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锦衣为王 >

第368章

锦衣为王-第368章

小说: 锦衣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过浪费了”张佳木神色变的严峻起来,摇着头道:“真真是胡闹。”
    明朝的漕运和粮食北调,也是一笔烂账。当年定的时候,标准过高,根本就吃不完。年年这么多粮,有“运军”,就是沿途调出来的卫所北运,后来时间久了,就成了专门运粮的军队,到了清朝,就成了漕帮,也就是青帮的前身,后人很少知道,青帮的前身就是明朝运粮的卫所,也就是正经的大明军人。
    年年运粮,京师人口就是那么多,哪里能吃的完?所以就这么积累下来,到了正统天顺年间,仓储蓄满,粮食多至腐烂而不可食。
    但一边是储藏太过丰富,一边是边军渐弱而无食,一边是京中禁军人数越来越少,国家明明有粮养军,却是如此苛刻,甚至连武官俸禄也不能及时放,扣饷,甚至不饷,都是常态,而文官的俸禄倒是一点儿不怕少,也不会打折扣的。
    其中原因不必深思,则自然而然就可以明白了。
    张佳木最不满的一条,便是文官俸禄全由太仓给,而在京所有的武官却是由皇帝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来。
    这样虽然有皇帝与武官更亲近的一层意思,但无形之中,是把所有的武官都矮化了。
    合着只有文官是正经的朝廷命官,武官却是皇帝养的小狗一般,随意丢几根骨头就得?事实也是如此,皇帝高兴了,便是足额放,甚至额外有赏赐。永乐年间,武官侍遇优厚,甚至有文官转武官的例子,因为文官太清苦,转了武官,收入增加,所以以文改武。
    到永乐之后,武官待遇年年下降,到现在,十停俸禄能领到一半,就算是烧了高香了。
    “不成,不成。”张佳木连连摇头,皱眉道:“这样不成,我看,以后武官俸禄,也由太仓出就好了。”
    “太保,”赵荣小心翼翼的,用提醒的口吻轻声道:“现在不必改太多成例,不然的话,阻力亦太大了。”
    “你说的到也是。”
    “学生是一愚之得,太保见笑了。”
    “哈哈。”
    打完哈哈,张佳木便端茶送客,待赵荣退下之后,他才微微一笑。此人能力一般,品格更是卑下,不过,综合来说,却是比年富这样的品格高尚的文官要好用的多了。
    就盼文官中的这种品格卑污的人越来越多,反正他照单全收。
    等在文官中分而治之,条件成熟之后,再来收拾这些混蛋好了。
    ……
    右佥都御史韩雍的心情很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是冷淡灰暗到了极点。
    在曹石之变以前,他已经由右佥都御史的身份调为江西巡抚,从佥都御史到巡抚是一个跨越,从京官到巡抚一方,更是一个极好的机遇。
    以他的能力,手腕,当然,还有进士同年的人脉,在江西只要呆上几年,再内调回京,由九卿侍郎再转尚书,一生宦途就轻松写意,并且能有十足把握在墓碑上刻上少保某公的字样了。
    可惜,事与愿违,一场大乱子打乱了他出京的计划,再下来,前几天都察院的上宪召见,说是内阁李阁老的意思,派韩雍以佥都御史的身份,前往京营各部查看清军勾军一事。
    这么一来,他想上任就难了,江西不可能长久缺一个巡抚的缺,看来,这一次想履新是根本没有可能的事,只能暂且留在京城,看看再说了。
    为京官,当然也有升职的可能。但韩雍自忖自己人脉足够,心智手腕都颇足一观,当年扫平叶宗留之乱时,他的表现就让大明官场眼前为之一亮,到现在,他还是以“知兵”闻名于文官集团之内。
    当然,这也是和他平素自己的吹嘘有关。
    平定匪乱,这是他一生的政治资本,而且当年确实是他带兵。虽然后来有人讥评他寡恩擅杀,攻讦他在下属将领提出建议时就悍然杀人……当然,此事也是属实,虽然他后来按那个年轻武官的建议去做了,但无论如何,就在他要建立主帅威权的时候,那厮好死不死的出来唱反调,这,就是致死之由
