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104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04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这些大员宴请杨潮外,青楼的姑娘们也纷纷宴请,感谢杨潮。
    另外中层的文官就更不在话下,包括从巡抚张国维、府尹凌义渠,到县令杨文骢都主动结交。
    其中有出于感谢的,比如十府巡抚张国维。他觉得杨潮暗中帮忙,解决了书生哄闹,保护是江南读书种子。也给官府解决了大麻烦,非常难得。
    也有出于结交的,凌义渠就是这样,他之前已经跟杨潮关系不错了,多次捧杨潮金钗楼的场子,经过这次,他更看到了杨潮的手段,觉得杨潮是在官场上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
    还有的则是求杨潮办事的,比如锦衣卫千户冯可宗和县令杨文聪。
    ……
    皇帝要罢免自己的消息。田畹提前就收到了消息。
    但是他早有准备,即便被罢官。只要他女儿没死,他就不会有事。
    “你放心回去吧。你要的锦衣卫千户本官替你弄好了。你要记得,是谁提拔你上来了。到了南京,好好替本官做事。不然即便本官将来不在锦衣卫任职了,哼哼,要收拾一个小小的千户,那也只是一句话的事儿。”
    田畹对面前恭恭敬敬的下属说道。
    这人先后送了他一万两银子,虽然回到北京后风声就紧,但是田畹还是活动了下,帮他办成了,因为这人是南京人,图的也是南京锦衣卫千户一职,而田畹这次在南京吃了大瘪,不能就这么算了,他得给自己在南京安插一些亲信,而且是随时能够扔出去送死的人,其实就是炮灰。
    眼前这个人看来极为合适,世代在南镇抚司做百户,根深蒂固的老南京油子,有他在南京,自己将来找回场子也容易一些。
    “大人放心,小人懂事,绝不敢忘了大人的恩德。大人一句话,小人赴汤蹈火,绝无二话!”
    刚刚拿到千户文书的锦衣卫笑呵呵道。
    田畹点点头:“好了,回去吧,马上启程,明天就走,回南京!”
    锦衣卫立刻站起来磕头作别:“小人谨遵大人吩咐。”
    ……
    南京。
    杨文骢宅邸。
    “江南百官,天下文官都在弹劾田畹,本官是不是也该上个折子。”
    杨文聪询问,前面江南文官开始,发展到了从南到北的文官集团都在弹劾田畹,他问杨潮是不是自己也该表态,结果杨潮让他等等,现在大局已定,连皇帝都妥协了,他觉得没什么危险了,就再次问道。
    杨潮笑道:“有什么用?”
    杨文骢道:“确实没什么用!”
    杨潮笑道:“但还是要上!”
    杨文骢却叹道:“本官区区一个县令,也没有专折奏事之权。既然无用,托人上书,就大可不必了吧。”
    一般弹劾奏事是御史的份内,而一些不是御史的官员,为了让他们拥有奏事的权力,就给他们加一个御史或者按察使的名衔,比如熊明遇、黄锦这些人头上都有监察御史的头衔,应天府尹和巡抚也都有这样的头衔。
    可是一个县令不可能有。
    杨潮继续道:“老先生总有办法托人上奏章吧。”
    文人通过同年、师生关系,也是一张网,杨文骢肯定能找到拥有奏事权的人帮他把奏折送到皇帝案头。
    杨文骢却叹道:“又有什么用呢?那么多官员弹劾田畹,加上我一个小小的县令,能干什么?”
    现在江南百官弹劾田畹给人一种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的印象,说白了都想捞功,或者借势扬名。
    在这么多高官的奏折里,一个县令的弹劾确实很不起眼。
    不过杨潮却坚持道:“可是晚生看来,老先生此时弹劾,正是时候。”
    杨文骢不由奇道:“哦?真该弹劾?”
    杨文骢觉得他弹劾的话,没有丝毫功劳可言,无论是安抚书生,还是打倒田畹他都没功劳可言。
    杨潮道:“当然要弹劾,但不是弹劾田畹。”
    杨文骢不由疑惑,但看到杨潮一副自信的模样,不是无的放矢。
    好奇的问道:“那本官弹劾谁?”
    杨潮道:“弹劾江南百官,弹劾他们尸位素餐,纵容书生!”
    “啊!”
