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228章

唐史并不如烟-第228章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正不能闲着。整个公元七六〇年,史思明和李光弼成为中原大地上最忙碌的两个人。在史思明、李光弼忙碌的同时,有一个曾经的忙人正在长安城中百无聊赖,他有一身杀敌的本领,只可惜,别人不给他杀敌的舞台。不用问,此人正是郭子仪。从前一年七月被调回长安后,郭子仪就过上了退居二线的生活,朝廷事务基本与他绝缘,偶尔用到他,也是用一下他的名字,而不是他本人。

公元七六〇年正月,党项部落叛乱,蚕食唐朝边境地区,眼看战火即将烧到京畿地区,李亨坐不住了,连忙从邠宁战区分割出一个渭北战区,这两个战区成为迎击党项部落的主要部队。

谁带领这两个战区出征呢?郭子仪!得到消息的郭子仪激动不已,终于等到重新挂帅出征的机会了。不久,郭子仪发现,白激动了。所谓郭子仪挂帅邠宁战区和渭北战区,只是一个广告,用一下“郭子仪”这三个字,跟郭子仪本人没有关系!相当于贴牌,郭子仪,这下你明白了吗?郭子仪的赋闲就这样一直继续,直到有人给李亨提了一个醒:天下还没有平定,不应该把郭子仪放在闲散的位置上。

李亨何尝不知,只是他陷于两难之中,一方面他想重用郭子仪,一方面他又怕郭子仪水涨船高将来成为又一个安禄山,既想用,又害怕,李亨在心中不断上演着“自相矛盾”。

不久,李亨不“矛盾”了,因为他已经被党项部落搅得心烦,于是一狠心,壮着胆子把郭子仪派出了长安,前往邠宁战区镇守,迎击党项部落。事实证明,原装和贴牌就是有本质区别。郭子仪没到邠宁战区镇守之前,党项部落骚扰不断,怎么打都不退;郭子仪到任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仅仅几天,党项部落停止骚扰,收兵而去。看来,党项部落怕的是郭子仪这个人,而不是“郭子仪”这个牌。随着郭子仪复出首秀成功,李亨又动了重用郭子仪的念头,他想让郭子仪带兵直扑史思明的老巢——范阳。李亨此举,可能是延续李泌彭原对策的思路,把叛军的老巢连根拔起,那么叛军就闹腾不了几天。

公元七六〇年九月二十一日,李亨下诏:

郭子仪率各战区军队从朔方出发,直取范阳,取完范阳,再回师平定河北叛乱。在此期间,英武军等禁军以及朔方、渭北、邠宁、泾原等战区蕃族、汉族士兵共七万人全归郭子仪指挥。

如果这个诏书的内容得以实现,李亨有望在有生之年结束安史之乱。只可惜,他是一个软耳朵。李亨诏书下达后,立刻有一个人上蹿下跳起来,这个人就是死太监鱼朝恩。

前面说过,正是鱼朝恩嫉妒郭子仪,把邺郡大战失利的责任全推到郭子仪头上,最终导致郭子仪被收回兵权。现在,郭子仪即将东山再起,鱼朝恩岂能坐视不理。

这时,鱼朝恩与李亨的距离起了关键作用。自古,宦官与皇帝亲密无间,相比之下,大臣与皇帝,那就是山高水长了。一般情况,大臣与宦官斗,最终输的都是大臣。距离产生美,距离同时也是生产力。十几天后,郭子仪意识到,自己又输了,因为李亨的诏书下达之后,再也没有下文了。郭子仪又叹了一口气,或许这就是命。在此期间,李光弼辗转听说了郭子仪的遭遇,作为曾经的同僚,他很是同情,然而,他也无能为力,有那么个死宦官横在前面,纵使你有心杀贼,又能如何?李光弼怎么也不会想到,不久之后,死宦官居然缠上了自己,进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惨败洛阳

死宦官鱼朝恩缠上李光弼是由一则谣言而起。谣言内容如下:据守洛阳的叛军士兵都是燕赵人,他们出征日久,思归之心非常迫切,目前已经上下离心,军心不稳,如果政府军加以猛烈攻击,洛阳城一定能攻破。这则谣言不知何时何地出于何人之口,却晃晃悠悠地在唐军士兵口中传播,又晃晃悠悠地晃进了鱼朝恩的耳朵里。鱼朝恩当时驻守陕州(河南三门峡),身份还是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听到这则谣言,鱼朝恩眼前一亮,这不正是天赐良机吗?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宦官这个群体啊,自古文化水平偏低、智商偏低,像蔡伦、郑和那样有追求的宦官毕竟是凤毛麟角,多数还是像鱼朝恩这样,文化偏低、智商偏低,只是因为善于琢磨皇帝心思,就得到没有理由的恩宠。

