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业-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想也知道,这三人是存了何等心思。
庞德公还好,毕竟稍微年轻一些,对于新思想,还能斟酌一二,蔡邕与6康却不得了,竟然直接要杨锡给一个解释。
杨锡只有一句话,那便是“时间能证明一切,你们要是能活的够久,我会证明给你们看!”
这就有点要闹翻的意思了。
杨锡有些郁闷,心中只骂了腐儒两个字。
建安十八年,癸巳,学界争吵不断,年轻学者与老辈学家之间争论不休,但事情随着杨锡的不出声而慢慢淡下来。
杨锡没时间跟这些人瞎扯,他忙着安排各项事宜。
杨锡之事,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则是那两船新物种安排问题。橡胶树虽然到手,但这是长远之计,杨锡命田聪、刘巴在武昌岛和东南亚大面积开始下种。又命将一些种子在南海岛、台岛、交州划地展橡胶园。
这不是一日之功,一般六年后,才可开始割胶,这时才能见成效。
橡胶树乃是可推动历史车轮之物,卢大志在南美数千人采集了半年,算是收获颇多。其种子容易坏,杨锡告诉了卢大志直接将种子采回后,便种植与大船上准备好的土壤,如今有苗四万株,杨锡将其当宝一样分配。
红薯、土豆,杨锡也照样重视,不过这些,便没有地域限制,哪里都可以栽种。
第二个方面,杨锡便是在心中计划升级政治之事了。
(本章完)
………………………………
第四百零三章 按部就班
建安十八年对于大汉天下来说,乃是极为重要之年。(。 比奇屋 bi qi u 的拼音)
二月中旬,杨锡下第一道军令,便是成立辰河掌控区大元帅府,杨锡自认辰河区第一任水陆空兵马大元帅。
这一点没有任何人有异议。
杨锡不自认元帅,难道其便不是大元帅了?任何人来指挥一下辰河区的兵马试试?
二月下旬,大元帅府第一道军令下,除武昌海峡、伊洛瓦底战区和交州战区外,其他战区共募志愿兵五十万,于各地屯田。
这条消息传出,那简直天下沸腾,孙权、刘备、曹操无一不立即商议对策。
五十万是个什么概念?
相当于刘备加孙权两家兵马的二倍多,比曹操总兵力还多出十余万。
辰河区除去去水军,还有兵力五十万,那便是百万大军。
刘备与孙权无能为力,想不出对策,蜀中军心动摇,许多人动起了投降的小心思。
曹操则是神经过敏,调兵遣将,于淮河沿岸与青州排兵,二十余万大军分四路驻守,就算是兵马少点,也要做些抵抗。
曹操很是郁闷,刚刚建立的魏国大厦,莫非便要倒塌了不成。
若杨锡真尽起百万雄兵来袭,那还真有可能,曹操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不自信。
但他们哪里知道,杨锡征兵五十万,可不是用来对付他曹操、刘备、孙权。
杨锡征兵,乃是内部要施行重大变革,先扩军,以保证自己手中有能掌控全局之力。
后朝太祖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杨锡得先保证无论发生何事,皆可以武力全盘掌控。
征兵为后盾,这是杨锡为政治改革做的第一件事。
三月,辰河十日报发表数据,辰河区总人口达致五千万。
这又是一个恐怖消息,虽然曹操早有预料,但还是在事实上接受不了。
光差距便有四倍,他曹操掌控地域,人口才一千万。
虽然这些年有些增长,但遗憾的是,其与辰河商会接壤之地实在太多,人口流出有些严重。尽管采取了制裁措施,但腿长在他人身上,人家要移民,曹操也管不住别人的腿。
也不知道谁是拍马屁还是怎么地,就在三月人口数据发布出来之后,下一期的报纸,便有人站出来建议。辰河掌控区如今直逼大汉朝人口顶峰,并拥有大汉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军队,杨锡作为整个辰河商会第一掌控人,不如于南方称帝,举百万雄兵,平定曹操。
