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苍壁书 >

第23章

苍壁书-第23章

小说: 苍壁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 
  话一出口,才觉出其中的刺耳伤人,见萧少卿瞬间青白的面色,明妤后悔莫及,僵坐妆台前,抹去眼角的泪水,握住他的手柔声道:“对不起,阿姐心中太过难受,不是故意说这些话伤你的。”
  萧少卿涩然一笑:“阿姐,我自然知道你的苦,若是可以,我宁愿护着阿姐一世在东朝。可是如今……我只能让阿姐尽量不受别人的伤害。”
  “不受别人伤害?”明妤蹙眉,“什么意思?”
  萧少卿自怀中取出一卷帛书,递到明妤面前,轻声道:“这是父王临行前给我的,说在必要时,须呈给阿姐一阅。阿姐阅罢,再考虑考虑提前北上的事情吧。”
作者有话要说:  

  ☆、玉笛流音飞怒江

  翌日巳时,潮缓浪轻,数百官船自颖上渡江而出,声势鼎盛。明妤乘坐的舟名翔螭,朝廷为公主北嫁特制而成,翔螭舟位于诸船中央,金粉玉缀,雕镂绮丽,穷极奢华。只是新舟不免漆木味重,又因公主提前行程而燃了诸多香料怯味,舱内香气馥郁浓烈,让极少乘舟的夭绍大感头晕目眩,走出舱外独自上了翔璃舟的顶层阁楼,凭栏而立,在迎面而至的江风下舒缓气息。
  此刻船已行到江面宽阔处,放眼望去,正见满江流帆如云,锦旗映天,万里无垠尽是江浪涛卷。而浩淼水天之外,那些连绵高耸的巍峨青山如今仅成淡淡如烟的黛色,旭日当空,偶尔有飞鸿翩然掠过,缈缈似纱。
  夭绍自幼深处在东朝的青山秀水间,何曾感受过这般乘风破浪的磅礴恢弘,一时感慨连连,倒忘记了先前晕舟的不适。
  江上的风远寒于岸边,冷凝似飞霜飘雪,时间一久,她抚在栏杆上的手指便被冻僵,正要转身回舱阁取裘衣时,身后竟突然一暖。她吃惊低头,却见身上披了件金丝踞纹的黑绫裘氅,回眸看清来人,讶异之余忍不住浅浅扬了唇角,欠身道:“商之君,许久不见。”
  确实是许久不见。这一路虽说同行,她常伴着明妤在车舆里,商之亦不知为何很少露面,两人相见仅有一两次,那也是在不能私下说话的庄严场合,此刻能在这里遇上,对二人而言,倒是难得的意外。
  商之见她双颊已被江风吹得发红,轻声道:“郡主既如此怕冷,怎么不在舱中陪着公主?”
  “阿姐已休息了,不让人打扰,”夭绍微笑,解释道,“其实我也并不是很怕冷,江左枫叶飞红,尚是深秋,只是没有想到江上却寒似隆冬。”
  商之遥望江北,道:“此去过江,到了北朝,中原地带怕早已是初冬了。”他转过身走近栏杆,寒风缓缓牵起他的衣袍,流袂似云,身影极为清绝,只是那一袭黑丝绫衣如此单薄,夭绍在旁望着也不禁替他觉得冷,脱下身上的黑氅,便要披去他的身上。
  “我不冷。”商之止住她的动作。
  “不冷?”夭绍蹙眉,显然是觉得不可思议。
  商之将裘氅罩回她的肩上,淡淡道:“我从小在冰雪之地长大,并不怕冷。”
  冰雪之地?夭绍在他的话语下若有所思。他为她系着斗篷时,衣袖柔柔拂过她的下颚,隐约一缕冷香幽然散发――似曾相识的熟悉――夭绍不由有些怔忡,抬头时望见那双凤眸正近在眼前,如此漂亮,却又如此冰凉,看得她心跳猛地一慌,忙不动声色地退后一步。
  商之手臂垂落,负在身后,依旧静静望着舟外江色。
  夭绍不知为何有些局促,咬着唇一直沉默,岂料她不说话,商之竟也再无开口说话的意思。长久的寂静下,气氛愈见尴尬,夭绍目光胡乱四飘,不经意望见商之系在腰侧的玉笛,顿时被吸引住。那玉笛玉翠碧澄,光泽莹润,尾端系着的湖水色丝绡透着一缕褪色的鹅黄,却不显陈旧,反而格外漂亮。
  “好精致的笛子,”夭绍感慨,“你上次湖边吹曲时就用的此笛?”
  “是。”商之取下玉笛,递至她面前。
  夭绍想起第一次见面时他也是这般将月出琴送到自己的面前,怔了一瞬,又退后一步。商之莫名地看着她,夭绍眨眼,笑道:“不许再送。”
  商之记起了前事,不由也是轻笑:“好,那就不送。”