    杨文骢不由惊叫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四节 抢功不如表态
    弹劾江南百官,等于是得罪整个江南官场,杨文骢不但惊讶,而且感到害怕。
    但是经过杨潮一番解释,他由犹豫起来,激动起来。
    因为杨潮的说法确实让他很动心,跟江南官场对立,换取皇帝的信任,值不值?
    杨文骢还在犹豫的时候,冯可宗已经行动了。
    冯可宗比杨文骢先找了杨潮,希望杨潮帮忙动用关系,让江南一些文官能够上书皇帝给他捞功。
    这次跟书生谈判,名义上用的是安抚书生,冯可宗也是参与者,虽然他最后被书生轰走,但是也算是参与安抚了啊,文人一个个上书,不是弹劾田畹,就是争功,他冯可宗可不想让人被自己的功劳给黑掉了。
    镇抚使答应替他报功,已经报上去了,这点上错不了,可是冯可宗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文官的推荐,因为这次安抚到底还是文官衙门为主,因此文官的推荐更有说服力。
    可是杨潮却阻止了他,不但让他不要找文官帮忙,反而让他上书弹劾文官无能,纵容书生打砸了镇抚司,要求皇帝惩治文官、惩治书生。
    杨潮觉得所谓安抚恐怕明面上有功,而暗地里到最后是压迫了皇帝,皇帝是不高兴的,皇帝不高兴对这些文官该怎么办还得怎么办,还得表彰安抚书生有功的张国维等官员,就是有责任的提学御史都将功补过既往不咎了。
    可是对于天子亲军的锦衣卫来说,他们的荣辱可就是皇帝的一句话了,他们还是得顾着皇帝的感受,此时冯可宗让文官帮他请功,无异于是自杀。
    杨潮把道理跟冯可宗一讲后,冯可宗惊惧了一番之后。立刻按照杨潮的要求去操作了。
    结果很快皇帝就看到了一份不一样的奏章,是南京一个锦衣卫千户的密保,通过镇抚司报上来。奏章的内容跟那些文官颇为不同,几乎就是在唱反调。
    文官的奏章中。不是在谈他们这次安抚书生如何出力,就是弹劾田畹,很显然都是在抢功。
    可是这个锦衣卫千户不是这样,而是分析的头头是道,表示这次如果不是文官衙门应对不当,书生根本就闹不起事来,恳请皇上惩治无能的文官和目无法纪的书生。
    这份密奏崇祯看完后就烧了,但是却记住了冯可宗这个锦衣卫千户的名字。
    结果很快。田畹被罢免的同时,南镇抚司的镇抚使也因为受到牵连被罢官,继任镇抚使的正是冯可宗。
    冯可宗的成功,最后让杨文骢下定了决心。
    他也秘密运作了一番,拖一个在北京任职的同窗,将他的奏折交给了皇帝。
    结果皇帝看完后,果然耳目一新,在江南一片报功和弹劾的文书中,极为显眼。
    杨文骢先是弹劾百官举措失当,致使书生哄闹无法收拾。最后虽然成功安抚了,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应对得当,书生根本就红闹不起来。闹到现在虽然安抚了书生,却丧失了朝廷的威仪。
    杨文骢弹劾了江南礼部、兵部、应天府、提学道等等相关衙门,甚至连御史都没放过,直言他们身为言官不能秉公直书,乃是误国。
    在奏章的最后,杨文骢自我弹劾,表示书生哄闹县衙的时候,他没有下决心采取壮士断腕之举,将闹事书生一一抓捕。导致书生越闹胆子越大,最后几乎失控。杨文骢自我弹劾后,要求朝廷惩治。罢免他的官职,并且告诉皇帝,如果朝廷不惩治他,他就会上书辞官。
    结果皇帝不但没有让冯可宗辞官,反而好好下旨安抚了他一番,而他那封奏折也没有发上邸报,没有让其他人看到,这让杨文骢大舒了一口气。
    杨文骢就害怕皇帝会让他的奏章录入邸报,那样江南百官就都能看到了,那时候自己就把人都得罪光了,还怎么在江南立足。
    可是现在皇帝将奏章留中不发,显然是出于保护他,又下中指来褒奖他,安抚他,显然皇帝已经知道了他,而且对他的所作所为很满意。
    杨文骢不得不感叹,杨潮才是抢功的一流高手,相比之下,那些弹劾的御史,那些报功的文官,都差太远了,不但抢不到功,反而是给他杨文骢搭了梯子。
    “杨公子真是诸葛再世啊!”
