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247章

大明二十四监-第247章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投掷了三轮子汽油弹后,闫应元在对方离自己还有不足十丈的时候,主动命令打开左翼,全部补充到右翼。没办法,不放敌人走,下一刻估计不是他杀敌了,全线就得大崩溃,那时候五千人没有谁能保证能够存活下去。

  左翼一下子被打开了,冲锋的人流一下子就找到了宣泄口,纷纷的朝着那里冲去,他们回家的心情相当的迫切,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有的小车军看到有空马的时候,甚至丢弃了他们的小车,跳上马背,身子趴在马背上,把头藏在头脖子后面。

  由于人流的密集型,所以阻击弩的威力显得更大了,但再大的伤害也大不了哪里去了,转眼间蒙古军的先头已经冲过了左翼,而右翼那边的也没有心情冲什么阵,早已调头冲去。

  冲出去的人,没有什么犹豫,直接的快马加鞭离开了,如果有一个统一的指挥者的话,还真有可能回头给闫应元部一个回马枪,凭借着四面八方的冲击,完全可以把闫部彻底的拿下。然后有了这六十台汽油弹、坚盾,再战明皇,胜负也未可知,但一支只想着回家,没有统一指挥的军队,哪里有胆再来找事呢?

  当还剩下一二万人的时候,闫应元派出了曹变蛟,开始堵截左翼,终于连堵带冲的,硬生生的留住了五六千人。大战终于告一段落。

  第三百六十四章 蒙古新政

  在收拾战场之际,俄布木被带到了朱由校的跟前,俄布木正儿八经的给皇上见礼,把认罪的态度摆的很端正,就是希望朱由校能够放过归化城的妇女老人和孩子。他表示愿意去太阳坡去让那些蒙古军投降,愿意给明皇带路,兵不血仞的得到归化城,甚至是对下面的部落进行劝降。

  这幸福来的也太快了点,连朱由校都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王八之气大作,让俄布木过来是纳头就拜。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有没有什么阴谋,古代人的脑子转得太快了,心眼、计谋都耍的相当快,估计是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没事都净捉摸这些了,所以他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

  此战虽然蒙古军死伤了很多,但大冲锋后,也就是死伤二三万人,主力根本未失。如此就干净利索的投降了,也太反常了。“俄布木,汝等虽败,但实力尚存,仍有可战之力,为何会投降?而你的那一部分手下为何不愿意投降,冲锋而走呢?”

  “回皇上,罪臣心系归化,皇上此战之后,兵锋必定是直取归化。凭皇上天威,归化那边更无什么防守力量,归化那边的百姓眼见就要遭受草原两小部落那样被血洗的灾难。这些叫罪臣等于心何忍?更因没有了归化城,罪臣们也就成了无根之萍,灭亡也只是时间长短而已,降与不降,又有何区别?而皇上所说的那一部分逃走的,他们并不是罪臣的手下,只是联合起来相互利用而已,罪臣抵抗皇上之时,能算他们的大帅。但罪臣心系归化,选择了投降,就再也左右不了他们了。”俄布木详细的给皇上解释着,唯恐有一点让皇上生疑的地方,那这投降可就更冤了。

  “嗯。那你投降的条件是什么?”朱由校渐渐的有些相信了,归化城是他们的根,那里有他们的家,而太阳坡只要攻占了一个点之后,很快就能让士兵们登上高坡,然后就会土崩瓦解。顺利的击溃他们。而俄布木也肯定无法飞渡过去救援,当然自己肯定会围点打援的。这且不谈,事后归化城也肯定会在自己的手里攻破。草原血案是净军和天仇军所为,对俄布木很震撼,这些听着还挺合情合理。不过听着这话,却总让朱由校感到不自在。好象自己无形之中,成了反面角色,有点逼良为娼的意思。

  “罪臣并无条件,任由皇上处罚,只是想请皇上法外施恩,饶了归化城百姓的性命,让我们能够繁衍下去。”这话说的虽然是没条件。但条件却已经摆明了。第一是别杀人,第二别割小鸡鸡。

