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397章

残明-第397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这些事情,在桂林的所见所闻也让孙可望大感新鲜。

    搞内政他可是一把好手,但是隆武朝廷的一些内政措施连他都没有想到,直观的效果很不错,给他的启发很大,所以孙可望特意多呆了几天,研究隆武朝廷的内政措施。

    “当今天子,确有中兴之象!”

    隆武新政,让他刮目相看,对隆武帝生出了几分敬重之情。(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十章 朱聿键的中年危机

    孙可望不知道,隆武新政的大部分思路,都是汪克凡提供的。

    也亏他不知道,光是楚军的赫赫战功,孙可望就已经对汪克凡非常忌惮,在隆武帝面前还故意上了点眼药。

    楚军太能打了!几乎是百战百胜,如果换成西军,肯定打不出这样的战绩。

    平心而论,当年的大西军比大顺军的战斗力要差一些,孙可望经营云南,苦心练兵,就是以清军为假想敌,以大顺军余部忠贞营为追赶目标的。经过两年的卧薪尝胆,他自信已经超过了忠贞营,但楚军却横空出世,以更快的速度把西军远远甩在后面。

    隐隐的,他有一种“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感觉,至于隆武帝嘛,没有军队的支持,和汉献帝也差不多。

    依着孙可望的本意,更希望楚军在南京城下碰个头破血流,全军覆没当然更好。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和隆武帝之间还没有建立信任关系,不可能左右隆武帝的意见,如果一味怂恿陷害反而会给自己减分,不如尽量公正一些,起码在隆武帝面前落个好印象。

    谈话的结果却出乎意料,隆武帝似乎把收复南京看得特别重要,越是劝阻,他反而越执着,让孙可望有一种意外的惊喜感。

    静观其变吧,楚军虽勇,鞑子兵也不是好相与的,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西军只要经营好四川、云贵。未必不能成为第二个刘邦……

    隆武帝经过这次谈话后,反而失去了冷静,陷入了一种偏执的狂热。恨不得立刻结束福建战事,把所有的兵力都投入江南,一举攻克南京。

    偏偏最近一段时间,福建战事进展缓慢。

    就像弹簧压得越紧,反弹的力量就越大,佟养甲丢了大半个福建后,反而形成了一种龟缩防守的态势。江西明军和广东明军接连受阻于坚城之下,只好放弃强攻的打算。挖壕沟,筑坚寨,准备长期围困……攻城战一旦转入围城对峙,就不知道会拖到什么时候了。三个月五个月很正常,一年两年也不稀奇,完全取决于城内的粮食储备,福建之战结束的日子看起来遥遥无期。

    很明显,要想收复南京,还得依靠楚军。

    对于孙可望的劝告,隆武帝听懂了,却没听进去。

    “马吉祥,听说翼王孙可望来陪京这几日。两次屈尊拜访于你,你和他相谈甚欢,是么?”

    “陛下恕罪!”

    马吉祥慌忙跪下。叩头说道:“微臣本不敢与外藩交往,但翼王殿下折节登门,微臣怕得罪了他,只好请他入府说了几句闲话,请陛下明察。”

    “起来吧,如今正在战时。文武百官都免不了和外藩打交道,朕若因此治你的罪。你定然不服。”隆武帝敲打了马吉祥两句,问道:“说说看,你对翼王观感如何,他,他可是大明栋梁么?”

    从内心来说,隆武帝不喜欢孙可望,一来他是农民军出身,二来这个人有些阴狠毒辣。孙可望本来是张献忠四大义子之首,在张献忠面前一向俯首帖耳,但是张献忠死后,他立刻发动政变,杀掉了大西政权的皇后(张献忠的老婆)和宰相汪兆龄,这让年近半百的隆武帝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但在表面上,隆武帝还要笼络重用孙可望,一来是为了联合西军抗清,二来是为了制衡汪克凡。虽然他对汪克凡更信任一些,而且君臣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同盟关系,但是汪克凡的势力不断膨胀,给隆武帝带来的已经不是忌惮,而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他对楚军又爱又恨,楚军每次打胜仗,他在欢喜之余,又会感到深深的失落和担心。但他也知道,满清才是最大的敌人,南明现在离不开楚军,在明弱清强的形势扭转之前,他不原和汪克凡发生冲突。

