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民国大文豪 >

第43章

民国大文豪-第43章

小说: 民国大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各家书局开始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来印书。
  由于不少古典名著都需要用标点符号来断句和分段,需要较为专业的文学学识,很多学者参与到校订的工作中来,其中就包括胡拾和陈独绣。
  在这些新标点本小说中,以《红楼梦》的出版最费周折,这是因为该书篇幅大,成本高,且版本较多,情况复杂。
  在校订完成之后,书局请胡拾给新版本的《红楼梦》写序文。
  胡拾为了写好这个序文,才开始认真研究《红楼梦》,翻阅了各种文献资料,反复推敲,用考据的方法弄清楚了曹雪芹的来历和曹家家世的来龙去脉。
  从而认定了曹雪芹才是《红楼梦》的作者。
  有意思的是,在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赔是旧红学的领军人物,索引派的代表,并在1917年9月出版了《石头记索引》一书。
  胡拾的《红楼梦考证》绝对是对旧红学的打脸之作。
  这个考证一出,把旧红学索引派全部打翻,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不过蔡元赔并没有恼火,反而积极帮助胡拾寻找文献资料,来证明胡拾的考证有理有据。
  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学者,这才是大家风范。


第八十六章 如流星一般消失的作家

  事实上,蔡元赔一直没有放弃索引派。
  索隐派是红学中的猜谜派、秘史派。
  以索隐、秘史本位否定文学、历史本位,透过字面,运用谐音、拆字、藏头、谜语、谶纬等文字游戏,用历史上或传闻中的人和事去附会《红楼梦》。
  从而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编造各种秘史。
  鲁讯的评语是: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
  比如,蔡元赔在《石头记索隐》中就认为贾宝玉,即传国玉玺之义也,乃影射康熙时的废太子胤礽。
  在这个年代,这类宫闱秘史的说法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把《红楼梦》和清朝皇室联系起来,最终得出了《红楼梦》是一本政治小说的结论。
  “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
  此时,辛亥革命爆发时提出“反对满清”的激情还未退去,人们大多怀有“民族主义”的情怀,因此《石头记索隐》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
  一时间,蔡元赔成为索引派的集大成者。
  1921年,胡拾发表了《红楼梦考证》,矛头直指他的上司蔡元赔。
  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蔡元赔的索隐是牵强附会的“大笨伯猜笨谜”方法,认为校长和他的“亲友团”走错了路。
  由此开始了红学史上的蔡胡之争。
  在这段时间里,胡拾为了树立考据派的地位,曾四处寻找录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部书,就在他心灰意冷近乎绝望之时,蔡元赔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
  从此,胡拾建立了《红楼梦》的考据派。
  此外,还有评论派和创作派。
  鲁讯就属于评论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有对《红楼梦》的杂论。
  他认为红学贯串了两条红线:一是方法上坚持文学欣赏,否定考证、索隐、探佚;二是内容上坚持“人情说”,否定“自传说”、“秘史说”。
