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256章

大明二十四监-第256章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臣等追随万岁征战沙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且打了这辈子最多的大捷,此生足矣!”何可纲上前誓言旦旦的说着,这也是他的心理话,和眼前的辽东体系的将官比起来。他的级别算是最低的,人家不是总兵就是个游击之类的,就自己的起点最低,但却是最早被皇上叫到了身边,从宫变开始,走到了如今。现在已经成了众将的高层一般。

  其他的人当然也跟着捧场,说一些心里无论是不是的真心话来。

  “好,能有汝等将领奋勇杀敌,朕何愁大明不能中兴,天佐大明!”

  “天佐大明!”、、、、、、

  “朕现在命令,何可纲负责守南门,”

  “臣接旨。”

  “曹文昭负责守西门。”

  “臣领旨。”

  “满桂。与朕一同守东门。”

  “是皇上,”

  “众位,此战是朕第一次凭城而守之战,对手成名几年,老谋深算,盛名不衰,不可大意,但朕却不会把守城之战打成乌龟之战,躲在城里不出来,那不是大明男儿的本色。这点各位要做好心理准备。”对于守城,和长墙的作用一样,朱由校一直是不屑为之,那是一种弱者的表现,他却要打出大明的骨气、脊梁出来。一句不叫胡马渡阴山,他却要反问,为什么就胡马不过阴山了就叫好汉了?怎么就不能如岳飞一般,驾长车,踏破贺兰山呢?

  “臣愿听陛下吩咐。”

  “要做好长期战的所有准备,城外三百丈之外不设任何的机关,但三百丈之内,三十丈朕要求,各将各门自行设计阻碍,要做到千米之内敌军寸步难行。众爱卿,就看你们的本领了。”朱由校这个难题出的不算大也不算小,从辽东过来的人,对于如何阻敌应该是比较有一套的,但这话说完,满桂就面露出难色。

  朱由校对于此战还是比较慎重的,这是面对着史上名人,不管他最后如何,都有着他光辉的一面。虽然没有象岱海一样弄个壕沟之类的东西,但有着多了三百阻击弩车和二百阻击弩,这是主要的。朱由校想着利用上千个阻击弩的力量,以及战车与草原骑兵真正的对碰,打败了林丹,这片草原上的问题基本上能解决一大半。

  众将回去后,各做着各自的准备,满桂不知道如何部署东门的防区,那是林丹可汗第一个要面对的大门,也是和皇上一起面对的,又怕拂了皇上的圣意,老老实实的回禀了皇上。

  朱由校倒没说什么,对满桂这个态度端正倒是挺有好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弄的明明是个外行,偏偏要装成内行的模样,指指点点的,更可怕的就是当成了领导来主持这个事关生死的大事。

  这个布置倒没有什么难的,只不过是设置障碍,让敌人马速慢下来而已。因为铁丝网被敌人拿绳子一拖就走,白白的耽误功夫。所以这次朱由校的设计铁丝网直接就是个可拖走的,因为神弩的军士也可以移动的,让铁丝网随着他们的位置而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而单纯的把三十丈到三百丈之间,这一大片的地区白白的浪费掉,只有一个阻击弩在那边阻敌,基本是任由敌人随意往来,也是不太合理。若敌人有大型的设备,那就另当别论了,但若只是靠着一些简单的挡板类东西的存在,为什么不把持弩军放在二百七十丈那边,铁丝网也不必非铺上三十丈宽,给个十丈就可以了。

  而敌人进攻到铁丝网之前时,持弩兵连同铁丝网一起后退,这样始终有一层铁丝网当作缓冲,保护好持弩军的安全性。当然这就有一个后边的战车或者部分挺兵上前时,会影响进军的速度问题是。想一想那也简单,铁丝网是可以折叠的,一折,那后面的通道就开通了。

  想想这个主意也是不错,可以让持弩军远离城墙,依托阻击弩的射程保护之下,不再只是被动的呆在城墙上守城。这样能更好的有一个防御层次了。所以把这个思想给西南两城传达。

  第三百八十章 新军启用

  袁可立此时现在毛文龙处,两人就朝鲜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商谈。辽将最终的叛变,让毛文龙没有感到太大的奇怪。在这辽东这个地面,一会姓明、转身姓金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早就已经司空见惯,包括自己的手下,毛文龙也从来没敢指望过他们能够一直的守身如玉。只不过这次的叛变搞笑的成了一个集体叛变,这倒是大明朝第一次有之了。

