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525章

大明二十四监-第525章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盘膝在地上坐好了,(朝鲜人就这样,进屋就是上炕,)身前的矮几上,早早准备好的毒药,可以让自己体面的去死。本来这东西是准备防着建奴之用,没想到明军提前来了,只能现在就用了,这种毒酒,可以让自己体面的死去,他在等最后一刻。脑子里回想着昨日时光。

  时间留给他已经不多了,他可以听到明军越来越近,而朝鲜侍卫投降或者惨叫声也是充耳可闻。他开始伸手去端那杯毒酒,自己给自己送行。

  偏偏在这个关键的时间,一个汽油弹就在房前爆炸了,震的的他一个身体不由的向后一仰,可巧可不巧的,脚将小几踢的有点移位。

  他急忙的稳住身子,再想去端酒,可惜的是,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瞎子。失之毫厘差以千里,那杯给他送行的酒,他再也抓不到了。

  “在这里,找到了。”一群虎狼一样的明军此时冲了进来!

  “任务完成,回到船上!”

  “是!”

  就这样李珲被陆战队带到了船上,而此时一面倒的海战已经结束,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了。

  “李珲!”袁可立看到李珲被押了过来,带着叽笑的直呼其名。

  “袁军门!”李珲当然听出了是袁可立的声音。

  “朝鲜水师助建奴屠我皮岛之时,你可曾想过今日?”袁可立没有谈什么自己把这个瞎子解救出来,而是代表着皇上代表着大明,直接的问道!

  “朝鲜国小势微,已经被人攻占,身不由已,无奈之举耳。”李珲这个时候知道说什么也是枉然,自己被袁可立救出来夺回了王位。但大明又安了什么好心思吗?无非是将朝鲜搞分裂了,以边出师有名罢了。从袁可立撤走的那一刹那,他就知道,朝鲜完了,无论是建奴也好,大明也罢,终归是就吞了朝鲜的。

  朝鲜历来一向擅长在大国之间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这也是它免于被金、元这样的虎狼之国吞并的原因,国力式微,善变,两头讨好,这些是朝鲜李成桂王朝的无奈。所依仗的就是地势偏远,不被人重视而已。

  但现在这种方式已然不能再进行下去了,建奴强势崛起之后,朝鲜的表现,让以袁可立为首的大明官员看出了朝鲜的双头蛇,对于大明的危害极大,必除之。

  而现在所有的出兵借口都用不到了,朝鲜协助建奴出兵皮岛,这个罪名已经要以叛了他死刑。

  “李家王朝,就此终止吧!”朱由校没有心情听这些了,打都打到这里了,还废什么话呢?

  “是,皇上!”

  这一次是全面开花!从东往西,朝鲜八道里有三道设有水营,其中朝鲜庆尚道的左水营、右水营;全罗道的左水营、右水营;忠清道的一水营,都被定点摧毁!所有的船只通通的被烧、被沉、被俘,而被俘的渔民、水勇,多达三万计!这些都是劳动力,朱由校当然不会消费。而水营里的物质一点不留,能拉走就拉,拉不走扔海里或者烧掉,绝不资敌!

  “皇上,莽古尔泰就在汉城”,三日之后,朝鲜水师已经全部被清理了一遍。袁可立不甘心的问了一句。

  “冢中枯骨而已,理他作甚。没有了朝鲜水师,在这里养着,来年养肥了再杀!正事要紧。”莽古尔泰在这边发展势力,搞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小把戏,朱由校当然所知甚详,但这一切,在现在的明军眼里,如同是笑话一样。冢中枯骨的确是最恰当的表示了,就汉城那种地方,沿汉江而上,以大炮轰个几天几夜,所谓的城守,神马都是浮云,理他干什么?

