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375章

大明二十四监-第375章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蛟人家的身份来的瓷实。职务倒是挺让人眼红,征西元帅,管着净军、锦衣卫和天应军。还好,战绩是打出来的,还没有人敢站出来指手划脚,就连天应军里那些老将,也因其在归化城那出色的表现,以及曹变蛟那誓死追随,而不得不买他的帐。净军和锦衣卫当然是看皇上脸色的,皇上的圣眷在谁身上,净军和锦衣卫的笑脸就跟着谁。从岱海开始,皇上就对阎应元高看一眼,这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所以当然得敬着了。

  “阎元帅,本官有一事不明,正想请教。”这顿酒席的规格不算底了,黄克缵可以把阎应元当成了‘天使’级的人物搞的接待,眼前这个不如流的小吏,能一飞冲天入了皇上的法眼,让多少人眼红啊,这得是多大的机遇,西北大元帅,虽说统的兵不多,但眼下一二品的武将比比皆是,净军、锦衣卫又绝对的听从。虽然外边都说阎应元走了狗屎运,靠着奴颜婢膝尝粪舔痔,巴结上了皇上,一下子青云直上,但没有底蕴,本身没什么本领,只能当一个弄臣而已,现在靠着皇上的武器强大,才有了这么一点点的小功劳,也只是偶然而已。与武则天时的面首薛怀义一样,带着大兵没有遇到什么敌人,反而凯旋而归了、、、、、、黄克缵却知道这样的话,无非就是羡慕嫉妒恨而已。阎应元从岱海开始跟随皇上,几番的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而皇上的识人之明,又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自己以二品大员的身份,几次相邀,放低了身段,但还是被阎应元以各种民务繁忙为由的拒绝再拒绝。

  第五百七十三章 军事制度

  黄克缵却一心不改,今日有事,那明日,明日还有事,那就后日、、、、、、就这样,阎应元最终起来赴约了,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理由拒绝了。倒不是阎应元摆什么架子,因为他是皇上的人,所以对于皇上的思想他还是接受的。皇上曾经表示过,对于大明官场上的迎来送往特别的反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的道理,官场之上迎来送往的钱哪里来的?说白了还不是公款吃喝?一顿饭能吃下几个月的俸禄,连想都不要想,就知道钱的来源了。你请了别人,别人就得回请,规格只能比你的高不能比你的低了,所以来来回回的,形成了一种风气。在这种风气之下,没有人能够独立在外,只能被染黑了再去染别人。贪污犯是不一定,但这种行为却比贪污还要严重,‘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但这公款难道就不是民脂经膏了吗?谁都知道公款吃喝是错误的,但又有谁愿意停下来从我做起,管好自己的嘴巴?

  人是有惯性的,整天的活在风花雪月山珍海味之中,肯定是难以自拔的,当然也不愿意拔。这是生活、这是享受,即满足了口舌之欲,又能结交自已的人脉,还不用自己掏腰包,何乐而不为呢?不吃饭店怎么办?生意不好了厨子、小二都有可能失业,所以公款吃喝是为了创造就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在做贡献。

  朱由校的前世就相当的讨厌这种行为,那里的风气太差了。只要不装在腰包里,吃的再多也没有一分的责任。当上面刮起廉政风有检查的时候,为了吃,人民的公仆们开着车不远百里的,跑到山村里的农家菜、山庄里去吃。

  所以难免有些倾向性的说这些话,阎应元等一众帝党都知道朱由校这点喜恶,所以对于这种宴请,基本上是拒绝的。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当官的却玩肉山酒海食不厌精,这样的人能是好官?

  阎应元在请示了皇上之后,盛情的确难却,朱由校许可了,看看人家送的是什么炮弹,目的何在。这不阎应元才带着皇命所来。而行都府里所见,的确让阎应元这等土包子看傻眼了。餐桌上摆的那叫一个丰盛。大鱼大肉在此面前已经黯然失色了,这里基本都是阎应元没见过的菜式,庖凤烹龙炊金馔玉,水陆俱全是洋洋大观。

  而吃饭喝酒还不行,还得弄几个娘们过来在桌子前边绕来绕去,一个个搔首弄姿任君采的样子。也太不会办事了,阎应元一个劲的大念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出来的时间不断了,旷日持久,全靠着五姑娘来打发那可怜的生理需要。这来几个姑娘,自己的‘道心’哪里又能承受的了呢?

