的威胁再说,对于大明而言,这不是喘息、放松的几年,而是慢性死亡的倒计时。
  李郁欢恭敬地站在杨帆的身后,细雨绵绵,窗子开着,杨帆站在窗前,雨丝抚过,在发尖凝成一颗颗小珠子。对于李郁欢出现在京城,杨帆并不惊讶,却有些失望。
  “先生出留都之后,我与行之先生继续在三层楼上读书,直到迫近年关,家父书信传来,才赶回京师。”(未完待续。。)


第409章 面圣

  雨丝朦胧,杨帆抿了抿嘴,喝了口略带清苦的大叶茶,道:“年都过完几个月了,那你为何还在京师,该看的书,都看完了吗?”
  李郁欢眼神波动了一丝,道:“父亲说了,当初错过了科举,正好今年圣上开恩科,让我留在京中参加科举。”
  杨帆转身,靠着窗栏,问道:“是你父亲想,还是你想?”
  小雨无声,李郁欢抬起头开,看着杨帆的眼睛,道:“我想。”他虽然还年轻,但不代表没有那种少年登科的渴望。他回答的很诚实。
  “我还是再问你一遍,该看的书都看完了吗?”
  “行先生说了,登科不成问题。”李郁欢从侧面将问题回答了过去。杨帆道:“读书多,不代表会做官。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李郁欢躬身一礼。
  杨帆看着窗外,道:“天下第一等易事,没错,就是做官。但是你可想好了,登科,意味着你和他们一样,要受到规矩的节制,官场有官场的规则,你会读书,但不代表混得开,即使,有你的父亲和孙老,也一样。”
  李郁欢不语,沉默地站在那里。
  “走吧。我说过,你有足够的天地来施展你的才华,不过,还不是现在。”
  李郁欢一礼,道:“谢先生教诲。郁欢会考虑的。”
  他缓缓退下,直到再次出现杨帆的视线时,已经趁着油纸伞,步入雨中了。杨帆喝着茶。呢喃道:“我是通知你,不是建议。如果你还当我是先生的话。”
  ……
  ……
  杨帆住在客栈没多久。便有官员上门,将他接至鸿胪寺。毕竟他是以蒙古使臣的身份入京的。原本满朝皆以为杨帆以蒙古特使的身份上京。完全就是个笑话,就连朱由检都以为杨帆有些无理取闹了。然而,就当他将国书和那箱珠宝递交至宫中后,才引起了朱由检的重视。
  既然是特使,自然就落脚在了鸿胪寺中。
  至夜,杨帆刚刚更衣,就接到了朱由检传旨入宫的消息,便匆匆入宫。
  乾清宫只有朱由检坐在位子上。
  从鸿胪寺出来,过了东公生门。穿过长安左门,马车到此,就不能在深入了。杨帆走过金水桥,在承天门等候了片刻,便有太监带入宫中。
  煌煌紫禁城,看上去,确实庄严。夜色下,只有数展宫灯,星星点点。
  “圣上。杨帆……特使带到。”引路太监想了想,实在想不出什么身份介绍杨帆,只好用特使这次词。
  “进来吧。”
  “遵旨。”
  宫门开了一扇,杨帆瞟了眼龙椅上坐着的朱由检。手中把玩的那团白物,估计就是那传国玉玺了。
  “传朕旨意,没有朕吩咐。任何人不准靠近乾清宫半步。”
  “遵旨。”门被带上。
  殿内灯火晃晃,直到风静才止。
  “说说吧。杨特使。这失踪的几个月,都干了些什么。让朕也看看。你有给朕带来了什么惊喜。”
  杨帆一礼,道:“在下做的,圣上您如此英明,应该都知道了。在下不敢再夸夸其谈。”
  “这份国书,和这玉玺,真是林丹巴图尔托你交给朕的?”
  杨帆笑道:“圣上莫不是以为在下拿假国书来诓您的吧?至于这玉玺,在下也没见到过,是不是真的,就不清楚了。难道那箱东西就是玉玺?”
  “哼,量你也不敢如此做。这个林丹巴图尔在信中说了你很多好话啊,还救了他一命,希望朕重赏你,都说说,你干了些什么事情,让那个异族都对你如此刮目相看。”
  “也没什么,不过就是将他的天花治好了。再则,就是将那本来要叛逃,投靠后金的几万蒙古兵,给收了回来。”
  “哈哈。杨帆啊杨帆,朕从来没有见过你这么能够惹事的。前脚刚走,就在金陵搞了这么大的动作,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不说,还办起了书院,怎么?怕朕收了你在京师的奇物斋,然后没生意做?”
  “圣上见笑了。这生意,还是咱们这些没地位的人做来得实在。您不是说了,这士农工商,户籍不可变,要是朝廷都做生意,岂不是违背祖制了?”
  朱由检冷冷道:“你这一来啊,就这么倒过来顺过去的挖苦朕,你可知道,你在龙虎山、湖广干的事情,上奏要加罪你的可不少。朕都是一一压了下去,你在湖广立的功,朕已经传旨嘉奖了,不过你跑得快,圣旨还没传到,你就跑个没影。”
  “那是在下的不是了。”
  “先不说那些东西了。你可知道这林丹巴图尔,也是狼子野心,当初在辽东时,贡银就耗去了百万余,后来朕登基,意取缔坊市,他有出兵威胁。被建奴赶到青海不说,竟然还公然入兵山西大同,此等虎狼之辈,你救了他不说,还将他那即将溃散的部落又扶持起来,是何意思?”
  “圣上就别和在下开玩笑了。这皇太极登基建国,想必圣上比在下应该知道的早,如今正是国库空虚,外有强虏的时刻,在下看得出来,圣上是有兴邦的想法。在下打江南而过,看到报纸上,圣上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