  “是皇上,的确是正事要紧。”

  “将此次所俘渔民、水手,统统的结扎手术,到达台湾之前,尽量完成。以前李旦、郑芝龙从福建移民台湾那边,搞屯田,此次这批人过去,正好用上。”结扎是宫刑的一种变相,对于蒙古族那边已经开始使用。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只不过是没有了传宗接代的功能罢了,但不影响房事,倒是人性化了。

  “是皇上。”

  “这边的百姓还是不少,以后有机会,要多带一些百姓,大明需要劳动力的地方太多了。”朱由校不由的说道,这倒是真心话,一旦澳大利亚开始,这个劳动用工量将会几万几十万的需要。但若要搞那种人多力量大的把戏,杀死朱由校也不干,那种人口大爆炸的危害,没有几个比搞环评的他更清楚了。

  大明现阶段的人口基数大约二亿,一旦没有了战争威胁,几何倍数的人口增加,想想都让人害怕,但专门的围着妇女例假说事的计划经济,朱由校是不屑为之的。人口政策还是以自然为主吧!比如老大老二,为正常生产,享受一切的福利待遇,而以后的出生的,那对不起了,无论是上学、医疗等等待遇都要掏钱了。可能会有人说这不公平,有钱的可以不在乎,这是专门针对穷人的政策,但很无奈,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现在大明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这个问题必然解决。徐光启那边已经着手研究玉米等作物了,而在求极宫里也开始改良各种粮食种子。而宋应星推荐的涂绍煃,也不断的在找着庄稼所用氮磷钾,搞了万亩实验田,在以穷举法开始研究。

  现在又开辟了河套、辽东两块土地,下面需要的又是台湾这块地方了,只要撑过这几年,以后大明的粮食一定会自足自给的。

  朝鲜之战暂时告一段落,兵发台湾!

  第八百二十五章 三族会盟

  正在河套的闫应元从开春到了初秋,一直奔波在草原之上,现在的河套地区,今日的战斗结束,终于没有了蒙古部落。在这里没有别的,就是围追堵截四个字。二万将士一个个练的铁一样的身子与意志。

  “闫帅,此次算是清理干净了,再也没有鞑子了。这都半年了,可以向皇上报捷了吧?”曹变蛟那英俊的黑脸,也晒的更加黑了,不过还是喜欢穿白袍。

  “是啊,终于结束了,皇上一直盼着,蒋秉采那样也不住的催问。可这蒙古鞑子,他们那四条腿一点不比咱们慢,哪里那么容易给追堵上。现在算是平了。不过他们再迁回来,那是以后的事了。现在向皇上报捷,我们打辽西去。”

  这话一说完,围绕在旁边不远的天应军一个个高兴坏了,年纪大小的都一个个的怪叫起来。对于天应军来说,辽西是一个痛,他们许多的袍泽在那里送了性命,他们在那里吃过败仗,那里有他们的耻辱,有他们的仇恨。赵率教在那边的动静他们当然眼热,在他们的眼里,打再多的蒙古兵,也不如打一支建奴队伍来的实在。

  现在皇上那边就等着这边平定了蒙古,然后从林丹西迁的路杀到辽西。在那里再行征战!他们哪里不盼望着快点过去。但这边的蒙古诸部,太过稀少,捉捕起来相当的费劲。好在由着闫应元的大拉网,以及建光报站的方法。那时蒙古诸部的灾难才开始起来。更加因为大同精忠军的成长,使得每一处光报站都固若金汤。更本不可能攻破,有了这样的优势,蒙古诸部除了渡河而走就只剩下被擒这一条路了,所以最终将蒙古诸部抓的抓,赶跑的赶跑了。

  此次经过半年的奋战,共捉俘虏二十余万,所获的牛羊更是无数。全部就近押往了归化城或者是天门城,更是极大的促进了天门城的经济腾飞。

  闫应元当然知道一旦这边可以抽身而出。完全就可以开始皇上的辽西围剿计划。到时候无须别的,只要在辽西草原上,破坏生产,就可以彻底的让建奴与辽西蒙古部,无论休养生息。他们的粮食就是牛羊,那些东西迁徙慢,围绕着一圈的都是大明边墙。整个就是一大口袋。口袋里面的建奴与蒙古诸部,又与牛羊何异?

  大同镇、宣镇等河套地区,派兵前往河套地区协同大同精忠队与天仇军驻防。国境线前移了,再在后面驻守着,就成了笑话了。特别是大同镇,早已经过练兵。以前让他们去归化,还一百个不愿意,现在再不去可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蒋秉采,河套地区也加快垦荒、开拓牧场的进程。垦荒劳动力费的多,现在养牛、养马可是一个大好的时候。也是天门城与归化城重要的项目之一。大明需要的畜力相当之多,以前的茶马生意就是为了从蒙古等地换来大型牲畜。还禁止杀牛。就是因为大型的牲畜少的原因。

  而现在,有大块的地方,又有大批有经验的蒙古战俘,当然得利用上了。特别是现在辽东建设,需要的牲畜更多。这一行业当然得全力发展了。

  蒋秉采现在基本上处在整个大明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上了。皇庄经济早已围着岱海不断的开拓着,这里基本上已经成了京城南海子的放大版。

  现在已经天门城到归化城的有轨马车已经在铺设之中,预计秋天时可以全线贯通。

  好象一切都在向着美好的一面发展着,但偏偏事与愿违,就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一个消息突然而来打破了这种轨道。

  林丹西联鞑靼部,东联建奴残余,与黄台吉正式握手言和,在辽西,三方势力正式结盟共抗大明!