这下就炸开锅了,各郡各大县报纸纷纷转载此文,至四月时,此种呼声竟然成为辰河区舆论主流。
各地名流学者,都在讨论此事,只杨锡一人无动于衷。
杨锡在等,等一件能震惊天下之事,等一件能彻底击垮刘备、孙权和曹操信心之事。
交州番禺城等各城池春季红薯已然下种约四个月,鄂县、荆州各县土豆也于三月份已然下种。
这两种东西,是杨锡准备的大杀器。
东汉粮食产量,最好的良田亩产3石,1石为后世的31公斤,就是亩产九十公斤,汉代一亩田,只有后世的0。228亩,算起来也就是后世的一亩田产300公斤左右水稻。
且水稻难以打理,对水的要求极高,真正的良田,需要在河边溪边或者水渠所到之处。
红薯和土豆不同。
红薯喜温怕冷,需要的是阳光,对水分要求不高,旱地才适合种植。土豆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在江南直到北方西伯利亚,都可以大量种植。
这两种作物,都可旱地种植,更恐怖的是,他们的营养价值和产量。
红薯是高产稳产的一种作物,它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瘠,病虫害较少等特点,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一般春薯亩产可达两千公斤。
土豆产量稍低,但一亩也能达到一千多公斤左右。
换算到东汉一亩田,这便是一亩平均可达四五百公斤,十五石左右。
良田亩产水稻3石,还需精耕细作,一人一牛只能耕种十多亩。
普通旱田亩产土豆红薯十五石,一人一牛可耕种五十亩!
这巨大差距,简直了。
杨锡在等着红薯和土豆横空出世,给曹操等人隔空一击,为辰河商会积累足够的政治资粮,成为天下正统,打击士族气焰。
最好是将士族打落尘埃。
由于土豆和红薯种不多,整个辰河区,上半年总计才种了两千亩,但这两千亩,一旦成熟,下一季,将变成二十万亩。
有些地方一年可以种植两季,如此一来,两三年便可解决天下粮食问题,加上橡胶树这经济作物,这是本次环球航行最大的意义。
鄂县,彩石河边。
杨锡在辛勤劳作。
秦青也带着杨锡设计的斗笠,穿着麻布衣,仿若普通农人。
这河边种植了五十亩红薯和五十亩土豆,主要的种植人,还是杨父和其妻杨氏,杨锡夫妻二人自然只是偶尔来帮忙。
此时红薯藤已然爬满了旱田,其叶子已然完全将泥土覆盖。
哪怕是一片叶子,这也是杨锡的宝贝。
红薯的叶子可以炒菜,其味甘香,杨锡已然数十年未尝过其味道。尽管如此,杨锡一家,都只采吃过三次。
天下大势争吵愈烈,杨锡却消失于争吵之中从不发声。
至六月,五十万大军的新兵三个月军训期过,杨锡屯调十万军马于鄂县,拱卫辰河堡,并于辰河堡周围湖边开垦屯田。
至于另外的四十万大军,杨锡将其分散于卫瓜、太史慈、蔡考、吕蒙等将领军中,继续开垦旱田。
旱田先种植经济作物棉花,其实则是为日后种植红薯、土豆做准备。
六月初一大早,杨锡一家人,与辰河城中许多官员,并有辰河十日报、辰河商报、辰河政治报、辰河经济报、辰河县民报等十余家报社记者,被杨锡请至彩石河边。
杨锡要在今日挖红薯!
杨锡口水都流出来了!
蔡邕、陆康、庞德公、杜祖安、曹植、黄祖、袁术、吕布、郭嘉以及辰河大学各学院院长,还有东航商行、安陆黄氏、鄂县罗家等此时在辰河城的各界名流、商会代表,共五六百人,都被杨锡发请帖,请至彩石河。
本书来自
( 411。第406章 按部就班)
………………………………
第四百零四章 功盖三皇五帝
上午九点,一行人在彩石河边的旱地边空地上,指指点点,猜测杨锡要干嘛。
有些商行之人与记者还有杜祖安、曹植等新晋名流互相打着照面。
九点半,主持人杨迪大声呼喝道:“请杨会长启锄!”
此时众人将目光全望向杨锡,杨锡便亲自提了锄头,先把最边缘的两条红薯藤扒开,一锄头朝根部挖了下去。
抛了七八锄头,几个拳头大小的带土红薯便出现在旱地里。
红薯出来,早有人将木杆称拿过来,此时主持人杨迪又大声道:“请杨会长过秤!”
