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353章

大明二十四监-第353章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得朱由校更是坐卧不安起来,关门打狗是不错,但门里的空间太大了。

  第五百三十五章 困锁蛟龙

  但经过了这样二天二夜的布置,这一天鞑靼人已经没有可以驰骋的机会了,首先不时的看到道路被阻,首先发现有几百棵被伐倒的树木挡着道路,要么搬开树木,要么就只能是绕道。几次三番这速度就降了下来。其次就是有军队在堵着,除了厮杀之后,只能掉头或者绕道。厮杀了一次之后,阿日斯兰就再也没有勇气了进行了,虽然几倍与敌,对方也没有火枪,但那些亲兵手里的阻击汽油弹是一烧一大片,把鞑靼勇士烧的是鬼哭狼嚎;那弩箭的射击更是源源不断,射的比鞑靼人还远还准,而且好象没有累的时候。最欺负人的是他们竟然无耻到拿着一块大盾牌,鞑靼勇士们只能被射,反击无效。阿日斯兰没有找虐的倾向,扔了上千人的尸体掉头而走。以后遇到这种无耻的军队立即转向、转身。

  这样走的结果就是慢慢的向着张掖城西南的方向不断的前行着,遇到的天子亲军也越来越频繁起来。这使得阿日斯兰越来越心惊,因为所有的路好象就是提前给他安排好的,让他必须到达一个指点的地方,这可是大忌中的大忌。

  李自成等当然也看到了这种不良的现象,东西北三个方向都不断的出现了大明的亲军,这些人的战斗力,李自成等可是知之甚详的,从陕西被打到了塞外,被天雄和白杆兵打的也太狠了点,这个时节明显已成败势,哪里又看不出来行情,立刻想到了潜龙勿用,保住了自身再说。象李自成这帮人,连自己的老婆都能够集体杀死以鼓自身势气,别说这只是临时起议的联合体,只有利益的结合,没有道义的牵扯,大难来时各自飞。重整河山待后生也是王道。怎么可能和鞑子同生死、共患难的道理。自己人少目标小,又是汉人,想逃出去可比跟着这帮鞑子机会可要大的多了。如今东西北三个方向已经被堵,南方显然又成了亲军想着逼迫队伍去的地方,所以只有去南方,而且是最南方直接到了祁连山上,才是正理。上万人翻山光是吃就是个大问题。但几百人相对就好解决了,昨夜洗劫的那个村子,加上马匹携带的,足够他们吃上五六天的了,这就是他们最大的依仗。打这了注意之后,李自成在一处遇到亲军阻路的地方。果断的带领着自己的队伍转向,直奔祁连山。

  接到了报告的阿日斯兰,已经没有力量想着和那帮无耻之尤的叛徒打什么交道了。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话虽然不懂,但现在无异不是再树敌人的时候,大路一边各走一边。看着李自成他们走的方向,那里是祁连山,连绵千里。去那里不是回家的路。再说若上了那里,万人大军只能靠着打猎过活,若粮草跟得上,在那里打打游击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但只有五六天的口粮,饿也饿死了。无疑是一条绝路,这肯定不能选择。

  朱由校与孙承宗则在乾清宫里不断的在地图上标着敌我双方的位置,看着鞑靼人一点点的被逼往那块绝地,而亲兵的兵力越是压缩越是厚实。心中不由的越来越放心起来。

  留给鞑靼人的只有二条路了,一是直接进入那美丽的死地等死,二是祸水东引,直上祁连山,不知道会死多少人或者多少马才能翻过雪山到达青海。马这种动物是可食的,所以朱由校对他们能翻过雪山还是有一些期盼的。

  但阿日斯兰没有这个耐性,最终选择了反击。阿日斯兰的反击很简单,亲军给他留的路不是自己愿意走的路,那就只能选择自己的路,面对那些阻挡在大路上的树木。阿日斯兰并没有去动,因为那样除了耽误时间之外,并没有什么好处,他选择的是比较激烈的手段。就是对一个二千人左右的天应军进行冲击。已经黄昏时候,选择这个点是阿日斯兰特意安排的,因为这个时候,天就要黑了,黑夜对于射弩那肯定是有影响的。生死之间的转换就是如此,死路踏过去了,那就是生路,而看似生路的那些,最终还是死路。还好,这些人只是有弩没有那让人发毛的火枪。

