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之武大郎玩转宋朝 >

第47章

重生之武大郎玩转宋朝-第47章

小说: 重生之武大郎玩转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耀兵巡边,归于熙州。

武植闻听自己又弄个观察使的虚名,不由得苦笑不已,宋朝节度使,观察使名存实亡,别说是两路观察使,就是十路观察使还不是虚职一个?王厚见到上诏也是愤愤不平,三次上表言此次平西,贵王之功为首,朝廷赏罚未免不明,言辞很是激烈,最后被一道上谕骂的灰头土脸,才郁闷的停止了上表。

王厚郁闷,赵佶又何尝不郁闷?这次战胜,对于大宋帝国极其重要。大宋已经许久没有军事上的光荣与辉煌了,要知道,自从“澶渊之盟”,宋国与辽国结成不断勾心斗角的“兄弟之邦”以后,东北、北部地区大局上好歹平静了下来,西北军事就成了帝国心头长久的痛。华夏历史上名气极大的一代名臣范仲淹都曾经在这里折戟沉沙,弄得很是灰头土脸。是故,当武植斩杀西北威名最盛的猛虎阿令结的消息传回京城后,朝野震动。而王厚,武植率大军三个月内平定西北,更是给大宋臣民带来了极大的荣耀和满足。

武植成为大宋帝国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民间茶坊酒肆中到处都在谈论着这位据说有“万夫不挡之勇”的亲王,京城瓦子里最有名的艺人刘大鼓更是开始唱起了《贵王平西》,随后说评书的,唱曲子的纷纷效仿,武植在京城的风头一时无两。

赵佶得到西北平定消息那晚开心的临幸了王贵妃三次,把王贵妃差点乐晕过去,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这般得宠了,能令圣上如此眷恋。

第二天赵佶就兴高采烈的召集辅政大臣,商议如何封赏武植和王厚,赵佶真可以说是意气风发,自己结拜兄弟太给自己长脸了,这下看朝里的那些老古董还能说些什么?看那些背后议论自己结拜的人还怎么嚼舌根子?

蔡京,安公焘,许将,许益,赵挺之,张商英六大辅政和十几名重臣齐聚紫宸殿,王厚为熙河兰会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自然是毫无异议的通过,当听到赵佶有意让武植进枢密院,任枢密副使的时候,枢密使安公焘马上提出异议,言道贵王为异姓亲王,身份不同,进枢密院不妥,许将再次力挺武植,和安公焘辩驳起来。蔡京却是暗暗惊奇,上次许将帮武植说话后,把蔡京惊出了一身冷汗,以为武植有意在朝中结党,许将被他拉拢了过去,回去后仔细调查后才知道,武植根本没有和哪位官员有过密的接触,和许将更是面都没有见过,蔡京松了口气的同时也暗中猜测许将的动机,始终不得要领。

许将和安公焘辩驳之时,高俅也加入了进去,力挺武植,不过他无意中一句话却把安公焘的火气一下勾了上来,二人激烈争吵起来,高俅大声说若武植进不了枢密院他回去就请辞!安公焘老而弥坚,脾气上来当场就要撞廷柱,幸亏被众人拉了下来。

赵佶勃然大怒,下诏贬安公焘一年俸禄,品降三级,暂留枢密院叙用,以观后效。不过这么一闹武植进枢密院的事情也就泡了汤,毕竟安公焘是几朝元老,声望甚重,若强行任命武植为枢密副使的话,这老辣椒面子上挂不住做出什么激烈的举动来,朝廷也面目无光。

最后蔡京提议增贵王食实封。宋朝食实封是俸禄外的封赏,每户每日按二十五文计算,最高为千户,一年近万贯,武植是亲王,本来食实封已经是千户,若再加赏,可说是很大的殊荣了。赵佶当即同意,加了武植五百户食实封。

两路观察使的官职是许益提出的,赵佶被安公焘闹的也没了兴致,懒得再纠缠,进不了枢密院也实在没什么合适的位子安排武植,再加上蔡京一干人等均附议,就准了下来。

赵佶本来以为二弟扬威西北,进枢密副使还不是板上钉钉?召集众大臣不过是想显摆一把,让这些大臣提议比自己直接御书可有趣多了。早知道会闹成这样自己下个诏书直接定了岂不是好,下朝后心中真是郁闷无比。

蔡京当然很满意这个结果,他虽不想和武植为难,甚至想拉拢武植,不过最好的结果就是武植即和自己交好,又是个清闲的富贵王爷,毕竟若给了武植职权,自己日后恐怕控制不住一位大权在握的亲王。而把武植打发去江南就更好了,武植和圣上毕竟没有血缘,长时间不见面难免会生疏起来,就算日后回来,恐怕也难以再得到圣上今日这般的圣眷。到时候自己和他交往自然会占据主动。

