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官场春秋 >

第31章

官场春秋-第31章

小说: 官场春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们听懂了亦可的意思,却只是装糊涂,不说话。
  日子看上去依然很宁静。可是私下里全家人都在关心那个铜匣子。史维、史纲已经知道铜匣子早不在史仪手上了,史仪也不知铜匣子到了谁的手里。后来,晚上听到爸爸房里传来琴声,一家人沉默的表情各不相同。大家心照不宣,猜测那个铜匣子已传到妈妈手里去了。可这不符合家族的规矩。但反过来一想,铜匣子既然可以传给史仪,当然也可以让妈妈承传了,就像历史上皇后可以垂帘听政。
  史仪是偶然发现一家人都在寻找那个铜匣子的。那天她白天在家休息,晚上得去上夜班。她躺在床上睡不着,便起了床,往爸爸房里去。妈妈仍然是爸爸生前的习惯,上午出去走走。她不知自己想去干什么。一推门进去,发现大哥正在撅着屁股翻柜子。见妹妹进来了,史维慌忙地站了起来,脸窘得通红。史仪这才意识到自己也是想进来找那个铜匣子。
  哥今天休息?史仪没事似地问。
  对对,不不,回来取东西。史维说着就往外走。
  史仪也出来了。从此以后,史仪再也不进爸爸房间。她白天在家睡觉时,却总听到爸爸房间那边有翻箱倒柜的声音。
  有天,史维跑到史仪房里,悄悄说,关键是找钥匙!没钥匙,找到铜匣子也没用。
  史仪说,对!
  你见过钥匙吗?史维问。
  史仪摇头说,没见过!
  史维觉得自己在妹妹面前没什么值得隐瞒的了,便索性同她进行了一场关于钢匣子及其钥匙的探讨。他认为不管这个铜匣子的历史靠得住还是靠不住,它的意义都是不可否认的。哪怕它仅仅是个传说,也自有它形成的历史背景,不然,它不会让一个家族近六百年来像是着了魔。所以,我们作为后人,不可笼统地怀疑先祖。目前关键是找到钥匙。史仪听得很认真,很佩服哥哥的历史知识和哲学思辨。她听着听着,猛然发现因为自己的原因,全家人对铜匣子的关心早已变得毫无意义了。赵书泰说空匣子和假匣子本质上是一回事,可她现在才明白这并不是一回事。
  亦可终于把话说明白了。她当着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和姑姑说,得设法同奶奶的女儿联系,让她尽点赡养老人的责任。大人们知道亦可想让妈妈在美国的女儿接走她老人家,好腾出个房间来。亦可这么大的人了,还同保姆小珍住在一起,来个朋友也不方便。大人们自然也有这个想法,却不能纵容晚辈如此不讲孝心。史维夫妇便私下商量这事。秋明说,可儿说的也是实话。妈妈跟着我们,我们自然要尽孝,当亲生妈妈看待。但不是说得分心,毕竟隔着一层,我们万一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她老人家又不好说出来,倒委屈了她老。你说呢?
  史维想想说,我找机会同妈妈说说吧。
  有个星期天的下午,郭纯林在房里休息。史维敲敲门,进去了,说,妈妈最近身体好吗?
  好啊,好啊。我感谢你爸爸,生了这么几个懂事明理的孩子。郭纯林慈祥地笑着。
  史维猛一抬头,发现墙上多了一幅爸爸的字。是那幅“推窗老梅香,闭门玉人暖”的对联。史维有种读到父亲情书的感觉,有些尴尬,可再读读下面长长的题款,他几乎被感动了:
  郭君纯林,贤淑善良,堪为母仪。不弃老夫,与结秦
  晋,使我晚年尽享明月胜景。桑榆知音,弥足珍贵。更幸儿
  辈孝顺,以郭君为亲生之母。史家祖风,可望承传而光大
  也。大病初念,喜见后庭老梅竞放,心旷神怡,涂书自娱。
  读完题款,史维鼻子里酸酸的了,轻轻叹了一声,表示了对爸爸的追思,再说,妈妈,您要好好保重身体啊。我们有哪里做得不好,或者没想到的地方,您一定要说我们啊!
  郭纯林点头说,你们都做得好,我很满意。
  史维出来,对秋明说,爸爸的遗愿墨迹未干啊!我们再也不要说那个意思了。你同可可好好说说,要她好好孝顺奶奶。
  明明还小,不懂得关心铜匣子的事。亦可最近才知道家里有个祖上传了五六百年的铜匣子,而且知道最重要的是得找到开匣子的钥匙。她不懂得关心铜匣子的历史渊源,只觉得那一定是笔财富。可可在奶奶面前撒娇似地嘟着嘴巴说话儿,突然发现奶奶脑后的发誓上别着个很漂亮的簪子,使用现代少女习惯的港台腔夸张地叫道,哇,奶奶头上的簪子好漂亮好漂亮喔!
  奶奶忙用手捂了捂脑后,说,这是你爷爷送我的,是个想念儿。
  可可听得明白,奶奶这话的意思,就是让她别打这个簪子的主意。可这个簪子实在太漂亮了,可可不拿下来看上一眼不死心。便说,奶奶,可以让我看看吗?
