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的意思是对华工搞一个职业技能培训,让这些华工以后在工厂充当廉价的劳动力。
中国国内的蔡元赔等人认为可以用勤工俭学的方式来使华工掌握法国先进的技术,这对回国发展大有好处。
中法双方一拍即和,1916年,成立华法教育会,专门负责此事。
选择法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法国的生活费用低廉。
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上对学生有“一等西洋,二等东洋,三等本土”的说法。
官费留学,份额极少,机会又非常有限。
于是,如何争取少花钱还能出国留学就成了问题的焦点,到英美等国留学,一年的费用要二千元左右,在法国,只需要七百元。
而在法国的外省,每年每人学食宿费不过二三百元。
这给了普通人家出身的青年一个到国外学习的希望。
这些中国青年说是留学生,其实相当于出国务工人员,只是法国政府会提供教育的机会。
但就算是这样,前往法国的留学生也分为官费和自费两种。
官费生费用全免。自费生由工商界捐款资助每人100元,自筹200元。共300元。
他们在邮轮上住在四等舱,每顿饭每人给一块面包、一瓢汤。有时给一点剩菜。
1920年10月20日的《小马赛人报》这样报道。
“100多名中国人,他们年龄在15到25岁之间,身穿西式服装,头戴宽边帽、足蹬尖皮鞋,显得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静静地站在‘安德烈?勒蓬’号的甲板上。”
留法学生刚开始会进入中学学习法语,随后就是四处到工厂打工,找机会进入大学学习。
求学的条件非常艰苦,境遇十分悲惨。他们有的住进了巴黎的贫民窟或者就露宿街头。
“我们什么工作都做,架子放下了,面子撕破了,轻活、重活、临时杂工,碰上就干,为的就是挣一点吃的。”
这是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法国的真实遭遇。
林子轩在国内看到过这类报道,这才说出那句慰问的话来。
他来到巴黎普安特大街39号的华侨协社。
华侨协社是旅法华人的公共机关,成立于1919年8月31日,其性质就如中国的会馆和商会。各种机关都汇集在这里。
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初到法国时,多集中在这里等待着工作或者上学的机会,和国内的通信也在这里转交。
在华侨协社,林子轩看到的情况更为糟糕。
华侨协社是一栋别墅式建筑。但却挤满了没工作也无法上学的留学生。
他们住在地窖里,地窖住不下,就在花园草地上搭帆布篷居住。
华侨协社的大院中搭起了一个长四丈宽五尺的布棚。里面挤进了40多人,有些人甚至有病在身。得不到医治。
林子轩当即决定拿出在英国卖出电影拷贝的两千英镑给这些人改善生活。
相当于国内的一万五千银元了,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资金。虽然不能彻底改善他们的生活,也能暂时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
这个举动获得了在法留学生的热烈欢迎。
林子轩只是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他也无力改变这些人在法国的境遇。
和以往他看到的留学生不同,那些人要么是官费留学,要么家境殷实,根本不用担心钱的问题,他在美国留学两年花了上万银元。
这批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大多是普通家庭出身,没有大学接收,也得不到家里的救济,只能依靠自己打工生活。
但正因为有了这段艰苦的法兰西岁月,造就了一批坚定的革命者。
法国一向有革命的传统,包括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
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各种社会思潮泛滥,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前来巴黎求学的中国学生。
他们在法国的工厂打工,忍受着资产阶级的剥削,极为痛恨资产阶级制度,于是就容易接受革命理念和马克思主义。
这或许是法国政府和蔡元赔等人没想到的事情,他们无意间造就了一批革命斗士。
在华侨协社院子里的草坪上,林子轩看到人群中不少似曾相识的面孔,这些人回国之后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想想都让人感慨万千。
“林先生,说些什么吧。”那位四川口音的青年提议道。
这时候,林子轩已经猜到这位青年的身份。
此人是留法学生中一个团体的骨干成员,在五卅惨案后,他在巴黎组织和参与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游行声援活动。
在后世,更是改变了整个中国的人物。
林子轩想了想,就把在美国提出的“中国梦”和在英国对五卅惨案的演讲结合起来。
他认为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中国民众发出了沉默已久的怒吼,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达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将开始。
这一切都要从我们这一代人做起。
他希望在法的留学生能够回到中国,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之中。
最后,不知道谁先唱起了那首《我的中国心》,这首爱国歌曲在留学生中广为流传。
这批留法学生差不多是1920年前后来到法国,五年时间过去了,他们在法国经受了诸多苦难,更为想念祖国和家人。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当林子轩在法国的时候,国内的思想界展开了一场有关“联俄仇俄”的大讨论。
这件事的发起人正是回到中国的徐至摩,他那篇讲述苏联境况的《欧游漫录》成为了这次大讨论的引子。
1925年10月,徐至摩接任了《晨报》副刊的主编工作。
一场关于“联俄仇俄”的大讨论就在徐至摩与刘勉济的发起和组织下展开了。
由于这场讨论所探讨的是中国将来的国运问题,所以引来大量思想和文化界名人先后加入其中,表达自己对苏俄问题的认识。(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二章 戏梦巴黎
中国应不应该和苏联联合这个话题自从苏联建国以来就存在,这是因为中国人在苏联那里看到了另一条可行的道路。
特别是孙仲山宣布和苏联联合后,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过。
3月份,孙仲山去世,这种争论愈发的激烈,林子轩曾写文章让双方冷静。
到了10月份,联俄仇俄的话题来了一次大爆发,把中国整个文学界和思想界卷入其中。
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参与者分为联俄派,仇俄派和务实派。
第一个争论的焦点是苏联是不是帝国主义?
