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323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323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时代变了,杨潮已经不太想玩这一套延续了几千年的争霸天下的游戏了,西方三十年战争行将结束,他们开始了以谈判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先河,杨潮觉得还玩这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游戏,太过落后于时代了。
    而且杨潮一直很向往后世抗日时候,两方能够摒弃前嫌合作抗敌的壮举,这给中国人树立了一个新的规矩,那就是外敌大于内斗,兄弟阋于墙而御辱于外,当外敌侵略的时候,所有中国人当捐弃前嫌,共同抗敌,之后在分出胜负也不迟。
    在此之前,即便是朱元璋这种人物,也是先在南方跟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内斗一番,将内部敌人先消灭之后,才开始北伐的,如果此三人能够联合在一起,估计灭元大业会提早十年。
    朱元璋做不到的,杨潮决定由他开创,给中国树立一杆旗帜,文明的旗帜。
    “怕什么,本督遇到的非议还少吗。一旦开始谈判,你就可以革除痹症了。”
    见说不动杨潮,黄凤府也只能接受了,更何况他确实也很需要时间。(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二节 改革
    改革其实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比如让黄凤府丈量整个南直隶的土地。
    但是之后黄凤府依然没有留在杨潮身边,而是让他开始处理政务,整个天下的政务都交给他处理。
    不过却一直没有进行大的调整,此前无论是收商税,还是清丈土地,可以说都只是一种调整,将不合理的现象先扭转过来,远远算不上什么改革。
    “一旦行动,就要雷厉风行,我们拖延不起。”
    “属下知道了。”
    改革最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干练,高效的政府。
    满清入关之后,也只是占据了北方,但是却能一边跟李自成作战,一边将地方安抚下去,这点大明王朝此前根本做不到,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干练的政府,人员精练,没有冗员,而且有一股朝气。
    大明王朝的官府,则是贪腐成性,各项制度繁复,如同一台生锈了的机器,根本转动不起来,加上操作这架机器的官员们,一个个迂腐透顶,不是忙着捞钱以权谋私,就是消极渎职不务正业。
    现在杨潮就要开始处理政事了。
    此时南直隶等地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大明王朝的旧员,为了最快的稳定地方,杨潮并没有动这些人,一开始南直隶地区,知府以上的官员基本上不配合杨潮,当朱慈焕在福建登基之后,大多数都跑到了福建当官,那时候杨潮只能任用大量的吏员。
    后来收复山东、浙江以及现在的江西的时候,这些文官的所谓的气节就降低多了。大多数都留了下来。甚至积极的讨好杨潮。毕竟满清来的时候,他们都投降了一次了,还有什么气节可言。
    因此整个治下的官府都是老班底,官员没有什么品德,既没有在外地入侵的时候抵抗的勇气,又没有一心为民的使命感,浑浑噩噩只为求财,所以杨潮治下。所有地方的贪腐情况依然严重。
    “我军中的读书人还是不够,我只能给你一千人,这一千人不可能塞进每一个衙门去,所以一个县派两到三人,每一个府不能超过十人。依然需要大量留任原官。革除痹症只能先从贪腐开始,反正无论贪与不贪,就没有一个办实事的。与其如此,不如先用廉洁的庸官。等这批秀才们成长起来,才能够担当大任啊。”
    “属下知道。每一县设督查官三员,当地知县官吏但有贪污不法。即刻查办。”
    “不,不用督查官之名。设练兵官一员,督粮官一员,以及执法官一员。将当地县令手里的大权收一部分过来,以后知县只管行政,司法专属。我军中读书人大多兼领军法官,也算是有些经验,让他们设法庭专司审理,日日开庭不得有误。督粮官严查夏秋而粮税赋,严禁官吏上下其手,商贾低买高卖,一两银子的保底收粮需要坚持下去。至于练兵官,让他们在劳力富裕地方,招募兵丁训练,一来震慑地方,二来将来可以给军中源源不断的增添生力军。”
    黄凤府道:“属下明白了。他们明是练兵、督粮和司法,暗中负责监察百官。”
    杨潮摇头:“不是让他们监察,而是让他们先学着处理政务。那些百官是贪腐不干事,但也有制度原因存在。第一是俸禄太低了,当官的吗,总得讲求一个面子,太祖时期甚至有外地官员卸任,没有盘缠回家而自杀的。我们不能让这种老实不贪污的人活不下去,不是人人都是海瑞,可以一年到头不吃肉。所以治理贪腐的同时,你得提高俸禄。还要减少这些官员的开销,此后凡是官员不得雇用师爷,你就是去当官的,还请一个师爷干什么,事情都让师爷干了,要你干什么?”