    孙可望这次来桂林,和隆武帝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不少,最起码在表面上,孙可望表现的还算识大体,懂规矩,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对隆武朝廷也做出了让步,没有辜负封他为翼王的一片苦心……简单一句话,隆武帝试探着拉拢孙可望,孙可望的回应很积极。

    这个人到底该怎么用,隆武帝试图找到最精准的分寸。

    听听马吉祥的意见吧,马吉祥别的本事没有,识人颇有几分眼光。

    “微臣以为,翼王孙可望不是纯忠直臣,他来桂林这几日,刻意结交文武百官与王公勋贵,分别赠与厚礼。其实……,微臣也受了他两千两银子,推辞不过被迫收下,今日正好向陛下禀明。”马吉祥狠狠垫了孙可望一砖。

    “噢,还有这种事?你怎么不早些禀报?”隆武帝有些不悦,马吉祥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就是他的耳目,没有及时禀报这件事,明显属于失职行为。

    孙可望到处拜会文武百官,隆武帝早就知道,但是私下里还另以重金相赠,性质就有些恶劣了。马吉祥只是一个锦衣卫指挥使,说白了就是皇帝的亲兵队长,给他一个人就是两千两银子的大手笔,孙可望这些天到底送出去多少钱?

    钱帛动人心。

    隆武帝自己非常节俭,对文武百官要求的也就很严格,大家过得都不宽裕,孙可望用大笔的银子开路,也许真能在朝廷里砸开一个缺口。

    “微臣惶恐,存了私心,害怕得罪翼王。”马吉祥磕了个头,说道:“那两千两银子臣其实不敢要,明日就送入内府好了。”

    “谁……”隆武帝张口就像拒绝,话到嘴边又改了主意:“也罢,收下这么一大笔银子反倒害了你。还是交上来好了。”

    两千两银子,对财政紧张的隆武帝堪称一笔巨款,为什么要便宜马吉祥?

    拿人的手短。隆武帝不再板着脸,吩咐马吉祥站起来,然后问道:“过几日,我想让你去南直隶走一趟,可愿去么?”

    ……

    当天下午,唐王朱聿鐭接到圣谕,立刻前往行宫。觐见隆武帝。

    他进宫之后,熟门熟路来到隆武帝平常办公起居的宫殿。刚刚转过一道月亮门,就看见隆武帝正跪在殿前,对着东北方向焚香叩拜。左右有几名宦官侍立,除此之外别无一人。香案摆设也非常简单,明显不是什么正式的仪式。

    朱聿鐭正在奇怪的时候,跪在地上的隆武帝高高举起手中的两支香,头也不回地说道:“过来,跟我一起跪下,遥拜孝陵太祖。”

    听说是遥拜埋在南京的朱元璋,朱聿鐭连忙上前两步,在隆武帝的后面跪倒。

    因为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十三陵都在北京。南京只有朱元璋的孝陵。但是朱元璋是明朝皇帝的老祖宗,又有一层特殊的意义。

    焚香叩首,默念告祭之词。虽然不是正式的皇家仪式,却别有一番庄严肃穆。仪式过后,隆武帝吩咐一声,和朱聿鐭一起下了台阶,在行宫中随意而行,不多时拐进了后花园。

    “汪克凡所部前几日已经攻占句容。你应该知道吧?”

    隆武帝问了一句,不等朱聿鐭回答又自顾说道:“在这里遥拜太祖。终归远隔千山万水,句容至孝陵,却不过四十里之遥,朕恨不能亲至句容,亲至孝陵,洒扫拜祭太祖英灵!唉,可惜朝务繁忙,朕实在走不开,只好由你代我去一趟了,顺便犒劳三军将士……嗯,你愿意去吗?这多少有些危险的。”

    “臣愿去!能够拜祭太祖皇帝,臣不惧危险!”朱聿鐭喜出望外。

    成天憋在桂林城里,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出门走一趟当然是好事。更让朱聿鐭高兴的是,经过年初的那场风波后,隆武帝终于原谅了他,不但放松了对他的监控,还让他担任钦差大臣,去犒劳三军将士。

    “汪克凡加封梁国公的诏书已经拟好,你这次去了就代朕宣读吧。告诉他,只要能克复南京,朕不吝王爵之封!”为了激励汪克凡收复南京,隆武帝下足了本钱,哪怕只封两字郡王,这个条件也足够优厚。