  这话直接和朱由校的绝种计划相背,倒是让朱由校一阵好生的为难,接过宦官递来的一杯水,陷入了沉思。

  “念尔等投降积极,朕可是为尔等留情,这些倒不是不可能,但想照着原来的方式生活,那也不可能了。朕不会任由一支威胁、劫掠大明百姓的力量,再存在一百年。朕必须对朕的国家、朕的子民负责。所以若尔等配合,从此之后,朕将不再视你们是异族,而是和大明百姓一样,都是朕的子民。没有优惠政策也没有歧视政策。朕会将你们分成四种,一是手里有汉人奴隶的或者汉人性命的,奴役、残杀我大明百姓,财产全部抄没,罚苦役十年以上,刑后后迁入大明腹地生活;二是手中并无汉人奴隶也没有任何的冤仇,仅仅是一普通百姓,朕会把他们迁往大明腹地,给予土地钱粮供其谋生;三是对汉人友好,或者是有恩的,朕会留其在归化城或者是岱海那边将新建的天门州居住;四,蒙古军人,凡是拿起武器参加过侵略大明的,一律处五年以上苦役,并没收财产。而被处劳役之人的家中的妇女老人小孩,则暂时居住在归化城由朕出资供养,待天门城建设之际,再行安排。这些规定当然也适合以后分散在草原各处的土默特部落。如此安排,如何?”想了片刻之后,朱由校说。

  如果打了一仗,蒙古人老实了,那就随便一扔,班师回朝。以后再不老实再来打,这样的事情朱由校肯定不会干的。他想的是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以前单纯的就是两个字:绝种。但现在人家主动投降了,伸手不打笑脸人,而且历史从明朝以后,就已经没有什么蒙古人为害之说了,无所谓就是什么准葛尔之类的叛乱,矛盾大体已经没有了。所以最终朱由校推翻了自己那民族灭绝政策,不再当那刽子手,而是选择了民族融合。这种转变对于一典型的业余愤青来说,是不太容易。从制造神弩之时,听了边民的苦痛,这根刺就扎在了朱由校的脑子里,不拿大明当人的民族,就不配在这个世上活着。割了使者的双耳,更是挑动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所以就算是净军犯下那些令人发指的行为,朱由校也没有任何的指责。连妇孺都不放过,那是何等的丧心病狂,但就是在这种民粹的作用之下,朱由校都选择了默许。可见这恨到底有多深了。

  如果是穿在宋朝之时,恐怕朱由校再如何仁慈,也不会放下手里的屠刀的。但现在是明末,蒙古族的野蛮也慢慢的到了尽头。现在归化部已经完全的投降了,如果在此时民族融合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迁居混住了,就归化城和其他土默特部的蒙古人那点人口,还是比较好安置的。毕竟人比较少,连兵加人顶了天也就是三四十万人,再去掉老人、妇女、儿童以及需要去做苦役的,也没有多少了。除了一部分保下之外,绝大多数分散在中原各地,也就没有什么麻烦了。

  奴役或者杀害过大明百姓的,这次也放过了死刑,改为了苦役,这一向是朱由校的政策,只不过不用再割了小鸡鸡,卖身为奴了。而妇女儿童以及老人,那是一个民族传承的根,朱由校当然不会放过。汉化教育也得从他们抓起。并且都被罚苦役了,当然也就没有收入可言了。如此处理,也算是人性化了。

  第三百六十五章 进军归化

  而俄布木一听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不用被杀了,投降的初衷算是成功的完成了。但忧得是再也没有了牧场,蒙古人还要被分散安置在大明的各地,虽然说能够远离苦寒之地去大明居住,是大多数蒙古人的愿望,上千年来莫不如此。但这次去并不是什么集体而去,而是分散到各地,这种招数明眼人立刻就知道了,这是要彻底的把他们打乱了,再汉化他们。而且祖辈的土地被明皇堂而皇之的占领而去。

  但是明皇的这些做为,从处罚到老人、孩子都算是顾及到了,其诚心也是可以看的到的。更何况,现在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能够不杀一人,已经足矣了。草原的规矩就是强者为尊,战败者就是奴隶,牧场当然也是会被别人占领去。明皇如此也无可厚非,草原人可以搞弱肉强食对待大明,现在明皇如此已经是相当的仁慈了,如果他非要来一个除恶务尽,打蛇不死等借口,把自己全部的干掉,甚至是来个什么以车轮为限,超过的都砍掉,这也是胜利者的权利。所以想了一下的俄布木说:“罪臣深感,皇上的大恩大德永世不忘,如此仁慈之君,实为归化城大幸。”

