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173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73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皇帝接到老奴才王承恩第一时间送来的捷报,围着御案转了三圈,挥舞着捷报慷慨悲歌。
    王承恩则弯着腰躬身在一旁傻傻的笑着。
    之前皇帝收到史可法送来的海州被虏兵重兵围困,那个忠勇的千总杨潮被包围后,还有些哀伤,即对海州城的百姓感到悲痛。也很痛惜这个刚刚打了一个胜仗,赏赐还没有拿到手里的千总,竟然就被虏兵给包围了。
    皇帝还再三的跟通州的周延儒沟通,询问周延儒是否有能力调兵支援,周延儒信誓旦旦的表示,虏将主力依然在山东,海州肯定是偏师,因此不用救援。
    结果传来后,果然如同周延儒所说,海州只是一只偏师。但也有足足上万人。
    而这一万人又一次被杨潮打败了,不但又一次被打败了,还像第一次一样。又一次被全歼了,可是上次虏兵不过是三百来人,杨潮有六百多人,虏兵被全歼还能够理解,这一次虏兵足足有一万多,而杨潮反而不到六百人了,结局竟然一样,虏兵遭到全歼。
    这个结果让皇帝兴奋过后,不由又有些低沉了。周延儒率领北方数十万兵马,一直坐困通州。
    但是周延儒一向深的皇帝信任。多次递来捷报,皇帝赏赐了玉带、蟒袍。可跟杨潮一比,皇帝顿时就觉得周延儒这兵带的似乎有问题啊,以杨潮的标准,周延儒似乎应该将入寇的虏兵全歼,这样是多么长志气的事情,算上这次虏兵已经入寇五次了,每一次都是再打大明王朝的脸,崇祯怎么不想手下有一个猛将,能够将东虏深入大明的爪子一下子斩断,好好出这一口恶气。
    但是周延儒——
    最后崇祯皇帝还是选择相信周延儒,对他的行为也只是感叹:“周阁部还是太沉稳了一些!”
    不能期盼一个文官立下杨潮那样让人震惊的军功来。
    但是震惊之余,皇帝突然有些为难了,上次赏赐了三百两银子,这次该赏赐什么呢?
    据说皇帝为此想了三天也没有想好,以六百灭一万的功绩,怎么看都有点不赏之功的味道,赏赐的太轻,会给天下子民认为皇帝刻薄寡恩,赏赐的重了,且不说皇帝弄不好得付出几十万两银子,而且皇帝隐隐担心会让武将居功自傲起来。
    不等皇帝想好怎么赏赐杨潮,朝堂上为此已经吵翻了天。
    此时北京的朝堂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明显的周延儒党,另一派则是明显的倒周党,而且倒周党背后隐隐有东林的影子。
    周延儒一派的高官,第一时间向皇帝贺喜,同时急着拟定给杨潮的封赏。
    可是倒周一派的官员,则马上就提出了质疑,质疑杨潮只有六百人怎么可能将围城的虏兵击溃,在确实战报弄清楚前,他们建议还是要看一看。
    之所以出现这两派不一致的意见,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为反对而反对的敌对党方针所致,而是有深层的利益纠葛在里面的。
    周延儒这次出京负责督师天下兵马,意味着天下无论哪里打了一个胜仗,只要是打虏兵的,那都应该有他周延儒一份功劳,是他调度有方,所以周延儒一党肯定要咬死杨潮这份战功,这可是太及时雨了,周延儒在通州纵敌劫掠,已经惹得朝廷上下非议了。
    而且周延儒汇报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捷报,可大家都知道里面没有一个是真的,这次杨潮这里出现的实打实的捷报,虽然海州距离通州远了些,可不是挨着山东吗,完全可以说是周相爷南北夹击的高招所致,甚至都能牵强的解释为,周大人在北方堵着虏兵,逼迫他们南下。然后在海州调集勇将截击才立下大功的。
    至于为什么能够以六百破一万,那就只能说你周大人用人有方,指挥得力了。否则怎么能有这种奇迹出现,显然已经不能解释为将士用命了。只能说周大人出了奇谋,至于是什么奇谋,军事机密,暂时没有汇报上来也情有可原吗。
    至于倒周一派,总算抓住了周延儒离京的机会,如果这次不把他搬到,那以后就没有更好的机会了,所以他们在战争期间。不断的抓住机会弹劾,天天奏报质疑周延儒的捷报,尤其是这些捷报都没有人头的情况下,更是质疑的有理有据。
