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为王-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就是锦衣卫设在城中的秘密基地之一,主理其事者,倒是在锦衣卫里有点客卿味道的朵儿指挥使。
论起官职,他和张佳木一样是指挥使,但张佳木是比都指挥还高等的都督,以都督执掌锦衣卫印,一般的指挥自然就是下属了,不象以前,掌印指挥就是指挥,政出多门,无以号令。
朵儿原本是前任指挥朱骥的亲信好友,也是前兵部尚书少保于谦的心腹,于谦被贬,现在在西湖边上养老,垂钓自娱,已经是桑榆晚景,不问政务。
朱骥则侍亲于西湖边上,一般的草鞋蓑衣,渔父打扮,曾经有朝廷命官奉命去打探,朱骥不过中年,问着他时,垂手侍立,只是点头唯唯而已。
朵儿与朱骥相交莫逆,彼此知心,原本也是不愿再过问任何政务,军国大事,是不愿上心的了。只是张佳木与他的交情也不比等闲,前几个月,特别相请,朵儿无法之下,只得答应了来主持此地,也算是赶鸭子上架了。
这会儿大家都在宅子最北头的场院里,一般北京的建筑都与后世的四合院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大门,垂花门,夹道,南北屋,院子套院子,大致都差不离。
宅子最北的在小四合里,一般就是放杂物的地方,或者会盖一间小屋,平时放在屋里,天暖的时候折腾出来晾晒也方便。
要是讲究一些的,就在后院种点合适的树,四合院种树都有讲究各自不同,前院种槐或枣,或是海棠,前院种什么,后院种什么,各有讲究不同,乱来不得。
中等或是大宅院,后院就开辟成花园,引水为溪堆山为石,广种花草树木,修水榭亭台楼阁,而且大宅门里头不止一个园子,可能修上好些个,就说那些亲王的王府,大花园套小花园,一个接一个,走在里头,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张佳木的府邸,也就是和王府差不离的感觉,有一处梅林,犹为得意,晚间点了羊角风灯几百盏,零零落落挂在梅花枝干上,倚亭而望,闻梅香与酒香混于一处,也算是人生至乐的一种了。
眼前这里,却是什么也没有,十来亩大的地方,空荡荡的,只有几十个箭垛横亘在一头,上头乱糟糟的插满了羽箭。
沿着广场则是一圈很大的不规则的跑马场,有百来人正骑马在马道上飞驰经过,这跑道不规则的设计也就算了,其中还有不少人为设制的障碍,因为马速很快,多半人绕过去或是控马跳过这些障碍,也有少数一些骑士控制不好,在半途中落马,扑通扑通之声,不绝于耳。
不过,落马的人一声不吭,能爬起来的便是起身掸土,继续上马奔驰,若是自己起不来身的,便有几人奔过去,或抬或搬,把那满脸是血的倒霉蛋给搬走。
“很象个样子了。”张佳木看了半天,又看了这些人演练骑马射箭,摔角格斗,越看脸色越好,一边看,一边频频点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很满意的表示。
曹翼这一次也跟着,他这种贴身近侍是无论如何瞒不过的,很多机密,部门的头头未必知道,曹翼却是一定知道,所以在很多人眼中,曹翼也是一个很值得拉拢结交的人了。
好在,此人厚道自律,谨慎小心,所以张佳木用起来还算放心。
这会儿他向着自己的几个副手小声嘀咕道:“这里算怎么回事?来了几回也不得要领,不象内卫和总务那边,是训练什么或是研究什么的,一看就知道。这里除了骚鞑子就是骚鞑子,明明会说汉话也故意只学蒙古话说话,什么意思。”
其实汉人当时虽不及汉唐胸襟开阔,不过细大不捐,对建州女真诸部也好,或是西域诸族,又或是蒙古降人也好,只要来降者,就一律接纳,绝不会无故加以仇视。
就说蒙古人,在朝中为官或是给权贵当家将的也不知道有多少,大伙儿不但不敌视他们,相反,还觉得这些骚鞑子忠诚可靠,用来当家将蛮好。
当然,这会子的蒙古人也确实忠诚,就说皇帝在北狩蒙难时,一直守在他身边护卫忠诚不二的,就是在朝中世代为官的蒙古降人。
到了明末时,几次关键的战役都是蒙古人投降并且打开城门,种种无赖无耻之行径和他们祖宗的英名实在是太不配了,当然,这是后话不提。
