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299章

大明二十四监-第299章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趾头都能知道有多强悍。

  背靠大树好乘凉,河套这边到底是人烟稀少,和天门城为邻居,那安全肯定是不少的。而且天门城环海而建,北方已经有一个归化城,东边再有归化城,西边有黄河、南边有大同,在中间的位置,肯定是最安全的。更何况,少了组建安全人员,就少了一大块的费用,所以十八钱庄的老板们,确定了这个地方。

  “此点没有问题,”这样的事情明眼人都看的明白,找一处安全地方存活,本身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朱由校直接的答应下来,接着说:“如今河套地区仅仅开发出了黄河东岸的外河套之东,朕观诸位此段时间所作所为,均步步依着朕的规矩,且对百姓也算仁慈。那朕也大方一些,在内河套扫清之日,朕再给诸位一百万人的名额。”

  第四百四十六章 让利与人

  “草民等多谢皇恩。”十八家一听,这一下又可以得到皇上的土地了,当然更是高兴。

  “还有让你们更高兴的,为彰显朕对汝等此段时间为大明做出的诸多贡献,特别是能如此对待招募来的百姓,朕心甚慰,决定把朕所占的一成半,分成三份,一成归朕,三分给百姓,二分给诸位。”

  朱由校乐的大方一次,如果按照大明惯例,开疆拓土得到的土地,根本都是分了下去,什么招募流民,由朝廷提供土地、农具、牲口等,进行垦荒、种植,然后慢慢的,再陷入土地兼并的怪圈。而那样的土地分配方式,大明朝廷却根本和不到什么好处,仅仅是收一些可怜的农税而一,要知道大明的农税在纸面上可是相当低的,三十税一,比例就是3。33%,与那17%增殖税,可是天差地别。更何况还有‘特权田’,也就是和税收绝缘的阶层,最终他们才是土地的最大所有者。

  而现在,朱由校根本不给他们这个机会,直接把后世的‘土地使用权’借用了过来,全部的土地所有权都是自己的,自己才是大地主,招了商人来给自己当大佃户,下面的再行分包下去。

  这样自己的收益,再也不是那三十税一,而是一成半,直接是以前的近五倍,即便是降到了一成,也是以前的三倍整,这还是没有水分的,因为地是自己的,自己是地主。如果‘佃户’们不交‘租金’,当然是没收土地。换个‘佃户’就是。

  朱由校之所以如此大方,因为他信奉的是‘只有让别人赚到钱,自己才能赚更多的钱’。的确,这段时间借钱庄力量不小,通过钱守一的汇报也能听出一二,而且还有在贷款利率上也全是自己说了算,调低了如此之多,还有官府的、宗室的无息贷款。这些都让他们少收益了许多。而且从组织人员前来河套,在从出发地一直管吃到了边墙之外,还要管理,提供吃喝盖房子、农具等等,花费也是不少,操心更多。所以让利给他们大半,同时也让百姓也受益一些。

  河套地区前套后套的面积加起来。比山西省的面积还大上不少,十几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比自己的三十六皇庄加起来,那都是大了几十倍、上百倍。如此大的一块蛋糕,自己全啃了,当然也可以。最起码可以利用目前自己的仁爱之名,这块活招牌,把全国的流民吸引过来。但那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帮他们移民、盖房子安置、提供工具、再管到第一次收成之前的吃的等等问题。这是相当麻烦的事情,如果自己手下有清廉的能官能吏等一大帮的人,百姓们也就能都得到实惠。但可能吗?朝廷的官员连辽饷这样要命的钱都敢贪污。他们都是雁过拔毛的,下边的官吏那就更不要说了。指望他们不贪,还不如看看怀孕的母猪会不会上树呢?所以这些依靠商人来的更实际一些。

  更何况,紧跟着皇上的十八家商人赚钱了,下一步京城帮的皇商们也会得到河套的实惠,那全国的人都会看到皇上的妙处,会不会来跟风呢?下一步收复了辽东、占据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些地方,需要不需要人来开发?这些不一样的需要商人来跑这种事情吗?现在朱由校要做的是有点千金市马骨的意思了。