就见杨锡将几个红薯亲手在河边洗了土,放在木杆称上开始称量。
杨锡满脸喜意的大呼道:“第一棵红薯出产红薯四个,重量一点五公斤!”
早有记录员记录这这一切流程,那些记者们,也都拿出本子开始记录着什么。
主持人杨迪又呼道:“请杨会长试吃红薯!”
杨锡喜滋滋的直接抓起一个红薯,连皮带肉,便开始啃食起来。一口红薯嚼着,满口生精。
好多年没有吃这味道了,杨锡简直快热泪盈眶。
杨锡吃着,让后回头看看那边即将成熟的土豆田,顿时闻到了油炸土豆片的味道。
待杨锡吃完半个红薯,主持人杨迪又呼道:“开挖红薯!计算产量!”
这声刚落,便有早准备好的五十余人开始在红薯地里作业,又专门有人做着清洗工作。
杨锡趁着这段时间,将上来的红薯让人取了三十余个,切成红薯片,分发至现场诸人手中。
于是各种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杨锡也不跟他们交流,记者也知道此时的杨锡忙着,提问时间自会在后面安排。
上百人操作,秦青亲自指挥着,不多时,一亩地便被挖空,产量数据也计算出来,就有负责数据监督的报界代表们将数据送了过来。
主持人杨迪拿着数据,准备开始宣读,但众人看时,却见其手有些发抖,口中喃喃的道:“该不会写错了吧!”
杨锡道:“照着念,没错!”
杨迪遂清了清喉咙道:“亩…亩产,亩产…”
众人连耳朵都伸直了,杨迪竟然激动得讲不出来。
“亩产四百九十六公斤,合…合…合十六石!”
“哗!”
全场轰动,许多人长啸出声。
“不可能,怎么可能,亩产十六石粮,是否数据错误?”蔡邕满脸通红,这么大年纪的人了,竟然颤颤巍巍的拔腿便去称量处。
陆康等人也紧跟着,早有护卫人员上来扶住两位老者。
写《辰河志》的那位黄三老,此时也在,三位老者被一同扶至堆了红薯的称量处。
定睛看时,只见堆了十六堆数量差不多的红薯,仿佛表皮都泛着黄光。
这红薯却是表皮微黄色,里面有丝丝红色,并不是红皮品种。
三位老者亲自选一堆红薯称了,果然一堆便是三十一公斤,合一石。
蔡邕尤自不信,又拿了软尺,亲自去丈量开挖过的土地,竟然也丝毫不差。
至此时,蔡邕、陆康等人哪里还不信,只是此事太过离谱了而已。
量完土地,蔡邕将尺子一丢,便即对着北面行礼跪下,口中大呼道:“天降神粮!天降神粮啊!”
蔡邕大呼着,脸上早已老泪纵横。
陆康与庞德公过去扶起蔡邕,三人互相道喜,似乎这红薯,真是天降神物。此时,旁边的杜祖安道:“蔡公!您却错了,此神粮,非天降,乃是我大辰河区会长杨锡,造大船,扬帆出海,环球冒险,以数千性命换取,与天无关。”
蔡邕被杜祖安如此一说,知事实的确如此,便回首来看杨锡。
只见此时的杨锡,脸上还有一撮泥土,满眼都是笑容,根本没有在乎自己行为。
蔡邕知道,自己虽有一些文学影响,但显然杜祖安等新文学人物,已经主导了如今的知识界。
虽然这些年来,蔡邕也有所改变,但毕竟思想有些老旧,看到许多记者正在问着杨锡各种问题,杨锡也开始点名回答,其还是有些心中不舒服。
但天下大势,已然与这位老人没有任何关系,他已然变成了过去。
却说记者的问题,大部分与红薯还有即将出产的土豆有关,杨锡不遗余力的将其解释清楚。
同时,还有人就目前正在呼吁杨锡登基称帝之事,提出问题,问杨锡看法。
杨锡回答让人意外,那便是“绝无可能”四字。
数日后,天下报纸、各种其他渠道消息,将红薯与土豆之事,大肆报道。
天降神粮之说自然是没有了,环球收获被无限宣传,一时间,再无人将环球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