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顺治十四年 >

第84章

重生顺治十四年-第84章

小说: 重生顺治十四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度皱眉道:“你这是往哪儿去?要去见皇上?”
  “不,不是,蒙万岁爷恩准,旭日闲暇时可以出去活动活动,骑马,散步,就是随便走走,外面风景好。”陈旭日不卑不亢回道。
  济度沉下脸,眼睛紧盯着他道:“听说皇上时常召你和大臣一起说话?陈旭日,随便活动活动腿儿不当紧,嘴巴可不能随便活动。”
  “谢王爷指教,旭日记下了。”
  “你最好真的记下了,不是嘴巴上说说应付事儿。”虽然这少年态度毕恭毕敬的让人挑不出错来,常阿岱看着却是怎么看都觉得不得劲儿。
  据他们得到的消息称,皇帝那道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的旨意,十有八九与这人有所干系。大伙常恨皇上亲近汉人,嘿,还真疏忽了这家伙,他可不正经是个汉人么?而且最有机会接触皇帝。不由语带警告道:“后宫不得涉政,这是大清铁律。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进宫前,陈医官都嘱咐过你了?你最好记着,在宫里边,胡乱说话的人,没一个有好下场,不管他是谁!”
  这是威胁么?陈旭日心里生出几分恼怒,面上只不露分毫,垂下眼眸,恭声道:“旭日谢巽王爷指点。旭日年幼无知,若有不当之处,还请王爷时时加以提点。”
  七月的阳光,照在身上,不止是暖和,根本就是热的有些烤人。便着挨着河边,水汽升腾,能带来些许清凉,终是拂不过阳光威力。
  但是,吴克善却在炎炎烈日下,觉得遍体冰凉,“娜仁托娅,你刚刚说、你说……”
  “您没有听错,”静妃沐浴在阳光下,偶尔有微风轻轻卷起她的衣角,她仰起面孔,坦然望向自己的父亲,科尔沁蒙古的卓图礼克亲王,当朝太后的亲兄长,沉稳的,平和的一字一句重复道:“我想离开皇宫,离开京城,回到草原,开始新的生活。”
  确定了自己耳朵没有听错,吴克善下意识的皱拢双眉,手擎在半空中,胡乱挥了挥,“胡闹,你是大清皇帝的妃子,普天下谁不知道这事?嫁出去的女儿,哪有回娘家的道理?这关系到皇家体面!”
  “皇家体面?父亲,在您心里,大清的皇家体面,比女儿还重要,是吗?”
  静妃凄然笑道:“如果皇家的体面,真有那么重要,您送嫁来京时,皇上为什么就能把咱们干晾了八个月,不闻不问?如果皇帝看重这个,新婚之夜,他怎么就忍心抛下女儿,让女儿成了宫里的笑柄?我嫁到爱新觉罗家七年了,大清皇帝的妃子,一个曾经做过大清皇后的女人,七年了,到现在还是女儿身,这就是皇家的体面?如果皇太后,我的好姑母看重这个,满朝文武反对皇帝废后,怎么就偏偏是她同意了皇帝的荒唐做法?皇家体面?堂堂的皇帝和皇太后都不把这个当回事,父亲,您真的忍心因为这个东西,置女儿的一生于不顾吗?”
  吴克善颓然放下手,心里一酸,喃喃道:“娜仁托娅——”
  “我是尊贵的科尔沁蒙古亲王最宠爱的女儿,即使那座让人喘不过气的皇宫里的人都不把我当回事,在遥远的家乡,还有视我如珠如宝的家人,有最疼最爱我的父亲。七年了,我一直这么想,寂寞的时候,伤心的时候,绝望的时候,靠着这个,我才活了下来。”
  静妃倔强的扬起下巴:“满蒙联姻,是孝惠皇后的责任,女儿在皇宫里,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您难道想看女儿困死在那个地方吗……”