    黄凤府又道:“若不请师爷,县老爷们可不会算账,不懂律法,这钱谷和刑名两个师爷怕是少不了的。”
    杨潮哼道:“当官,当官,这当的什么官,又看不懂钱粮账册,又不通大明刑律,却手抓地方财政,负责审理案情,这能合格吗?老子还不如直接招募钱谷和刑名师爷当县令呢。”
    黄凤府一惊道:“大人打算废除科举?”
    如果以后杨潮都直接招募官员,科举制度岂不是作废了。
    杨潮摇头道:“科举还是好的,不好的地方在于科考的内容根本不实用。四书五经是教读书人做人的,不是教他们做官的。做官还是得有事干之才,今后科举不用四书五经,分科取士。户科则靠钱粮账册算数之学,刑科则靠律法条文刑名之学,以此类题,礼部、吏部皆如此。”
    杨潮一直不认为科举是一项落后的制度,要知道这种制度被西方一直颂扬,相比西方一直玩的贵族政治强了不止一分,这可是全民取材啊,人才的基础比贵族大了太多,而且也更加公平,英国人在十九世纪才开始学习,不过中国人掩耳盗铃将英国人的科举叫做公务员制度,其实就是一回事,不过人家考的不是道德文章,而是实学而已。
    黄凤府暗喜,他终于套出来杨潮到底还是要科举的,只要科举,就能收读书人之心,不管考的是什么,只要通了这条路,学就是了,他一直以来都对杨潮跟江南读书阶层对立忧心忡忡,没有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始终没有一个筑基立业的样子。
    “那大人,是不是该开课取士了。”
    黄凤府试探道。
    杨潮摇头道:“先不急。哪里有位置给他们,而且一个个都没有经验,还不如现在用这群吏员好使。不过可以现在军中试行,只要是认字读书的,都可以考。先分三科,用来选拔练兵官、督粮官和执法官。估计还是那群秀才占便宜啊。”
    黄凤府忙道:“属下这就去准备。”
    杨潮点头:“虽说这群秀才占便宜,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自己扫盲的那些士兵,基础太差了,很多人现在也就是学会读书识字而已,就是王璞这群军官,让他们读兵书也有些吃力,更不用说其他士兵了。”
    黄凤府道:“大人放心,这些秀才已经不是过去的秀才了。”
    杨潮点头:“那倒也是,上过数次战争,见过血的秀才了。”
    提到这些秀才,杨潮倒也感慨,一开始这群人确实比普通人要怕的多,这跟接受的文化有关,也跟出身的阶层有关,一个个非富即贵,吃喝不愁的家伙,你让他们拎着刀子杀人,不害怕才怪。
    所以他们初次战阵的表现,比普通农家子弟差多了,甚至有大量逃跑的,对此杨潮一视同仁,直接杀头。
    几次之后,秀才们也就适应了,不过他们的阵亡率显然高过普通新兵,一万多秀才,现在剩下的还不到八千人,比杨潮军队去年一成的阵亡率高了一倍。
    但是经过与豪格、三顺王甚至北伐几战之后,这些秀才不知道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一个个性情大变,此时跟普通士兵没有两样,在军中大声说话,骂娘,打架,一个都少不了,让杨潮不无感叹,他们似乎接受了另一种文化,兵痞文化!
    其实杨潮自己何尝不是被这种文化感染过,在军中待着,口头禅就是老子你娘之类的,可到了外面,顿时就文明礼貌起来。
    “先在军中宣传,让这些秀才们好好准备。科考的内容,练兵官自然是考兵法,从孙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出内容,结合实例,最后让军中将官阅卷。督粮官则靠算盘、记账,同时也出一些实例给他们算。执法官则考大明律,同样出实例。”
    杨潮打算考试分两部分,一部分考贴文,也就是后世的填空题和选择题,考的是他们的知识,第二考实例,类似后世的案例题,考的是活学活用的能力。
    “属下就去准备。”
    杨潮点头:“你可不要徇私。你出的题,还是我来选。要是提前暴露出去,就是你本督也决不轻饶!”
