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553章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553章

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没有人相信自己是为了北疆,自己终将和董卓一样成为祸国之臣而遭到天下人的唾骂。
  还有自己的故主刘虞。先帝临终前曾下旨拜刘虞为太尉,参隶尚书事,主掌国事。但因为事情发生了变化,刘虞没能回京。现在如果刘虞南下,自己于情于理,都要听从刘虞的指挥,如果他要自己攻打董卓,自己该怎么办?听从刘虞的指挥,命令大军倒戈一击,京畿必将陷入连番混战。这一仗打下来,短期内不可能有任何结果,数百万灾民滞留在河东和边塞,北疆必将崩溃。
  这一刻,李弘犹豫了。
  顾大利还是顾小利?如果两利皆失,我怎么办?我如何向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交待?如何面对十万随我奋战的黄巾军将士?如何面对那些战死疆场的兄弟?如何面对数百万灾民那一双双痛苦的眼晴?
  李弘冲出大帐,走到了春寒料峭的沙陵湖畔,心中痛苦不堪。如何取舍?何去何从?
  刘虞的书信送到了云中行辕。
  不出李弘所料,刘虞在书信中极力要求李弘参加讨董大军,希望他立即率军南下攻击长安和潼关,切断董卓的退路,把董卓困在洛阳,以便和袁绍的讨董大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击败董卓,攻占洛阳。
  刘虞说,大漠的安抚和边疆的戍守由鲜于辅负责,北疆的流民、屯田、春耕等事由赵岐全面负责,还有兢兢业业的各郡太守,你有什么担心的?难道他们都不如你做得好?你是大汉国的骠骑大将军,你的职责就是拱卫社稷,保护天子和大汉的黎民百姓,在今天这个危难之际,难道你还分不出对与错,忠诚与叛逆?春耕之后,我将率军南下和你会合。
  考虑到幽州的戍边问题,刘虞希望李弘立即命令建威将军阎柔率军进入蓟城,以保幽州的安全。刘虞说,去年,公孙瓒因为在幽州方向策应你的进攻,被你举荐给朝廷,封了个讨虏将军,结果他恃功自傲,处处和我作对。今年正月我赏赐给乌丸诸部的礼物被他派人在半道抢了,几个奉命安抚胡人的府内掾属也被他打了一顿,而丘力居等乌丸首领派来献贡的使者还没到蓟城,就被他暗中杀了。我叫他到蓟城来谈谈,他连理都不理我,眼里根本就没有我这个上官,飞扬跋扈到了极致。公孙瓒仇恨胡人,反对招抚胡人,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杀戮胡人,如果任由他这样在幽州胡闹,幽州的胡人不堪忍受,迟早都要叛乱。
  刘虞的意思是要李弘把阎柔派驻到蓟城,以压制和约束公孙瓒的骄横不法,否则,他放不下幽州,更无心南下进京。
  得知刘虞即将南下和自己会合,李弘心里更是沉甸甸的,一脸愁容。前来送信的幽州府比曹属刘范看到李弘神情闷闷不乐,以为他担心幽州的事,于是开口大骂公孙瓒,就差没有说公孙瓒是叛逆了。
  李弘对公孙瓒一直很敬重,听了心里很不高兴。李弘刚刚恢复记忆的时候,第一次听到公孙瓒的大名还是在慕容风的大帐内,当时慕容风极力夸奖公孙瓒,这给李弘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在李弘的心里,公孙瓒就是大汉国的英雄,一个让人敬仰的悍将,他不喜欢听到有人侮蔑自己的朋友。
  他看了看刘范。刘范二十七八岁,身材不算高大,结结实实的,有一张正气凛然的脸,一看就是个刚直不阿的人。李弘本想叱责他两句,但想到公孙瓒的种种不是,他又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公孙瓒不但违抗刘虞的命令,还明里暗里和刘虞对着干,自己能说什么?说公孙瓒做得对?
  他苦笑问道:“你在幽州府做比曹属很长时间了?”(比曹,主掌一郡财政。属,副职。)
  “下官已经任职七八年了。”刘范恭敬地说道,“刘大人是个好人,如果换做别人,早把公孙瓒杀了。公孙瓒做得太过份了。刘大人是本朝大司马,位列三公之上,大汉国的上卿,这么大的一个官,竟然穿着布衣,打着赤脚,和百姓在一起犁地耕田,说出去谁信?整个幽州的人都说刘大人好,只有公孙瓒说刘大人沽名钓誉,是吃饱了撑的,说什么堂堂一个大汉国的上卿不去考虑治国之策,却和贱农在一起犁田,纯粹是丢大汉国的脸。大人你说说,这是人说的话吗?”