    两人又说了一些相关细节,转出花园后,朱聿鐭告辞离去,兴冲冲地回去准备。

    隆武帝看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

    说到底,还是太子的年龄太小,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局面就不可收拾,只能靠朱聿鐭再加一道保险。当然了,这里面也有极大的风险,朱聿鐭如果像朱棣一样,对自己的侄子下手,年幼的太子肯定保不住皇位。

    应该不至于吧,朱聿鐭没有朱棣那份野心和气魄,应该不至于谋朝篡位,而是辅佐太子保住唐王这一脉继承大明江山。而且他也是四十好几的人了,想要废立传位给唐王世子(朱聿鐭自己的儿子),也来不及布置。

    “父皇,叔王要去打仗吗?”突然传来一个清脆的童音,隆武帝回头一看,太子朱琳源像个小大人一样,正仰脸看着他,两只黑漆漆的眼睛充满了好奇。

    “是啊,你叔王要去打仗,杀鞑子。”隆武帝笑着把他抱了起来,亲昵无比。(皇帝一般不抱儿子的,但是隆武帝属于二般,和一般的皇帝有很多不同。)

    “我也要去!杀鞑子,和汪克凡。”朱琳源口齿不清地叫了起来,竟然还叫出汪克凡的名字。

    隆武帝一愣,脸上的笑意更浓:“好!有志气,等你长大了,朕派你统领天下兵马,为大明开疆拓土!”

    ……

    多说一句,唐王这一脉不是明成祖朱棣的子孙,所以朱聿键对朱棣不太恭敬。

    内个,今天7000多字,能求个票吗?推荐票,月票都行,俺都当宝贝,当然还有订阅最实在,谢谢啦!(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十一章 暴毙和兵不厌诈

    按照隆武帝的本意,当然希望唐王朱聿鐭尽快动身,尽快赶到南京。

    但是唐王亲自出使劳军,暗中又担负着协调明军各部作战的重大使命,总不能两手空空的一个人跑过去。最起码,该带的军队和物资要带一些,基本的仪仗也要准备一套,如何和郑成功、鲁王朱以海打交道,都要和朱聿鐭仔细交代清楚,这样一番折腾下来,最少得到两天的时间。

    唐王朱聿鐭亲自前往南京军前,这无疑不符合大明祖制,但是隆武朝廷上下对此都表现的很淡定,哪怕那些一向毒舌的言官也没有跳出来说三道四,最多私底下嘀咕几句。这几年来,朝廷里不符合祖制的事情太多了,连异姓亲王都封了,老朱家自己的亲王出门逛一圈,又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当然,王公勋贵这样堂而皇之的登上前台,还是让很多文官大佬感到不爽。如果在太平年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公勋贵这样横插一脚,是可忍孰不可忍?文官们拼了命也要把这件事搅黄。

    但现在正是战时,朝廷上下都被收复南京的肥皂泡撩拨得亢奋异常,谁要跳出来对唐王出使南京大放厥词,肯定会被数不清的唾沫星子喷死,被隆武帝和王公勋贵一巴掌拍死,文官大佬只好隐忍不发,而且表面上还要积极配合。

    不知不觉中,隆武朝廷的政治架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官们的权力一天比一天小,只能采取守势,却无力反击。文官把持朝政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户部、兵部、礼部的大力配合下,经过两天的忙碌准备,出使南京的使团终于做好了出发准备。以唐王朱聿鐭为正使,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为副使,加上新任江南巡抚樊文钦,阳朔副将焦琏,以及其他随行文武官员。一起向隆武帝辞行。

    隆武帝不但亲自降阶相送,还一改往常的朴素风格。以拜祭太祖皇帝孝陵的名义搞了一个隆重的送行仪式,尽可能的给使团撑足面子。这么大张旗鼓的折腾,说到底就是担心唐王朱聿鐭镇不住汪克凡、郑成功等领兵大将,来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不打南京,就是不愿过江怎么办?

    隆武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计划太庞大,太冒险,需要汪克凡、郑成功、万元吉等人通力配合,成功的可能非常渺茫……但不管怎样,他还是要试一试。

    仪式结束后,由镇国将军朱聿锷等人代表隆武帝,把使团一直送出城外。阳朔副将焦琏手下的五千军兵,以及一支辎重车队早就等在这里。众人行礼作别,使团上路离开了桂林。(朱聿锷是隆武帝和唐王朱聿鐭的四弟,历史上隆武帝和绍武帝相继殉国后。他继承了唐王封号,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