  带领这二千人的恰恰是曹变蛟,这小伙子已经是阎应元手上的一员大将了,其位置并不比叔叔曹文召差上分毫。看着对面跃跃欲试的鞑靼骑兵,心里着实的兴奋。一边派人发信号给阎应元,一边气死风灯这可是这个时节最为重要的物件了,太阳已经落山了,大地马上就要进入黑暗。

  对着自己的士兵说:“众儿郎听好了,前边这帮鞑子竟然不跑了,大概是要给俺们送大餐来了,不要着急一下子打死了,否则这家伙肯定又要跑。放慢神屠射击的速度,等到十丈再全力射击。阻击弩找准对方的首领再射击。”

  他倒不担心打不过人家,林丹就如此多的人马,不一样落败吗?就怕那种一见秋风扫落叶之势,立刻掉头就跑的。那样去追也不知道追上追不上,还打乱了阵脚。

  “是,小曹将军。”听到这样的命令,天应军们都是打老仗的兵汉了,经验之丰富可不是新兵蛋子可以比拟的。一听立刻的称诺,但还是不忘称了一声小曹将军,虽然知道曹变蛟最讨厌人喊他小曹将军。

  “混蛋!”曹变蛟气的照着离自己最近的一名军士踢了一脚,一个小字把自己的光辉灿烂的形象全毁了。惹的大家更是高兴,哈哈大笑,看着这帮竟拿肉麻当有趣的兵汉,都不明白这到底有何兴趣,竟然让他们如此的乐此不疲。

  决战就是这样打响的,既没有来一个什么边墙阻敌,也没有以了皇上所说的赤壁之地。阎应元接到的信号也就是一堆大火,因为这个时候不可能有什么光报的用武之地了。京城里的皇上也没法得到决战的情报,只能等明日汇报了。现在还是抓紧时间包围吧。

  第五百三十六章 歌功颂德

  亲军的战阵,果然是名不虚传,即便是在夜间,也不得能有一丝的突破,阿日斯兰看着满地的人尸马尸,一阵阵的悲愤填膺,二万鞑靼勇士,就这样不停的消亡在了大明的亲军手中,他是多么的不甘。想想在哈密之时,阿奇木苏里唐对自己如此的信任,把二万勇士交到自己的手中,就是盼望着自己能够给吐鲁番捞一票大的。为了保密,在沙漠边缘潜行千里,才有了一定的成果。张掖城已经攻占在即,那里的人和财宝,将全是鞑靼人的战利品,但万万没想到此次竟然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天子亲兵,这趟差事也太倒霉了。估计如今那四个千人队也已经结束了吧,他们陷入大明的不深,若一心求退应该可以退走的吧,阿日斯兰这样想着,好呆得留下一点人回去吧。

  月亮升上了中天,已经成了半月,但月光是如此的皎洁,这光好象也在嘲笑自己的无能。周围的鞑靼勇士们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自信与豪情,换下的却是满脸的恐惧,亲军太强了,根本不是这世间应该有的军队。一路上的传言,让这些人不以为然,认为那是夸大,如同李白的诗一样,动不动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都是夸张而已,但这种夸张落到了自己的身上,除了害怕就只有害怕了。

  千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哀兵必胜、破釜沉舟、、、、、、阿日斯兰想了好多的成语,但都想不出有什么可以激励一上剩下的八千鞑靼勇士的士气,现在看着这些唉声叹气惊恐万状的鞑靼勇士,一切都没有用了。而且周围那重重叠叠的亲军又包围了上来,跑也没处跑,躲也没处躲,就连想着拼死一个够本的心思也没法起,罢罢罢!

  第二天是十二月三日,又到了早朝的时候。朱由校心里还有些挂念着张掖,理论上来说,朱由校希望越来越多的鞑靼人到大明来寇边才好,因为来的越多,那哈密卫、吐鲁番的力量就会越少,更有利于明年的出征。但同时,被侵入了腹地又相当的被动。因为不得不考虑大明子民的损失。

