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光熹 >

第436章

大汉光熹-第436章

小说: 大汉光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葛玄所言,刘谦经过一番思考,得出了一个怪异的结论。

葛玄首先提到金丹,然后才说到功法,这就证明金丹的作用是主要的,如果不服用金丹改善体质,就算是习练了功法练就一身好本领,对于葛玄所特指的体质而言,也不合格。

按照这个道理推论下来,刘谦发现这种手段和道家修道非常相似,特别是葛玄提到的最后一个条件——《养生经》,更让刘谦坚信葛玄所说的办法是修炼道术。

汉代,中国历史还没有出现实质的道教,信奉老子思想却不信求长生的人们,一般被称作道家,而依靠炼丹等手段追求长生的道家,则被称作黄老教。直到正一教等道家教派兴盛后,才出现道教和道士这些名词。

汉代的黄老教比较盛兴,从一代英主汉武帝如何被黄老教一些方士愚弄就能看得出来,特别是刘秀信奉谶纬之术的东汉,虽然帝王没有赶出册封国师之类的事情,可是民间的宗教气氛却一直很兴旺。

《养生经》在汉代比较常见,只能算一般性质的道家典籍,特别是刘谦使活字印刷术提前面世,结束了手抄本时代之后,《养生经》更是沦落到大路货的地步,几乎凡是对道教有兴趣的读书人,人手一册。

起初,刘谦觉得他手中的《养生经》和别人的一样,也没有特意的去寻找同类比较。后来在刘谦征伐益州时,因为他要在绵竹等待郭嘉和猛猛,有些急躁,因出征紧急有忘记携带《养生经》,就想找一本《养生经》平心静气。

由于《养生经》已经变成大路货,属下很快给刘谦寻来,可是刘谦打开这本之后,发现开篇和以前那本相同之外,后边部分就不一样了。起初他以为是刊印错误,就让属下继续寻找,只是后来找到的都和以前那一本都不一样,刘谦就有所重视了。

恰好当时老神棍襄楷在身边,为了解开这个疑问,刘谦就询问了襄楷,襄楷看了一遍刘谦在益州找来的《养生经》之后,告诉刘谦《养生经》就是这样子。如此一来,刘谦知道他原来那本《养生经》有玄虚了。

后来,回到雒阳之后,刘谦专一为此事展开一番调查,发现他所读的《养生经》后半部分是大家都不知道的一种道教典籍。刘谦最后就此事又写信询问葛玄,葛玄回答很简单,只说让刘谦对照练习一下试试后果如何。

比较了解葛玄为人的刘谦,顿时醒悟了葛玄的居心,对照练习了一番之后,虽说对功力增长比较慢,可是却感到身子更加的轻快,在其他方面也有说不出的好处。

时下,葛玄再一次提醒《养生经》对刘谦作用很大,刘谦结合了金丹塑体和以力导气这两个因素,最终确定,葛玄是要他修养道术,而且是偏重炼体的道术。

相同这一点之后,葛玄不想多言就很好解释了。

前边说过,每一个宗门间都有规矩,限制宗门的典籍功法流传道外边。葛玄一定是某一个修道门派的子弟,因为莫种原因受命前来辅佐刘谦。

按照常理,像刘谦这种在世间争霸的武夫,由于深受红尘权利影响,根本不可能放下对权利的欲望而静心修道,为此葛玄身后的宗门根本就没有给刘谦加入宗门的机会,也就预示着刘谦不能修道了。。。。

六百一十七章 万事俱备吞六合

六百一十七章 万事俱备吞六合

葛玄做为刘谦的好朋友,他明白刘谦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知道刘谦没有加入宗门的资格之后,很早就给刘谦设定好了道路,但是却不能对刘谦明言。像今天这样的直言,葛玄已经触犯了宗门的规矩,甚至违背了加入宗门时的誓言,所以葛玄的情绪才会显得很沉重。

葛玄的违规提醒,给刘谦指出一条清晰的回家之路,使刘谦看到了这辈子还有和亲人团聚的希望,不过当回家的兴奋渐渐冷却之后,刘谦又开始感到头痛了。

先前推测的史前文明和中国断代史等秘辛问题,已经让刘谦大脑超负荷运转了,葛玄又将道术和空间技术这两个基本上没什么关联的问题连在了一起,使刘谦猜不透道家究竟和史前文明有关系,还是修炼道术达到一定程度,可以成为破碎虚空的大能之辈。