  “若认为可行,赶快把太阳坡的人招降吧,现在午饭时间已过,还是抓紧时间吧。”听到俄布木也如此爽快,朱由校倒是大喜。能够兵不血仞的解决了归化城,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上兵伐谋,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得到了归化城,还得了如此多的劳役。这对建设岱海城,以及道路施工将是多好的劳动力,这些对于朱由校来说是多么的需要。

  俄布木去后,成功的说服了太阳坡上的归化部士兵,而那些联军的人。一听投降当然没有愿意的,俄布木也不勉强,当然知道强扭的瓜不甜,现在不是邀请他们来做别的,而是去当俘虏,人家肯才是怪事呢?相反如果以后他们再闹出点什么事来。自己还要担个由头。所以没有强留,而是任由他们离去,带回来了五六千人交给了皇上。这些当然看在了朱由校的眼里,信任也是随之一点点的大大增进。

  饭后,开始了清理战场,这次大战的收获是相当大的。战场之上仅伤兵就是二万余人,大多都是烧伤或者被玻璃迸伤。冲锋的‘俘虏’又是五六千人,这些倒不适应给俄布木的政策了,这些都是单纯的钱和劳动力。战马四五万匹,听着这个数字,朱由校不由的高兴,在这个动力以畜力为主的时代。这些马匹能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好处?这些马,朱由校是不打算卖了,如今驿站的建设正风风火火的进行着,下一步的客运、货运、邮政,可全都靠这些马了。

  看着眼前的场景,袁崇焕的心潮起伏,这都怎么了?三四万人,打二十多万,不仅打败了,还俘虏了六七万人。自己的损失也就是百人而已。这说出去谁信?但事实胜于雄辩,还不能让自己说什么。

  最后他把胜利果实的原因归结到阻击汽油弹,但想想也不是,凭着武器的威力,倒是可以杀敌。但那个前提却是有敌人让你打,你才能发威啊?想想皇上自陷险地,那种险象环生,这本身就需要强大的自信和睿智的眼光,更需要大无畏的精神,这是许多人不具备的。还有那让人不可思议的空中飞人,使得整个战役有了重大的转折,迫使蒙古军从包围转变成进攻。而闫应元,一个名不见经传、没有功名之身的吏员,竟然能够指使着军队大破五倍的与已的蒙古军,歼灭俘虏蒙古一万多人,这样的大胜谁又能想到?若不是把战场指挥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如何可能有此大捷呢?

  这些可都不是仅仅依靠武器能够完成的,那是需要智慧的。

  自己也是打老仗的,为什么就没有如此把战争往深处想想呢?就象皇上说的,偏方也能治大病,只有把周围事物尽可能的化为已用,才真正的领会到兵无常形,水无常势,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辽将们也是兴奋不已,这次他们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少,无论是谷口曹变蛟的左翼冲锋,还是满桂,左右两翼的相冲,甚至是曹文昭也因皇上亲口承认空中飞人之计,是受其启发,腰杆也挺直了不少。他们都为防守阵地、杀敌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庄闲之他们被皇上叫了过来,给他们把对归化政策说了一遍,虽然打此仗的由头是他们,但其实也就是一个名义而已。现在为他们一怒杀了几万蒙古人,也算是报了他们失耳之仇了吧。朱由校算是比较讲究的,把他们叫了过来,询问一下意见。

  庄闲之他们也算是工伤了,受到了皇上如此待遇早已知足了,看着战场之上这一片尸山海血的存在,这一辈子哪里能够想到,如此场景会和他们扯上联系。急忙的对皇上大表知足,已经算是报了这割耳之仇了。大明都是长发飘飘,或者戴个帽子遮蔽着,看起来有没有耳朵也差不了多少。除了听觉下降的厉害,损失也没有多大,但能够有这样陪王伴驾的机会,可不是割个耳朵那么简单的,没见到别人都割了更重要的鸡鸡,才陪在皇上身边的吗?这也算是赚大了。

  既然他们没有意见,那就算是让朱由校了了一桩小心事,询问了他们的意见,是否愿意留在大草原这里做事,天门城还没影,但归化城明日就已经有了。这里还是需要有人管理的,虽然他们并不适合当一个城市的掌控者,(当然通过经验积累也不好说,)但一些职能部门还是需要的,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