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1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作者:狂人阿Q
第一节 明朝学渣
    “哥,你这下好了,可不敢像过去那样了。”
    “哥,爹娘供你读书可不容易,你从小就聪明,咱啊,不求你考个举人老爷,考个秀才就行。”
    “哥,你以后就不要再跟那些无赖子弟来往了,整天往秦淮河跑能有什么出息。”
    “哥,再说了,他们一个个平时说话天上地下的,等你掉水里,就没一个下去救你的。”
    “哥,咱跟人家不一样,爹就盼着你考个功名呢。要是你好好用功,说不定将来还能做官呢,那时候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秦淮河上的那些骚女人,没一个好东西!”
    ……
    杨潮躺在床上,听着妹妹杨月儿一句一句的数落,偏偏一句都无法辩驳。
    因为“自己”过去真的太混账了。
    只是杨潮却不免暗暗有些委屈,因为自己明明就不是对方嘴里说的那个哥嘛……
    这事要先从他穿越后附身的这货的背景说起。
    这个叫做杨潮的书生,是明朝南京城南的一家匠户的儿子,父亲杨勇是一个手艺精湛的铁匠。匠户是明朝的一种户籍,身为匠户不但要缴纳正规的赋税,而且还要给官府做徭役,每个月都要用十天在官府的作坊里做事。
    给官府做事还不是什么大事,也可以不去做,只要缴纳代役银就可以,可是现在官吏欺压越发的重了,不但要缴纳代役银,而且各级官吏甚至监局的太监经常勒索,匠户还得给他们做各种私活,不但没钱拿,还要搭进去不少料钱。
    所以杨勇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儿子杨潮能够考取一个功名,这样就能摆脱匠户的身份,以后做一个平头百姓,少了贪官污吏欺压勒索,生活就会好些。
    这就是杨家人对未来最大的希冀,很卑微,也很可怜。
    但是这个叫做杨潮的书生却不争气。
    作为杨家唯一的儿子,杨潮从小又显现出一股子不一样的聪明,这让父亲杨勇萌生出一个念头来,竟咬牙送他去了私塾读书。但杨潮却在私塾里沾了一身的坏毛病,跟其中那些不学无术的浪荡子弟整天钻在一起,自诩风流倜傥,隔三差五的就往青楼遍地的秦淮河跑。
    几天前的元宵花灯夜,最是热闹。那一晚不会宵禁,杨潮跟几个街道上的小无赖一起去秦淮河看热闹,却不小心被人给挤到了河里,当时场面好一阵混乱,等将他捞起来时,已是有出气没进气了。
    请来的大夫都让准备后事了,可杨家人却没有放弃,不断的呼喊名字,不停的灌汤喂药,足足坚持了三天,这才让杨潮吐出一口浑水,奇迹般的活了过来。
    只是……
    这个活过来得杨潮已经不是以前的杨潮,而是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与他同名同姓的留学生。
    在杨潮的另一个记忆中,他刚刚从西方留学归国,怀着一腔热血,正打算在华夏热土上干出一番事业来,一天遇到湖边一个少女落水。于是杨潮想都没想就跳进河里救人,最后人是救起来了,可他自己却不知碰到了哪里,突然脑子一晕,就径直往水里沉了下去。
    那之后,他的意识晕晕乎乎飘飘荡荡,也不知飘忽了多久,当慢慢醒来时,竟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南明时期不学无术的少年书生。
    以前是学霸,现在是学渣,这对比让杨潮不禁感慨命运的无常。
    “哥,最后一口,吃完就要乖乖睡觉,我好帮娘干活去。”
    因为营养不良,显得面黄肌瘦的妹妹端着一个粗瓷碗,将最后一口粥喂到了杨潮嘴里,然后站起来帮杨潮掖了掖被子就出去了。
    杨潮安心的躺着,心里不由感受到一股温暖。
    老实说如果有的选,他是不愿意来这个落后的世界的。在自己那个时代,自己也有家,也有亲人,同样温馨。可是既然已经如此了,心里哀伤痛苦过后,也不得不庆幸一番,因为这个家也确实不错。
    虽然穷,但是家人对他那是极为关爱,爹娘自然不必说,就连这个妹妹,也十分的懂事,嘴里虽然时常嘀咕,可每天都是按时小心的伺候哥哥吃饭睡觉,没有半分不耐心。
    唯一让杨潮有些难以适应的,就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后,竟然变成了一个学渣!