    杀得那武官,他可不曾有过半点愧疚和后悔的心思。
    有了知兵的名声,当然也能有资格专地方之任。可惜,凡事有利有弊,现在有人把他跨出京师的一条腿又给扳了回来……行不得也
    内阁和张佳木渐渐浮上水面的争执,身为中层往高层过度阶段的韩雍自然也听说了。毫无疑问,他自然是得站在内阁这一边。
    同年,前辈,后辈,科举关系比真正的血缘关系还要紧密,还要亲热。因为这是真正的绕不开的利益网,守望相助,绝不会背叛,失信,或是出卖。
    接到任命,韩雍虽是不满,但也毫无办法可想,只能领命。
    到得五月中,这一天早朝当面由内阁请旨任命,然后御前谢恩领命,皇帝也无甚说得,只叫他好生办事,不能因循守旧,贻误国事。
    陛辞出来,到了长安右门外时,韩雍刚要去京营驻地,却是被李贤叫住。
    “阁老有什么话只管吩咐,”韩雍道:“学生洗耳恭听。”
    “唔唔,吩咐,不敢当。”李贤温言道:“这一次是学生做主,请韩大人不必离京,勾留下来,以备非常,所以,还请不必责怪别人,要怪,就请怪学生好了。”
    “岂敢”
    韩雍没怨气也是假的,但李贤毕竟是科场前辈,而且位列辅,身份地位都差的太远,当下也只能略一拱手,回答道:“学生不敢有怨望之心,请阁老放心。”
    “嗯,能顾全大局最好。”李贤沉吟了一下,又道:“勾清京营兵,原本也无甚说得。但学生要多嘴一句,此时边关尚算安稳,而朝中不安。外稳而内乱,这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韩雍亦是如此看法,不过他深知缄言免祸之道,所以虽是赞同李贤所说,但仍然是缄口不语,只等着李贤自己往下说。
    “是以,学生以为,京城内凡事要安静。”李贤面露疲惫之色,用手指捏了捏自己的眉心,忍不住抱怨道:“兵部和内阁已经被闹的焦头烂额,张佳木只顾自己痛快,现在闹的风声沸起,京营从上到下都极不稳,学生真的不知道,他拿什么来安抚被裁撤的京营官兵?”
    “阁老的意思是?”
    “韩大人为清军御史,也有直言上书的权力,闹的过份了,不妨说话。能周全便周全,也不必逼人太甚。就如说京营兵里占役之事,占役最多的是皇上的陵寝大工,怎么办,能把那三万人调回来?说他们不能再当兵,亦是营建劳作太辛苦了,现在把人一脚踢开,学生以为,太不合适了吧”
    “阁老说的极是,”短短时间,韩雍觉得自己立场坚定了:“学生一定阻止太保做的太过份了,如若不然,学生一定封章直奏,把官司一直打到御前。”
    “是极,是极”李贤大悦,抚须笑道:“老先生如此公忠体国,且有担当,学生果然没有看错人啊。”
    “阁老过奖了。”
    “江西一缺,是耽搁了。但也不妨,过一阵子,此事一了,学生给老先生调补一个好缺……大理寺少卿某人似乎就要丁忧了,老先生似乎不必外出,直接履新此任,不知老先生意下如何呢?”
    如果李贤上来就开这种条件,韩雍当然会觉得自己被看轻了,以他刚愎的性子,不敢说当场翻脸,但最少也会阴阳怪气一番,心里的不舒服当然也就不必提了。
    现在既然说妥了,李贤这种酬功的表现也就很让人觉得舒服了。
    少卿虽然不是正堂,但比外放巡抚,少卿一职就便宜许多,而且是大理寺少卿,权责都很重,却又比外放要相宜的多了。
    一件事办了,等于五年的资历,这个买卖很做的过了。
    当下虽然是大喜,不过韩雍性子刚严稳重,也很冷静,只是拱了拱手,笑道:“一切由阁老安排,学生无可不可,反正为国效力,做什么都无所谓。”
    李贤对他的表现也是极为满意,和张佳木直接对抗的人,性子太软弱了是绝对不成的。没有几分刚骨,绝无可能在张佳木这样的重臣面前挺直了腰杆说话。
    韩雍不仅有胆,而且够强直,一身傲骨,等闲人都不放在眼中。而且曾经领军,比起什么也不懂的袖手文人书生要更有说服力。
    他在心里暗笑:这个人,选的不坏
    