  李弘忍俊不禁,转头偷笑。
  刘范脸显怒色,大声问道:“大人也是这么想?”
  “不,不,公孙大人这话的确不对。”李弘急忙摇手说道。
  “何止不对,我看他是豺狼之性,将来必是幽州的祸害,大汉的祸害。”
  李弘目瞪口呆。有这么严重吗?不就是想法不一样吗?这人我还留不留?李弘曾经向刘虞求援,说骠骑大将军府严重缺人,恳求刘虞征调几个掾属给自己救救急。这个刘范就是刘虞推荐过来的。
  “刘大人让你留在我这里,你可愿意?”李弘勉强笑笑,问道。
  “刘大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我留下来。”刘范毫不犹豫,满口应承。
  李弘笑脸一僵,懊悔不己。早知道这样就不问了,把他打发回去算了。
  此时北疆九大将军都不在大营,李玮远在河东,李弘无人可以商量。虽然朱穆、余鹏、田畴等人都在行辕里,但李弘不敢问,他知道问了也是白问。以朱穆的性格,看到先帝遗诏和刘虞的书信后,必定要改弦易辙,而余鹏、田畴、尹思这些人本来对制衡之策就颇有微辞。不管怎么说,这制衡之策从北疆来看,是利大于弊,但从大汉社稷来看,显然是弊大于利。
  李弘想不通,数百万灾民的性命为什么在这些人的眼里就是比不上所谓的大汉社稷?大汉社稷摸不着,看不见,虚无飘渺,它到底是什么?是大汉的万里疆域还是大汉的五千万黎民?如果社稷是指疆域和黎民,那自己守住北疆,保护数百万黎民的性命有什么不对?为什么保护天子,攻占洛阳,杀死董卓才叫拱卫社稷?为什么就一定要牺牲北疆的疆域和北疆的黎民来拱卫那个所谓的社稷?
  李弘苦思冥想,整个身心都陷进了这种没有答案的思索里。他变得沉默不语,浑浑噩噩地跟着南下大军急速向晋阳而去。
  大军走到定襄郡的桐过城附近时,李弘突然被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惊醒了。他茫然地抬头看看远方停止行进的黑豹铁骑,不知道前面出了什么事。
  祭锋打马狂奔而来。
  “大人,前方有数千具尸体,都是冻死饿死的灾民,很惨……”祭锋眼圈红红的,没有说下去。
  李弘愣了一下,心里惨然,半天都没有做声,“怎么会这样?”
  “这里是黄河岸边,河水正在解冻,晚上非常冷,正好这两天气温又陡降,灾民大概没有注意到温度的变化,再加上食物不足,没有御寒衣物,所以……”
  李弘无力地趴到飞雪的背上,蜷曲着身躯,发出了一声凄惨的悲嚎。
  没有黎民百姓,哪来的社稷?哪来的江山?哪来的大汉国?
  黄河岸边的风在呼啸,就象千万个幽灵在哭号,凄厉而惨绝。
  三千黑豹义从和两千亲卫在掩埋冻死在河边的灾民。侥幸活下来的人趴在亲人的尸体旁嚎啕大哭。
  长平公主呆呆地坐在马车上,泪水长流。小雨和风雪相拥在一起,悲伤而无助地看着远处忙碌的士卒。
  李弘席地而坐,伏案疾书,任由刺骨的寒风钻入冰冷的铠甲里。
  李弘回书刘虞。我正在急速南下,争取在三月下开始攻击长安。至于阎柔到蓟城驻防一事,还是等京麓危机解决以后再说吧。
  李弘急书公孙瓒。北疆形势极度危急,我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回迁灾民到冀州,但冀州牧韩馥至今不给我任何答复。我已经等不及了,我需要你的帮助。伯珪兄,请你接信之后,急速率部南下威胁渤海郡和河间国,以策应张燕和麴义攻占巨鹿郡和赵国两地。只要有了这两个地方,我就能回迁灾民了。关于你和刘大人之间的事,我已经听说了,我支持你,坚决站在你这一边。待北疆危机和京畿危机解决后,我将上奏天子为你请功。
  李弘急书镇护将军张燕。公孙瓒如果遵从我的命令南下兵进渤海郡和河间国,他和刘虞之间的矛盾必将爆发,此时,你适当派一支人马北上,堵住刘虞南下之路。记住,务必不能让刘虞南下会合袁绍。
  李弘再次急书玉石和颜良,尽早包围牛辅的两万大军,切断董卓退出潼关之路。
  李弘书告李玮,立即派人到鲁阳联系袁术,说我们愿意帮助他入主洛阳。袁术是当今天子所拜封的后将军,官职远远要比袁绍大,又是袁阀下一代的家主,他才应该是讨董大军的首领。如果袁术不愿意,我们就攻击他。


第二十六节
  李弘望着一匹匹快马四散而去,心里焦虑难安。接下来,事情会怎么发展?袁绍和韩馥等人会不会奋起还击?刘虞会不会强行南下?董卓会不会死守洛阳?