    杨文骢宴请杨潮,不误感激的说道。
    杨潮笑道:“若是老先生能跳出局,局外旁观的话,也能看透了。”
    杨潮当时让杨文骢弹劾江南文官的目的,其实只是向皇帝表明,杨文骢跟江南文官不是一党,并且敢跟江南文官决裂。
    以皇帝多疑的性子,肯定已经开始怀疑江南官员结党了,此时出现一个跟江南文官集团格格不入的杨文骢,自然就入了皇帝的法眼了。
    杨文骢又问道:“敢问杨公子,本官可能升官?”
    升官才是杨文骢最关心的。
    杨潮笑道:“大概快了,今年恐怕太早,明年一定会升。”
    杨文骢点点头,但是心中还是有些猫爪一样,又问道:“不知道本官会调往何处?”
    杨潮笑道:“皇上肯定不会调老先生走的,还是在南京为官。”
    “啊?”
    杨文骢有些患得患失,如果在南京为官,一旦自己写的奏章暴露,自己就会被排挤的。
    杨文骢不由摇摇头道:“那不知道能任何职啊?”
    杨潮道:“小不了,也大不了,但肯定是权职!”
    “权职?杨公子莫要骗老夫!”
    杨文骢一听自己将得到一个权职,顿时将得罪官场,被人排挤的惊慌抛诸脑后。
    杨潮笑道:“老先生还看不明白吗?皇上之所以安抚老先生,那是有用意的,那是因为他觉得老乡生跟江南官场没有同流合污,是想用老先生。既然要用,那就不能小用。可是老乡生目下只是县令,升迁太快不合官场规矩,因此会升迁,但是不能升迁太快。却不能小用,就只能安排实权职务了。”
    又一次听到分析,杨文骢好像更放心了一点,其实这些道理他也明白,他就是想听杨潮说出来,似乎杨潮说一遍,他就安心一分。
    其实杨文骢大可放心,这次安抚书生的功劳,被应天府尹、巡抚,提学道,礼部和兵部抢走了,应天府尹、巡抚、提学道(归礼部)直接参与安抚(谈判),因此这是直接的功劳,礼部因为分管学生所以分润功劳,兵部因为始终没有爆发武力冲突,也是有功的。
    这些功劳都跟江宁县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杨文骢无论如何都是抢不到的。
    可是有时候有功未必能够得赏,这点杨潮是深有体会,有时候关键不是你有没有功,而是你有没有用,你做的合不合适。
    因此跟其他人抢功,其实远不如直接向皇帝表态直接,来的有效。(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五节 父母归来
    帮杨文骢和冯可宗搞定了功劳之事后,杨潮就离开了南京,驾船直奔镇江而去。
    此前杨潮已经派王璞和赵康去了苏州,并且回信告诉杨潮他们已经到达,杨家一家人安好。
    在书生哄闹结束后,杨潮就去信让这两人护送家人回来,两人已经回信说启程了。
    算算时间,他们差不多快到长江边了。
    因此杨潮直接去镇江,肯定能够接住家人。
    一大早杨潮就启程了,可是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了漫天大雪。
    “老张,今冬年的雪似乎少了些”
    今年的第一场雪竟然到了腊月下旬才下来,而这第二场雪,竟然是第二年二月才下。
    放在后世,这还算正常的情况,可是放在明末,一年跟一年的天气都不正常,偶尔的一次正常,反倒显得不正常了。
    老张道:“是啊。今冬雪少。但是今冬比去年冷,这都立春了还这么冷,希望江口不要结冰。”
    后世长江边的人大概想象不到江水结冰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在明末,长江结冰却很常见,像黄河那样直接冰冻住还不至于,但是江口、岸边一些水流不快的地方,往往会被冰封,那样的话,很长时间里都出不了船。
    杨潮笑道:“封了就封了,多休息休息,反正过年时候都没放几天。”
    为了应急,过年那几天,书生没有停止哄闹,杨潮就让自己的士兵仅仅在家待了三天就回营了,怕遇到什么紧急情况需要用兵的地方。
    船只在漫天大雪中不敢放开跑,从天刚亮一直到天黑,才到了镇江。
    一路上没看到父母的船。遇到好几艘船都不是,到了镇江打听了一番,也没有消息。看来家人还在路上。
    镇江也有王家的铺子,虽然不归王潇管。但是作为立下过大功的子弟,王潇的话还算管用,拿着王潇的信,王家商铺的地头蛇很快就帮忙将船停泊在了镇江码头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