  要知道,从西到东,再到漠北,这是多大的一块面积,以前他们一直相互争夺,但现在因为都在大明的手低下吃过亏,如果放任大明如此发展下去,这三个族群会被个个击破,彻底的淹没在历史之中,翻不起什么浪花。

  东厂所设的密探,得知了消息,三个月后,三方将一起出兵大明!其中鞑靼二十余万兵士,准备兵发目前最弱的西北边墙,林丹再次汇集了四十万兵士,打算哪里跌倒再到哪里跌一次,仍然兵指河套,而黄台吉则集中所有兵力近四十万,其中包括老幼,出兵辽西草原,避开辽东边墙,出兵大明古北口。

  这个消息引起了孙承宗的极大震撼,辽东刚刚稳定下来,现在明皇亲征南洋,已经在海上,想找他商量的可能性是没有了。一下子面临百万大军三个月的时间就要全面在西北、北部、京城正北,发动战事,大明能够抵挡的住吗?

  辽东的兵肯定是要抽调走的,不管这个消息来源正确不正确,京城不能有失。也必须分出一部分兵力支援西北,那里的力量明显比较薄弱。

  河套地区的闫应元,以二万亲兵以及三万精忠队,能否挡住丹可汗的四十万大军呢?

  焦急当中,孙承宗招集了军事会议。

  “孙尚书,下官认为,对于此情报须分开看,百万之师听之甚大,然其中不实也着实之大。想建奴经辽东几败,逃去关外者一共几人?且分兵三处,纵使黄台吉与代善和兵一处,可战之人十万有余,何来四十万之巨?鞑靼一族举国不足二十万兵马,且年前新败,折损二万有余,即便是举国来侵,又何来二十万兵士?林丹四十万兵马被圣上杀的抱头鼠窜,只余不足十万而逃,短短时间,凭何生聚四十万控弦之士?如此谎报兵马,无非是与自身壮胆而已,不足为惧。”

  “然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下官认为,东厂冒死得来的情报。其真实性不是问题,三家联盟以抗大明,此事想来不假。三个月时间,的确可以使三家有足够准备时间同时对大明发动冲击。如此大明几千里边墙则是处处锋火,亲军兵力较小,一旦被敌突破,则首尾难顾,的确不容等闲视之。”

  “故下官想与其坐等敌人三月后来攻。莫如现在即刻出关,清扫辽西,首斩建奴进攻之路。后携大胜之威,西进河套,以拒林丹。而以闫应元精忠队前往西北,以逸待劳,依边关以鞑靼。此局自解矣。”

  “现在吾皇虽然远征南洋。但净军并未带走,锦衣卫也只是带走陆战队与四千炮兵而已,亲军各部完整存在,再以九边边兵为辅,大胜可期矣。另外辽东边墙之内已经无敌可扫,尽为行政、经济之事。空余大军闲置而已。只须调蓟门总兵以充辽东,锦衣卫等诸亲军可立即出征,彻底将辽西收复!”

  卢象升此时虽然名义上是协助袁大总管,不过这个协助可比袁大总管的权力可以大多了,要知道辽东现在可是军管。卢象升在辽东战绩又岂是一个过期的袁崇焕可比。而且在管理经济方面,卢象升的能力更着实的体现出来。

  前来的进士们对于这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卢大人可是崇拜不已,虽然官职不高,但倍受皇上宠爱,圣眷正浓。拜到他门下的人可是相当之多。

  现在卢象升一听到建奴蒙古鞑靼欲反攻大明殊死一战的消息,立刻提出了看法。

  与会的高级将领一听纷纷称赞,且不说大家不信这百万数字,“建斗之言深得兵法之要旨,本官观建奴、蒙古、鞑靼先后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