  奶奶迟疑一下,只好取了下来。这是个金制的凤形簪子,凤的尾巴长长地翘起。可可看了半天不想放手,嘴里不停地啧啧着。她发现这个簪子的嘴并不是尖的,而是分开成一道叉,更显得别致。奶奶的手一直托着发髻没放下,可可只好将簪子还给奶奶,心里万般遗憾。
  第二天,可可下班回来照样去奶奶那里说话,忍不住抬头望望奶奶的发髻,却发现那个漂亮的金簪子不在她头上了。她自然不好问,只在心里犯疑惑。
  最近老人家心口痛。她怕儿女们着急,一直没说,一个人忍着。自己出去,就顺便找药店开些药,回来偷偷地吃。挨了些日子,觉得实在有些受不了啦,只好同史纲说了。史纲替她把了脉,拿不准是什么毛病,便同哥哥妹妹商量,送老人家上医院。
  上医院看了好几位资深大夫,都不能确诊老人家是什么病。几位医生会诊,决定照个片看看。
  史纲拿出片子一看,吓了一跳,发现胸口处有个阴影。他明白,一定是个肿瘤。凭他多年的经验,只怕是个恶性肿瘤。
  三兄妹凑在一起商量,这事怎么办?莫说她老人家到底是位娘,就是按史家几百年的规矩,她手上掌握着铜匣子,也是家里绝对的权威。史纲最后表态,说,要确诊!我建议去一级医院。病情还不能让老人家知道。如果是恶性肿瘤,已经开始痛了,说明到了晚期,没什么治的了。但是,正是哥哥刚才说的,爸爸遗言在耳,我们做儿女的,一定要尽到这份孝心啊!可是老人家倔,怎么说也不肯去上级医院检查。她说自己老大一把年纪了,弄不好死在外面,不甘心。全家人便轮番去劝说她老人家。这天可可去劝奶奶,老人家说,可儿,你是奶奶最疼的孩子,你跟奶奶说实话,奶奶到底得的什么病?可可先是不肯说,她被奶奶问得没办法了,便说了实话。老人家脸色顿时苍白,两眼一闭,倒了下去。
  可可吓坏了,忙叫人。大家急忙把老人家扶到床上躺下,问可可刚才奶奶怎么了。可可只好说了事情经过。她爸爸妈妈不便在老人家床前高声大气,狠狠地望了女儿几眼。等老人家清醒过来,整个人都虚脱了,有气没力地说,既那样,更不用出去了。你们的孝心我知道。这都是命啊!她想自己看看片子,儿女们不同意。他们担心老人家看了片子心里更不好受。
  但老人家没有见到片子,总不甘心。她猜想那片子一定是史纲拿着,他是医生。有天,她趁家里没人,去了史纲房里。翻了老半天,才在抽屉里找到了片子。她不敢马上看,把片子揣进怀里,回到自己房间。她让自己靠在沙发上坐稳了,再戴上老花镜。果然发现胸口处有一大块阴影。老人家浑身一沉,软软地瘫在沙发里。可是,那块阴影似有股魔力,老人家不敢再看,又想看个清楚。她让自己感觉缓和些了,又捧起了那张片子。她没有生理解剖知识,不知这个肿瘤是长在肝上、肺上、胃上、还是牌上?不知道!她望着片子,又摸摸自己的胸口,猜想阴影处该是什么。可她看着看着,突然发现这个阴影的形状有些特别,好眼熟。怎么像只凤呢?她再摸摸胸口,脑子一阵轰鸣,突然清醒了。她手伸进胸口,取出那个凤形簪子。
  这是史老临终前交给她的,是那个铜匣子的钥匙。史老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还在反复嘱咐,要她好好收着这钥匙,千万不能拿钥匙去打开铜匣子。要她到时候在亦可和明明中间选一位承传人。史老最后那些日子,成天同她讲的就是铜匣子的历史。史老是断断续续讲述的,她听得不太明白,只懵懵懂懂觉得这个匣子很重要。史老过世后,她越来越发现那个铜匣子也许真的很重要。她发现家里人都在寻找那个匣子,因为每次从外面回来,都发现有人来过房间。没有办法,她只好把史老生前写给她的那副对联拿到外面裱好,挂在房间。以后便没有人去房间翻东西了。她原是把钥匙和铜匣子分开藏在房里的,到底还是放心不下,就把钥匙当簪子插在头上。她以为这是个好办法,却让可可发现了。好在可可不知道这就是铜匣子的钥匙。但她不敢再把钥匙插在头上了,便拿绳子系着挂在胸口。不料挂了钥匙去照片,虚惊了一场。
  老人家拿着钥匙反复把玩,见这金钥匙当簪子还真是好漂亮的。这时,她内心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想去打开那个铜匣子,看看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她闩了门,取出铜匣子,小心地开锁。可是怎么也打不开。这是怎么回事呢?她把钥匙一次次插进去,抽出来,都没有把锁打开。硬是打不开,她只好把铜匣子藏好。心想,这也许就是个打不开的匣子吧!史家拿这么个打不开的匣子当宝贝,真有意思。她也不想这么多,只要在自己人士之前,把这个匣子和钥匙传给史家后人就行了。看来可可是靠不住的,只好等明明长大了些再说。
  老人家觉得胸口不痛了,整个人都轻松了。她叫小珍烧水,洗了个澡,换了身自己最满意的衣服。等儿女们下班回来,听得老人家在房里拉着欢快的《喜洋洋》。
  可可又成天看见奶奶头上别着个漂亮的金簪子。

