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去封堵,再配合后面的拒马刀车和壕沟。就能堵住冲进缺口的楚军。
戏法说穿了其实很简单,但是熊立春仔细一想,这却是当前唯一的办法,而且很可能行之有效。
他立刻派人把池州知府找来,召集城中数千青壮,在城墙后面挖掘壕沟,每隔十丈埋下一口大缸,另外准备大量的沙包麻袋,打造刀车拒马。
连夜大干加苦干,到了第二天中午。城墙上的沙包已经堆成了好几垛,而且仍在继续增加,城墙后面的壕沟也初具雏形。
“好!甚好!”
牛佺连连点头。用镇定自信的微笑给熊立春打气:“如此虽然不敢说固若金汤,但是坚守三到五日应该没有问题,汪军门孤军深入,不可久困于坚城之下,只要南京和安庆的援兵一到,他必然就会退走!”
“但愿如王先生所言……”熊立春的信心不是很足。
他是山贼出身,早年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讨生活,行事一向都很光棍,可以说天不怕地不怕。惟独畏楚军如虎。要不是不战而逃没法交代,他甚至想放弃贵溪。不要和汪克凡为敌。
说起来这算什么事嘛!我都远远地躲到南直隶来了,好日子刚过了没两天。汪克凡竟然又追着屁股撵来了……
午后时分,衔枚疾进的西骑营到了贵池城郊。
帖兆荣绕着城外转了一圈,出乎意料却又不出意料地发现城外已经没有清军的据点,就大大咧咧地把一千五百名骑兵分成几部分,抢占路口、码头等关键位置,并且砍伐树木,扎营下寨,为即将到来的楚军主力打前站。
西骑营的兵力受战马数量的限制,最多的时候有将近三千匹战马,也就有将近三千骑兵……但是南方补充战马不易,也没有大规模养马的场所,这几年楚军南征北战不断,战马的寿命又只有短短的几年,西骑营的兵力一直在慢慢萎缩,现在只有两千四百多匹战马,其中还有五百多匹是超期服役,急需更换。(战马的服役年龄一般是2到8岁。)
这次攻打贵池,汪克凡亲自点将,由西骑营充当先锋,要求他们必须提前一天到达贵池,扫清城外据点,为后续的攻城作战做准备……所以帖兆荣挑选的都是精兵良驹,只带来了一千五百名骑兵,剩下的八百名骑兵在后面跟着大部队慢慢走,以尽量节省马力。
急需补充战马的问题,江骑营也同样存在……因为清军的封锁,现在很难得到北方的好马,南方虽然也有马,但是过于矮小,不适合骑兵使用。
江骑营在城外肆无忌惮地砍树扎营,分成了一股股的小部队,熊立春和牛佺却毫不理睬,根本没有出城逆袭的打算。
开什么玩笑?对方可是骑兵,短腿的步兵忽腾忽腾跑过去,人家上马闪人,你根本追不上,搞不好还会被人家狠狠咬一口……再者说了,城里现在也在拼命修筑工事,进行各种准备,哪有闲心去出城捣乱。
八十里外,恭义营的主力正在急速向贵池赶来。
得益于情报局富有效率的工作,汪克凡对这一带清军的兵力部署非常了解,毫无顾忌地以强行军的姿态一路急进,而且要求部队准备火把油松,必须在今天夜里赶到贵池……千里东征本来就是一种战术冒险,现在不是扎硬寨打呆仗的时候,进入南直隶的头一仗尤其重要,必须又快又狠,一拳把清军打得头晕眼花。
在他们后面,江骑营掩护着火器营和辎重部队也在拼命赶路,因为要深入清军腹地,楚军没有携带笨重的大口径火炮,也没有携带大量的粮食物资,但还是有不少的辎重需要运送。
与此同时,西路的蒲圻营已经到位,开始对彭泽县城发起进攻。
他们的任务是尽快抢占彭泽县城和码头,做出渡江进攻安庆的姿态,以牵制屯布儿和小孤山的清军水师。
东路的吉安营还在赶路,他们动身最早,离祁门县的直线距离也最近,但是山路崎岖难行,盘山路翻过一个山头就要半天时间,所以吉安营仍在赶路。好在皖南山区大都是低山丘陵,再过一天应该就能赶到祁门县。
……
内个,说一下前文中出现的一个的bug——《清军的援兵》那一章里提到的尼堪。
清初有两个尼堪,一个是爱新觉罗尼堪,一个是纳喇氏尼堪。
纳喇氏尼堪是个蒙古人,归顺满清后最高做到理藩院尚书,他主要负责和蒙古人打交道,姜瓖造反和蒙古人有关系,所以他也跟着多尔衮去攻打大同。我写那一章的时候查这些资料查晕了,脑子一抽,搞出张冠李戴的bug,把他和爱新觉罗尼堪搞混了。
