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皇帝全传 >

第175章

中国皇帝全传-第175章

小说: 中国皇帝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繁泻肚。郑虎臣走进厕所,将贾似道摔死。

十一月十八日,元军进行总攻,两天后常州城破,全城上万人被杀,只有七人伏在桥坎下幸免于难。元兵随后又攻下独松关,临安危在旦夕了。

十一月底,临安人心惶惶,陈宜中做宰相,使将士离心,城池或降或破,所剩无几。南宋许多朝臣也毫无斗志。左相留梦炎弃官逃跑,谢太后命吴坚为左丞相,在朝堂宣布时,来上朝的文官只有6人,谢太后再次感到伤心。这年三月,元军第一次逼近临安,临安城实行戒严,同知枢密事曾渊子等几十名大臣竟乘夜逃走,朝中为之一空。谢太后没法,派使臣柳岳到元军请求伯颜退兵讲和。伯颜说:“汝国得天下于小儿,亦失于小儿。天道正是如此,还要再说什么呢?”拒绝了南宋的要求,柳岳无辞可对,只好退还。伯颜进平江,陈宜中又派陆秀夫、柳岳等人为使再赴元军,情愿称侄纳币,若无不从,再降称侄孙。伯颜兴师动众,要的是大宋江山,他断然拒绝了南宋的要求。第二天晚上,元军前锋抵达临安外围北新关。文天祥、张世杰等大臣请三宫(太皇太后、皇太后、少帝)转移海上避难,自己率兵背城一战。陈宜中认为这样做是冒险,不表同意,但暗地里又为谢太后定策投降。谢太后也认为宋朝气数已尽,战、守、走都办不到,只有投降一路可走。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传国玉玺,并递上降表,哀乞元军统帅伯颜体恤上天好生之德,网开三面,延续宋朝国祚。

二月初五日,在伯颜精心策划下,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这一天,脱去了黄袍的小皇帝,率领降元的文臣武将宣布正式退位,并遣使四出诏谕各州县投降。随后,元将张弘范、唆都等,奉伯颜之命接管南宋京师,撤消官府衙门和皇家侍卫军,封闭府库,收缴史馆图籍档案和百官符印告敕等物。三月,伯颜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临安,谢太后打算和小皇帝一同觐见,被伯颜拒绝。第二天,元军便差人送来了元世祖的诏书,要少帝速往大都(今北京)朝见元朝皇帝。使者入宫宣读诏书,读到免牵羊系颈礼时,其母全氏哭着说:“承蒙圣天子仁慈,留你一条性命,还不赶快拜谢!”年仅7岁的少帝懵懂无知,由众人搀扶着跪拜行礼,然后跟母亲全太后和少数侍从离临安北上。谢太后因有病暂缓启程,不久也被押解到大都。偏安江南150年的南宋王朝至此宣告灭亡,从公元960年开始的赵宋王朝统治,至此彻底结束。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三月,少帝被掳北上。一路凄凄惶惶、悲悲切切,于五月二日到达大都。虽然他们一行在路过瓜州(今江苏扬州东南)、真州(今江苏仪征)时,宋军曾多次拦路营救,但根本无能为力。少帝到达大都后,被封为瀛国公。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底,忽必烈忽然下诏说:瀛国公不宜居住大都,应立即迁往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第二年正月,少帝的母亲全太后则奉命削发为尼,居住在大都正智寺,以后便悄然死在那里。

至元二十五年冬天,忽必烈突然赏赐瀛国公许多钱财,19岁的少帝不禁受宠若惊。但事隔10天,忽必烈又下诏让他去吐蕃学佛法,即日登程,不得有误。就这样,一个曾经君临天下的帝王,出家当了和尚。

瀛国公到了吐蕃,长期居住在萨迦大寺,很快便学会了藏语藏文,曾任该寺总持,改名合尊法宝。

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已经年过半百的瀛国公突然被赐死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谥号“恭皇帝”,没有庙号。

第二百八十六章 端宗赵昰

宋端宗,名昰,是度宗庶长子,母淑妃杨氏。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生,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卒。终年11岁。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杭州后,恭帝、太皇太后谢氏和许多官僚宗室都当了俘虏,但是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并没有中止,幸免于难的大臣们又在当年五月初一拥立了益王赵昰为皇帝,即是宋端宗。

端宗是度宗庶子,他的母亲是度宗淑妃杨氏。度宗驾崩后,谢太后召贾似道等入宫商议立嗣,群臣多以为战乱时节,应当抛弃旧规,赵昰为度宗长子,应当立为皇帝。但是,贾似道为了把持朝政,主张立嫡。结果,赵昰被封为吉王,弟昺被封为信王。