  大殿,经过了十几日的折腾,全民教育的班子终于搞好了,今日早朝就是敲定之时,由顾秉谦为最高领导,黄尊素次之。顾秉谦做为首辅。又有魏忠贤五虎之首的称号,他对东林当然是猛追烂打,算是个急先锋了,而且当上了首辅,也是既得利益者。民间有人戏称他认魏忠贤当干爹,其实他比老魏还大了十八岁,再说不要脸面也万不可能。可见是被人污蔑的。而且历史上。到了崇祯二年,他回到了昆山老家,结果昆山百姓积怨顾秉谦益深,冲入其豪宅,洗劫资财,纵火焚烧,80岁的顾秉谦仓皇逃入一条渔船中,才得幸免。在朱由校看来。这根本就是笑话,在中国无论哪里人士,地方上出了一位首辅,那都是一个地方的脸面,是值得相当的宣传的,怎么可能会被百姓积怨?更如此大胆的进去抄家?还不是崇祯朝时,东林党重新掌权之后的反清倒算罢了。与打死万历皇帝的税监一样同出一辙。

  所以用顾秉谦为首,算是朱由校对东林党之事画上一个句号,而不是逗号。让大家也都看到,东林风波已经了结了。而且顾秉谦已经不小了。七十有八了,干一二年也就到了该回家等死了。让他挑个名义上而已,干活的还是黄尊素。

  顾秉谦的身份、地位、资质也在那里摆着了,所以朝中大臣们真的没法有人再争了。但眼里的不服气却瞒不过朱由校的眼睛。

  正在这时,光报传来:鞑靼人主力部队全军覆没,首领自杀,俘虏八千余人,战马上万匹。四支千人分队仅有七百余人逃过边墙。亲兵损伤三十人,无有死亡。至此,张掖战役终止。

  又是一次大捷,朝中文武也不觉得震惊了,因为都已经麻痹了,皇上的亲军太能打了,让人到了没法接受的程度。虽然皇上太强大、强势不是一个好事情,这不连朝廷不听话都要换了朝廷这话都敢说。但群臣又能怎么样?现在连风闻奏事的言官都不敢多说什么了,比如就这个全民教育的大纲问题,多好的体裁,刘宗周的被废、逼死直谏大臣等等,这要放在以往,言官们不得发了疯的冲上前去和皇上伸量伸量,争个脸红脖子粗的?但恰恰相反,没有人敢出这个头。连刘宗周那样清流中的清流,任皇上拿什么罪名都没办法放到他身上的人,都吃了挂落,自己出头那还真是找头疼呢。

  所以大殿之上立刻就是马屁不停,一个劲的恭喜皇上,大夸皇上神武。这个说是尧舜禹与,千古一帝,那个说英明神武睥睨天下,旁边一个又走上来说雄才大略,文韬武略威仪天下,接着又是什么励精图治,中兴之帝、、、、、、是人都喜欢听好听的,朱由校当然也不例外,更何况里面所说的也的确是真实的,并不是那种阿谀奉承之语,连打个几百人的战斗,都能让他们搞成举国同庆,怎么自己一杀就是二万异族就不能得到个好脸色呢?

  龙椅上的朱由校感受着自己的伟大,没有什么谦虚,就是听着舒坦,与一来大明之时,正个朝廷上这个吵那个闹的,动不动就玩个辞职来将自己一军,动不动就拿什么先贤至圣来要求自己。而自己那时还担心着小命不保,一心想着谁才是自己的敌人,努力的放弃一切自己的喜好,保住自己的形象,巩固自己的实力,还想着步子别迈大了,开个小作坊都战战兢兢,要打别人的旗号,那样的皇上当个什么劲?看看现在,半年时间,一切均已大改,身边的敌人没有了,农民起义也没有土壤了,大明的精英一个个的都乖的象个猫一样,不敢过来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一群土鳖似的人物,现在就只能趴在自己的脚下来歌功颂德交口称誉。醒掌杀人权,醉卧美人膝,这才是当皇上最大的乐趣,朱由校算是找着感觉了,这穿越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爽!

  听的也差不多了,看着脚下的大臣们一个个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口吐莲花的样子,自己着实享受了一番。压了压手,下边的文武们立刻开始安静,伸长了脖子等候皇上的发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且努力,”连朱由校都不明白自己怎么来了这一句话,刚开始不是想这样说的。果然此语一出果然让群臣惊慌失措,不明白皇上什么意思。因为革命一词是指,因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这可不是小事。所以群臣不惊恐才怪。朱由校自知失言忙又道:“曹操《让县自鸣本志令》中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我大明自受命于天已二百余载,但不服教化者不乏其人。朕就是要把这些乱臣贼子的命给革了,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但任重而道远,仍需诸位文武大臣帮趁。”费了老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