  董卓和自己一样,最大的问题不是钱财,而是粮食。钱不够,可以用临时铸造五铢钱的办法应付过去,但粮食不够却只能干瞪眼了。对于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击败袁绍、袁术等人,而是想尽一切办法从各地州郡弄到粮食,以解燃眉之急。董卓会不会和自己一样,也想三方制衡呢?打仗解决不了粮食问题,这一点董卓应该非常清楚,假如他在我击败袁绍之后,迅速和袁绍议和,然后联手对付我,那问题可就严重了。虽然我可以冒着和韩馥、袁绍等人连番作战的危险攻占冀州,但如今处在京畿的徐荣和杨凤两军就要全军覆没了。
  董卓为什么至今不杀袁隗?弘农王都能杀,袁隗为什么不能杀?显然,董卓非常清楚现在的形势,也知道袁阀的庞大势力,所以他想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利用袁隗的力量以达到某种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他想和袁隗妥协,转而对付我?
  京畿有大军十万,董卓在袁绍等人尚未集结完毕的情况下,连续催我南下,甚至不惜以迁都来威胁我。但等我的大军到了洛阳后,他却又把自己的军队往关中方向撤,完全没有要集中所有力量一战而定的意思。董卓不想打,但我现在急着要打,而且我还要急着占据洛阳。假如徐荣和杨凤的大军完成了对洛阳的包围,玉石和颜良的大军困住了牛辅之后,董卓认为自己欺骗了他,继而和袁隗握手言和,那自己可就满盘皆输了。董卓手上有天子,袁隗需要天子,只要董卓和袁隗两人各自让一步,自己就成了这场危机中最大的牺牲品。以北疆目前的险恶状况,自己失败是一件必然的事。
  李弘急书李玮,把公主北上,先帝遗诏,刘虞手令,还有自己的猜测和对形势的估计做了详细的说明。最后他说道,为了防止董卓倒戈一击,请仲渊在完全控制了牛辅的军队后,再次南下进京,务必设法让董卓杀死袁隗,对董卓仔细解释清楚三方制衡对拱卫社稷,保存实力,解决危机的诸般好处,劝谏董卓不要逞一时之痛快,毁了社稷丢了性命,还留下了一个万世骂名。
  ****
  三月上,酸枣。
  桥瑁得知徐荣率军东进,急忙集结大军迎敌,同时急报袁绍,是战还是不战?袁绍回书说,徐荣已经一路攻击而来,此时不战,必将动摇军心,不打也得打了,你还问什么问?打。
  桥瑁、刘岱、张邈等人都没有打过仗,心里非常慌,尤其对手还是天下赫赫有名的战将徐荣。当年雁门关一战,徐荣在极度劣势下,指挥二十万黄巾军重创鲜卑铁骑,从此扬名天下。和这种人打仗,想想都怕。
  张邈说,我们几个人,只有曹大人和鲍大人打过仗,我看,就让他们两人指挥大军作战吧。众人都同意。大敌当前,鲍信和曹操也没有推让,义不容辞嘛。曹操说,鲍大人宽厚待人,沈毅有谋,深为将士们爱戴,我愿意听从鲍大人的指挥。鲍信笑着拒绝了。
  鲍信四十多岁,身材不高,长相敦厚,说话很直爽。他对众人说,孟德老弟才华出众,熟读兵法,早年又曾随皇甫将军平定过蚁贼之祸,打仗的事肯定要比我精通。他极力要求曹操指挥作战。曹操谦让了两句后,随即不容气的答应了。前来攻击的是徐荣,如果能击败他,自己就能一战成名。
  高顺、梁百武率部赶到距离酸枣二十里的原武城。
  这里的人知道要打仗,早就跑光了。高顺没有进城,直接命令大军向酸枣冲去。
  曹操认为高顺急行而来,士卒一定非常疲劳,而己方大军以逸待劳,士气高涨,体力充沛,完全可以击败高顺,打他一个下马威。桥瑁等人反对,认为不宜冒险出击。曹操懒得理他,立即和鲍信两人领一万人马率先出营迎敌,张邈和刘岱的大军居中跟上,桥瑁无奈,只好和袁遗整顿军马随后出营。还没等他出营,斥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