德祐二年正月,吉王赵昰被进封为益王,出判福州。信王昺进封为广王,判泉州。朝廷用意是让益王和广王二人前往经略闽、广,徐图恢复。益王时仅8岁,广王5岁,二人尚不谙人事,更别提处理军国大事,经略闽、广了。三位提举皆是国戚,杨亮与俞如珪更是二王的母舅,以此三人辅政,实是代行其事。二王出判闽、广,幸免罹被俘厄运,为恭帝以后的抗元斗争保留了一个民众向往的中心。

元军入杭前,驸马都尉杨镇等人护送广王和益王离京,同行的还有赵昰的母亲杨淑妃。元丞相伯颜占领临安,派部将范文虎领兵追至婺州(今浙江金华),要杨镇交出二王。杨镇思忖道:“皇上已降,二王是度宗仅存的两个儿子,不能落入元人之手。”于是决定自己返回临安,临行跟二王说道:“我前往就死,以缓和追兵。两位殿下速离此地,不可滞留。”途中遇到范文虎,杨镇骗他说,二王已至任所,范文虎只好押着杨镇回去交差。杨亮节等人背负益王、广王在山中隐藏了7天,才脱离危险,逃到温州。

临安沦陷后,南宋一些不甘就范的文臣武将,得知益王、广王抵达温州,都怀着东山再起的心情前去投奔。当时为签书枢密院事的陆秀夫就在这时辗转来到温州。随后,张世杰率领的一支水军也扬帆赶到,陈宜中出逃带来的船队,恰好又停泊在温州附近的清澳,于是昔日宋室的这批重臣,如今又聚集在二王的麾下。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立时拥戴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同时发布檄文,诏示各地忠臣义士紧急勤王,光复宋朝。随后元帅迁往福州。少帝被掳北上后,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就在德祐二年五月初一日,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册立杨淑妃为杨太妃,与赵昰一起听政。陈、张、陆三人各被委以重职,组成行朝的权力中枢,企图重整旗鼓,中兴朝政。

小皇帝端宗即位以后,重新为亡宋的抗元斗争注入了生机。扬州城由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和姜才防守,元将阿术久攻不下。先是派李虎到扬州劝降,被李庭芝杀死,又派使者拿来太皇太后谢氏的手诏招降,李庭芝义正辞严地对使者说:“奉诏守城,没听说过以诏谕降。”恭帝和全太后被掳北上,途经瓜州,姜才领兵数千人出战,想夺回恭帝及全太后。作战时,元军主帅阿术再次派人劝姜才投降,姜才凛然回答道:“吾宁死,岂能作降将军!”阿术派兵据守高邮、宝应,断绝他的粮道。攻占泰州新城后,又将夏贵的淮西降卒赶到城下,用以劝降。手下幕僚也劝他早想退路,李庭芝说:“我只求一死而已!”元世祖亲自下诏招降,李庭芝把来使斩首,把诏书烧掉。当时,扬州已成孤城,粮食已经吃尽,就煮牛皮充饥,有的士兵甚至杀死自己的儿子充饥,但李庭芝和姜才仍然率军继续抗战。益王在福州即位后,派使者召他们二人赶赴福州,李庭芝就让准东制置副使朱焕守扬州,自己准备同姜才一起从海路南下。不料,李庭芝刚离扬州,朱焕就献城降元,元将得到情报后,率军急进,将李庭芝、姜才包围于泰州。泰州主将献城投降,李庭芝与姜才被俘。阿术将姜李二人同时杀害,扬州百姓听到噩耗,没有不落泪的。

景炎二年三四月间,元朝内部不靖,元世祖召还南方两军阵前将领,放慢了征服南方的步伐,宋朝收复了一些失地。这段时间非常有限,元朝内乱平定之后,元世祖再次发动了攻势。

八月,元军元帅李恒派兵增援赣南,自己率军攻击江西安抚使文天祥的大本营。文天祥没有料到元兵的反攻如此迅速,仓皇迎战失利,所率宋兵遗散殆尽,妻子幕僚都被元军俘虏。

南宋军民拒不臣服,激怒了元世祖忽必烈,他清楚地知道:流亡的海上朝廷一日不除,南宋臣民对大元的抵抗便一日不会停止。九月,他火速命令塔出、李恒、吕师夔等率步卒进军大庾岭,忙兀台、唆都、蒲寿庚、刘深率舟师下海,双管齐下,剿灭行朝。

