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195章

大明二十四监-第195章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京城,前门外,贴出了锦衣卫的一份公告,公告上的内容一是宣布了皇上的蒙古大胜,收复内套地区指日可待;二皇上撤销辽饷,不再以全国之力去供给一地,免去百姓负担;三是皇上以宫中金花银替百姓认捐、农税,任何人等不准再行收取农税、小商小贩的税收,如有违抗,视为欺君之罪必严惩;四是辽东之失在皇上意料之中,已经派天子亲军锦衣卫万人前去守山海关了,确保山海关不失,建奴无法入关内半步;五是建奴并不可怕,以前只是大明的一些奴才而已,机缘巧合之上发展了起来,占了辽东188卫,本身并没什么本事,不是什么三头六臂,也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的普通人,白杆兵就可以打败他们,皇上更可以消灭他们,皇上北定河套之后,将再行亲征收复辽东地区,彻底灭了建奴及汉奸;六是大明有一亿半人口,是泱泱大国,只因不团结、有为了自身的利益一小部分汉奸走狗,比如山西八家晋商和辽东投降建奴的一些将士,如李永芳为第一个明朝边将投降努尔哈赤者,这些人是为大明所有的汉族所不耻的,汉奸不仅以前有,以后也会有。但在大明伟大英明的圣天子的带领之下,君、官、军、民等同心同德,怎么任由一个小部落的欺侮。

  公告书不仅前门一处,每处城门均有张贴,而且通过驿站系统分发向全国各地。此公告一经贴出,引起的轰动效应那可是一时无两的。

  公告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辽饷和税捐之事了。撤销辽饷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就是免征农税也是有所耳闻,但这也太快了吧。就这样一字通告,以后大家就不用再去纳捐纳税了,这幸福来的也太快了吧?!百姓们看了之后是阵阵欢呼,从此从田里刨的食再也不用上交了,全是自己的。这是京城,等传到一些主动放弃耕地,为的就是实在受不了那捐税折磨的流民,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跑回家中种地去了。

  而那个让百姓谈虎色变的建奴,原来只有二百万人口,我们大明是他们的七十五倍,就算是加上了汉奸,我们大明也是他们的三十倍。这样的比例让百姓们松了一口气。而且白杆兵的事迹他们也是听说过的,这样一看,建奴这个昔日大明的奴才,也没有什么好怕的。

  昨日,因辽东失了几个军堡而引起的恐慌也渐渐的平息了许多。

  而前门外的另一事,却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们,更加的心慌了,纷纷的在下午时分,找到了魏忠贤。

  因为皇上的圣旨,魏忠贤把昨日朝会上,积极建议恢复辽饷的官员名单列了出来,并附在了他们的效忠书之后。这一下,赶过来看公告的人,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新鲜事。

  皇上这边撤辽饷,辽将们就丢军堡,然后大臣们就提议恢复辽饷,稍微有点政治常识的人,也能看出这里面的猫腻。那公告上可是刚刚贴出来第一个投降建奴的辽将李永芳,那是汉奸,是大明的敌人,而辽东军堡失了那么多,那些辽将也同样是汉奸、卖国贼。而大臣们却为了这些汉奸服务,那他们算什么?

  于是,凡是看的人、讲的人、听的人,对这些名单在的大臣是左骂右骂。放在平日里,敢当街辱骂朝廷官员,锦衣卫、顺天府差役早就把人给法办了。但今天,旁边的锦衣卫都成了聋子,任你们怎么骂,也不理会。

  这样一来,很快在这四九城,骂声就传了个遍。一些大臣的家仆豪奴们还因此打了人,但很快被顺天府、锦衣卫抓了起来。

  田尔耕什么样的人?那揣摩个圣意是一揣一个准,皇上要撤销辽饷,你们不让撤,那就让你们自己好好享受一下吧。有了皇上的授意,那还不可劲的折腾一下那些平时就和自己不对付的文臣们吗?