  夭绍接过玉笛,那笛身映在她雪白的掌中,愈见青翠盎然,宛有水意流动。尾端垂荡的丝绡不断晃悠,夭绍触之,竟是如冰的寒澈。她灵思一闪,指尖细细流连在玉笛中间箔着的金环处,诧异道:“这莫非是传说中战国时的王者乐器,宋玉笛?”
  “郡主眼光不差。”
  得遇千古难逢的乐器夭绍自是心起爱慕,珍重万千地捧着玉笛,询问商之:“我可以吹吗?”
  商之微笑:“当然。”
  夭绍卷袖拂过宋玉笛,将笛孔靠近唇边,轻轻吐气。气出翠玉,流音飞旋如明珠染月,青云携风。夭绍未想这笛声竟如此悦耳动人,一时兴起,执笛面朝大江,再次起调。 
  明润的笛声绚烂而出,音色欢快飞扬,好似在清溪飞柳下,百花悉悉绽放,莺鸟盈盈而唱,笛声回转江面,与金色的阳光、白色的江浪腾飞而舞,白鹭停歇,大雁痴留,横刮江面的北风仿佛也在一时止歇,于静静的等待中期盼那最后一刹那的璀璨华色。
  商之听着入耳的乐曲,目光慢慢冷如冰封。
  夭绍一曲吹罢,甚觉尽兴,扬眉笑道:“我吹得好听么?”
  商之侧过身,没有答话。
  夭绍也不以为意,用衣袖仔细擦净了玉笛,还至商之面前:“你的笛声我听过,我知道自己吹得不及你。”
  商之将玉笛插入腰间玉带,依然一言不发。
  他突然是这样的冷漠,夭绍难免茫然。眼前的男子冷若冰山,不禁让她无比怀念起邺都城外江边遇到的那个毓尚来,那时的他温文尔雅,似美玉一般的气度翩翩,如何像眼前这人,总是这般地冷若冰霜,叫人手足无措。她轻轻叹息一声,脱下裘氅递入他手中,转身道:“我走了。”
  “明日过了江便入轩辕山脉,晚上会营宿山林中。”商之突然开口,声音异常清冷,似比江风还要寒上三分。
  夭绍脚步一滞,道:“我已听说了行程,那又如何?”
  商之道:“晚上敢溜出营帐么?”
  夭绍微笑:“为何不敢?不过要在天亮前回来。”
  .
  她步履轻快地下了阁楼,回到舱中正厅时,萧少卿正和沐奇坐在窗旁悠然对弈,舜华坐在书案后,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卷书简。厅中静悄悄地,唯有棋子落盘的叮当声,夭绍不欲打扰舜华,亦不想去观摩那二人的棋局,一个人坐到角落,静静煮茶。
  “方才可是郡主吹笛?”沐奇在等候萧少卿落子的空隙,心思稍从纵横莫测的棋局上分了一些,对夭绍笑道,“那曲子极好听,似乎是郡主小时候常吹的。”
  “三叔竟记得?”夭绍微笑。
  “我看未必是曲子好,也未必是吹笛的人技艺了得,”萧少卿话语淡凉,笑道,“而是那支宋玉笛音色无双,不喾被古人称为王乐天下。”
  夭绍冷哼,不轻不重笑了声:“不简单,你竟能听出是宋玉笛。”
  萧少卿将指间黑子掷入棋局,慢慢道:“别忘记我和商之君也曾相处过一段日子,自是耳熟能知。”
  沐奇闻言讶异:“原来小王爷与北朝国卿竟是旧识之交?”
  “算是,”萧少卿声色不动,这才斜眸瞥了眼神色紧张的夭绍,轻敲着棋盘转移开沐奇的注意力,“三叔,该你下了。”
  “是。”沐奇捏起白子,对着棋局不住沉吟。
  方才险些说漏嘴,夭绍自然瞪着萧少卿,眸间满是嗔责之意。萧少卿不慌不忙拢了拢衣襟,懒懒靠向舱壁,修长白皙的手指轻轻按在唇上,对夭绍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夭绍蹙眉,恨恨掉开目光,将暖炉中煮沸的茶汤盛出一盏,递给舜华。
  舱中诸味混杂,窗扇大开透气,只是江风灌入,极是寒冷,舜华捧着书卷的双手也未免被冻得发凉,此刻捧着滚烫的茶盏,才觉稍稍有了丝暖意,思量道:“此去渡江到北朝后,怕该换上裘衣了。”
  “是啊,听说中原地带已入了初冬。姑姑,随驾将士们的冬衣怕是在明日抵岸之前便要发下去。”夭绍随口答话,又给萧少卿和沐奇各送去一盏茶汤,回身坐到舜华身边,看了看她方才读的书,不由兴致勃勃:“北朝重臣的名册。姑姑,我可以看看么?”
  舜华笑道:“你对哪位北朝重臣感兴趣?”