  如今大明的资本主义只剩下临门一脚,这一脚到底如何去踢?一直是朱由校研究的课题。对于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朱由校也就是在学校里学过,不过还给学校的太多了,目前记忙最深的就是英国圈地运动的羊吃人、工业革命、市场这些词了。

  不管是不是小白,朱由校朴素的资本主义思想就是;财富的高度集中拿过来等于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暂时有了;大批破产农民、手工业者的出现,使得大生产有了条件;而市场就是靠产品去垄断了。如果单纯的把自己发展成资本家,这些条件无疑都是具备的。但并不是自己富了大明就富了,自己需要的不仅仅是当个资本家,还更需要去创造资本家。发展工业当然是一方面,但大明目前最重的是粮食,所以不仅要搞工业资本的运营,还要搞农业资本的运营。

  现在自己创造的就是金融寡头,自己和十八家钱庄,如今银行的硬币已经正在制造,不时就将正式的在钱庄、驿站、官府、军队、皇宫之间使用。

  用河套地区当成一块农业资本的试验田,搞大农庄经济,成为大明的粮食基地、农产品原料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及再生产基地等。再想办法利用黄河的水能,以后来个机械农业,也并非不可能,这就需要求极宫的研究成果了。

  十八家钱庄一听又凭空多出来了二分利润,那心里更是兴奋,一个个的大呼万岁,心里却不停的计算自己又将得到多少的好处。

  “河套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诸位的鼎力支持,特别是人力、物力方面,而管理、规则、农田灌溉水利方面,则由朕派人来负责。”

  “回皇上,草民等必竭尽全力的支持河套的开发,不提对皇上的忠诚,即便是在商言商,草民等在此处也是投下了几百万两银子,肯定是想收取最大的利益的。”钱守一直率的说道。

  “钱老板此言极和朕意,投资任何的商事,都是要想着利益的最大化,这本是商人的本质。只要在这个过程之中,把持住本心,善待给自己创造利润的手下,公平与人交易,就是好商人。不要象如今一些商人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屯粮积奇,哄抬粮价,也不要象汝等以前,趁人之危,把利息抬的高高的,就已经是利国利民了。”朱由校夸和贬都一起用上了,现在十八钱庄已经改变的相当大了,但骨子里的本质还是差的太多,朱由校不敢指望自己王八之气一发,就能让他们洗心革面悔过自新,只有用利益、规矩来绑住他们,这不又开始敲打起来。

  “请皇上放心,草民等一定谨记皇上教诲,不去做那无良商人,与过去告别。”

  “好,朕也相信汝等,硬币发行在即,朕也准备了千万两的银子当做准备金,这点还要请诸位尽力而为。”

  “皇上放心,凭皇上的信誉、威望,以及那千万两的银子当准备金,即便是无有草民等,硬币发行还是重发宝钞问题都不大,所以草民等也已经凑足了五百万两银子,先行兑换。”十八家这方面已经是早就准备好了,皇上此次只发行二千万两,而且还有一千万两当准备金,根本就不怕有任何的闪失。而十八家钱庄这次也大方,基本上拿出了能动用的所有银钱,用以启动。

  “如此甚好,为了推进发行速度,朕做主,由银行再贷给你们五万百两硬币,待发放到官府手上之后,甚至是在民间流通之后,再行还上来。”朱由校的信誉第一,而十八钱庄的还款能力也是相当的强,有这个实力还清款项。这个年代可不是后世欠了钱的才是大爷那种情况。而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卖儿卖女当奴为仆也得还钱,这一点信用度可是强后世百倍。所以朱由校大方的一次扩大了这个放贷口子。

  “如此草民等多谢皇上。”这种信任是相互的,皇上不怕他们欠钱,他们当然也不会欠钱。

  待十八家商人走了之后,和张嫣用了一通晚膳,出去了一天,也是累的要命,礼送出宫。朱由校也不是不想临幸一下,但总感觉怪怪的,礼遇有加当了一回君子。

  第二天一早,朱由校就先去了城外,看看净军们训练,的确是不错,净军们一如既往练的相当的苦,没有枪的在那里找个棍棒坠块砖头练端枪,因为皇上说了,阵地战可以支个枪架或者是用竖盾当支点,但攻击战、遭遇战,哪里有时间让你支枪架去?就得用手端着射击。所以胳臂稳不稳直接决定着打的准不准,这点是必须要练的。而且以后净军不会再用神弩了,而是全部要改成用燧发枪。若跟不上这种变革,那只能找个清闲的差事退役了。退役当然是到其它的机构,这是净军们不愿意的,不进则退,皇上把最强的武器优先交给自己,这是何等的信任,所以再苦也得忍住。