第三卷 咫尺天涯 第二十章 邂逅(一)
  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相传这一天,鬼门大开,阴人回乡。
  旧俗例,在这一天要“放鬼魂”,给往生的亲人上坟烧香。
  陈浩的嫡亲兄长亡于十多年前,彼时兵慌马乱,竟自尸骨无寻。陈父伤心之下,携幼子一路南下,最后隐于福建乡下。直到今天,陈浩多次去信,希望接老父亲来京里生活,都被老人给拒绝了。
  陈浩和袁珍珠夫妻俩回京后,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到庙里上香,诚心为故世的亲人祈祷,求菩萨保佑,保佑往生人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保佑在生人家宅平安,事事顺心。
  月初回家那会儿,袁珍珠特别细细叮嘱过,要儿子排出时间,和家人一起去上香。一方面告慰亲人,一方面,也希望佛祖庇佑,儿子终日在那样一个复杂环境生存,纵是深身长眼睛,也保不齐什么时候有个不周到的地方,而惹来无妄之灾。所以要一起去庙里烧香拜佛,再求一个平安符。
  如此,陈旭日便特意延后两天,把休沐日排在了十五日这天。
  一早起来,穿戴齐整,太阳还没升起就出门上路,南苑方面安排了两个军士一路护送。
  骑马不比坐马车,速度快,上午八点不到,就到了陈家在郊外的庄子。
  庄子虽然处于整修阶段,倒是有几间前面屋主留下的旧屋未及拆除,拾掇后也还整齐利索,换上新被新褥,些许几个人尽还往得下。
  袁珍珠提前一天,由城里来到庄子上住了一晚,并提前把一应物事准备妥当。
  下了马。谢过护送地军士。陈旭日忍着腿部地不适去给母亲请安。学骑马一个多月了。却还是第一回这么长时间、连续不停地赶这么远地路。
  “我爹呢?”到屋里落座。连喝了两杯清茶补充水分。接过桐月递过来地打湿地毛巾连手带脸擦试干净。陈旭日捏着有些酸疼地腰。往屋里左右看看。没瞅见陈浩。问袁珍珠道。
  “你爹差事忙。今儿来不了了。”袁珍珠吩咐桐月侍候早餐。一边又给他续了杯茶水。“慢点喝。别急。你且忍忍。厨房里熬了粥。特意为你做了水晶虾饺。别灌个水饱。回头吃不下饭。”
  一边解释道:“昨儿上午赶上一位老福晋突然病重。说是哪个宗亲。和皇家沾些渊源。禀了宫里。宫里边给太医院下了懿旨。指令几位太医过府诊治。你爹也在其中。直到我们下午动身过来那会儿。你爹也没腾出工夫。使了人回来传话。看情况晚上也得留在那家府上过夜。今儿能过来就过来。过不来就咱们自己去。”
  不一会儿桐月把早餐一样样在桌上摆好。特别指着色泽半透明地漂亮虾饺道:“大少爷尝尝这个。可新鲜了。昨儿下晌庄子上地管事听说太太要来。专门使人往河里捉地。个顶个地活蹦乱跳。颜色鲜亮。城里边难得看到这样新鲜地河鲜。太太吃着好。留了一些用水养着。早起亲自下厨给大少爷做地……”
  陈旭日心里暖暖地。忙忙用筷子挟了一只。放到袁珍珠跟前地碟子上。笑道:“还是娘心疼儿子。”
  他突然间做了陌生的古人的儿子,感情上一时转不过弯,很难生出那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又恐不知不觉露出马脚,引得家人生疑,平时便尽量回避一些与父母亲近地机会。
  兼且袁珍珠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慈母,严格来说,陈家基本上处于一种“慈父严母”的氛围。加上他身为长子,因此袁珍珠对他要求颇为严格,母子间相处,好听点叫相敬如宾,其实透着几分生疏。
  这种情况下,真要说他对袁珍珠和陈浩有多深刻的感情,还真不见得,在陈旭日来说,他承了陈家的情,所以会尽量以人子的立场予以回报,但从头至尾,他就没打算像时下地人那般尽“孝道”。不论是自作主张进宫救四皇子,还是违抗袁珍珠给他打算的婚事,以及钱财上地截留,潘济等人从采买到安排,等等,细数半年来所作所为,无一称得上好儿子的标准。
  但是,不论袁珍珠对他要求有多严格,他又对袁珍珠有何违逆之处,他们是母子,这是社会和血缘赋予他们之间地关系,这种关系,一辈子都不会改变。陈旭日也在慢慢适应,慢慢调整对陈浩和袁珍珠的感情。
  所谓家人,就是彼此间常牵常挂,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打眼地点滴小事上的互相关心。愈是平凡的,愈能见到真心,也越能打动人。