    第三卷 夺门之变 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五百六十六章 入营
     更新时间:2011…7…27 22:55:29 本章字数:4903

    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五百六十六章 入营
    与李贤相揖而别之后,韩雍在五六个侍从仪卫的簇拥下,骑马赶向张佳木所在的一处京营营房驻地。
    京营最盛时,没有五十万也差不离,因为就是负责京城防御,所以营房全部修筑在城中,韩雍所去的,是在东城最为广阔,占地达数百亩的一处大校场。这里,原本是五军营的中军大营,五军营亦是当初三大营里人数最多的一个营,在城中有大小两校场,教练四十八卫卒,后改北京为京师,增至七十二卫,永年八年,将七十二卫步骑军分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称为五军营。
    五军营下,又细分为围子手营、幼官舍人营、殚忠营、效义营等营。
    五军营极盛时,拥众过三十万,实力庞大,每年还有从河南、山东等来的班操军十六万人,就是靠着这强盛无比的军队,大明太宗五次扫平沙漠,虽然没有逮着蒙古人决战,劳民伤财,但无论如何,当年的兵威极盛,使得蒙古人根本就不敢一战,亦是事实。
    今日却是雨打风吹,当年风流已经不复存在了。
    所谓的五军营在名册上还有三十万人,但分为“老家”和团营两个部份。
    老家里留下来的,全是老弱病残,约摸还有十余万人,这些人,给大户勋戚站班守更,或是做些杂役,要不然,就是无所事事,军饷已经不足谋生,所以自己还需做些营生来自谋生路,不然,恐会饿死。
    军心以散,说是还有十余万人,恐怕一旦集合,几万人都不可得了。
    况且,当年皇帝出征讨伐也先,把三大营的精壮全部带走,后来一役全折在土木堡,然后于谦守北京城,又把三大营老家里能拉出来当兵的给搜罗出几万人出来,留下来的,恐怕更是爬也爬不动的废人了。
    今日张佳木前来沙汰的,当然不是这些等于无用的三大营老家里的老弱病残,今日会聚在大校上的足有两万余官兵,不是老弱病残,却都是当初于谦挑出来的团营精壮。
    十年前的精壮,到现在究竟如何,便是韩雍也极为好奇。
    到得大校场门前,先入眼的便是成千上百身着锦袍的锦衣卫。
    韩雍大为皱眉,不过,也是没有办法。锦衣卫在事变中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是更加的强大起来了。
    物资倾斜,加上张佳木这个国朝权臣,重臣在背后撑腰,锦衣卫的重建计划在事变后不到十年就开始了。
    现在的锦衣卫已经正式分为文武两部分。文职部份人数被削减,整个城中文职分为几个部门,而不是象以前那样,只在各千户所里有一些帮办文墨事物的文书帮办。现在的锦衣卫文职有专门的几个局,全部的文职人员都汇集在其中,各地的分卫亦有总部各局派驻的分局帮办,整个文职系统的人数也是确定下来,五六个文职局连京师带地方,一共有八千余人。
    当然,现在除了京师的三千来人之外,京师之外的文职人员还在继续招募之中,毕竟,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架子搭起来的。
    有钱,有权,还需一些时间。
    锦衣卫在各地的场地都选择好了,大量的银子拨出去,选址盖房,建训练的校场、箭道,武库,文职和武职并居一处,还有家属居住的区域。
    每一个锦衣卫分卫,都将以钳制之势,压制相当大的一个区域。
    去掉文职人员,武职人员的数量就更多了。
    缇骑的人数将会提升到三万人,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一透露出来,就叫很多人都喘不过气来。纯粹的骑兵队伍,大明边军在极盛时有过十万人,现在估算,最多也就几万人的骑兵,至于精锐,那可真说不准了。
    万历年间,因军功在百年间唯一封伯爵的李成梁,就是靠着贪污军饷养活了几万人的精锐骑兵,然后用这些骑兵不停的立下战功,辽镇因之而成为当时大明最强大的军镇,为明朝东北和内蒙方向保住了几十年的太平。
    现在的张佳木,在权势和金钱上比李成梁要强过许多,他的缇骑计划,当然更有可能实现。对这一点而言,感受到威胁的尚且不是那些骚扰大明边境的北虏,相反,却是和张佳木一起位列朝纲之中的文官们。
    这真是绝大的讽刺。
    至于缇骑之外的武职锦衣卫,按照计划将扩充到十万人以上。
    光是京师,内卫就要扩充到三万人以上,至于保密局的扩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