  对于建奴的情报,毛文龙是知道的,辽东将领得到了他们主子的许可,投降之后,在莽古尔泰的带领之下就奔赴了朝鲜。因为建奴这边没有信心敢于面对山海关这个雄关。那里可不是锦州等城或者军堡能够可比的。就那城墙的高度,别说是什么攻城了,就是闲来无事,拿个云梯想爬上去都比较费事,而且还是特制加高的云梯。而建奴拿用的什么围困之计,更是无所谈起,所以建奴并没有打算强攻山海关。

  而朝鲜战略是他们早已定好的,现在正是扫清一个敌人或者是两面三刀的敌友难分的人。不过因为阿敏不小心被明皇种在了前门,所以才由莽古尔泰带兵去罢了。而那些了将因‘心恋旧主’,‘不忍相残,’所以主动要求的去打朝鲜的辽将们当然也就成了这次朝鲜战争的主力部队了。如今朝鲜战场之上,辽将们为了给新主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特别的卖力气,所以那里已经是打的相当强烈了。

  消息得到了证实,袁可立也得到了皇上的指示,让朝鲜先面对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局面再说,这样更加的符合他们人前一面,人后一套的棒子(棒子这词有人说是人参。有人说是妇女洗衣的梆子,也有人说是古时代一种刑具之类,更有人说在日本人占领东三省的时候,雇用了大量的朝鲜人当警察,他们拿着人警棍迫害中国人。这几种说法都表现了棒子的不可靠性。)特征。

  那就让光海君等待一个出现的时机吧。依皇上的意思,这东西还是比较难把握的,既要让朝鲜人看到光海君能给朝鲜人带来光复朝鲜的希望,然后可以支持光海君取得政权;然后又要让他们看到朝鲜的绝望,那样才能顺利的移民大明,走上其最后一条活路。这才是难点中的难点,因为这一个阶段必要是要打个大败仗的。

  这样的策略已经大大出乎了袁可立的意料之外,他所想的就是一个驻军而已,甚至再远一点,建立一个长久的傀儡政权。但皇上却给他指示的是移民,要先趋狼吞虎。来个坐山观虎斗,然后半路杀出再来个搅局,把光海君扶植上去,干掉现在的朝鲜政权,重组政府,把人聚集起来,而后再战。但不幸战败。好在还有大明这一条后路,用船把他们运到大明。朝鲜已经亡国了,人都在大明了,还复的那门子国去,只要打败了建奴,好块地,就又变成了大明的了。

  计谋的本身一钱不值,没见什么经天纬地之才,里面倒是不断的有着阴谋诡计,更是对棒子们生死的漠视。不过倒是符合大明的利益。做为太祖定的这个不征之国。的确是对大明损害太大了,更是遗害子孙。这样的计策,倒是不能流传于世,在不利于皇上的仁慈的威名了。

  孙承宗接到了皇上开赴大同的命令后,没有什么惊喜之情。对于去大同也只是一个防守而已,远不如去前线来的更加让人激动。

  西山大营的锦衣卫训练的时间不短了,说起来他们也是自己的徒孙辈了,因为他们的教官——净军就是自己训练出来的,新锦衣卫更是自己组建的。从山西回来之后,皇上就让他多注意这批锦衣卫,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军,无论是年纪还是精神面貌、身体素质等,都不是那些半路出家的宦官、老锦衣卫们能比的。如同是一张洁白的纸一样,可以让自己随意的图画,若是能给他们画上一副壮丽,那将会为大明,增加一副绝美的诗篇。但若是画完蛋了,那就是作画者的问题了。

  孙承宗首先去看了一下李德全的神弩制作作坊,一万之弩,多长时间能出炉?得到的回答是四天。这样孙承宗又从南城往西山赶,也就是路修的好了,否则这一路的颠簸,这个年纪的人还真不一定能受得了。

