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官人 >

第100章

大官人-第100章

小说: 大官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县立盐号,是一项使本县盐价大降的善政,魏知县当然也要露面。还有丝绸、纸业和茶叶,是本

    县三大支柱产业,只是有这三个行业兴旺发达了,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是以在富阳这个有着重商传统的

    地方,魏知县的举动并不突兀。

    但对魏知县本身来说,这不啻于一个巨大的转变,正如他在县立粮号开业典礼上致辞时说:

    “毋庸讳言,本宫原先以为商人逐利,商业害农,是以对商人和商业多有偏见。但是这次浙省大灾、

    富阳粮荒中,商人们的表现让我十分感动,商业的作用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没有商人出力,没有

    商业的存在,湖广的大米运不到浙江,一场大饥荒在所难免,大半百姓破产失业在所难免。”

    “现在本宫明白了,原来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商入和商业的,商人和商业也不是坏东西。关键是人心

    ,商人的人心坏了,商业才会为祸百姓。相反,商人们能仁义,商业就会造福百姓!这个县立粮号的建立

    ,是为了平抑我富阳的粮价,让父老乡亲吃上平价米。这是大功德,大善事,这样的商人和商业,高尚!

    值得尊敬!宫府也会大加扶持!”

    听着魏知县的肺腑之言,在场的周粮商、钱粮商、陆员外几个,都忍不住流下泪来,大明朝的商人,

    实在太久没听到来自宫方的赞许了……

    但富阳百姓更在意的是,每一家商号开业后,都会开堂会、摆流水席、请戏班子唱戏,热闹的像过年

    一样。整个七月里,别的县都在为此起彼伏的灾民为盗,主客冲突焦头烂额,唯独富阳县一片欢天喜地。

    这也是魏知县最得意的地方,他之所以一直坚持,不能让灾民吃白食,原因就在这里。因为王贤让他

    相信,使人心安定者,不在每天能发放多少米粮,而在使其安居有事做,通过做事获得收入,这样百姓才

    会保持勤劳守法的本性。

    如果长期不劳而获,专门坐等救济,则再勤劳的百姓也容易变成‘幸民’,而且一旦救济不利,或者

    地方宫府厚此薄彼,更会心生怨恨,继而充满了攻击性……农民一无所有后是最危险的。

    到时候,本地人和外来灾民积怨深重,将严重危害地方治安,甚至酿成骚乱。

    为丁安全起见,魏知县才会将灾民分散安置,使他们不易聚集生事。又力主由宫府赁民房给灾民居住

    ,这是可以让两者相处更融洽,避免灾民群居在简陋的窝棚里,产生自己是弃民的负面情绪。

    只是这些话,起初无法对外县的同僚明言,说了人家也不信,反而徒惹是非。

    正如周臬台在写给朝廷的奏章中所言:

    ‘官员为朝廷赈灾安民,其身在外,应当随机应变,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有担当的勇气和胸襟。如

    只考虑到自保,处处行事以不惹物议,不影响自己当宫为前提,哪怕再忙活再辛苦,也不过是表面功夫,

    于事无补。而魏知县无疑具有这份担当,起初所有人认为他自找麻烦,徒惹物议,他却毫不动摇,坚持按

    既定方略,分散安置百姓,坚持以工代赈,虽然当时显得自找苦吃,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却让富阳县避免

    了混乱和动荡,保住了淳朴的人心,方体现出其用心良苦、老成谋国……’

    郑方伯也在奏章中说,富阳救灾可谓朝廷救灾之典范,浙省已经着魏知县总结归纳,准备在全省推广

    ,希望朝廷研究之后,定为成法,可将灾难的危害减少到最小……

    两位大吏如此嘉许,又有皇帝的亲笔御批,吏部的动作自然十分迅速,七月底,嘉奖富阳赈灾有功人

    等的旨意,便到了县里。

    那一日,富阳县衙正门大开,大堂前设香案烛台,魂知县率众官吏叩拜了圣旨后,便有传旨太监拖长

    腔宣读了圣旨。

    第一个领旨的是富阳知县魏源,一番大加褒奖褒奖后,皇帝赐其匾额、金币等物,并命其为翰林院修

    撰。虽然只是个从六品的宫儿,却让魏知县泪流满面……

    事实上,早就有在吏科的同年,提前告诉魏知县这个任命了。当得知这个消息,巨大的幸福感,充满

    了魏知县的全身,他设想过朝廷的各种安排,甚至想过会不会让自己一步登天当上知府,就是没想到朝廷

    会让自己进翰林院。

    永乐四年的进士名次,是魏知县心中永远的痛……他只比孙山高了一名,在皇榜上名列倒数第二。尽

    管大多数人都只记得,那一科的孙山叫吴忠,并不注意倒数第二是谁,但生性好强的魏源自己在意,且深

    以为耻!