  这是让红学回到《红楼梦》本身,回到文学欣赏上来。
  创作派是指在《红楼梦》的基础上再次创作,其实就相当于《红楼梦》的同人小说。
  当然,这里不得不提到王国唯,他在1904年出版了《红楼梦评论》一书,用西方的哲学思想来解析《红楼梦》,从而探讨小说的美学和伦理学的价值。
  这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
  他研究的角度较为特殊,算是自成一派。
  林子轩把有关《红楼梦》的研究大致梳理了一下,发现刘新武的《揭秘红楼梦》不大适合在这个时代讲,它其实属于红学中的探佚派。
  刘新武毕竟只是个作家,而不是红学研究家,他讲的很多东西都是文学家的臆测和想象,没有实质的证据。
  红学研究太过广博了,各派都坚持自己的主张,很难说服其他人。
  就算在后世,还有学者认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另一个姓曹的人,曹雪芹只是个虚幻的人物,而高鹗也没有续写《红楼梦》,《红楼梦》是完整的。
  所以说,在文学研究上,各持己见是很常见的现象。
  林子轩没打算写一本让各方都信服的红学专著,除非他能穿越到曹雪芹的时代,亲眼看着曹雪芹写书,然后记录下证据来。
  即便如此,也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
  他打算沿着考据派的道路走下去,以后世周汝倡出版的《红楼梦新证》为基础,加上一些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汇成自己的讲课内容。
  周汝倡算是红学研究的大家了,是考据派的集大成者。
  林子轩只要在大方向上不出错,有了脑海里的记忆,在大学里讲讲《红楼梦》还是没问题的,反正就是应付一下差事。
  因为比较忙,他准备每周到复旦大学讲一节课,算是学生的选修课。
  在他搜集资料备课的时候,《寻秦记》的连载结束了。
  作为穿越小说的鼻祖,《寻秦记》刚开始倒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后来就沦为了消遣小说,这和它的内容有关系。
  说到底,它就是一本爽文。
  除了穿越这个噱头外,并没有太大的文学价值,无法得到文坛主流势力的认可,就连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大有不如。
  毕竟,在上海,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是主流。
  当《寻秦记》的新鲜感过去,就只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读者了,这批读者正是《通俗小说周报》的订阅用户。
  《寻秦记》的结尾处,项少龙和秦始皇反目成仇,只好远走北方草原。
  在这里埋下了一个伏笔,那就是项少龙的孩子改名字叫做“项羽”。
  虽然小说结束了,但读者看到这个结局,认为应该会有续集,讲述项羽推翻秦朝的故事,这种设定想想还是很吸引人的。
  然而,《通俗小说周报》上刊登了作者黄毅的声明。
  作者因为生活上的原因,就此封笔,不再写小说了。
  这份声明引起了读者的议论,纷纷写信给报社,要求一个说法。
  能有什么说法,就是林子轩不想再用这个笔名写下去了,你说《大唐双龙传》,拜托,那有好几百万字,他要写到什么时候。
  而且,《大唐双龙传》写到最后明显是把握不住了,不得不匆匆结尾。
  林子轩想写的是开创性的题材,《大唐双龙传》除了字数多,不具备开宗立派的特征。
  他不打算写这类小说了,所以就让黄毅这个笔名彻底消失吧。
  于是,黄毅这位只写过一部小说就不见踪影的作家成为一个谜团,让读者们惋惜不已。
  平禁亚觉得很是可惜,这个笔名有固定的读者群,完全可以找人代写类似的小说赚钱,这样放弃太过浪费资源了。
  不过他了解林子轩的性格,知道这位大老板是不差钱的主,只能尽快出版《寻秦记》,赚取最后的利润。
  平禁亚并没有说对,林子轩不是不差钱,而是需要很多钱。
  无论是拍电影,建设摄影棚,还是收购戏院都是要花钱的,想要在和冯敬尧的合作中占据主动,就要投入大笔的资金。