    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
    整天跟着私塾里一般大的小子们,在十里秦淮厮混,根本就没有半分用功读书的觉悟!
    不过现在的杨潮既然变成了另一个人,自然不能这么干下去了。
    杨潮既不想也没有兴趣继续不学无术下去,但是又该怎么办呢?
    老老实实读书考科举?
    一想想八股文,杨潮头大如斗,虽然他曾经是学霸,但这古文功力还真不咋地。
    杨潮不住抱怨现代社会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啊,要是穿越前的他也学过文言文,也考过科举八股,那该有多好。
    ……
    南京城南铁作坊是一条古老的巷子,明初就建立起来,官府在这里安置了南京绝大多数的铁匠户,因此这条两百丈长的巷子里住的,几乎都是铁匠。
    在巷口一家铁匠铺里,一个壮汉正挥汗如雨的捶打着一块菜刀状的铁板。
    这个铁匠世世代代打铁为业,早在朱元璋刚当皇帝的时候,就被编成了大明朝的匠户。更远的,甚至在元代,他们家就是匠户了。
    这个铁匠正是杨潮的父亲杨勇,大明王朝最底层的一个铁匠户。
    匠户可不是什么体面的身份,仅仅比“好男不当兵”的军户好一点。
    军户打仗要出人当兵服兵役,平时还要给各级军官种田,名字叫军户,其实跟农奴差不多。
    匠户虽然不用服兵役但是却要服劳役,按照规定每月必须有十天到官府的作坊服役十天。
    如果不去,就必须缴纳一钱银子给官府,官府用来雇佣工匠工作,称为代役银。
    一钱银子并不算多,大明官府制定的各种规定,必然是要百姓能活下去的,可是就像百姓负担的赋税看起来并不重,可是加上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后,许多百姓都被逼的卖儿卖女,最后干脆造反一样,铁匠的代役银看起来不多,但是却有许多额外的盘剥。
    杨家每月的代役银是一钱,但还要缴纳正常百姓的赋税,最严重的是,常常会被工部的底层官吏要求帮忙做工,不但没有工钱,还要自己赔上几钱银子的料钱。
    往往一个月,杨家要被这些官吏盘剥去一两多银子。
    幸好杨勇的手艺很好,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有许多都是传男不传女的家传独门技艺。因此杨家的铁匠铺在城南一带都小有名气,每天来找他做活的人非常多,这才能够勉强度日。
    本来以杨勇的手艺,不但能养家糊口,还能过的不错。可就是因为自己的匠户身份,让他不但要承担官府的劳役,还要给匠作官吏,还有监局的宦官免费做工,时不时还会被敲诈勒索。
    因此杨家的收入并不高,每个月缴纳一两多银子后,自己能剩下的也就三四钱银子了,而这几年天下汹汹,农民起义的烽烟已经烧到了长江南北,南京城的物价涨了许多,这点钱有时候连温饱都做不到。
    所以杨勇一心想让儿子摆脱匠户的身份,硬是从本来就不多的收入中,抠出一小部分,供应儿子读书上进,不求能考上个什么官当,只求考一个秀才,得到一个功名。
    这样不但他们家的劳役会被免除,而且还能改换成民籍。
    做一个正正经经,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就是铁匠杨勇最大的愿望。

第二节 生活困窘
    
    铁匠活是很重的,全凭一双手,又要拉风箱,又要挥锤铁。
    但是杨勇从来没觉得苦,就凭一双手,他养活了一大家人。
    “爹,吃饭了!”
    正抡锤间,一个脆生生的声音响起。
    杨勇哎了一声,放下手里的活计,转身到铁匠铺中间一张破旧的桌子上坐下。
    女儿倒了一杯茶,杨勇喝茶的空当,女儿已经从一个竹篮里取出了几个碗碟。
    一碗粗米饭,半碟青菜,半碟咸菜。
    粗茶淡饭,杨勇吃的却很香。
    “你哥咋样了?”
    最让杨勇挂怀的,还是自己的儿子。
    儿子是他的宝,可惜只有一个,让他总有些心虚。小时候害怕养不活,舍不得打舍不得骂的,供他读书希望他将来能比自己强,如果能考上一个秀才,还能给自己生两个孙子就更好了。
    “哥好多了。今天还起来走了几步。”
    杨月立刻说道,口气中也有些欣喜。
    杨勇点头,眉角忍不住一翘,儿子一天比一天好,自己累点也没啥。
    “你哥吃了没有?”
