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137章

唐史并不如烟-第137章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之后,张易之和张昌宗的名字在这些人的口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五郎、六郎”,俨然与三国时期的“周郎”享受同样的待遇。

随后,张昌宗和张易之的政治待遇还在不断提升,张昌宗不久出任左散骑常侍(从三品,副部级)。

公元699年,武则天又为张易之安排了一个官职……控鹤监。

控鹤监便是管理控鹤府的官员,所谓控鹤府便是宫廷亲卫府,这个宫廷亲卫府主要功能便是取悦武则天,让武则天开心,而在这个亲卫府中,多是张易之、张昌宗这些所宠爱的人,同时也有少量有才能或者文学素养的人。

总之,这是一批极受宠爱的人。





第七十五章 榜样的力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的力量总是无穷。

在张易之和张昌宗的示范下,一些人的心思动了,他们也渴望复制张易之和张昌宗的成功之路。

这些人有的是经他人推荐,有的则是自荐。

经他人推荐的是柳良宾,他的推荐人是他的父亲上舍奉御柳模,推荐理由是:“柳良宾洁白美须眉。”

与此同时也有自荐的,比如左监门卫长史侯祥,自荐理由:“壮伟过于薛怀义。”

其实,在自荐人群中,还有一位名人……诗人宋之问,他也想卖身求荣。

说起来,起步时期的宋之问是上进的,而且也曾经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过武则天的青睐。

武则天巡幸洛阳龙门,令随从官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等到宋之问诗成,武则天称其词愈高,于是又从东方虬手中夺过锦袍赏给了宋之问,这是宋之问宦海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名曰:“夺袍赏宋”。

然而,渐渐地宋之问发现,要想真正赢得武则天的心,仅仅靠诗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些特殊才能,比如像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那样的特殊才能。

宋之问也是不情愿的,但在那个特殊的背景下,张氏兄弟红得发紫,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宋之问。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论条件,宋之问也是不差的,“伟仪貌,雄于辩”。(《新唐书宋之问传》)

那么我这张旧船票能否搭上陛下您的客船呢?

宋之问决定投石问路,为武则天写了一首《明河篇》。

《明河篇》的最后几句是这样写的:

明河可望不可亲,

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

还访成都卖卜人。

如此一来,宋之问便是借用历史典故向武则天表白心迹:陛下,我能登船吗?

没想到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武则天在看了他的诗后说道:“我并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是个有才气有情调的人,可惜他有口臭啊!”(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

或许是伤了自尊,或许是另辟蹊径,搭不上武则天客船的宋之问转而抱住了张易之、张昌宗的粗腿,为了表示忠诚,宋之问甚至抢着为张易之倒夜壶,真是豁得下去啊。





第七十六章 卿本佳人


尽管宋之问在大唐王朝的诗人中算不上最有名的,但是他的宦海浮沉值得一说,尤其是他经历了武则天时代以及后武则天时代,在我们关注历史宏大叙事的同时,不妨腾出一点点时间,关注一下一个诗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

宋之问在唐史中留下名字,不仅因为他的投机,同时也因为他的诗篇,不过他的诗篇也留下了千古迷案,这个迷案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版权的归属问题。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如此风华绝代的诗句背后,可能隐藏着一起惊天的血案,血案的被害人名叫刘希夷,而疑似凶手便是宋之问,值得一提的是宋之问还是刘希夷的亲舅舅,不过宋舅舅倒是比刘外甥还年轻五岁。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全文如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刘希夷的这首诗收录在全唐诗中,而在全唐诗中宋之问的众多诗篇中有一篇叫《有所思》,两相对照,让人大跌眼镜……两首诗中居然只有第二句有所区别,刘希夷诗中为“洛阳女儿”,而宋之问诗中则为“幽闺女儿”,其余部分完全相同。

那么两人到底是谁剽窃谁的呢?至今仍是一桩无头公案,不过绝大多数人将矛头指向了宋之问,多数人认定,是宋之问剽窃了刘希夷的诗篇。

关于这段公案,唐人笔记《刘宾客嘉话录》有如下记载:

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言之凿凿)

按照这个说法,刘希夷这风华绝代的诗篇之后确实藏着这样的一起血案,而凶手正是他的舅舅宋之问。

不过《大唐新语》则记载说:

“诗成未周岁,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有此一说)

总之,这是一起无头公案,矛头所指大诗人宋之问。

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把矛头指向他,把脏水泼向他,究其原因,此人虽声名赫赫,却也劣迹斑斑,用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话说:“人品太次!”

其实,如果把宋之问的一生做一个梳理,你会发现,原本他也是一个勤学苦读之人,他也想靠自己的学识和诗篇为自己赢得一条终南捷径。

宋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刚进入仕途时,他与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是同事,不久成为洛州参军,后来辗转升迁为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在担任左奉宸内供奉期间,他深受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赏识,张氏兄弟的不少文章都是由他代笔。宋之问以为就此找到了一条快速升迁之路,因为他抱住了张易之和张昌宗的粗腿。

然而,好时光总是短暂,短暂到稍纵即逝。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出了点小事,事也不大,也就是被实行兵谏的张柬之把脑袋搬了家。

宋之问的天塌了下来。

作为张易之、张昌宗的党羽,宋之问与弟弟宋之逊被赶出洛阳,贬到泷州做一个小小的参军。泷州在今天广东云浮市下属的罗定市,在唐代,那里是典型的瘴疠之地。

环境如此恶劣,宋之问心里打起了退堂鼓,难道就在这瘴疠之地坐以待毙?难道就这样错过洛阳的花花世界?不,绝不!