    但是他们一时还打不到周延儒,如果给周延儒回京后反攻倒算,到时候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乌纱落地了,因此杨潮歼灭虏兵上万人的战报,他们是必须要质疑的,这是政治方向问题,跟对错无关。
    两派在朝堂上吵来吵去。让皇帝一时间也拿不定注意,稳妥起见,只能下旨让史可法尽快查明具体情况。并且立刻奏疏上来。
    杨潮的消息传到北京的同时也传回了南京,杨潮又打了一个胜仗,而且又一次全歼了虏兵。
    这个消息立刻就让消息所过之处炸开了。
    南京城简直就像放了一个天大的爆竹那样响亮。
    听到消息后,杨母赵兰一下子就高兴的晕倒了,醒来后立刻就大嚷着要去寺庙里还愿,杨潮被围困的消息传出来后,赵兰临时抱佛脚,走遍了能到了任何寺庙,不管是道家的还是佛家的。只要是神仙就拜,就许愿。现在儿子没事的消息传来,他第一个就想到要去还愿。
    父亲先是大喜。接着又被老婆晕倒大惊,一惊一喜,接着醉了一场,结果还病了一场。
    妹妹欢喜的都不知道怎么表达了,偷偷跑去了金钗楼跟陈圆圆和董小宛两个好姐妹热闹了一场,回到家就被母亲禁足了。
    已经改名小宝的康悔,操作金钗楼连演了十台大戏,而且一改往日的戏风,什么西厢记之类的统统不演,改演起了什么杨家将,陈圆圆的穆桂英扮相迎来了一片叫好声。
    李香君、顾湄等名妓纷纷到金钗楼捧场,金钗楼好是热闹了一番,当然又是赚的盆满钵满。
    倒是二立社一杆书生给惊掉了下巴,这也太凶残了吧,被十万虏兵围困,手里只有六百兵,竟然没事,而且还声称将虏兵全部斩杀,就是岳飞爷爷复生,关二哥在世也不敢这么说吧,于是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不信,充其量杨潮突围了而已。
    可这也已经让他们足够震惊了,简直难以置信,一时间连喝花酒的心思都没有了,甚至二立社一些低级社员中,还出现了一些杨潮的崇拜者,哪怕他们是自负的书生,也对这个武将极为推崇,恨不能结交为知己。
    张大桅再一次被同行们捧了起来,不但表示再也不跟张大桅抢生意,而且表示以后一定唯张老爷子马首是瞻,长江航运再一次被新江口水营把持。
    让张大桅又一次感觉到志得意满起来,感觉自己放下小心,跟着杨潮来干,这步路真是走对了,不仅不用担心家里的吃穿用度,弄不好自己还能给儿子挣出一份不小的家业,甚至挣一个大大的出路也未可知。
    但是真正震动的还是南京官场。
    熊明遇立刻没有任何犹豫,再次中断了顾肇迹小舅子崔嵬的复职文书,言辞决绝的表示,这种人渣败类,朝廷应该永不叙用。
    终于忍不住you惑,又一次跟出手阔绰的许仲孝一起喝起花酒的冯可宗,正在酒桌上,被两个红姑娘伺候的喝到微醉之时,一个手下突然进来,在他耳边耳语几句。
    冯可宗顿时就清醒过来,不仅半分酒意都没有了,而且感到自己汗毛乍起,一身森寒,大夏天出了一身冷汗,并且立刻狠狠的抽了自己一个耳光。
    “叫你他玛的不长记性,真是记吃不记打,狗改不了吃屎啊!明明说了不等结果出来,就不跟许仲孝这孙子在一块玩的,怎么就有沾上了。这孙子确实出手阔绰,确实多金,但是也不值得拿小命冒险啊。”
    正在一旁tiao戏一个未成年小姑娘的许仲孝千户,看到他的镇抚使竟然狠抽了自己一个嘴巴子,立刻疑惑的关心询问。
    冯可宗立马笑道,说自己牙疼。
    他确实牙疼啊,听完手下报告的准确消息,他当即就牙疼了,他直感到骨头酥软,压根子发疼,尼玛有必要那么凶残吗,十万虏兵啊,十万!你突围就算了吧,你还把他们全杀了!这是十万人啊,不是十万头猪,说杀就杀,这得造多大的杀孽啊。
    一想到杨潮那个杀星一下子杀了十万人,他牙床子不疼才怪,尤其是在自己还和杨潮仇人同桌喝酒的时候,牙床子没有烂掉,已经算他骨质坚硬,身体健康了。
    这时候被冯可宗评为贴心的手下许仲孝又关切的问要不要找个大夫来的时候。
    冯可宗温婉的表示不用,然后挥挥手斥退了几个姑娘。
    接着非常客气的对许仲孝道:“许千户啊,你上次说的那件事,本使考虑过了,你放手去做。但有一样,不能牵连到本使,所以这段时间你我就不要见面了。免得惹人怀疑!”