第八十七章 一个在中国的美国女人

  这一年多来,林子轩挣了不少钱。
  在上海,他写小说拿名家的稿酬,出唱片同样收入不菲,明月歌舞团在全国巡回演出,大赚特赚,拍电影更是获利丰厚。
  即便万象书局也没有亏本,主要是前期打开全国各地的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
  就在前两天,美国的彼得逊律师发电报给他,派拉蒙电影公司以五万美元的价格买走了《乱世佳人》的电影改编权。
  这样看起来,他穿越过来后算是人生的赢家了。
  但算算花费吧。
  光是一台有声电影机就需要16000美元,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代购的德国有声电影机更贵,是18000美元,林子轩极为怀疑百代公司从中牟利。
  还有两台摄像机,这是拍摄默片用的,共5000美元,加上其他辅助摄像器材,超过10000美元,在拍摄的时候需要胶片,又是一大笔钱。
  林子轩知道即便有声电影兴起了,默片还要存在一段时间,所以他没打算放弃默片市场。
  这还不算完,他建立了明星演戏学校,招收了不少贫苦人家的年轻男女。
  一家正规的电影公司不能没有自己的摄影棚和制片厂,这才是电影公司投入的大头,至少需要10000银元。
  这都是林子轩自己能够负担起的资金。
  至于经营戏院和组建戏院联盟,他就无能为力了,必须动用银行的资金。
  林氏商业银行刚刚成立一年的时间,主要股金来自林家和冯敬尧,以及和林家交好的商业世家,包括苏州和无锡的大商家。
  这只是一家小型的私营商业银行,在上海这种银行有数十家之多,和宁波帮的中国通商银行没办法相比。
  林子轩想要动用银行的大笔资金投入到戏院建设中来,需要经过股东的许可。
  他相信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只是投入多少资金会有争议,最起码不能影响到银行的正常运转,如果有股东急需提取资金,银行不能说没有钱。
  还有个办法可以快速的聚拢资金,那就是对外招募股份。
  无论是明月歌舞团还是明星电影公司,都是盈利的企业,只要他愿意放出去一部分股份,肯定有资本争着要进来。
  这和后世公司上市是一个道理,不过在这个年代大多以私募为主。
  如此拉到的资金都是相熟的商人或者一个圈子里的朋友,这些人出钱是为了投资,而不是为了再次出售,这样就能保持公司股权的稳定性。
  林子轩对此有些犹豫。
  说实话,他不喜欢有人指手画脚,不过他来自后世,知道公司想要做大做强,融资是公司发展的必经之路。
  只有规模扩大了,才能占有领先地位。
  他打算先走银行,如果还需要资金,那就在苏州的商圈里选择一些志同道合的商人。
  所以说,林子轩很需要资金。
  他目前写着《笑傲江湖》,以及马上要写的《天龙八部》,闲暇时写写小品文,这已经不是他挣钱的主要方式了。
  他把从美国带回来的书籍交给平禁亚,万象书局以后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译出版这些书籍,这种方式虽然来钱不快,但胜在细水长流。
  其中以英语词典最为麻烦。
  其他书籍翻译的时候只要大概意思准确,不影响阅读就可以了,但英语词典可是要给学生用的,不能有丝毫马虎。
  林子轩虽然想要赚钱,但这点职业道德还是有的。
  在中国,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在1815年问世,作者是个叫做马礼逊的英国传教士,《华英词典》主要是为了帮助西方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也为了传教。
  第一本中国人编纂的汉英字典是1908年由乔宜斋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汉英新字典》。
  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汉英辞典》,采取按汉字笔画多少编排的原则,打破了西方人编汉英词典时惯常采用的西文切音排序传统。
  林子轩还想按照后世的英文教材编撰一本适合中国学生的英文读物。
  一方面如果真的能在全国的学校里推广开来,就能赚到不少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生的英语教学着想。
  在民国时期,学校很看重英语教育。
  当然,林子轩脑海里有不少后世的英语词典,什么《星火英语四级词典》,英语四级考试题目,应试法宝等等。
  之所以他脑海里没有英语六级的相关内容,是因为他对过英语六级压根没抱有希望。
  只是这些所谓的词典都是为了考试而编写的,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背景,这个年代似乎不提倡应试教育。
  为了不误人子弟,林子轩还是放弃了自己亲自动手的打算。
  林子轩有不少翻译家朋友,包括周瘦绢、周作仁等,不过这些人都比较忙,没有时间定下心来编撰英汉词典。
  几经周转,在交游广阔的胡拾介绍下,林子轩和一个美国女人搭上了关系。
  这个女人叫做赛珍珠,此时正在南京金陵大学外语系教书。
  赛珍珠于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弗吉尼亚州西部,4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她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镇江度过。
  她首先学会了汉语和习惯了中国风俗,然后她母亲才教她英语。
  1900年因中国北方发生义和团运动,赛珍珠首次回到美国故乡。
  1902年重返中国镇江,1917年5月13日,她与美国青年农学家约翰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