智商不高的鱼朝恩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李亨,李亨心里便长了草,他早就想收复洛阳了,做梦都想!鱼朝恩几次游说之后,李亨彻底动心了。李亨动心一是因为洛阳是两京之一,不得不收;另外一个原因,他想早点毕其功于一役,然后让李光弼交出兵权。因为李光弼已经功高震主了。如果成功收复洛阳,打败史思明,进而攻取史思明的老巢范阳,那么李光弼这只苍鹰也就用不上了,可以跟郭子仪一样闲置了。

没有在安史之乱的环境中生活过,便很难体会李亨复杂的心情,一方面他渴望大将们帮自己完成中兴大业,一方面他又怕大将们成为新的安禄山、史思明,他已经见识了安史之乱的巨大杀伤力,因此对大将忌惮就成了他生命中的主题。

现在他不想夜长梦多,只想早一点结束让他整日惴惴不安的战争。李亨下诏,命令李光弼等人作好进攻洛阳的准备。诏书下达不久,李光弼的奏疏到了:“叛军兵锋还很锐利,不可轻易进攻!”李亨烦躁地将李光弼的奏疏扔到一边,他不想听这样的话。难道就没有将军支持朕的决定?李亨自问道。就在李亨惆怅之时,一封奏疏不期而至,这封奏疏是主张进攻洛阳的。奏疏是仆固怀恩写的。按理说,仆固怀恩是李光弼的下属,他应该拥护李光弼的决定,而不是跟李光弼唱反调。仆固怀恩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是郭子仪的老下属,他看不惯李光弼的做派。

前面说过,郭子仪治军宽松,李光弼治军严整,这一正一反,就让仆固怀恩一直看不惯李光弼。仆固怀恩早就习惯了郭子仪的宽松,他根本无法适应李光弼的严整。时间长了,仆固怀恩与李光弼的关系成了满拧,尽管面和,但心是不和的。这次在进攻洛阳的问题上,仆固怀恩就跟鱼朝恩站到了一起,他也主张向洛阳进军。仆固怀恩的加入,让鱼朝恩和李光弼的争执立刻分出了胜负,本来李亨就倾向鱼朝恩,现在又加上仆固怀恩,李亨的东征之心再也拦不住了。同父亲李隆基一样,李亨向李光弼下达了进军洛阳的诏令,他派出传旨的宦官也是络绎不绝,项背相望,手一搭,就能“突突突”开火车!李光弼被悲愤笼罩了,此刻他比谁都能理解当年被迫出征的哥舒翰——当瞎指挥扑面而来时,你除了悲愤,还能干什么呢?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李隆基、李亨父子,在偏执方面真是一脉相承,绝对是亲爷俩,用不着亲子鉴定。百般无奈,李光弼只能硬着头皮出征,他命令郑陈节度使李抱玉镇守河阳,自己则会同鱼朝恩、神策节度使卫伯玉一起进攻洛阳。这次出征,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因为李光弼是在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李光弼的强项是城市攻防战,野战是他的软肋,现在他要拿他的软肋攻击史思明的特长。史思明正在洛阳的邙山下等着他,正想跟他进行一场痛痛快快的野战!由此来看,此前的谣言可能就是史思明散播的,目的就是牵着李光弼的鼻子走。公元七六一年二月二十三日,一个李光弼刻骨铭心的日子。当天,李光弼率军抵达洛阳城外的邙山,一看邙山的地形,李光弼立即决定依据邙山险要列阵。不料,仆固怀恩表示反对,他想在平原列阵。李光弼说:“依据险要列阵,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列阵平原,一旦战事不利就会功亏一篑,史思明深谙军事,不可小视。”李光弼说完,再次下令,依据险要列阵。仆固怀恩再次反对!