中国的知识界反对帝国主义,因为以西方列强和日本为主的帝国主义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利益,干涉中国内政。
中国想要强大和发展就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孙仲山一向主张反对帝国主义,那么苏联是帝国主义还是国际主义?
1925年10月6日,晨报《社会周刊》刊登北大教授陈启休的文章《帝国主义有白色和赤色之别吗》,从财政资本的角度来说明苏联不是帝国主义。
由此拉开了这场大讨论的序幕。
联俄派认为苏联反对帝国主义,中国也反对帝国主义,两国联合顺理成章。
梁启朝反对联俄,不认同走俄国人的路。
他在《晨报》上发文称:“苏俄啊!你要辨明你是不是帝国主义吗?你哪一天把在中国的活动停息,我们就哪一天立刻相信你!”
地质学家丁闻江也撰文道:“主张联俄的人说苏俄与其它帝国不同,对于我们是完全没有私意的。但是苏俄在北海外蒙的举动。我是知道得清楚的,我最近得到苏俄运到库仓的军火秘密单子。”
梁启朝和丁闻江所说的是苏联在外蒙的活动。
苏联出兵支持外**立。致使外蒙这块领土实际上从中国分离出去。
除此之外,还有中东铁路的归属权之争。
苏联试图与东北的张座霖达成某种协议。以便能重新控制与苏俄接壤的满州境内的这条十分重要的铁路。
务实派认为苏俄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行经济侵略,这就比英日帝国主义危害小些。
第二个争论的焦点是外交上是否应该联俄。
联俄派从国际形势和经济关系等方面论证和苏联建交的好处。
仇俄派则认为苏俄“避帝国主义之名,而行侵略主义之实,何等可畏!”
务实派主张对苏俄可与之建交,“但我们要留心,我们不能依赖”。
第三个争论的焦点是中国在内政上能不能效仿苏联,摆脱帝国主义控制。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对外应该效仿苏联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在是否学习苏联的经济政策上各方观点并不一致。
总体来说。这是中国思想界对苏联的一次反思,让中国民众更为深刻的认识苏联。
林子轩身在巴黎,并不知道这次大讨论,他正准备返回中国。
在巴黎的华侨协社,他得到消息,上海又打仗了,这一次是浙江军阀孙传方和奉系军阀张座霖之间的战争。
1925年10月15日,浙奉战争爆发,五省联军之浙军第二军从松江进占上海。
有了前两次战争的经验。林子轩不是太担心,这些军阀攻打租界的可能性不大,只要不出租界,家里人在安全上没有问题。
至于公司方面。他在美国的时候收到过电报,万象书局解禁了,只是广播电台仍然被封。
在五卅事件中。法国人参与的不深,他们只想尽快恢复上海租界的秩序。对英国和日本的强硬立场颇为不满。
查封万象书局大抵是做做样子,等风潮过去。以冯敬尧的关系解封是很容易的事情。
不过他这次出来已经过去三个多月的时间,也该尽快处理完事情回国了。
林子轩虽然生活在上海法租界,但对法语只是略有了解,简单的交流没有问题,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在留学生中请了一位翻译。
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
在1920年之前,法国电影和后世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在全世界占据着统治地位。
法国百代电影公司成为法国甚至是全球电影业的龙头,它在全世界主要城市都有分公司,它的制片风格对世界其他电影公司产生极大的影响。
可以说,法国百代电影控制着整个世界的电影市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法国的电影行业,由于好莱坞电影的竞争,使其丧失了霸主地位。
但法国电影人重振旗鼓,形成了新的拍摄理念,出现了诸如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林子轩在电影方面是个俗人。
在后世他很少看艺术片,都是看商业电影,不过对法国电影情有独钟。
他理解的法国电影就是无论剧情多么沉闷和无聊,每部电影基本上都会有女主角裸露的镜头,否则就不是纯粹的法国电影。
林子轩和法国百代电影公司有所联系,上海的百代唱片公司是这家公司的分公司。
上海明星电影公司一直从这家公司购买摄像机和电影胶片等拍摄器材。
法国电影虽然在走下坡路,但那种曾经霸主的傲气没有改变,百代电影公司的经理勉为其难的看了林子轩带来的《杀手李昂》。
他批评电影应该深度挖掘杀手和小女孩之间的感情戏,这样才符合法国人的口味。
最后给出了一个不高的收购价格,林子轩归家心切,懒得讨价还价。
临走之前,他来到巴黎的塞纳河畔,塞纳河以北被称为右岸,以南则称为左岸。
右岸是新兴商业的繁华街区,左岸是各种书店、出版社、小剧场、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产业,是巴黎知识界精英聚集的场所。
特别是左岸林立的众多咖啡馆,更是居住在巴黎的作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喝一杯咖啡,想一个好故事,或者只是静静的发呆,任时光流失……
林子轩来这里并不是想偶遇名人,他本身就是名人,他在后世看过此类介绍,这次来特意感受一下这里的氛围。
他走进一家咖啡馆,坐在靠近窗户的位子上,慢慢的喝着咖啡,看着窗外,任思绪飞扬。
过了一会,他开始打瞌睡,昨天上街买了不少礼物,打包整理行李睡晚了。
好吧,林子轩承认自己不是文艺青年,没有小资情调,他喝完咖啡,匆匆离开了。
他并不知道,在这间咖啡馆的一个角落里,有位美国青年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名字叫做《太阳照常升起》。(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见,我的爱人
1925年10月26日,林子轩离开法国。
邮轮进入地中海,经过苏伊士运河的塞得港,入红海、阿拉伯海,再经过非洲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