    杨月道:“哥早都吃了。现在睡了。”
    杨勇道:“好。大夫让他多休息。”
    吃了几口饭,杨勇突然又开口:“你哥吃的啥。”
    杨月道:“吃了一大碗粥。”
    杨勇叹了口气:“要是有只鸡,补补身子也许好的快点。”
    杨月撇了撇嘴,没说话,家里现在都快没米下锅了,哪里还有钱买鸡。
    杨勇吃完了饭,拾起身来再次走向铁匠炉。
    看到父亲又去干活了,杨月低头乖巧的收拾好空碗碟。
    “爹,我先回去了,你今天早点回来。”
    父亲这些天接了比过去多了很多的活,每天都很晚回去,有一次差点就被巡夜的差役抓起来,说他犯夜。
    ……
    “儿啊,你咋起来了!”
    母亲惊呼一声,刚才听到声音,以为儿子有事,匆匆跑来儿子房中,却发现儿子竟然站起来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还扭腰踢腿抻胳膊甩手的,真是吓死人了。
    “娘,你看我没事了。以后不用再卧床了。”
    杨潮没想到母亲突然进来,颇有些局促,索性跳了两下,证明自己完全好了。
    自从醒来后,杨潮其实就悄悄坚持锻炼,不过都是偷偷的进行。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家人担心。但是坚持锻炼确实有效果,杨潮感觉自己的身体机能已经恢复了七八成,算是完全康复了。
    “不行,你快躺下,小心伤了身子!”
    母亲的反应没有超出杨潮的预料。
    杨潮是家中独子,说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一点都不夸张。父亲不是严父,母亲绝对慈母。杨潮的记忆中从来没有父母苛责的印象,甚至连重话都没说过。
    只是没有父母不希望儿子上进的,记忆中母亲的唠叨是杨潮最烦的,当然现在的杨潮非常理解父母这种望子成龙之心。
    “娘,我真的好了,再躺床上就要生锈了。”
    杨潮很坚持,母亲为难了一阵,胆战心惊的看着儿子来回折腾。
    一番讨价还价后,杨潮答应不做剧烈运动后,母亲也同意了杨潮可以在院子里走走。
    杨潮在院子里转了起来。
    习惯性的看了看房屋的架构,全都是砖木结构,墙壁是青砖,房梁是木架,屋顶是绿瓦,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很古典。
    不过这已经算不错了,虽然在南京城最繁华的城南,也不是每家都能住的上砖瓦房的。
    杨家的院子不小,进了大门就是一个院子,院子正面是一排正房,总共三间,一明两暗,中间是明堂,两边是正屋,东边的上房是杨勇夫妻的,西边的则是杨潮的。杨月的房子,则是明堂一角隔起来的小房间,可以看出来是后来改的,墙壁还是旧木板钉起来的。
    正房两边有夹道,可以通到后院,后院也是一个院子,比前院小点,种了点菜。
    两边没有厢房,只在东南角上有一间低矮的房子,那是厨房,用一些破砖块石块垒起来,上面的屋梁也是胳膊粗细的椽子,十分的简陋。
    说起来,杨家也就是一圈围墙,中间有一排房子罢了。
    天色晚了,在母亲跟前跟后苦口婆心之下,杨潮不得不回房。
    躺在床上心里不停的想着今后的出路。
    想着慢慢困倦起来,竟然睡了过去。
    一觉就已经到了第二天的早上。
    杨潮起来的时候,父亲早早就出去了,说起来一连好几天都没见过父亲的面。杨潮心里很清楚那是为了什么,嘴里不说,心里却有些酸楚。
    杨月给杨潮喂饭的时候,有一次说漏了嘴,说为了让杨潮醒过来,家里买了一根人参,靠着这根人参吊命,杨潮才活过来。
    人参在什么时候,都是很贵的,在明朝只能更贵,因为明朝可没有人工种植的人参,都是跑山的挖参人一根根从深山老林里刨出来的,怎么能不贵。
    杨潮想着,一根人参,绝对让杨家倾家荡产了,所以家人才这么辛苦。
    自家的情况,杨潮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一年下来,刨除吃穿用度和自己读书的束脩,基本上剩不下几钱银子,一根人参少说也得二三十两,以自家的情况,显然借债了。
    这几天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