    许仲孝一听顿时大喜。
    许仲孝最近看上了一桩买卖,有个湖广的木材商人,家中乃是巨富,从长江上游贩运木材到南京来卖,但是因为湖广被张献忠肆虐,这豪商家里也被劫掠,所以豪商带着巨额家资,和许多家人,来到南京避难。
    此人在湖广颇有背景,但是在南京却没有多少依仗,许仲孝就打起了豪商家的财富的注意。
    经过仔细的打探,许仲孝得知这豪商带来了至少百万两的金银财宝,他想黑了这笔钱,但是这么大的财富,他知道他一个人是吃不下的,所以才打算连手冯可宗这个锦衣卫镇抚使,当然脏活累活都是他这个千户干,冯可宗只需要坐享其成就好,充其量给他提供一个保护伞而已。
    但是冯可宗却一直没有答应,让许仲孝颇为忐忑,担心冯可宗是想独吞,因此不惜下血本送礼请客,今天终于打动了冯可宗,许仲孝哪能不喜。
    于是立刻就回去部署去了,一定要尽快拿下那个富商,以免夜长梦多,被别人抢了先。
    许仲孝不知道的是,盯着他背影的,是冯可宗阴冷的目光。(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二节 十里相送
    杨潮丝毫没有搅得南京、淮安和朝堂不得安宁的觉悟,就一心赖在海州城不走。
    安心接收那些军事物资。
    按照杨潮的预计,官府调拨给各个作坊,以及围城期间宋濂用合法和不合法的各种手段搜刮来的铁、铅、硝石等物资,还能再给自己制造一千杆鸟铳,五百副铁甲,如果不都弄到手,实在是心有不甘,这批物资都到手后,杨潮都可以考虑扔掉虏兵那些杂七杂八的皮甲等物了。
    可是海州城的粮食一直吃紧,已经暗中答应了王潇付出三倍利润的情况下,王家虽然大力调集粮食来,效率比史可法的官府还要快,但是依然不能完全满足海州城的需要。
    毕竟这是一个十万人的大城啊。
    所以宋濂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依然继续,只是配额提高了一倍,但还只相当于站前平均口粮的一半而已,海州百姓依然处于吃不饱的处境,只是饿不死而已。
    所以杨潮还是有理由留下的,所以宋濂依然想撵走他。
    要知道杨潮的军粮是不能断的,而且得足额供应,宋濂倒是不在乎杨潮的五百精兵,可如果杨潮一走,现在依然被杨潮抓着训练的三千民壮的口粮就可以减半了,这就腾出来三千人一日的配额,会让宋濂大大松一口气的。
    但是杨潮就是赖着不走,让宋濂也不好说什么,再说山东的虏兵似乎还在,谁敢说不会再次南下,如果再次南下,自己把杨潮赶走了,谁知道他还会不会再次来支援。
    因此也不敢强硬驱赶,只能每次旁敲侧击。但完全没有什么用处。
    足足在海州待够了一个月,直到确认所有的官府物资都变成了自己的鸟铳、铁甲和长枪之后,杨潮才开始分批次的从海州撤兵。
    当然此时从山东也传来了消息。确切表明虏兵退兵了,在通州周延儒大军的目送下。裹挟三十多万百姓,数百万金银财宝潇洒离去,除了在海州碰了一颗钉子外,在其他地方如同旅游一样轻松。
    周延儒倒不是不想打一打,杨潮在海州的战绩通过北京传到通州后,他确实心动过一次,毕竟杨潮的战绩让人很怀疑虏兵是不是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已经疲惫的不堪一击了。于是周延儒真的策划过了一次小规模攻击,结果上千人出去之后,就从此失去了踪迹,而他们追击的,不过只是在通州附近游荡的百十来个散兵游勇罢了。
    这个结果让周延儒彻底死了跟虏兵交战的决心,安安心心的躲在通州城中,目送虏兵出关,只要虏兵出关,没有威胁到北京城,他周延儒应该就有大功一件了。虽然朝堂上传来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许多人趁着他不在家,竟然搞阴谋诡计。这让周延儒颇为不爽,心中打定主意,这次回去就把这些跳出来的蚂蚱一个个捏死。
    海州城外一只只盐船、漕船早就恭候多时了,杨潮的士兵一个个依次登船,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