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第4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汪克凡自己来说,他对皇帝造成威胁后,隆武帝立刻翻脸进行打压,说来说去还是为了维护皇权,只是朱慈焕这件事一出,隆武帝遇到了更大的威胁,只好和汪克凡妥协。
“我x!”汪克凡难得的爆了粗口,西军如果拥立朱慈焕为帝。对他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事态恶化的速度之快,也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偏偏楚军鞭长莫及,对此无能无力。
事态继续发展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汪克凡已经无法预料,隆武帝会不会同意和清廷谈和,湖南会不会遭到西军进攻,都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为了保证湖南的安全。得从湖北的闯营抽调一部分兵力回防,岳州营和通山营在江西,也可以就近返回……他突然间又想到,清廷派来的南使团威胁越来越大。不能让他们继续留在南京了。
当天下午,胡高义和京良再次来到礼宾院,胡高义一进门就对满清入关的行为提出严厉指责。不承认北京是满清的国都,不承认清王朝的国号。声明除非满清退出关外,才能以属国的身份进行谈判。
陈名夏和梁清标“据理力争”。以清军吊民伐罪为由,为满清入关寻找理由,又反过来倒打一耙,不承认隆武朝廷的合法性,双方争论不休。
京良却直接打断了他们:“别说这些没用的,我们楚军已发大兵,渡江北伐了。”
梁清标冷冷一笑:“来得好,我大清兵马雄于天下,正好与楚军会猎于江淮!”
京良一撇嘴:“会什么猎?是打猎!我们楚军是猎人,你们的鞑子兵是猎物,济尔哈朗十万土鸡瓦狗已经被杀光了,再派十万鞑子兵来送死才好。”
陈名夏怒道:“既然如此,就无须和谈了,还请两位禀明汪军门,放我等返回江北。”
胡高义点点头,说道:“汪军门早有明示,清虏南使团若要返回江北,尽请自便。探花郎既然这么说了,明日就请动身,我会禀明汪军门派兵马护送,以免几位在路上出现意外。哎,江南多有心怀忠义的慷慨豪迈之士,复社子弟念念不忘亡国之痛,若是几位遭到刺杀,朝廷是褒是罚,实在难以定夺啊!”
陈名夏是崇祯十六年的殿试第三名,被胡高义一口一个探花郎的叫着,脸皮一会红,一会白,又羞又恼,不知如何应答。
没法应答了,他以中断和谈作为威胁,对方却似乎非常欢迎的样子,这到底是怎么个状况?汪克凡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自然是手腕心机远超常人的一时枭雄,南使团就像送上门来的棋子,无论怎么利用对他都有好处,为什么偏偏拒之门外!
梁清标目光闪了闪,沉声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恭敬不如从命,我等所赍国书,还请贵使转交南明皇帝陛下。”
前几天的时候,胡一清讨要这份国书,因为属国进贡的文书才由礼部转交,陈名夏和梁清标坚决不给,现在既然要被扫地出门了,也就顾不上这些细枝末节,陈名夏从怀里掏出一个锦匣,双手捧着递到胡一清的面前。
胡高义却是一副带搭不理的样子,根本不接:“不用了,清虏酋长的书信,配不上‘国书’之说,我大明决计不能接受,还请几位自行带走。”
玩真的啊!陈名夏和梁清标最后一丝侥幸也被击的粉碎,对方连顺治小皇帝的国书都不接,说明他们真的不想和谈。
国书这个东西,对方不接总不能硬塞,陈梁二人无奈之下,又取出金之俊、宋权等人所写的书信,请求转交其亲朋故旧,也被胡高义拒绝,两人还要说些什么,胡高义和京良却扬长而去,根本不想多听一个字。
第二天早上,吴老兵带着一个连,押送清廷南使团离开南京,在燕子矶上船渡过长江,下船之后宣布汪克凡的口谕:“陈名夏等人尽快离开扬州,前去通知孔有德和谭泰,楚军不日就要大举北伐,他们这两个败军之将都小心点。”
……