  到下午之时,那些大臣们都发现了事态的严重,这一上午的时间已经有人往自己家门前扔大粪了,长此以往,这还了得?自己怎么在这北京城混下去,这可是一句又一句的汉奸、卖国贼骂着,顺天府、锦衣卫都不管,而自己的家奴一动手,他们却管上了。这拉偏架拉的是如此的明显,更加助长了那些刁民的气焰,更加的肆无忌惮。如此下去,可真没办法呆在京里了。

  这以往,无论是顺天府还是锦衣卫,见了自己虽说不象老鼠见猫似的,但态度还是比较谦虚的,现在可好,一个个避而不见。田尔耕没什么好说的,只能死挺挺的跟着皇上混下去,换个皇上就是他的死期。而刘志选,自从得了上次矿山之争的好处之后,那个横劲就别提了,一副我是帝党我怕谁的样子。

  魏忠贤见他们的时候也挺客气,这事根不在他这里,他就皇上一奴才,他能怎么样?但含蓄的告诉这些官员,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谨言慎行。如果处理不好,后果如何真的不好说。

  一听后果不好说,这些大臣们真是玲珑之人,酱从哪里咸、醋打哪里酸,当然是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们把辽东失地的事归结到撤销辽饷之上,要求恢复辽饷。而皇上就把辽将叛国之事拿了出来,把他们的政治主张公诸于世,虽然没指明他们的汉奸,但这和指明了有什么区别。这一下引起了这么大的民愤,完全就是皇上在幕后推动的。

  第二百七十八章 细作之计

  在田尔耕和刘志选的如此纵容之下,一旦真有百姓有什么过激行为,甚至是有心人的挑索之一,自己被打了、烧了的,这一世英名就将毁于一旦。一个口口声声一心为民的朝廷大员,被自己整天喊着维护的老百姓给打了,这事放谁身上也不好受了。

  但反击皇上?又拿什么反击,以前是用钱粮、大义,把皇上神话了,不当个人看,以天下为重,不能存私欲等等理由。手续无非是上折子、言斥其非,甚至是以请辞、集体下跪搞静坐示威,再不行就在皇上面前打群架、辱骂等等,但对于现任的皇上,根本就一点用处都没有。

  用干巴巴的语言是说不通了,他能把孔子说成那样,孔家的几次叛变也让人提不起劲来。

  用那朱程理学也肯定是不会见效,因为皇上现在本来就有存天理灭人性的感觉,后宫又不多,生活检点,修了皇后还没再续弦呢。

  用老办法拿钱来要挟?那是大臣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皇上现在在干吗?把钱往外推!皇上的钱比他们的多的多。

  大义?用脚后跟想也是行不通的,他现在拿钱给百姓补税,还有什么比这个再大义的?!那更是站的牢牢的。

  请辞?朱燮元他们的请辞闹的还不够吗?估计他一准就准了;搞静坐?他不在京城,坐死了他也看不见啊,难道搞给魏忠贤看?

  战争威胁?他一直在以少胜多的打仗,眼里根本就瞧不起辽东将士。从其以前的话中和今天的公告,不难看出他打心眼里看不起辽士将士。别的皇上那是变着法的制约、拢络边关大将,他却恨不得让人家早叛变。

  、、、、、、

  大臣们感到自己遇上这样一个强势、变态、有钱、有兵的皇上,真是倒了八辈子的大霉了!万般出在无其耐,大臣们以前的意气风发已经不见了,面对着这样不听话的皇上,只能是面面相觑。

  最后,户部尚书站了出来,冲着老魏施礼道:“魏公。还是想想办法,把此事摆平吧,真要是有百姓铤而走险,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吾等受损事小,但朝廷的颜面也是不好看的,看请魏公从朝廷大义出发。给吾等指条道吧。”

  “是啊,是啊,让百姓们闹起来,对于京城的治安也是不好,凡事有了开头的,以后就不好控制了。”其他官员也跟着说。

  “此事起源于效忠书后的备注。撤销他本座是没有那个权,也没有那个胆,如今这个局面,倒不如大家再做一个折子,本座冒险派人再给挂在后面。以示大家的清白,不知如此可好?”魏忠贤一副被逼的不耐烦的样子。其实他心里明镜一样,自己只是一个演员,这出戏的剧本是由朱由校编辑的,不过这个演员也的确是个好演员,丝丝入扣。

  虽然官员们一眼都能看出来是怎么回事,但这时候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好象目前也只有这样的道路可以给自己正名了,指望着皇上能撤销辽饷,那已经是不现实了。下面辽东诸将怎么闹腾,皇上会不会对他们采取措施,已经不是他们能左右了的了。

  从万历年就开始收辽饷,其实收的百姓们早就怨声载道了,现在皇上撤销了、辽将又如此的逼宫,大臣们趁火打劫,这一被暴光,道义全站在了皇上这边了。大臣们在朝堂上还可以说的理直气壮,一副为国为民的样子,但面对百姓,那话就是再怎么说,也是要年年从人家嘴里夺过钱粮的。谁又愿意充着冤大头,年年的交这根本就没用的钱。更有甚者,现在还把这事跟着辽东叛将和正在叛的将联系到了一起。这事就起到了这样的后果,也是真让众臣无奈,只好回家写自己的正名书了。写什么?当然是支持撤销辽饷了,还能怎么办?