七月,元将唆都境援泉州,正在攻打蒲寿庚的宋将张世杰被迫还师浅湾,元将刘深尾随追来,张世杰迎战失利,护信王端宗逃亡秀山,又转往珠江口外的井澳。端宗和他的小朝廷不得不继续游荡在海上。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月,漂泊海上百余日的小皇帝端宗再也无法承受颠簸无常的海上生涯,病死在广州湾的石冈州,年仅11岁。

第二百八十七章 怀宗赵昺

卫王,名昺,是度宗子,母为修容俞氏。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生,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卒。终年9岁。公元1278~1279年在位。

临安失陷后,元朝大军穷打猛追,赵昺逃到涯山,被元兵包围,只得跳海殉国。至此,南宋灭亡。

赵昺继位时年仅9岁,他是中国历史上29个10岁以下的小皇帝之一。

第五十六卷 辽

第二百八十八章 太祖耶律阿保机

一、威震四方继位为汗

耶律阿保机是辽的建立者。姓耶律,名亿,字阿保机,小字啜里只,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是德祖皇帝撒剌的之长子,母为宣简皇后萧氏。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生,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卒。公元916~926年在位。

耶律阿保机出生之时,正是他的祖父匀德实任部落联盟夷离堇(即部落首领)之际。匀德实是一位相当能干的人,他掌握着联盟的兵马大权,在对外扩张中屡战屡胜。又主张大力发展农牧业,劝民稼穑,倡导畜养,富民强族,在部落里享有很高的声望。贵族耶律狼德以卑鄙的手法把匀德实杀害,夺取了夷离堇的职位。匀德实的妻子萧月里朵,为逃避狼德的继续迫害,带着自己的4个儿子和几个孙子,逃到了同情匀德实遭遇的突吕不部贵族塔雅克家中躲藏了起来。特别是年幼的阿保机,备受祖母疼爱。萧月里朵惟恐他有不测,特意把他藏在一个僻静的小帐篷里。

耶律狼德谋害匀德实以后,在联盟内横肆暴虐,为所欲为,很快引起了各部贵族的不满。匀德实的前任夷离堇蒲古只虽已离任很久,却仍是一位有势力、受人尊敬的长者,他联络其他部内贵族,以计诱杀了狼德及其同伙,重新把军马大权夺回,并推举匀德实的次子岩木继任夷离堇。继岩木任夷离堇的是岩木的胞兄、阿保机的父亲撒剌的。

在此前后,契丹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主要是俘掠牲畜和奴隶。耶律氏家族的地位越来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撒剌的在当时已成为契丹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撒剌的以后,由其从兄偶思继任夷离堇。偶思以后,是撒剌的三哥、阿保机的伯父释鲁继任。

这时的阿保机,已是身长九尺、气度不凡的英俊青年。贵族家庭的优越环境,父祖们的熏陶,使阿保机从幼年起,就表现出“拓落多智、与众不群”的非凡气质。阿保机很早就参加了攻打邻部族的战争活动,这就造就了他超俗的魄力和胆略。

随着契丹社会的发展,契丹族原来的氏族部落组织的旧制度也日益深刻地被破坏、被革新。释鲁创立了命名为“挞马”的侍卫亲兵部队,来保护自己的权力。并命阿保机率军北讨南征,扩大对四邻的掠夺战争。阿保机以其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或强攻,或智取,所到之处皆胜。阿保机由此声望倍增,被称为“阿主沙里”(“沙里”,契丹语“郎君”之意)。

释鲁又创设了一个新的职位“于越”以自任。夷离堇一职则由从弟奄古只继任。按照释鲁的规定,于越的职权是“总知军国事”,握有联盟的军事和行政的实权。这样,可汗的地位进一步被架空,实际上仅保留联盟首领的名号而已。夷离堇的权力也缩小,成为受于越指挥的属职,并由于越释鲁决定其擢任废立。释鲁权势的增强,招致了契丹一部分贵族的强烈反对,他们联合起来,谋取释鲁。

这些人以曾为匀德实复仇的蒲古只的三族子孙为首,勾结了与释鲁争权夺利的耶律辖底、贵族萧台哂,甚至还有释鲁的儿子滑哥,发动了叛乱,把释鲁杀害。蒲古只三族的叛乱,引起了契丹贵族们的不安,契丹痕德堇可汗授命年轻的阿保机平叛。阿保机凭着他所统领的挞马军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很快便击溃了蒲古只三族。

蒲古只三族叛乱被镇压后,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