高俅第二日果然请辞,赵佶当然不准,给驳了回去。再请再驳,又召高俅进宫,把他臭骂了一顿,高俅才消停了下来。

本来赵佶已经够郁闷了,又连续见到王厚的奏章,心里更添堵,下诏把王厚狠狠数落了一通,心中也琢磨等二弟回京和自己见面时自己还真没什么脸面见他了。

第二章 … 简单任务

 武植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王府,望着府内忙忙碌碌的下人,卫士,杂役,漫步在平静安逸的府间小路,想起那血肉纷飞,惨烈冷酷的战场,真有一种隔世为人的感觉。

此时已是八月,王府中青翠苍郁,树木密茂,楼阁殿宇宽阔浑厚而节次分明,恢宏又雄伟 ,看上去,确是清奇灵秀,别有古拙深沉的韵味。

幽雅飘逸的后配楼,楼只两层,檐飞角垂,画栋雕梁 ,不是金碧辉煌的那种伧俗,而是和谐柔美的这般对称,尤其被楼中的灯火与楼外门角的斗大纱灯一泱,更显缥缈。

武植站在配楼二楼窗前,眺望王府夜景,心中还在回想着方才与赵佶会面的情景……

“二弟,寡人可想煞你了!”刚刚进行完献俘仪式的武植一身戎装就被赵佶召进了禁宫,在御书房中赵佶拉着武植的手就冒出这么一句话。

武植本来穿着一身铠甲就热的要命,再被个大男人拉着手,实在说不出的别扭,又不好挣脱,浑身上下似乎有蚂蚁在爬,难受的要命,强笑道:“皇兄,臣弟也想你啊。”说完更是觉得出了一头热汗。

赵佶拉着武植坐好,笑道:“二弟怎么满头大汗?看你这大热天的一身甲胄肯定很热?要不要宽一下?在寡人面前不用多礼。”

武植心里本来就别扭,听了赵佶的话更是不自在,赶紧拼命摇头。他又哪里赵佶表现的热情过度实在是因为心怀愧疚的原因。

旁边宦官送上冰镇酸梅汤,武植正热的发慌,拿起白玉碗几口喝了个干净,恩,酸甜酸甜的,又冰凉沁人心肺,武植心中的燥热这才慢慢降了下来,旁边又有宫娥给扇起了沙扇,微风阵阵,武植惬意的点点头,心里也舒服多了。

赵佶沉思半响,似乎在斟酌用词。

武植笑道:“皇兄若是为此次封赏之事为难,那大可不必,想我武植本一介布衣,能遇见皇兄,位极王爵,已经是天大的福气,心中常自羞愧。能为皇兄略尽绵力,稍解忧愁。武植正是求之不得,若因此反而引皇兄烦恼,臣弟可是百死之罪了!”武植这话可是心里话,他虽然也渴望有更大的权力,可是赵佶对自己那真是没的说,真把自己当作亲人一般,而自己心里怎么也不能把他当作亲人,是以心里也常有些惭愧,能帮赵佶做些事情也可令自己内疚少点。而且想来这次任命也是廷议的时候决定的,十九也跑不了高俅那厮捣鬼。

赵佶看武植神态自然,状甚真诚,丝毫不像违心之言,心中更是愧疚,叹道:“二弟虽不在意荣华富贵,但有功不赏,朕岂不失德?”

武植还想再劝,赵佶摆摆手,道:“昨日师师倒给朕出了个主意,朕本来一时拿捏不定,不过现在朕心意已决!”说着从书桌上翻出一张黄绢,拿出玉玺在上面重重的按了下去。然后对武植笑道:“明日你就知道我写的什么了?”

……

一阵微风从窗外吹来,武植叹口气,想不到皇帝也这样孩子气,给自己看看不就得了?弄这玄虚干嘛?不过说起来自己总算了了几件心事,也许赵佶对自己歉疚的原因吧,昨日举荐种师道和宗泽时,他倒是都痛快的答应了下来。就是不知道这二人会捞到什么差事,这也不是自己操心的了,既然赵佶心中已有二人影子,凭二人的本事,想来会慢慢升迁上去的。种师道也还罢了,估计宗泽过阵子见到调令肯定会莫名其妙吧。

武植想到这儿嘿嘿笑了几声,低头间,眼睛瞥到了矮几上一封书信,得意的笑容马上转为苦笑。七巧又给自己出了个天大的难题啊!