如果仅仅按照隶属关系而言,仆固怀恩没有资格跟李光弼叫板,然而,这次不同了,仆固怀恩背后站着的是鱼朝恩,那可是皇家特派员。两人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的争执还在继续,唐军列阵于何地还在左右漂移,这时史思明嗅到了胜机,他要打唐军一个措手不及。史思明率军向尚未来得及列阵的唐军发起了攻击,唐军一下就乱了,这时无论列阵险要还是列阵平原都来不及了,史思明的精锐骑兵已经不给机会了。唐军很快被冲得七零八落,李光弼根本无法指挥,只能且战且退。一仗下来,唐军战死数千人,军械、辎重丢弃殆尽,一场酝酿中的超级大战,就因为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泡了汤。溃败的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引军退守到闻喜(山西闻喜县),鱼朝恩和卫伯玉则退到陕州(河南三门峡),这时,他们终于不争论了。雪上加霜的是,郑陈节度使李抱玉放弃河阳城出走,史思明打了半天没有打下的河阳城就这样到了史思明手中。惨败的消息很快传到长安,李亨傻眼了,自己居然犯了与老爹一样的错误:自毁长城,自乱阵脚。长安再次被战争的阴霾笼罩,李亨无奈,只能往陕州增派军马,希望能挡住史思明西进的铁蹄。

意料之外

惨败洛阳让李亨过上了提心吊胆的日子,他担心有朝一日史思明会打过潼关,挺进长安,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他就得跟父亲李隆基一起再次逃出长安,重新品味四处流浪的滋味。

连李亨自己都没有想到,警报居然自动解除了。史思明死了。同安禄山一样,死于自己的儿子之手。也同安禄山一样,史思明的死与继承权有关。从发迹以来,史思明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然而在卓越军事才能的背后,是他的残忍好杀,属下略有不合他意的地方,他就会痛下杀手,有的甚至会株连到整个家族。

因为这个因素,跟随史思明的人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都担心有一天会莫名其妙死在史思明手中。相比而言,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口碑非常不错,他为人谦虚谨慎,礼贤下士,爱护士卒,将士们更愿意跟他亲近,为他效力。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深受将士爱戴的长子,居然不招史思明待见。根子出在史思明的皇后辛氏身上。辛皇后是史思明最宠爱的女人,她比史朝义的母亲更受宠,因而她的儿子史朝清也水涨船高,成为史思明最喜欢的儿子。

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同是自己的骨肉,父母会厚此薄彼。其实,厚此薄彼在孩子众多的家庭是普遍现象,这样的家庭中一般都会有一个最受宠的孩子,同时也会有一个最不受宠的孩子,同样是父母的骨肉,有些父母确实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

史思明就是这样的父母,他总觉得史朝清比史朝义好,这个想法根深蒂固,一直延续到他“称帝”之后。如果史思明仅仅是一个将军,他不需要过多考虑继承权,而现实的问题是,偏偏他是“皇帝”,继承权马虎不得。“登基”之后,史思明就在想继承权问题,思来想去,他还是想立史朝清为“太子”,他跟这个儿子有感情。史思明顺着这个思路延伸下去,他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如果立史朝清为“太子”,史朝义恐怕不会善罢甘休,古往今来,皇子之间你死我活争夺继承权的例子太多了。安全起见,就得杀了史朝义,免得将来成为史朝清的祸患。尽管史思明是狼王,但他依然下不去手,虎毒不食子,况且他是人。史思明的犹豫一直在持续,渐渐地,消息不胫而走,史朝义知道了史思明的心思。史朝义表面不动声色,但心中充满了芥蒂,忍而不发。洛阳邙山大胜之后,史思明想乘胜攻克潼关,便兵分两路:一路由史朝义率领,从北道突袭陕州城;一路由史思明亲自率领,从南道进军。

公元七六一年三月九日,史朝义率领先锋部队抵达了礓子岭(三门峡市南),本想打一个开门红,没想到却遭到唐军神策节度使卫伯玉的迎头痛击,立足未稳的史朝义很快败下阵来。史朝义连续几次组织反击,都被卫伯玉击败,只好引军撤退。

史朝义出师不利让史思明非常恼火,因为这一下便打乱了他的行军部署。考虑到唐军已经有了准备,史思明只能暂时中止西进计划,引兵退到永宁(河南洛宁县)。

两支部队会师,史思明看到了“不成器”的史朝义,在他看来,史朝义就是胆怯懦弱,没有大将之才,史思明对左右说道:“他啊,终究难成大事!”史思明的心里起了杀机,他想将史朝义及其部将一起军法从事。转念一想,正是用人之际,不如权且寄存他们的项上人头。时间走到三月十三日,史思明又交给史朝义一个任务:建造一座三角城。三角城是靠山而建的战术城堡,史思明准备用来储备军粮,他给史朝义的工期是一天。太阳偏西,史思明来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