  想必方才自己和萧少卿的小动作全然被她看在了眼中,夭绍只当听不出其中揶揄之意,径自取过书简,垂眸细览。
  “丞相裴行,太傅姚融,大司马慕容虔,尚书令苻景略,当先这几人便是北朝如今皇帝的四位辅臣?”
  舜华颔首:“正是。”
  夭绍对着书简思虑:“听说那裴行可是裴太后的亲兄长。”
  “不错,”舜华注视着她微笑,“你觉出什么问题?”
  “姑姑授夭绍学业时,曾讲北朝受先朝因外戚擅权之祸亡国的教训,定下祖制,新皇登基时,若生母尚在人间,为免母壮子幼之虞,皇帝生母必随先帝陪葬。司马皇族这么做本是要防止外戚掌权,如今的裴太后虽非北朝皇帝的亲生母亲,却仍有太后之尊,为何司马宗室还会挑裴行为首辅之臣?如此一来,裴氏一族身为外戚,在北朝不是可只手遮天?”
  舜华赞许点头:“郡主如今也有自己的见解了。”
  夭绍合起书简道:“我其实对闻喜裴氏一族向来好奇,在十五年前未曾叛变时,裴氏便是东朝权重一时的大族,如今身为逃降之臣,在北朝竟是照样的如日中天,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确实如此,”舜华望着窗外茫茫江色,有些出神,“闻喜裴氏能人辈出,犹其是如今北朝的这位丞相裴行,心思之缜密,谋智之深刻,天下鲜有人能及。”
  “却不知是何等的心思和谋智,能让北朝一贯水火不容的帝权和外戚之权如此平衡?姑姑不妨从十五年的事说起,我也想知道,此番北嫁之后,将要面对的北朝朝臣们都是怎样的人物。”明妤幽凉的声音忽然传来,舱中诸人一惊回头,这才瞧见她不知何时已站在屏风之侧。
  “阿姐。”夭绍和萧少卿同时起身。
  沐奇是外臣家仆,不敢冲撞公主玉颜,施了一礼,便悄然退出厅阁。
  明妤洗净了妆容,一袭绛色丝袍将她的脸色衬得愈发疲惫苍白,纤瘦的身躯倚在屏风上,不堪风吹的柔弱。夭绍忙扶着她躺去软榻上,萧少卿关了窗扇,轻声道:“阿姐怎么不再睡会?头还晕么?”
  “好多了。”
  夭绍坐在榻侧,愧疚不已:“阿姐该不会是被我方才的笛声吵到了?”
  “与你无关,”明妤勉强笑了笑,转眸望着舜华,“姑姑,请说罢。”
  “既是公主问起,我自当如实相禀,”舜华话语温和,一丝不乱道,“十五年前东朝诸族之间形势复杂,裴氏那次北逃,说全然是因为叛心倒也是冤枉,这中间自是有不少利害冲突逼迫的。北上之后,裴氏本也不受北朝以乌桓胡族为首的贵族待见,直到当时的裴氏族长裴道熙将女儿裴媛君送入了宫中为妃,得到了北朝皇帝的喜爱,这才有了些转变。十二年前,北朝先帝去逝时,遗旨裴媛君为太后,因此当时首辅大臣并非裴行。当时留旨的辅臣有五位,首辅大臣是丞相慕容华,其次是太傅姚融、大司马独孤玄度、尚书令苻景略,最后才是这位如今的丞相、当时的御史大夫裴行。”
  明妤道:“那后来为何大变如斯?” 
  舜华迟疑了一瞬,轻轻叹息:“这事说来话长,怕是要从十三年前安风津一战说起。”
  此话一落,厅里的三个年轻人俱是神色僵凝。
  舜华道:“现在公主还要听吗?”
  明妤眉宇坚决,微微颔首:“有劳姑姑。”
  “是。十三年前,北朝疆域四面不安,北方有匈奴作乱,南方又与东朝交恶。当时的北朝司徒裴道熙因是自东朝降归北朝的大将,对东朝的军务了如指掌,北朝先帝便派他南下与东朝作战,派大司马独孤玄度北上抗击匈奴。这一战,便从此烽火弥漫,民不聊生……” 念及旧事,舜华亦是感慨万千,身子无力后倒,倚上软垫,双目轻轻阖起。
  “因那年夏季怒江水汛惊人,东朝与北朝战事胶结,长久不分胜负。裴道熙在东朝为大将军时,曾入太子学舍讲解兵法军阵,安风津之战中东朝的元帅郗峤之、副帅萧璋、监军谢攸,此三人俱是裴道熙曾经的授业弟子,师徒相对,其中的煎熬和矛盾可想而知,而两国朝廷唯恐前线有变,一日九发急旨促战。于东朝永贞二年七月初六,怒江水汛稍稍有缓,两军终在安风津兵戈交锋。此战两军势力本相当,因裴道熙忽然失去了北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