  经过了不断的训练,用无数的‘子弹’累积着,现在净军们打的已经相当的准了,孙承宗在旁边也给解说着,并说:“皇上,因为燧发枪的射程大大超过了神弩或者说是弓箭,已经是它们二倍多的射程,所以老臣提议,一般情况之下,并不需要竖盾,除非是敌人突然逼近或者人数数十倍与净军。如果以后有装枪手这个兵种,完全可以由他们来把竖盾当做备用的装备。”

  第四百四十七章 精忠报明

  这一点倒是得到了朱由校的认可,也真没见过有那只火枪队伍拿着个盾牌来对付弓箭的。孙承宗所言的装枪手倒是不急,因为这六千净军如果要想达到全都配上装枪手的待遇,那必须就得有三万多支火枪。现在每人一支还不够呢,装枪手得在过了春节之后了。不过提前准备倒是需要的,这不今天的大比武就是一个机会。

  火枪生产的速度还是太慢了,如今已经有了几万支竖盾、神弩了,而且林丹的威胁已经过,以后装备的速度倒是可以减慢了,所以朱由校已经让李德全把一万人一分为二,让五千人接着造神弩类,而另五千人,对毕懋康那里先学习造燧发枪。希望一段时间之后,燧发枪那边的产量可以大暴发一下。

  “孙老师之言,与朕不谋而合,因为燧发枪的出现,净军不仅要从打枪的技术来提高自己,使之杀敌更快、准。更要从战术上,做一下改变,特别是射程,从以前的二三十丈,一下子提高到了六十丈,提高了二倍,但射速上却比以前减少了二倍。所以无论是冲锋还是防御,与以前的战术肯定是不同了。这点倒是请孙老师依据这些特点,以及实战,比如黄泥岗的战例,以及闫爱卿那边传来的战斗纪录,摸索一些战术,集防御及攻击与一体。”与时俱进,这是战术必须要跟得上的武器的改变的。

  “回皇上,从黄泥大捷之后。老臣一直都在思索此类问题,但越来越觉得皇上以前编写的训练手册却更象是为火枪而设的。只是因燧发枪的射击速度不足,而有不足之处。但如果少了竖盾的负担,机动性上却大大加强了,更有配合上装枪手,更极大的弥补了燧发枪发射速度上的不足。故老臣想,攻击、防御阵形方面,还是以皇上训练手册上为主。而进、退、围、守等,以及与神弩、阻击弩、山地弩的配合。则沿用以前的,只不过把射程距离向前伸展了一倍半而已。”

  孙承宗的想法倒是应上了朱由校的拍子,因为朱由校并没有什么专业军事知识,只能是以军训经历、以影视传媒的战争片里,这些看到过的东西来了个比着葫芦画个瓢,而这样东西都是以热武器作为兵器列的队、摆的阵形,当然就是比较适应于燧发枪了。

  “如此更好。但朕所制定的手册是否适应燧发枪战斗,还得不断的用战斗实践来不断的检验,并不能以是朕创设的而止步不前,朕倒不会如太祖弄个祖训一般给定个条条框框,但凡有不适应实际的,该改善的一定要改善。”

  兵无常式水无常形。哪里有一层不变的战术,只能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才能跟上世界战争发展上的脚步,不使大明落后。如果以后固守阵规,那就离完蛋不远了。而太祖的祖训就是明显的例子。

  “圣上言之凿凿,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战术必须要因时因地因所有一切可以影响战场的东西面变化。所以古时才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的说法,也有怕因为君王外在的原因,限制了军队首领临机战术的发挥的意思。而今皇上放权与袁可立、闫应元,也正是应了这话,让他们随机应变。”孙承宗满意的说,并提到了皇上对袁、闫两人的放权,这种放权也给过他,只是,他差一点就被蒙古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