李定国两蹶名王干掉的是爱新觉罗尼堪,努尔哈赤的亲孙子,如假包换。
不好意思啊,这个错误必须纠正,除了对民族英雄李定国的尊敬之外,爱新觉罗尼堪也是满清方面的一个重要人物,下文应该会出现的。
顺便求一下订阅,求一下推荐票吧。虽然是顺便,但半渡的态度很诚恳的,多谢啦!(未完待续)
正文 第六十章 夕阳下
贵池和彭泽同时求援,给坐镇安庆的屯布儿出了一个难题。
按说贵池是池州府的府城,而且距离南京太近,理应优先救援……但是说一千道一万,贵池是马国柱的地盘,已经不在屯布儿的防区内,彭泽守军却是实实在在的自家人,哪有不管自家人先救别人的道理?
不过屯布儿也知道,贵池一旦失守,必然会震动南京,造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贵池虽然不是他的防区,但楚军毕竟是从他的防区溜过去的,真要是事后追究责任,他也肯定落不了好。
经过一番考虑,屯布儿决定分头出击,贵池也要救,彭泽也要救,反正在长江北岸的安庆暂时没有危险,不用留下太多守军……除了分守各地的部队,安庆附近有将近一万清军,他不偏不倚分成三支,每支三千人马,一支去救彭泽,一支去救贵池,他自己率领最后一支仍然镇守安庆。
作为谭泰最为器重的大将,屯布儿也知道被动的分兵防守是兵家大忌,但是楚军刚刚发起进攻,暂时还无法确定他们的真正意图,只能兵来将挡,静观其变……毕竟才开战两天,贵池和彭泽的战斗都刚刚打响,只要派去一支援兵,应该不会这么快就被楚军攻占。
临出发的时候,他特意嘱咐两支援兵的主将,接近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中了南贼围城打援的埋伏……
贵池城外,一天的激战结束之后,楚军收兵回营,汪克凡召集众将,做总攻前最后的部署。
简短的军事会议结束后,众人一起走出中军帐。李云聪三步两步追上顾炎武,恭敬地行个礼,把他请到旁边。
“亭林先生。学生有些疑问,又要向你讨教。”
作为汪克凡的首席大秘。李云聪深感自己的军事水平太差,一直在努力学习提高,每当有什么问题,最爱向顾炎武请教……他们都是文人出身,彼此有共同语言好沟通,更重要的是顾炎武的军事水平还不错,但也不算太高,对李云聪这个刚刚入门的初学者来说。是最合适的启蒙教练。
这就和下棋一样,你上来就拜九段高手聂卫平为师,却未必能学到什么东西。他的思路和初学者差得太大,初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对他来说却是完全不需要考虑的常识,就算聂卫平意识到这个问题,尽量深入浅出地为你讲解,但你还是听不懂。
向顾炎武请教,却没有这个问题。
“亭林先生,军门常说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要尽量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请问我军为何急于攻克贵池,却不考虑围城打援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顾炎武也很喜欢和李云聪进行探讨。尤其是这种实战中的讨论往往对他也有启发,比纸上谈兵的战例效果好多了。
他想了想,分析道:“常言道十则围之,我军兵少,尚不能对贵池形成合围,所以就无从围城打援。若是勉强为之,贵池城外却是一马平川,清军援兵若要入城很难挡住,还不如尽快强攻破城。”
“守在码头那里不就行了?鞑子援兵若是来了。总要上岸才行。”
“未必。清军援兵若是发现码头早有准备,尽可以绕到别的地方上岸。这一段长江江岸都比较平缓,没有码头的话。清军水师的大船就算无法靠岸,也能用小船把鞑子兵分批送上岸,总之是防不胜防。”顾炎武的表情渐渐变得严肃起来:“若是清军援兵源源不断赶到,我军困于坚城之下,粮秣补给又不易,时间长了有受挫战败的危险。”