  “娘,您不用特地为儿子忙这些,这大热的天,在厨房里忙活这些,得有多辛苦啊。现在家里家外要您操心的地方多了,您得当心身体。”陈旭日诚心诚意道。
  “不碍的,这会儿日子舒服多了,里里外外都有人帮忙,我也没做什么。倒是你,要说辛苦,咱家你是头一个。有什么想吃的想喝的,只管跟我说,我记得,去年这时候,你还整天价嫌热,不肯好好吃饭,成天喊着要吃这个吃那个,磨着我给你做。”袁珍珠想想从前的儿子,跟现在的比一比,既觉得欣慰,也有种莫名的失落感,“只隔了一年,你可真是长大了,懂事多了。”
  陈旭日放在桌下的左手捏紧衣角,在心里无声的叹口气,张了张嘴,不知该说什么。
  他有一点点心虚,听人说,母亲的直觉最是敏锐。他真的不知道,袁珍珠有没有察觉到自个儿与从前的“陈旭日”区别有多明显,他自己是相信母爱的,母亲的爱有时候是可以分辨一些最细微的东西的。或许,对一位母亲来说,别人的儿子再懂事再能干,也不如自个儿的儿子来的贴心可靠。
  心里百转千折,只好又挟了一个水晶虾饺给她,笑着道:“儿子现在是哥哥啦,当然要学着懂事,不然母亲要操心小钰,再来操心儿子,那就是儿子的不孝了。”
  袁珍珠把装虾饺的盘子往他跟前挪挪,“别光顾着我,自个儿多吃点,庄子还在建,难得过来一次,错过这回,再吃到这样新鲜好吃的虾饺不知得什么时候了。”
  旁边桐月笑嘻嘻道:“昨儿太太不是瞧过咱们新挖的池塘了?那么大那么深,还没有最后完成呢,将来弄好了,咱自己养鱼养虾,到那会儿庄子修整好了,什么时候想吃不成?只往这边小住几天,想吃就现捞,现在太太且忍耐些罢。”
  又扯扯陈旭日的袖子,转头与他道:“厨房里还有,太太说中午要留在庙里吃素,晚上也不得沾荤腥。不知你吃不吃得惯,趁这会儿得便,多吃几个饺子垫垫。”
  往年袁珍珠往庙里上香,并不拘一个地方,多半是在城里就近拜拜,倘使陈浩得便,夫妻俩也会抽空出城,往近郊的庙宇去。
  今年与往年又有所不同,家里边发生了大变化,起因是儿子得天神的“青睐”。袁珍珠对佛祖的保佑格外感恩,就寻思着正经找一处香火鼎盛的有名气的庙宇,舍些香油钱,给儿子求一个护身符。
  闻说西山倒是有这么一处,寺里有大名气的师傅做住持,香火自然是不缺的,环境也好,然而并不嘈杂,来上香的,多半是京里大户人家的女眷。
  听说那里求来的护身符格外灵验,袁珍珠提前使人问过,庙里的住持回复说,非常欢迎陈夫人前往上香。
  上午十一时多点,陈旭日陪同母亲到了这处寺庙。
  在前面大殿里磕头上香,烧过纸钱,诚心祈祷后,便有一位师傅引进后院。
  后院环境更为清幽,虽与前殿近在咫尺,却真正透出一种佛门清静地的味道。空气中弥漫着佛香和烛纸特有的安定人心的隐隐香气,一阵阵似有似无的佛门梵唱萦绕耳边。
  师傅介绍说,当今皇上笃信佛教,宫里太后也是信佛的,这两年寺里香火格外的旺盛。京里许多官家的女眷,都是寺里的常客,每每上香后,都要留下来吃一顿素斋。所以寺里的禅屋静室很是紧张,逢初一十五这样的日子,一般人等是不允许到后院里来的。
  时已近午,一些女眷陆陆续续进驻后院。
  巽亲王福晋钮祜禄氏上完香,扶着丫头的手,在林里散步消遣。出了后殿的角门,外边是一片用心种植的林子,周围偌大的一块地,都是寺里的田产。
  这些天常阿岱心情很坏,府晨侍候的下人动辙得咎,就连他跟前最得意的春晓都给斥责哭了两回。各家福晋走动的愈发频频,她这边也是频频有人上门拜访,谈来谈去,不外乎皇上铁了心要废除圈地,往后府里少了进项,孩子却是越长越大,又不断有新生命出生,使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云云。
  钮祜禄氏也是烦不用烦,早有心寻个由子出六透气。
  紫蔻帮着送餐的小师傅一样样摆好碗筷,过来禀报道:“素斋已经备好,请福晋用膳。”
  这时候,一抬轻省的小轿刚到庙六,轿帘掀开,下来一位捧琴的素衣少女……


第三卷 咫尺天涯 第二十一章 邂逅(二)
  正午时分,恰是一天中最热时候。
  位于山腰处的寺庙,地势高,有风徐来,林子深,遮阴蔽日,却不使人热的生燥。
  因庙里常有官家女眷往来,寺庙地处清静地,往来路途不算近,车马劳顿,来人多有在庙里留宿一夜,至不济,也会叨扰住持师傅一顿素斋吃。
  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寺里用来待客的素斋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