严格说来,神学和科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可是眼前所见所闻却隐隐表示,两者之间还有一些联系,这就刘谦对此感到非常纠结了。

推测史前文明和中国远古历史,早就耗尽了刘谦的精力,令刘谦再也没有精力去思考研究空间技术和道术之间的联系,于是刘谦只有暂且将这些事情放下来,一边回到雒阳操持国政,一边暗下默默修炼葛玄的《养生经》,为回家看望父母做准备。

此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光熹五年夏末秋初。当年,全国出现了大面积饥荒,函谷关东方的诸侯由于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为了持续作战只有抢夺治下百姓赖以糊口的粮食,使无一存活的百姓们爆发了绵延起伏的动乱,严重动摇了诸侯们的统治力量。

在虎牢关以东陷入一团水深火热的同时,生存不下去的小民百姓和大部分刘谦土地政策不会损伤利益的中小地主,当看到刘谦治下的百姓依旧安居乐业之后,纷纷将希望的目光投向刘谦,迫切期望刘谦能发兵东征迅速结束乱世,给他们一个和平的生存环境。

历史将统一中国的重任放在了刘谦肩上。

可惜,当时刘谦还没有完成全部的军事部署,随后更是发生了刘宏差点驾崩的事情,最后导致刘谦取消了立刻出征的计划,不过还是加快了刘谦对战争的部署节奏。

光熹五年中秋,因刘谦对南益州增兵加强了屠杀力度,南益州的蛮族结束了在原始深林的数年抵抗,最终全部表示愿意做汉人,南益州的蛮族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其实主导蛮族对抗汉军的领导人,大多都是华夏族出身,最早的可能在战国时期就迁到了南益州,汉代时也有很多汉人移居至此。其中有代表的性的是雍氏和孟氏。

南益州的雍氏源自汉代开国功臣雍齿,雍齿,秦末沛人,是刘邦的老乡,后因军功被封做什邡侯,封地就在广汉郡什邡。在汉武帝时期,雍齿的曾孙随军攻打夜郎国时畏敌不前,被汉武帝废除了爵位,此后雍氏就在南益州居住下来。

经过差不多四百年和蛮族的混居,雍氏在生活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蛮化,更是在南益州繁衍成为一个大族,历代都有官吏出任南益州的官职,这样就让雍氏逐渐成为南益州的世家豪强。

至于南益州的孟氏,历史上虽然没有特别显赫的祖辈,可是据文献记载,证明他们的祖上是汉人迁居到南益州的。光绪年间在云南昭通发掘出了《孟孝琚碑》,无论是碑文样式和龙虎花以及汉字记载的风俗分析,汉代孟氏在南益州已经是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豪强。

据文献记载,孟氏分为朱提孟氏和建宁孟氏两个世系,其中的建宁孟氏是朱提孟氏南迁的一个分支,在汉代已经繁衍成为南益州的大族。

这些南迁的汉人,虽然发展成不同的大族,不过在当时蛮人占据优势的南益州,依然处于少数,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蛮化。如果家族没有出过显赫的人物,而没有形成统一的家谱,或者是战乱等原因遗失了家谱,致使南迁汉人的后代忘记了他们出身的民族。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汉人自然会将他们当做蛮族土著,时间一长,他们自己也会逐渐以蛮人自居。

这些原属于汉人的当地土著,由于早先年带来了不少文明的火种,就在当地蛮族心中取得了地位,之后逐渐形成了一个个部族首领,成为了南益州的代言人。

也正是这些人代表了蛮人的利益,政府就更不会认同这些汉人后裔,双方矛盾激化的时候,战争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起初,刘谦并不清楚南益州的民族构成,自以为南益州大部分都是蛮族,自然也给蜀汉时期的孟获定性为异族,依照刘谦对蛮族血腥的打压政策,委任魏雄和严颜开始整顿南益州。

当时的南益州,很多地方,由于政府根本形成不了行政能力,汉军对蛮荒社会的南益州非常的陌生,特别是在汉人后裔领导下的蛮人,躲在原始森林中和汉军玩游击战之后,战争取得的成效极小。

一年后,刘谦见魏雄迟迟不能荡平南益州,才开始重视南益州问题,通过细致的了解,刘谦终于知道了南益州民族的构成成分。然后根据南益州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民族政策。

对于蛮族,刘谦依旧保持着打击和安抚并重的政策,而对于汉族后裔,刘谦给予他们许多有利条件,从内部瓦解了汉族后裔联盟。新制定的民族政策,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使大部分汉族后裔感到了汉族超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选择了重新恢复汉人身份。