顺手把书信拿了起来,纸上的字迹纤细灵秀,想来是七巧所写,想不到这儿小丫头字写的倒蛮好看的,武植忍不住又看了起来。

“负心汉:

听说你在西北打了个大大的胜仗,我心甚慰(武植郁闷中,怎么感觉像给自己家小孩儿写信的语气),大姐,二姐,四妹每天都在夸你(你不说我也知道),可是我就是不相信,就凭你那三脚猫的功夫也能杀掉土人中的勇士?是不是那边土人生活水平太低,过于瘦弱?一阵风吹不走的就是勇士呢?(这个……阿令结貌似龙卷风也吹不走吧……)可惜七巧我身为女儿身(你终于知道你是女孩子了?),不能和君携手笑傲西北(武植一头汗,怎么好好的拽出这么句文),要不然哪轮的到你出风头!气死人了!(武植恍然,这才是重点)

……(中间一段讽刺挖苦略过)

现在本姑娘心情很不好,上面的话要是惹你生气的话就当七巧在和你撒娇吧!(武植第一次看到这里手一抖,信差点掉进旁边的茶杯里。七巧撒娇?让我死了算了!)有件事求你办一下,大姐,二姐,四妹都已经同意,你若是不帮我,七巧就死定了!(武植看到这里好奇起来)近日爹爹为我订下了婚事,你也知道的,七巧喜欢自由自在,不想嫁人,可是爹爹说什么也不同意,最后我把大姐的身份都告诉了爹爹,可是爹爹说,就是贵王亲自来了,也管不了他的家事。我闹了几次,爹爹都狠心不理,还狠狠骂了我……(这里有几处泪痕,想来七巧写到这里的时候又忍不住难过起来,武植心里倒是一软,看来只有自己出马去劝劝叶老头了,虽然这个时代不讲究自由恋爱,但也不能这么草率定了婚事啊!)

我和大姐,二姐商量了一下,只有你才能帮我了,(这个也不见得啊,叶老头可明白说了贵王也管不着你们的家事啊。)你回京城见到信后,就马上来江南,我已经和爹爹说了我有意中人,私定了终身。(武植笑笑,想不到七巧也有意中人,看来要自己去撮合了)爹爹也答应先见见我的意中人,若是真的合爹爹心意,也许事情就有了转机。虽然你即非英俊倜傥之貌,也无玉树临风之姿,实在配不上本小姐,可是事急从权,七巧我就先委屈一下,让你占占便宜,暂时由你冒充我的意中人。(武植虽然是第二次看这封书信,看到这里还是打了个冷战,这任务似乎太艰难了,比斩杀阿令结可难多了)

……(后面一堆威胁加利诱的话语略过)

信的落款是“七巧血书”,武植真是哭笑不得,都这个时候还是那般顽劣,满篇黑黑的毛笔字也能说是血书。

金莲和玄静的书信中也都央求武植帮一下七巧,据说现在七巧憔悴的不成样子,叶父看着心疼,才勉强答应见七巧的意中人一面。金莲和玄静自然认为天下间没有武植办不到的事情,只有武植冒充七巧的意中人才能令叶老爷子回心转意。

武植却是一阵苦笑,又是一出难演的戏啊!

第三章 … 月昔庄

 崇宁二年八月,经中书省合议,赵佶下诏书,各州府县凡无实际官职差遣的观察使撤销,归路一级的观察司管辖。各路观察使的职责由“监察一路吏治”改为“督查一路吏治”,虽是一字之差,意义可大不相同,本来观察使的职责不过是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监察地方官的法纪。不过是类似谏官,遇到什么官员违了法纪,只能向朝廷申告。而督查就隐隐有可以节制官员的权力。

宋朝路(类似现代的省)一级的机构和职官,有监司和帅司。监司包括:漕司(转运司),宪司(提点刑狱司),仓司(提举常平司)。帅司,即安抚司(经略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安抚使照例兼任禁军军区的马步军都总管等军事职官,同时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安抚使兼禁军首领又兼地方长官,权限较宽。为防止安抚使权力过重造成危害,因而安抚使要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同时要受到下属的“走马承受”的监视,“走马承受”可直接向朝廷汇报安抚使的情况。路一级的军、政、财、监四权分散,无统辖各权的职官。如今又加上督查吏治的观察司,宋之一路隐隐成了五权分立。当然五权中经略使最重,其余四司地位相若。

中书省大臣当然知道圣上此诏说是为了精简官吏,却有十之七八为了贵王。不过宋朝官制实在混乱,闲员甚多,就像各州府县的观察,就全是干吃饭不干活的主儿,圣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