  京城,宁完我在一处普通的住房,一身普通老百姓的打扮,坐在堂屋里长吁短叹,先后两次的失败,的确给他带来放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上次杀的是锦衣卫,所以现在的锦衣卫连同顺天府和六扇门的捕头,对他们追的很紧,而街面上盘查的也很严,稍不小心就能让自己暴露。

  现在他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和机会,更耗费掉了十万两银子,到手的功劳没有捞着,还惹了一腚骚,让锦衣卫把自己赶的几乎无处所藏,想想真是憋闷。而明皇的声望则一天比一天的高,撤了辽饷免捐税,长此以往,大明国必被他整合成铁板一块。而且他的战斗力又是如此的强悍,对金国肯定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如今这个情况,明皇撤销辽饷,三个月时限追脏,而辽东将士却在闹腾。在李永芳第一个投降之后,虽然辽东将士投降了不少,但至今还是有不少的人仍然站在明皇这边,不肯投降。而今这些本来站在明皇这边的辽将,也已经开始为抗拒撤销辽饷而不断的采取行动了。这是对金国绝对有利的局面,能够兵不血刃的攻占几座军堡,还能够收编几万的战兵,这样的好事,绝对不能让人破坏了。别的不行,给添把火总可以吧。

  这种战机,相信大金已经知之甚详了,就算没有自己送出的消息,大金还有别的渠道,而利用这一机会,不知道又会有多少人立功,自己如果再一无所获,那可就被动了。

  现在正是那些恢复辽饷派的官员们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之时,刚好可以利用一下,把百姓的热情利用起来,来个流血事件,让这些大臣连正常的办公都不能,更别说什么处理辽将风波了。辽将们在这种抗议行为得不到朝廷回复之后,肯定会一步步的走向金国的怀抱。

  另外把水搅浑了,也方便自己行动,现在天天提心吊胆的也不是这么回事,窃取神弩的事情宁完我也并没有放弃。而是在不断的寻找、创造着机会。

  于是想到一个计策,制造流血事件,但凡要求恢复辽饷的,都是能和辽东挂上钩的,他锁定的是户部侍郎冯铨,因为他既是恢复辽饷的支持者,在前门的效忠书后挂了名的,又是有名的贪官,还动不动的欺压百姓,所以百姓们对他相当是相当的憎恨,如果在这个时候有第一个出手的,群起而攻之,是可以预料的。

  因为朱由校自己不造坟墓了,所以冯铨只能回到了户部。他就弄不明白,好好的怎么就给停了呢。这个差事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接的,不是皇上的体已,怎么可能放心给自己建皇陵?那可是关系到自己下辈子和国运之事。但就是这样的机会,却被造坟对象自己给放弃了,真是莫名其妙!

  在他回来之后,户部因为户部尚书丁绍斌的急症发作而一团乱麻,正是冯铨趁机主持户部工作之时。估计这病就是因为撤销辽饷和三个月的自首期给闹的。冯铨就等着现任户部尚书丁绍斌赶快的咽了这口气,快些死了,自己好上位。

  这段时间他可是天天往老魏那边跑,求着老魏帮他给皇上递话。但老魏只是含糊的答应,尚书这个级别的官,皇上已经认命两个了,丁绍斌这说死就死,谁知道皇上的属意是谁。所以这个招他还真不敢接。

  下午,冯铨在参加完那个小聚会后,留在老魏那边呆了会,刚刚的回到位于狮子胡同的家门口,停下轿、押好了前轿,看门的跑过来掀开轿帘之时,一大伙子人有二三十人,从东向西给他的轿子走了一个对面,“打死狗汉奸冯铨!”

  冯铨一听这心咯噔一下,怎么会是找我的?怎么轮也轮不到我啊?!急忙抬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