有这些重新恢复身份汉人的指点,汉军很快扭转了地理环境上不熟悉的劣势,此后对蛮族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可是当时的南益州毕竟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处女地,到处都是原始森林,这些因素还是阻碍了汉军对顽固不灵汉变蛮土著的打击力度。一直等到刘谦命令益州新军和二线后备军队加入战斗后,这才覆灭南益州最后的抵抗蛮族。

南益州稳定之后,由于西方的西域已经被刘谦攻占,成为稳固的大后方,以及北方新汉人政策执行的良好,边患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使边患问题再也不能成为阻挡刘谦统一全国的绊脚石,刘谦决定于光熹六年开始向东方诸侯用兵。

提到刘谦在北方边疆执行的民族政策,有一点不得不提,民族政策推行数年来,效果远远超过了刘谦当初的设想,不但没有出现预想中的不良效果,反而给鲜卑人的军事经济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使鲜卑根本失去了入侵汉地的力量。

最开始的时候,希望迁移到汉地的鲜卑新汉人,因为鲜卑贵族的阻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来到了关羽负责的阴山防区,在汉军强有力的军事打击下,鲜卑军队才狼狈的放弃了追杀。

鲜卑新汉人到达并州北部之后,在教导系统广泛的富有思想指引下,鲜卑新汉人拿起汉军淘汰下来的武器,利用鲜卑人不敢越过大阴山的弱点,就向鲜卑人掀起了激烈的报复。

这些鲜卑新汉人非常熟悉大草原的地形和鲜卑部落分布,他们每一次出击都成功的击败了一些鲜卑贵族,从鲜卑贵族手中获得了许多的好处。战胜归来后,鲜卑新汉人原准备效仿汉军将战利品上缴,可是却被关羽,以弥补新汉人逃亡途中造成的巨大损失为由拒绝。

看着丰厚的战利品全部属于自己,在巨大利益推动下,新汉人复仇的呼声喊得更响亮了,得到关羽的允许之后,他们带着更加完备的武器来到了大草原,不断从鲜卑贵族手中抢掠巨大的财富。

这些鲜卑新汉人之所以收获颇丰,全是拜大草原上有钱也花不出去的弊端所赐,故而他们可以轻易将鲜卑贵族从汉地抢走的金银珠宝等物品,再抢回来。这些在草原上基本上花不出去的财富,回到汉地就不同了,基本上所有参与抢掠的新汉人,摇身一变从最底层的奴隶变成了大财主,这就让感觉到地位天翻地覆的新汉人,更对抢掠鲜卑贵族趋之若鹜。

虽然在连续的抢掠行动中,这些新汉人也遭受了很大损失,可是因为巨大的财富引起的身份转变,这些新汉人坚决贯彻为了百分之百利润铤而走险的理论,不畏牺牲的一次又一次向大草原挺进。

如此一来,刘谦成功的给这些新汉人培养出了强盗精神,使他们成为了并州一个特别富有的阶级,更是将抢掠的精神深深烙印在他们的骨子中。

在抢劫过程中,这些新汉人还不忘将最美好的谎言宣扬给贫苦的鲜卑人,利用鲜卑人想要变成汉人的弱点,成功将希望做汉人的鲜卑贫民忽悠进抢掠大军,这样就有效的补充了死亡的军人,为抢掠的持久进行提供了大量生力军。

由于抢掠大军逐渐的壮大,他们的影响力在草原上越来越大,他们的军队规模也如滚雪球一般的壮大,最后这种情况惊动了整个鲜卑贵族阶层。经过互相协商,自和连死后分裂成几百个势力的鲜卑贵族,最终决定联合起来消灭他们眼中的叛军。

抢掠大军在抢掠中行动如风,可是他们毕竟没有形成真正有组织的军队,在正规战斗中,他们还不是鲜卑贵族联合军的对手。不过他们也有他们的优势,他们先是利用鲜卑人不敢踏过阴山的弱点,一旦处于劣势就逃进阴山山脉中,而后他们为了更好的掠夺财富,决定和汉军配合重创鲜卑联军。

对于汉军而言,不管是汉武时期的汉军还是刘谦的汉军,最不希望的情况是到草原上四处追击敌人,因为漫无目的的搜素作战方式,不但会严重损耗军粮,而且还不能取得多少战果。与之相反,汉军非常喜欢大决战,利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