眼前曹翼的抱怨显然在点子上,在场的人都露出一副与我心有戚戚焉的表情,有个总旗向来狂放,当下便斜着眼道:“都说骚鞑子忠义,又能打,俺却是不信。瞧他们的样子,信不信,俺一个打十个都成。”
“信,自然信。”有人说便有人凑趣:“除了大人和曹头儿,就属你最能打了。”
“任头儿也比我强,换了别人,我还真不拿眼皮夹他。”
“武头儿呢?”有人笑道:“还有周头儿。”
说的这些,都是卫里一等一能打的好汉,武志文和周毅还是有名的格斗高手,沧州武师,长枪大戟只是为了考进士,小巧擒拿的格斗功夫,才是武术的强项。
一句话噎的吹牛的人说不出话来,不过大家都没有当真,嘻嘻哈哈一通,也就罢了。
外头嘻嘻哈哈的,不当回事,张佳木却目视朵儿,朵儿会意,两人便入室密谈。
这里,曹翼他们不懂。朵儿心里却是清楚的很,张佳木,已经在往草原上布局了
这等事,大明以前当然做过,不然的话,历次北征沙漠,难道都是瞎子般的乱打?草原上的海子湖泊分布,草场,部落的划分,驻地,大约都已经查的差不离,明成祖为燕王时,第一次北征就一路北上打到了捕鱼儿海,一通乱打,把残元势力打的灰头土脸,惨不忍睹,这其中若是没有密探的身影,那才是奇怪。
但经过几十年的时光,当年的努力也已经全部玩了完。或死或归,或是不知所踪,整个北方的情报网早就失灵,况且,没有北征的野心,也就没有人会做这样的事。
而且当年搞情报网有优势,就是不少残元的人从内地北逃,这其中很容易就混进自己的人。现在可不同了,几十年下来,汉人留在草原上的恐怕万中无一,除了商队贸易,或是走私的汉人外,能在塞外生存的,已经全部是蒙古的各部族了。
现在来做这件事,连朵儿也是不得不佩服,张佳木有大胸襟和大抱负,很多人还在盯着朝局不放的时候,这位年轻的锦衣卫都督已经开始布局北方了。
“这批人都不坏,”张佳木一进屋就自顾自的坐下了,想了一想,便向着朵儿吩咐道:“伯颜这一次很得力,挑的人都很不坏,我很欢喜。”
伯颜是曹钦的人,之前在三大营里当把总,张佳木主政后,和曹家有个短暂的蜜月期,伯颜这厮骑射都强,而且在草原上还有些关系残留,对曹家来说没用,对张佳木的布局来说就很重要,所以他用一柄好刀把这厮换了来,原本伯颜还不大乐意,在张佳木手下时间久了,便也惯了,做事自然也是上心卖力,效果不坏。
朵儿闻言只是点头,答道:“他和马亮,其实马亮更稳一些,办事更好,我倒不大懂,你要他来,留着马亮,不知道是什么想法。”
张佳木自然不好说,马亮是自己留在曹家那边的暗桩内应,对着朵儿这样的指挥和好友,有些话也是不便说的。
当下只是乱以他语,又笑着向伯颜道:“马亮上回和我说,曹铎嫌他家的鞑官人手不够,你叫马亮过来,不要惊动人,叫马亮上点心,给他挑十个去”
朵儿还懵懵懂懂的不懂,伯颜眼中波光一闪,几乎要叫起来。这里的鞑子都是骑**强,又每天练个不停,马亮挑去了,曹铎一定欢喜的紧。他和马亮虽然不同阵营,但交情很好,送几个鞑子过去,算得什么?
眼前这些鞑子虽然已经汉化,却又在苦练蒙古部落语,所为何来?
心里虽然佩服之至,伯颜却只深沉一应,连半个多余的字也没有敢说出口来
第三卷 夺门之变 第四卷 锦衣都督 第三百四十四章 草原
更新时间:2011…4…4 20:38:28 本章字数:3450
第四卷锦衣都督第三百四十四章草原
这么一点小事,也值得这位都督来说?朵儿深以为怪,不过,他是个粗线条的人,根本不细问这些事。
事实上,这大宅子里头的事,朵儿多半是挂个名,日常事物由伯颜来管,找的蒙古人也是伯颜带着人管训,防卫内外总务什么的,都有相关的部门来管,朵儿名义上是掌总儿,其实就是一个甩手掌柜,任事不必理的。
其实叫朵儿来,就是借助的他家在蒙古人那边的威望。朵儿家可是三辈子在大明为官了,洪武年间就降了大明,一路从低级武官爬上来,虽然朵儿升到锦衣卫指挥使是因为和曹吉祥走的近,但这桩关系早就撇清,草原上也不知道朵儿家族捧的是没卵子的宦官,大家来,还是奔他家来,奔的是大大咧咧,大碗酒,大块肉的朵儿。
当初张佳木在朵儿家见到那么多蒙古人时,心里就已经有了打算,今日情形,不过是当时脑海中情形落在实处罢了。
“保喇那里,”张佳木斟酌着问道:“有什么新闻没有?”