    所以虽然是进士,他却一直深深自卑,现在却可以成为翰林,那是比进士还高一个档次的学历,你让

    魏知县怎能不欣喜若狂?虽然翰林修撰清苦,品级也不高,但你只要知道,那是状元及第后必授的宫职,

    就知道它有多光明的前景了……既清且贵,实在太体贴魏知县的心意了。

    然后是蒋县丞,被提升为富阳县令,闻听此命,蒋县丞登时乐开了花,一下子什么毛病都没了。对于

    这种快五十岁的官员来说,翰林院庶吉士什么的没有任何意义,能到个富足安定的县去当县令,就足最大

    的福气了。

    有道是做熟不做生,何况魏知县和王贤已经铺好了路,就连蒋县丞都看得出来,富阳县的好日子就在

    眼前了。这世上还有更合人心意的地方么?

    第三道圣旨是追封,追封马典史为富阳县令,但人死如灯灭,一切都白搭了。好在朝廷还没坏了良心

    ,命马典史的两儿子入国子监读书,待肄业后,少不得给他们两副前程。

    第四道圣旨是任命巡检司赵巡检为富阳县丞。

    第五道圣旨任命胡捕头为钱塘县典史……

    此外,各宫各吏,只要跟救灾沾点边的,都有奖掖,就连自以为肯定没戏的刁主簿,都得了个四川青

    神县令的差事……感动的他眼泪哗哗,魏知县真是仁厚哇!因为请功的名单,都是魏知县所定。

    但直到慈幼局、养济院的家伙都得到封赏,却还是没有王贤的份儿。

    这时候宣旨结束,钦差一口气读完二十份圣旨,已是口干舌燥,魏知县忙请进去吃茶。

    待魏知县和宦官离去,早跪麻了双腿的官吏们纷纷起身,强抑着兴奋交头接耳。

    之所以不敢大声说话,不是怕扰到知县和钦差说话,而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封赏名单中,漏了首功

    之臣王贤!

    这自然无比荒唐,他们都很清楚,王贤才是整个救灾计划的制定者和主要执行者,功劳之大,无人可

    比。可就是这样一位大功臣,却不在恩赏的名单里,这让人莫名诧异……但化们这些小人物,能给予王贤

    的,也只有同,隋二字了。

    强者从来不需要同情,王贤虽然自认不是强者,但他依然不喜欢别人同情自己,干脆以嫂子要生了为

    由,离开即将举行宴会的衙门,不打扰别人的欢乐。

    当然他说嫂子要生了也不假,从早晨起,已经足月的侯氏就开始喊肚子疼。王贵赶忙通知王贤和远在

    杭州的老爹……至于老娘,算着日子快到了,几天前就带着银铃回来,等候王家长房长孙的诞生。

    从衙门出来,王贤很快调整好心情,急匆匆赶到王贵家,径直进入内院。

    院子里,明显发福了,气色也好很多的王贵,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倒是越来越水灵的银铃,还能沉得住气,在一旁给满头大汗的大哥打扇子。

    “生了么?”王贤劈头间道。

    回答他的,是银铃的白眼。王贵苦笑道:“要是生了,能急成这样么?”

    “也是。”王贤小声间道:“干嘛这么紧张,生个孩子而己……”

    “原来你也有不懂的。”王贵惨笑道:“稳婆说,女人生孩子,要靠菩萨保佑,才有一半人能母子平

    安……女人生孩子,就是过鬼门关,你说我能不紧张么?”

    “吓,抱歉抱歉。”王贤不好意思道,“我还以为像……”六百年后那么简单呢。

    兄弟俩便坐在石阶上一起坐等,这样银铃可以一扇风凉快两个人。

    “娘呢?”见大哥还是太紧张,王贤没语找话道。

    “在里头帮忙呢。”银铃小嘴呶呶内室,里面传来各种痛叫,还有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

第一四一章弄瓦

    “生了!”