紧接着,桂林方面再次传来消息,西军之所以态度突然转为强硬,是因为孙可望已经解决了内部矛盾,李定国在各种压力下最终屈服,转为支持孙可望。
李定国是个顾全大局的人,他一开始反对孙可望,是为了维护抗清联盟,但他首先是西军的统帅之一,首先要考虑西军的团结,当西军面临分裂的时候,他最终还是站到了孙可望的一边。
对于隆武帝,整个西军阵营都谈不上有多么忠诚,当李定国转变态度后,所有的反对意见都全部消失,从冯双礼到白文选,态度都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积极支持拥立朱慈焕为帝,在云贵和四川自立为国。
孙可望治理内政的天赋很高,历史上他经营云南短短几年,很快就有了和清军对抗的实力,永历朝廷后期以西南一隅之地对抗全国,却能坚持十多年,离不开孙可望打下的坚实基础……这个时空里,孙可望同样把云南经营的风生水起,由于清军主力都被楚军吸引,西军承受的压力更小一些,所以孙可望发展的也更好一些,实力膨胀之下,野心也随之膨胀。
乱世中弯弓射雕,凭的是实力和大义名分,孙可望二者兼而有之,当然也要加入群雄逐鹿的行列……九月初,孙可望在云南拥立定王朱慈焕为监国,派遣使者前往桂林宣读诏书,命令隆武帝朱聿键退位归藩。
秉着先礼后兵的原则,他又派遣冯双礼、白文选为将,率领三万大军,从四川入贵州,直逼广西。
这个时候,鲁王政权刚刚更改隆武年号,听说朱慈焕在云南立国的消息,张肯堂等人无不痛心疾首,深悔不该向张名振和张煌言屈服,以至于错失这个大好机会……改年号是大事,不可能刚刚改过来,又马上改回去,现在只能静观其变。(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二卷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一八六章 给你腾个窝
隆武六年秋,南明政权发生内杠,西军和忠于隆武帝的军队在广西西部和贵州东部发生激战,鼠斗穴中。▲∴
李定国不愿和隆武朝廷打内战,率领本部人马驻守四川,暂停对汉中的进攻,和清军、隆武朝的军队暂时形成对峙,李定国控制着成都平原和川南,隆武帝揭重熙、郝摇旗等部控制着川东的重庆一带。清军前线日子被李定国打得狼狈不堪,也不敢轻易越过秦岭向明军挑衅,三方人马小摩擦不断,大的战斗没有。
陕西方面,清廷急于把善战的秦军调往江南,对吴三桂一再施恩笼络,准备让他以平西王的名义镇守汉中和陕西的西南部,但是吴三桂还不满意,想把整个陕西都占了,当一个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这个年代没有甘肃省,甘肃和宁夏大部分地区都在陕西的管辖范围内,所以陕西省的地盘很大,关中平原、汉中平原、河套平原都非常富庶,而且西北出精兵,出好马,还可以进一步向新疆发展,远非偏远的云南可比。
吴三桂和清廷争的就是关中平原,八百里关中平原以西安为中心,过了潼关就能进入一马平川的中原,为了防止吴三桂占据整个陕西后失去控制,清廷一定要把关中平原掌握在手中,用陕西三边总督制衡吴三桂,吴三桂却对关中平原势在必得,双方正在来回扯皮。
扯皮归扯皮,清廷从陕西抽调军队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西军停止进攻后。陕西方面压力大减,除了吴三桂以外。其他清军各部都可以调走。孟乔芳麾下三万余披甲,再加上李国英的两万绿营。源源不断地进入潼关,赶往山西战场。
孟乔芳早年是明军的副将,努尔哈赤时期就投靠满清,他的部队算是汉军旗里最能打的头号主力,在镇守陕西的这几年中,又收编了一批明朝降军和地方武装,这些明朝降军都是老秦军的底子,长期戍守西北三边,战斗力远远强于一般的明军。后世里名气很大的张勇和赵良栋就在其中,已然崭露头角。(张勇、赵良栋在三藩之乱里大出风头,和孙思克、王进宝并称“河西四将”。)
李国英的部队也是绿营中的精锐,多尔衮把他和孟乔芳调到山西,立刻打破了山西战场的僵局。