不久,宋之问与弟弟宋之逊未经皇帝批准,便从泷州逃回了洛阳,宋之问的一个名篇就是在这次逃亡路上写就:

岭外音书断,终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两只叫做宋之问、宋之逊的流浪狗不敢公开露面,而是躲进了张仲之家里,对于张仲之而言,这一次不是引狗入室,而是彻彻底底地引狼入室。

当时张仲之正在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划彻底铲除武三思,张仲之和王同皎情绪高昂,话语激动,他们以为是在自家私宅便不以为意,却忘记了家里多了两条姓宋的流浪狗。

宋之问在门外听得清清楚楚,里面人的谈话让他心惊肉跳,同时又心潮澎湃,自己一直在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不就是机会吗?

用恩人的血染红你的顶子?没错!

在宋之问的授意下,宋之问的侄子宋昙火速向武三思做了密报,结果毋庸多言,张仲之、王同皎死于非命,家产被没收,而所有的告密者都得到了重用。宋之问、宋之逊这两只流浪狗再也不用流浪了,从今以后,你们就在洛阳为官,加授朝散大夫,从五品,享受副局级待遇。

之后的宋之问继续着自己寻找粗腿的道路,他像一只蝴蝶一样,在武三思、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之间飞来飞去,一个倒下了,再去找下一个,一个势头弱了,立刻再去找势头强的。

武三思死了,他投向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势头弱了,他又投向了安乐公主。

在宋之问留下的诗篇中,有一首诗便是为安乐公主做的,题目是《宴安乐公主宅得空字》。

英藩筑外馆,爱主出王宫。宾至星槎落,仙来月宇空。

玳梁翻贺燕,金埒倚晴虹。箫奏秦台里,书开鲁壁中。

短歌能驻日,艳舞欲娇风。闻有淹留处,山阿满桂丛。

宋之问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首诗,在他的眼前,似乎一片阳光灿烂,或许不久之后,他就能在安乐公主的庇护下更进一步,为大唐王朝发挥更多的光和热。

事实上,在中宗朝,宋之问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中宗选拔文学之士,宋之问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一起成为修文馆学士。后来宋之问主持典举,所引拔的人才多数都是后来知名的人物,由此可见,宋之问选人还是非常有眼光的。

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做基础,再加上有安乐公主这棵大树,中宗李显准备提拔宋之问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为天子近臣,负责起草诏令,如果能够得到这一官职,日后登堂入室进而成为宰相也犹未可知。

金光大道就在眼前,宋之问离成功只差一厘米。

这时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站了出来,对中宗李显说道:“我反对!”

说这话的人是太平公主,她因为宋之问弃她而去而怀恨在心,在这个关键时刻,她投下了反对票。

宋之问完了,他得罪了皇帝尚要礼让三分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宋之问在主持典举时收受贿赂,声名狼藉。

前面便是中书舍人,宋之问却无法迈过眼前的鸿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就在你眼前,你却始终与之差了一厘米。

中书舍人的梦破灭了,宋之问被贬作汴州长史,还没启程,新的任命又下来了……不用去汴州了,直接去越州吧。汴州在今天的开封,越州在今天的绍兴,前者离洛阳很近,后者离洛阳已远。

睿宗即位,宋之问在越州也待不住了,睿宗以宋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钦州在今天广西的钦州,那里有防城港,那里有北部湾。

困顿在钦州的宋之问不会想到,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连钦州也待不住了。

李隆基登基后,除恶务尽,宋之问这个先后依附于张易之、武三思、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的问题人物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

关于宋之问的最后时刻,《新唐书》如是记载:

宋之问得诏后汗流不止,满地乱走,不知道该怎么办。一同被赐死的冉祖雍向使者求情说“之问有妻子,请允许他们告别。”使者许之,而宋之问哆哆嗦嗦词不达意,什么事也没有交代成。冉祖雍怒曰:“我和你都辜负了国家,按罪当死,你还啰嗦什么呢?”宋之问闻言,乃饮食洗沐就死。

其实,抛开人品不谈,单就诗词成就而言,宋之问称得上初唐诗坛上的一颗巨星。

《新唐书》如是评价: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而在宋之问的身后,他的诗风深刻地影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曾经的同事杜审言的孙子……诗圣杜甫。

卿本佳人,奈何为贼?





第七十七章 鸟人


如果把张氏兄弟与之前的薛怀义相比,就会发现,薛怀义跟张氏兄弟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薛怀义只是处于受宠的初级阶段,而张氏兄弟已经到了登堂入室的高级阶段。

公元700年六月,武则天将控鹤府改为奉宸府,同时委任易之为奉宸令(内卫亲卫主管),张氏兄弟的地位再次上升。

从此之后,只要武则天在内殿举行宴会,张氏兄弟与诸多武姓皇族亲王一起陪坐,喝酒赌博,嬉笑怒骂,俨然已是皇族一员。

这时,拍马屁的人蜂拥而至,其中的极品是奉承张昌宗是周灵王王子姬晋的转世。

为何有此说呢?

这还得从姬晋的传说说起。

传说姬晋曾经有一次偶遇道行高超的道士,于是就辞别父王周灵王跟随道士进山修道,数十年后的七月七日,姬晋得道升天,骑着白鹤缓缓从地面升起,直冲太空,远近无数人见证了姬晋升空的奇迹。

无疑,姬晋是仙人,而张昌宗就是这位仙人的转世。

这马屁拍的正合武则天的心意。

随后武则天就给张昌宗置办了一身行头,然后将张昌宗照传说中的姬晋打扮了起来。

此时的张昌宗身穿羽毛编织成的衣裳,吹着箫,在后宫的庭院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