“倒没听说什么。”朵儿大大咧咧,大巴金刀的坐在张佳木下首,现在能在张佳木面前保有真性情,说笑不拘,而且简直是平等视之的旧友,他也是不多的一个了。张佳木一问,他便答道:“这个狼仔子老实了一冬一春,忍了最难熬的时间都过去了,现在是夏天,草原上青草长的比人膝盖还高,青草绿水蓝天白云,是牲畜长膘的好时候,这个时候也是牧人最忙的时候,放牧,打猎,知道么,黄羊现在肥的很,过几个月就更肥美了,支个铁叉子,用木头烤了,油脂滴下来,香,真香啊”
朵儿虽然已经内附多年,和汉人几乎要没区别了,蒙古话都不大会讲了,但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还留有不少,此时说起蒙古草原上的情形,竟是手舞足蹈,兴奋而不可言。
见他如此,张佳木想待取笑他几句,却见伯颜一伙都是在脸上露出向往的神色,张佳木先是一惊,接着便是一阵感慨。
大约不管人走在哪儿,过了多少代,都会思念自己的根和故乡吧。
而他的故乡,又在哪儿呢?前世后世,庄周梦蝶,谁说的清
想不明白,就不必想了,张佳木向着朵儿含笑道:“将来打仗的时候,如果叫我去,我就请旨把你带上,叫你做我的副将,到时候,我亲自射来黄羊,用最上等的马奶酒,听着马头琴,我们痛乐一场。”
他说的朵儿眼睛发亮,当下这个矮壮的蒙古汉子猛站起身来,抓着张佳木的胳膊,道:“佳木,我们蒙古人说话可是说话算话。”
张佳木笑道:“我们汉人也是一口唾沫一口钉。”
朵儿自知失言,圆脸一红,原本翘的老高的胡须也是微微一抖,他知道张佳木最忌讳这个,说来也怪,当时的汉人都自承汉人奸狡而蒙人质朴不文,但忠诚可靠,不过张佳木向来不大喜欢这个说法,当着外人,他从来不怎么反驳人,对自己人,却也是从来不觉得汉人在信义上不如蒙古人。
汉人有坏人,蒙古人也未必没心眼,张佳木的这种观点赞同者不多,不过,这位从善如流的大人在这种事上却异乎寻常的固执,无伤大雅,各人也就不和他争论了。
说来倒也好笑,这些蒙古降人,对到草原上打自己的同族倒是一点障碍也没有。其实倒也难怪,当时的蒙古大部是分为瓦刺和鞑靼,小部落分的七零八落,又恢复到成吉思汗一统蒙古之前的状态,光是东北内蒙一线的土蛮蒙古就得有好几百个部落,蒙元时封的王爷们现在摇身一变又成了大大小小的汗,各自游猎,各自为战,春夏时养马放牧,秋天就到汉人的地方抢一把,抢到就过个肥年,折了本就苦捱活捱,说白了,就是一群大大小小的强盗集团,算是大明身上长的一个毒瘤,算不上伤筋动骨,但也汲取了大明的养份来壮大自己,放任不管,影响心情和形象,认真去管,却又得伤及自身。
成祖年间,耗天下财力五征蒙古,每次都是数十万人的规模,光是动用的运粮民夫就无可胜数,往往大兵出动前几个月,从北京到宣府大同等地的军州已经在动员百姓运粮储备前方了。
也就是在永乐年间那样的庞大国力能够支撑这样的远征,但杀鸡用牛刀,打苍蝇用导弹,苍蝇蚊子没打着,自己累个半死,内伤了。
太耗财力了
这种大规模的远征,宣德年间又进行了一次,然后就再难以为继了。
打来打去,到也先恢复实力,也算是一个唯一想恢复蒙元风光的蒙古人,可惜他不是黄金家族的后裔,撑死了做了个太师,辛苦一遭,机会是有,不过在于谦的努力下,也先又灰溜溜的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