  《秋风庭院》

  陶凡早晨六时起床,在屋前的小庭院里打太极,然后小跑,远眺。夫人林静一准时在七点钟的时候将文房四宝摆在廊檐下的大桌上。陶凡便神态怡然,龙飞凤舞起来。整个庭院立即弥漫了一种书卷味儿。这的确是一个雅致的天地。并不见大的平房,一如村野农舍,坐落在舒缓的山丘间。满山尽桃树。时值晚秋,落了叶的桃树,情态古拙。屋前小院横竖三十来步,不成规矩,形状随意。庭院外沿山石嶙峋,自成一道低低的墙。这些石头是修房子时剩下的。陶凡搬进来住时,屋前的石头没来得及清理。当时任地委秘书长的张兆林同志见了,立即叫来行政科龙科长,骂得龙科长一脸惶恐。陶凡摆摆手,说,我喜欢这些石头,不要搬走算了。于是叫来几个民工,按照陶凡的意思,将这些石头往四周随意堆了一下。堆砌完毕,龙科长请示陶凡,要不要灌些水泥浆加固?一副立功赎罪的样子。陶凡说不用了,只要砌稳妥,不倒下来就行了。龙科长很感激陶凡的仁厚,他觉得陶凡是他见过的最好的地委书记,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地为这位领导服务。他便极认真地检查刚砌好的石墙,这里推一下,那里摇一下。一块石头被他一摇,滚了下来。这让龙科长脸上很不好过,直嚷民工不负责。这时民工已走了,龙科长一个人搬不动那块石头,不知怎么才好。陶凡背着手环视四周之后说,小龙,这石头就这样,不要再堆上去。
  这时,小车来了。陶凡说声辛苦你了小龙,就上了车。
  龙科长望着下山而去的小车,一脑子糊涂。他理解不了陶凡的雅意。如果是怕麻烦工作人员,这的确是位了不起的领导。但是不是怪自己不会办事,生气了呢?他见过许多领导生气的样子并不像生气。有的领导生气了反而是对你笑。
  夫人林姨在家收拾东西,见龙科长望着那个滚下来的石头出神,就说,老陶讲不要堆上去就依他的,他可能喜欢自然一些。
  那块石头就这样呆在那里了,成了绝妙的石凳。
  如今,石墙爬满了荆藤,墙脚那块石头被人坐得光溜溜的。陶凡很喜欢那个石凳,但他太忙了,很少有时间去坐一下。倒是女儿陶陶,前些年经常坐在那里,松卷云鬓,像个黛玉。陶陶是陶凡夫妇的独生女儿,很漂亮,那会儿高中刚毕业,常被顾城北岛的侍弄得怔怔地像中了邪。陶凡在家里完全是个慈父,倒觉得女儿的痴迷样儿很惹人怜的。夫人有时怪女儿神经似的,陶凡总是护着,说凡有些才情的女孩子,总有几年是这个样子的,长大一些自然好了。总比到外面成天地疯要好些。有次还调侃道,我们这种府第的小姐,多少应有些风雅的气韵是不是?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