  心里正纠结着。这边听到了黄克缵的话,急忙收回那看不过来的双眼说:“黄大人万不敢如此客气,有话请讲,下官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阎元帅果然是快人快语,爽快之极。实不相瞒,皇上在大同成立了大同精忠队、在蓟州成立了蓟州铁血队,但不知,没有入选的战士到底如何分配呢?”

  这个问题一问出,还真把阎应元给难住了,怎么说这个问题?这事关皇上的事情改革,当然要裁撤大批的没有战斗力的兵将,但大明的兵相当多,连着空饷在内,有着百万左右的兵将。但对于目前的战斗力,却让皇上头疼不已。

  明朝制度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明朝的兵和将不是在一起,而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但是作战起来,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和训练不足。

  兵源问题就是“垛集军”。“垛集军”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世代相传。一般把自己的对头变成垛集军的来源。也就是军户。

  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他们被强制的军事屯田,世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战时做炮灰,平时做苦力,逃亡则采取连坐,强制亲戚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这种“为战而战”的“职业”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厌战心理很强。从神宗开始,又采用了募兵制的征集部队方式。一般结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然后四处逃命。

  养兵问题。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的确是自力更生,不花国家的钱。但是在战争时期是行不通的,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为借口克扣军饷,很容易导致兵变,军人生活已经困苦不堪,还要克扣正常开销,只会使得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并且毫无斗志。战争时期军饷是极其严重的问题。

  军官问题,想要上升一步,只能以钱来谋升官,升官后自然要千百倍的剥削回来。军队的管理这也是这样,军官大肆贪污,虚报兵数。于是军费开销越来越大,户部这儿越来越没钱,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赋税。就这样矛盾越来越激烈,军事问题却没有解决。政治上的战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战略。这是军队军官腐败的最大根源,也是所有末世最主要的原因,国家是强大的统治工具都毁了与了腐败之中,一旦遇到了风吹草动,这就是相当危险的。

  以上的种种军事制度,就是大明战斗力低下的最大根本原因,皇上当然受不了这种局面,所以自己去组建、训练亲兵。实践说明,皇上的这一步走的相当的英明,直接扭转了大明与异族之间仅仅是以防为主为全部的军事政策,从而能走出城池,可以打野战、打大仗、打胜仗。这让全国均为之一震。

  至于皇上如何安排那些没有入选亲军预备役,或者以后也不可能有入选机会的兵将,这样的问题还真不是他一个做臣子的应该说的。大同精忠队剩下的兵,皇上的确是给安排了,要他们去岱海还是归化城,但很可惜,那些兵根本不听。

  第五百七十四章 西北军户

  遇到了大同那样不知好歹的兵,皇上只是一笑置之,而跟随皇上身边的人,也无话可说,无论孙承宗以及张朴,还是总兵杨国忠。大家都选择了沉默,皇上都说了自愿,如果再说别的话,反而落了下乘。

  大明的兵实在是太多了,百万左右的兵,连带着他们的家庭,那将是多少的人口。明年由朝廷支付的军费,皇上早早的就支付完毕了。这些兵虽然战斗力弱到了极点,但国境线还要保卫,所以这个政策可不敢随便的说,好在皇上的光报里给了一句百元禁忌,阎应元脑子转了几圈后,不答反问道:“黄大人,下官也有一个疑问,不知当问否?”

  “阎帅尽管畅所欲言。”黄克缵一挥手,让侍候的下人,和跳舞的乐师、乐妓都通能的退下,一个大厅里就留下他们二人。

  “远的不说,单就此次鞑靼来侵,从这次战斗中,黄大人感觉张掖的守军表现如何?”阎应元花花肠子也不少,单刀直入说。

  “实不相瞒,四千军队拒不回援,守军的战斗力直是差强人意。守着地势,竟险些被鞑靼人破墙而入,老夫带兵无方啊。”这种问题真让黄克缵有些尴尬,要是别人问这话,黄克缵还能说些英勇无敌屡败屡敌的话来吹嘘一下,但面对着救命的恩人,他可没有那脸来沾沾自喜,“黄大人如此坦诚,那下官也有几句忠言相靠。”阎应元端起酒杯来,“请满饮此杯。请黄大人恕我直言。”