    杨潮有些怕作弊,科举的流程是没有问题的,卷子上的名字都是糊着的,但是最怕是泄露考题,大明朝这种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了,唐伯虎就是因为此事被取消了考试资格的。
    “属下不敢!”
    杨潮还是相信黄凤府的操守的:“记住,我们大业未成,得以国为重!”
    杨潮继续用功业来刺激他,杨潮知道功业心对一个大明文人何等重要,几乎没人摆脱的了这种建功立业的野心,而黄凤府则是功业心极重的一个人,用的好了,这种人工作的积极性能达到工作狂的程度,用的不好,这种人也会玩弄各种见不得人的勾当。
    黄凤府立刻去准备,十天后就整理出一整套题目来,同时已经让军中读书人都知道了,杨潮要开科举,并且在军中选拔人才,这让这些人疯狂了,至于科考的内容不是四书五经,他们早就不在乎了,开始疯狂的读兵书,看钱粮账目,学习打算盘,读大明律条以及研习往年各种案例。
    已经是十月了,杨潮打算年前就将这批人选拔出来,然后分派到各个县府去。
    革除痹症第三步,终于迈开了,杨潮要用一年时间,将政务问题解决掉。(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三节 非议
    小皇帝朱慈焕身边,从来就不缺少官员,从福建逃到了广东,又从广东逃到了广西,一直都有大批的文官跟随。
    到了广西后,依靠当地武官陈邦傅得意稳定下来,给陈邦傅封了一个国公。
    而清军占领广东之后,并没有立刻攻打广西,而是两个头目之间发生了矛盾。
    清军中,金声桓占领福建,王体忠占领广东,这本来是洪承畴应许给他们的。
    当然洪承畴还曾经应许郑芝龙闽浙两省治权,可是一到北京就将郑芝龙软禁起来。
    但是跟郑芝龙不同的是,金声桓和王体忠手里有兵,两人各自拥兵十余万,他们可以自己占领地盘,而且占据了两地之后,两人不约而同的大肆扩军,金声桓在福建收编明军,招募流民扩张到了二十万兵力,王体忠在广东也扩张到了二十万。
    可是跟金声桓不一样,王体忠出身李自成农民军,他手下将领一个个都有自己的部众,尤其是一个叫王得仁的,官职上他跟王体忠都是总兵,这是阿济格在的时候任命的,因为他擒获了明朝皇帝朱慈烺。
    相同的官职,但不可能有相同的权力,加上手上有兵,自然就有异心。
    王体忠和王得仁一直都貌合神离,到了广东之后,王体忠势力最大,占据了广州城,而王得仁则占据肇庆。
    相比金声桓始终在杨潮兵威之下紧张不已,这两人占领广东之后,则安全感大多了。一开始江西在清军手里。他们根本就不用担心会被人进攻。广西的小朝廷他们不去进攻就很给面子了,哪里敢进攻他们。
    这种军阀团体,遇到外部压力的时候还好,还能够团结一致,可是一旦没有了压力,自己内部反而要出问题。
    王体忠一直催促王得仁攻打贫穷的广西,他则想独霸广东,可是王得仁也知道广西和广东没法比。广西这时候可是被认为蛮荒之地,瘴疠横行的地方,因此王得仁始终拖延不去,而是在肇庆一带招兵买马,跟王体忠分庭抗礼。
    王体忠也一直很想将王得仁杀了,分了他的部众,但是却又不想折损自己的人马。
    僵局是在杨潮派兵收复江西时打破的,许多男带兵收复了从南昌到赣州的江西领土,尤其是赣州,跟广东接壤。对面就是广东的韶关和南雄。
    王体忠立刻就失去了安全感,派出高进库等精兵强将进驻韶关、南雄。并且在梅岭上布防,这给了王得仁良机,他竟然在广东当地一些文官的游说下,偷袭了广州城,占领了空虚的广州,将王体忠给杀了。
    接着王得仁立刻打出了反清投明的大旗,摇身一变成了大明王朝任命的两广总督,封爵广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