  西山原京城大营,现在已经是锦衣卫训练基地了,孙承宗已经来过几次了。在这里他是元老级的人物,倍受青睐尊重。

  如今的大营里,已经有锦衣卫近五万人,年龄合适、家境清白、能在二个半时辰里跑完‘马拉松’的,一律入围。所以从最开始的三万八千人,又收了一万多人。

  看着一手创办的锦衣卫新军,孙承宗更有一种自豪感,皇上现在就要挑一万人上战场了,比以前规定的二个月,还差了点时间,那时候所受的大明使者割耳之辱,却已经被皇上自己报完了,更是把人家来了个全体苦役。这一步就要面对着草原的‘共主’林丹可汗了,就是不知道何时皇上才会亲征辽东,那才是目前大明最需要的,孙承宗认为这一天不会太远的,他相信他的学生,当然也只是相信好学生,另一个得到了全国百姓的高呼,却一刷到底从新学习了。

  当孙承宗宣布前一万名,可以赴大同,这些新锦衣卫,立刻激动起来,终于解放了。训练真是太苦太闷了,就憋在这个山窝窝里,全封闭的训练训练再训练,人都快逼疯了。连八月十五这样的节日也没有能回家团聚,多少人都哭的跟个泪人一样,想家、想妈,有的更是想情人,还有的别的不想,就是想吃一顿想吃的,这是人在单调的环境里正常的反应。眼看着还差十几天就要熬到二个月了,竟然有此大奖的降临,当然是相当的高兴了。

  第三百八十一章 大兵压境

  挑选当然的是择优为先,来次这比武那比拼的,也不太现实,还是保持着朱由校的弱智挑选法,再来个马拉松吧。许多人高兴的直跳,但许多人脸拉的那叫一个长。但无论什么,比赛还是如期的开始了。

  第一名仍然是花其英,带着宫变里的战功入的锦衣卫,到了这里,所有的训练、指挥均是名列前茅,可谓是天之骄子了。今天又是他第一个跑完了全程,立于了孙承宗的面前,对于此等人才,孙承宗是一向看重的。和旁边的净军教官也着重的夸奖了一番。弄得快当爸爸的花其英骄傲的挺直了胸膛。

  最后,孙承宗带着一万锦衣卫,连同相应的净军教官们一起回到了京城,来到了南苑,在这里,一方面等待着神弩的到来,一方面练习射击技术。他们的净军教官们都人守一部竖盾、神弩,虽然也教锦衣卫们技术,但练的相对少了一些。孙承宗想的是这几天还得准备一下出发的供给等,正好让他们练练。

  而京城的百姓们看到了封闭在西山的锦衣卫新军,终于亮相了,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打探着消息。这可是皇上亲选的部队,他们的出山,代表着皇帝的又一支新生力量,已经诞生可堪大用了,皇上力量更加的增强了。这怎么能让人不期待呢?

  特别是家里的孩子有入了锦衣卫的,那更是逢人就吹,见人就夸。京城里倒是对这支队伍出现的目的性有了许多版本的猜测。

  但很快,皇上的圣旨又来了,指定用驿站运兵,那里的马现在太多了。装备一批走一批,想练到大同练去。现在的皇上侍在了远离大同的归化,如果一困,敌人再来个分兵,那大同真不一定能对付得了几十万的蒙古兵。

  孙承宗一见圣旨。急忙的催促着李德全,军情紧急,不得不走了。孙承宗接着准备着一切,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准备的,所有的军需都有皇商那边‘按需分配’最后由皇上买单。

  但这时张嫣却找到了孙承宗,依然如故的称呼着孙老师。她想给皇上带一双夹鞋,自己做的。孙承宗看着已经清减许多的张嫣,也是不由的一叹,这想的事情不是他能插什么言的,但带双鞋还是没什么难度的,至于这里面什么关系。那就只能本着老不管少事的思想应之了。

  第二天八月二十二日,孙承宗带着花其英等二千五百人,再次的踏上了大同。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次的到这片地方。因为路好了,马又传力而送,所以第二天就到了孙承宗。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那里是孙承宗被困的黄梁,那里有一座皇上专门为死难的百姓所建的忠义碑,葬着大明英烈,离着官道只有一里左右,所以从京城的时候,孙承宗就买好了纸钱之类的东西,来祭奠英灵们。给锦衣卫们,讲述他们的英灵事迹。让他们记住这些人是为了大明敢于献出自己生命的英灵,他们的故事。要一直的传诵下去。

  大同一切无事,孙承宗没有理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