    王贤和银铃登时蹦起来,拉着手在王贵面前又蹦又跳,庆祝王家首个下一代诞生。

    王贵却浑身发文字由一品江山吧提供软,站都站不起来。

    过了一会儿,屋门打开,丫鬟婆子端着水盆出来,王贵却一下弹起来,抓着走在前头的丫鬟,结巴问道:“怎、怎样?”

    “恭喜老爷喜得千金。”丫鬟笑道:“母女平安……”

    “啊……”王贵的脸上流露出失望之情,他实指望能生个儿子的…..

    王贤和银铃却很开心,银铃嚷着‘亲亲小侄女,姑姑来了!’便冲进屋去。王贤不能进去,使劲拍着大哥的肩膀道:“想要儿子以后再生,闺女可是掌上明珠啊!”

    王贵一想也是,朝王贤点点头,也进去屋里,看到老娘抱着新生的女儿,他挠挠头,小心翼翼接过来,看着那小鼻子小眼小模样,忍住掉下泪来。

    屋外头,老爹终于赶到了,王贤赶紧迎出去。

    “生了?”老爹劈头问道。

    “生了。”

    “生了个啥?”老爹眼瞪得溜圆。

    “闺女。”

    “……”老爹神情一滞,闷哼道:“两个笨蛋。”

    “爹……”王贤苦笑道:“这是你头一个孙辈啊。”

    “也是。”老爹想想rì子还长着,只是一直以来抱孙子的期望落空,心里有些不爽而已。便跟王贤进去和侯家人相见。

    侯家从老爷子到小孙子,十几口都来了,就盼着侯氏生个长房长孙,一举奠定在王家的位置,这下生了介女娃娃,竟比王家还要沮丧。还得王兴业安慰他们,说来rì方长,再战江湖便是……

    和侯家人敷衍完了,老爹到后头见到孙女,虽然有些重男轻女,虽然新生儿都丑丑的,王兴业依然爱不释手,抱着亲了又亲,把小婴儿扎得哇哇直哭。

    “这孩子是咱们王家,重获新生后诞下的,就叫新儿吧!”作为一家之主,王老爹对后代拥有不可置疑的冠名权。

    和新儿亲热一番,已经中午头了,王贵他丈人请王贤父子到前面吃饭。

    如今的王侯两家,身份地位完全倒转,在府城做官的王兴业倒也罢了,关键是王贤这个四老爷,是侯家不得不供着的大菩萨。

    好容易有个拉近关系的机会,侯员外特意从杭州请来了大厨,置办了丰盛的酒席。尽管未能如愿给王家添上长房长孙,依然要好生庆祝一番,毕竟这也算个好的开头。

    入席时,王兴业自然是上座,侯员外还想请王贤挨着他爹坐下,却听王贤小声拒绝道:“老侯,这是家宴,以长幼序。”见侯员外还不放心,他只好补充一句:“我不会生气的。”

    “那就失礼了,失礼了。”侯员外告罪不迭,和王贵一边一个,坐在王兴业边上,却无论如何不让两个儿子坐在王贤上头。王贤也懒得再推让,便依着他坐下了。

    上菜之冇后,侯员外便举酒祝词文字由一品江山吧提供,先是祝贺王家弄瓦之喜,又表示新儿这丫头看着喜相.肯定会招来一帮弟弟的。第二杯酒,是感谢王贤,帮他弄到了茶业商会副会长的头衔。第三杯酒,则是祝贺王贤高升……

    说完见王家父子面色有异,侯员外不禁惴惴道:“今天不是有钦差宣旨,封赏功臣么……”

    “四老爷可是首功之臣,怎么也不会被落下吧?”王贵他大舅子小声道。

    “呵呵。”王贤勉强笑道:“还真是落下了。”

    “四老爷开玩笑的吧。”王贵他小舅子笑道:“您最爱开玩笑了。”

    “开个屁玩笑。”王贤还没说话,王兴业先黑着脸道:“没有就是没有,老二还能咒自己不成?”

    “呵呵……”侯员外忙堆起笑道:“其实没有也挺好,升了官就得背井离乡了,哪有在家里当官自在?”

    “就是就是。”王贵俩舅子也齐声附和道:“四老爷如今威震一方,那是给个知府也不换的。”

    “别说知府,给个知县我就换。”王贤不想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