  “好,阎帅快人快语。老夫洗耳恭听。”黄克缵举杯给阎应元碰了一下,一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黄大人,亲兵的战斗力如何,相信也是有目共睹,倒不须任何人吹捧了。但就是这样的战斗力,也是扎扎实实练出来的。当今皇上首重民生,次重军事。一手组建的净军、整合的锦衣卫,已经成为大明最有战斗力的,战绩最为辉煌的军队。而后才有了天应军、天仇军、白杆军、天雄军。但就是这样的战绩,仍然还不断的训练着,期待着提高自己的技艺,以更好的杀敌报国。反观黄大人手下的部队,无论从纪律、体能、耐力、速度还是技能上。都差之甚远,指望着他们迈出国门,出击异族,可能黄大人自己都不信吧?”阎应元这个问题也算是推心置腹了。

  “不瞒阎帅,往年哪里有亲军在时如此威风,上百人就敢从边墙之外呼啸而来。兵少了招架不住,兵多了,鞑靼人一走了之。本官对这种来去如风的战法是相当的头疼。而下面的将士偏偏又不争气,一遇到有敌来袭,想的就是先关在堡寨。静等援兵,全然不顾敌人的众寡。彻底的贻误战机,任敌逍遥。黄某为官之日,是上愧对天恩,下无颜面对百姓啊。”黄克缵是大倒苦水,仿佛这种倾诉,一定能经阎应元的嘴里上传圣听一样。其实这些都是瞒上不瞒下、报喜不报忧的东西,放在以往,这种事情一旦上达天听了,自己这个官也就当到头了。但现在不说又能如何?净军、锦衣卫、天应军、天雄军,每百里部署一个点,一个冬季的战斗并与当地军户的接触,什么事情都搞的门清,他们虽然不是代天巡狩的钦差,但比钦差还钦差,钦差还有能不能彻底得到皇上信任的顾虑,但他们没有,他们是跟着皇上征战的,最受皇上无限制信任的亲军。皇上既然把他们放到这里,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鞑靼人的侵掠,如果没搞清了状况,可能出兵这么多人吗?所以早早的给他们最高统帅交待清楚,也算是搏得些同情,并皆争取宽大处理了。

  “黄大人之言不仅仅适用张掖城,整个边墙又有哪一处兵将不是如此?所以才有了大同精忠队、蓟州铁血队,就是为了训一只可用之兵,使其招之能战,战之能胜,而不是这样畏敌不战或者白白的送死。不瞒黄大人,下官春节之后,仍然会接着征伐河套诸部。这里的状况,皇上又如何放心?想要保住手上的兵将,甚至使其杀敌卫国,黄大人就应效仿大同精忠队与蓟门铁血队,提前选拔出一匹可用之兵,并且强加训练,使其形成战斗力,这才是黄大人一条明路。至于没被挑中的兵,相信皇上会有一个很好的安排的。”阎应元一付一见如故,掏心窝子说话的状态。

  看着这样的官,阎应元就不舒服,整天的一个个人五人六的,但战绩、功绩一点都没有,光亮大路不走,竟搞一些歪门邪道,如今找到自己还不是想借自己的口给皇上阵情一番。但现在皇上是真不放心亲军撤走之后,西北的防务问题,今年鞑靼能出兵二万,如果出兵征伐倒没什么,但现在是把战略目标放在了辽东和蒙古,对于西北的鞑靼那就还得依靠西北边兵,虽然他们靠不住,但还是得依靠。效仿大同再组建一支力量,已经是必须要做的了,现在有人跳了出来,哪里有不用的道理。

  黄克缵也是天人交感,说了半天,还是放到了练兵上,说的简单,但大同和蓟州所选的两队,那都是皇上亲自负责的,训练的一切当然也是皇上的。但自己这边训练,却要着落到自己的身上,这难度可就大了点。训练所要花的钱也是不小的,吃喝最起码得跟上吧,怎么跟上?还是不白花花的银子,以前养个家丁训训还有个盼头,但一旦训成了,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