李云聪若有所悟地点着头:“明白了,难怪汪军门力求速战,明日一早就要发起总攻……”
……
军议结束后,众人纷纷告辞离去,汪克斌也站起身,跟着史无伤准备回营。
汪克凡却叫住了他。
“老六,明天拂晓就要发起总攻,你身上的担子可不轻。军法军规你都是知道的,这虽然是你第一次当主将,要是仗没打好,该怎么处罚我绝不会姑息!明白么?”汪克凡的语气很严肃,甚至有些严厉。
“明白!”汪克斌啪的一个立正,大声回答。
“去吧,今天晚上好好准备,好好休息,务必打好这一仗,别给我丢人!”汪克凡点了点头,看着汪克斌敬礼转身离去的背影,目光渐渐变得柔和……
回军营的路上,史无伤和汪克斌走一路,说一路,商量着作战计划的细节。
“六少爷,明儿个你尽管放手去打,我在旁边帮你看着,不会出岔子的。”史无伤说道:“南门和东门同时发起进攻,但是南门离钟鼓楼更近,所以咱们才是主攻方向,上一次在樟树镇输给了老杜,气得俺一个月没喝酒,这次决不能再让着他了!”
老杜名叫杜高,是恭义营甲营的营官,史无伤是乙营的营官,两个人一向互不服气,平常的小事都要比一比,打仗的时候更要分个高低。
汪克斌前不久刚调到恭义营乙营,担任史无伤的营副,汪克凡最后还是很谨慎,没有让他直接担任一营的营官主将,先挂个副职锻炼一下。毕竟现在是战时,又是深入敌后的东征,指挥官一旦犯错就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多谢史大哥。跟您说多少次了,你直接叫我的名字就好,或者像四哥一样叫我老六,千万不要再叫六少爷。”
两个人说着话,一起走进乙营的军营。
营墙上,对着贵池的一边插着密集的旗帜,以遮挡城上清军的视线,以免被他们窥破营中虚实……从旗帜中间的缝隙看出去,贵池城墙在视野中显得非常庞大,似乎坚不可摧的样子,夕阳挂在西边的城角,把城墙、田野、军寨和树林都染成了一片金黄色。
乙营有一千五百名士兵,大家都忙碌准备,营中气氛紧张而有序。两人又说了几句话,各自分头去安排布置,汪克斌左拐右转,走进一间营棚。
朱华珪听到动静,转身看着他,平静的目光中隐隐又有些波动,有些期待。
汪克斌向他点点头:“我在军门那里已经立下军令状,明天就看你的了……”
明眼人都看得很清楚,作为汪克凡的重点培养对象,汪克斌担任副职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如果能挣到足够的军功,最多等到东征结束,他就会升任一营主将,甚至更高的职位。
身为恭义营乙营副营官,汪克斌想把几个得力的部下调到身边,谁也不会为难或者说什么,所以朱华珪很顺利地加入了恭义营。
朱华珪通山王的身份,楚军里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比如一向心宽的史无伤就不知道。既然是楚军系统内部的人,又有汪克斌介绍,史无伤就很痛快地把他收下了,还根据汪克斌的建议,让朱华珪担任一名火枪队的队官。
作为楚军的头号主力,恭义营配发燧发枪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火枪兵超过长枪兵,成为毫无争议的主力兵种。
为了对付骑兵或者其他肉搏战,恭义营还保留了一定数量的长枪兵,但是以火枪兵为主的作战方式已经形成,所以编制上也有所改变,变得更适应火枪兵的队列作战……火枪队的队官,就是最低一级的中层军官,恭义营乙营有八个这样的火枪队,不算什么太重要的职位,史无伤也把朱华珪当成了一个普通军官。
除了朱华珪以外,吴老兵、大牯牛和其他七八个人,也被汪克斌一个个调到恭义营。这些人都是他在各个部门轮转时认识的,对他们的优缺点都比较了解,感觉也比较好用,安排在乙营担任各种中低层军官。
汪克凡知道这件事后,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干预。汪克斌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