山西地形险要,姜瓖等抗清武装占据雄关坚城,几个月来虽然不断遭到清军的猛烈进攻,却一直在苦苦支撑,前些日子。宁镇大捷的消息传到山西,各地的抗清武装士气大振,趁机发起一连串的反攻,局势刚刚有所好转。孟乔芳和李国英参战之后,清军重新夺回了主动权。
眼看大同又要陷入重围,姜瓖犹豫不定。清军明显铁了心要打下大同,长期困守孤城早晚是死路一条。趁早突围才能摆脱危险,但是山西处于满清占领区的腹地。四面八方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安全的,往东是直隶京畿,往南是大同,这两个方向都有清军重兵布防,往西有黄河天险阻挡,只有往北逃入蒙古这一条路……
清廷对姜瓖发起猛攻,试图尽快解决山西战事,腾出手来对付南明隆武政权。
此刻的隆武政权,也正处在焦头烂额的状态中,西军冯双礼、白文选三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从贵州东部攻入广西西部,前锋距离桂林只有三百里。
桂林朝廷上下一时人心惶惶,从各地紧急抽调兵马勤王,隆武帝这几年编练新军,攒下了一些家底,苏观生也紧急派来了几千广东兵,东拼西凑的凑出来两万兵马,在桂林以西的柳州府和西军展开激战。
这是一场关乎隆武朝廷命运的决战,忠于隆武帝的嫡系部队第一次成了战场上的主角,他们对手则是身经百战的西军,隆武帝的军队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看起来取胜的希望非常渺茫。
朝廷里很多人再次强烈建议,立刻还都南京,暂避西军锋芒,但是隆武帝斟酌再三,还是决心打完这一仗再说,如果现在跑到南京去,他就变成了丧家之犬,必然受制于汪克凡,这一仗取胜的希望虽然不大,但是不试一试又;怎么甘心?
出乎意料,隆武帝的军队竟然顶住了西军的进攻。他们死守柳州,多次打退西军的进攻,激战中不知不觉守了一个月,西军渐渐失去了锐气。
冯双礼和白文选在西军中只是二流将领,李定国和刘文秀这样的大将都没来,他们的部队从四川一路横穿贵州全境,到了柳州后已经非常疲惫,碰到敌人据守坚城就显得后劲不足……与之相反,隆武帝对新军下了不少本钱,完全仿照楚军的方式练兵,装备好,待遇高,战斗力也还说得过去,隆武朝廷在这次内战中又属于“自卫反击”的一方,相比挑起内战的西军算是正义之师,得到了柳州百姓的大力支援,虽然没有力量打败冯双礼和白文选,但是咬紧牙关起码可以自保。
战局陷入僵持。
僵持对西军不利。
冯双礼和白文选孤军深入,粮草转运困难,利在速战速决,在柳州城下和隆武军长期僵持自身反而有危险,只好主动后撤至庆远府一带筹粮屯兵,做长久打算,并派人向孙可望请求增派援兵。
隆武朝廷躲过一劫,欣喜若狂不在话下,孙可望听说这个消息后,却大失所望。他原本以为隆武军不堪一击,才会只派冯双礼和白文选进攻广西,没想到他们连桂林的边都没摸着,在柳州就碰了一个硬钉子,让孙可望有一种骑虎难下的感觉。
西军中最能打的部队,除了李定国就数刘文秀了,孙可望还有一些精锐嫡系,却要坐镇云南。不能轻易出动。李定国镇守四川,本人也不愿和隆武朝廷打内战。指望不上,可以支援冯、白二将的就只剩下刘文秀。
但是刘文秀也不敢乱动。
刘文秀的部队一部分摆在四川。一部分摆在贵州,都对着湖广方面,如果把刘文秀的主力调到广西,楚军从湖广发起进攻,要么顺着长江三峡进入四川,要么攻打贵州南部,都会杀得西军阵脚大乱……最近这一个月以来,楚军不断向湖广西部调动兵力,岳州营、通山营和闯营的一部分部队分布在湘西几座州府。明显是冲着西军来的,堵胤锡的君子营也调到了桂林附近,为隆武帝勤王保驾。
对于汪克凡的楚军,孙可望一直深为忌惮,他想搞掉的是隆武帝,汪克凡属于可以拉拢的对象,所以西军一开始发动进攻的时候就避开了湖广,只对着广西发起猛攻……这段日子里,他暗中不断派人和汪克凡联络。前前后后写了几封亲笔信,许下种种优厚的条件,比如与楚军平分两广,又比如加封汪克凡为一字王等等。试图说服他改变阵营,最起码也要两不相帮。汪克凡的态度却很暧昧,不断向湖广西部增派部队。却又一直按兵不动,有一种坐山观虎斗的感觉。
现在广西战局受挫。必须调兵增援,汪克凡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