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204章

残明-第204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调整,如果这种战术本身有严重的缺陷,将来在战场上会付出血的代价。

    “你说的不错!”汪克凡对他这种认真的态度很欣赏,解释道:“火枪队哪怕装上了刺刀,也对付不了结阵的长枪兵,所以不会用来冲阵。这种刺刀的主要作用还在于防守,用来对付鞑子的刀斧手,盾牌手和骑兵等等。除此之外,我还准备了一套专门的拼刺枪法,回头教给大家。”

    解放军的拼刺技术经过了千锤百炼,不但实用性极强。而且简明易学,对这种燧发枪最为适合,在白刃搏斗中,几名士兵结合组成一个拼刺小组,可以对抗数倍之敌的包围进攻。抵抗清军的猛烈冲锋。

    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才明白汪克凡对这柄造型凶狠的刺刀有多么看重,对它的期望值又调高了几分,汪克凡从来不会无的放矢,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他大力推广的物事肯定都非常好用。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燧发枪配刺刀哪怕再好,一年也只能生产八百余支,除了在全军比武中胜出的幸运儿,其他各营想要换装,看起来还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情。

    仿佛看透了他们的心思,汪克凡又说道:“看来诸位对标准化生产还是有些看法,总觉得这是六个指头挠痒,多此一举是不是?但你们想过没有,实行标准化生产后,每个工匠都只负责制造燧发枪的一道工序,一个零件,没什么东西再需要藏着掖着,每个工匠可以轻易带出来几十个上百个徒弟,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

    他的解说相对超越了这个时代,有的将领似懂非懂,程问和滕双林却领会得多一些,低声向方正铮请教着,脸上带着一种悟道之后的兴奋神情。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生产,本来就是现代工业的精髓,哪怕是纯手工制品,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大幅提高产量。

    谭啸却是个粗线条,懒得探究其中的含义,只关心最后的结果,问道:“听军门话里的意思,燧发枪以后造的会快些,是不是?”

    汪克凡说道:“不错,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厚积薄发的道理,开始半年慢一些,以后会越来越快,预计一年后进入大规模生产期。再用一年给全军换发新枪。”

    谭啸连连点头,一本正经地对王奕说道:“噢,明白了,小王奕,你最多只用等两年,就能用上新枪了。”

    王奕反唇相讥:“最多一年半吧,咱们比武场上见,我总能排到岳州营的前头!”

    见他们两个斗气,众将一阵嬉笑,王景上前对汪克凡行了一礼,说道:“启禀军门,燧发枪虽然一时生产不及,但修械所还造出了另外一种新枪,威力强大,可以弥补这个空档。”

    另外一种新枪?汪克凡事先也不知道这件事,倒真是个意外之喜,有燧发枪珠玉在前,众将也对新枪充满了期待。

    为了加强今天献宝的效果,王景事先对新枪严格保密,还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见大家的胃口都被吊了起来,他心中暗喜,命令手下重新布置靶场,把靶子又向后移动了二十步。

    这么远!靶子现在已经在八十步开外,只有使用强弓的武将才能在这种距离射箭。(这里说的是直射的有效射程,也就是“弹道”高度不超过目标高度,这样才能保证精度和杀伤力,如果单纯求远的话,一石强弓以四十五度仰射,射出个二三百米是轻而易举的的事情。)

    王景一声令下,两名士兵一前一后,抬上来一个大家伙,长度七尺有余,枪管比鹅蛋还粗,巨大的枪托看上去就十分沉重,后头那个士兵凑上去瞄准,脑袋加半个身子都被挡住了。

    抬枪!看到那独特的外形,汪克凡的心里立刻闪出一个词,这可是“我大清”最喜爱的大杀器,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还在使用。

    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一百年后的满清在火枪的研发上走入了误区,一味追求长枪管,以加大射程和精度,而且把抬枪做的粗大笨重,以保证不会产生炸膛等问题,没想到殊途同归,修械所模仿日本人使用的铁炮,也把抬枪搞出来了。

    这个东西可以叫枪,也可以叫做轻型的火炮,修械所造出的抬枪重达二十五斤,子弹也有二两一钱重,就像一把超大的鸟铳,由于一个人无法操作,要架在前面的士兵肩膀上射击。

    “呯!”

    枪声响处,八十步外的靶子被准确击中,从望远镜里能清楚地看到,靶子上木屑四溅,说明抬枪的威力很大,众将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纷纷交口称赞这种新枪,把王景夸得喜笑颜开。

    方正铮也非常兴奋,说道:“请军门为新枪赐名。”

    汪克凡淡淡一笑:“就叫抬枪吧。”

    这个名字很形象,大家都一致赞同,抬枪只要两个人抬着就走,机动性还算不错,威力却非常大,大家都对这种武器很感兴趣,围着王景询问产量和使用方法等等。

    修械所去年一直在试图改进原有的鸟铳,抬枪的生产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一个月能造几百支,众将得知后都非常高兴,一致要求给部队大量配备抬枪。

    汪克凡却泼了一瓢冷水。

    “不行,抬枪可以造一些,但要排在燧发枪的后面,绝对不能影响燧发枪的生产。”他说道:“抬枪射速慢,被敌人近身后没有任何自保手段,只能当做一种补充火力,不能在楚军里大量配备,修械所如果能排开时间,可以先造上几百支抬枪应急,不要搞的太多了……”

    抬枪的设计理念存在问题,在这个年代还勉强能够使用,但注定是一种很快就被淘汰的武器,明明有更先进的燧发枪,汪克凡不愿把有限的资源都投入到抬枪生产中,更不愿楚军上下都使用这种加强版的火绳枪。

    “是!是!”王景的神色有些尴尬,他想不通,汪克凡为什么对抬枪不太感冒,但幸运的是,他多少还允许生产一些抬枪,修械所的这番努力没有白费。

    汪克凡也觉得话说的生硬了,又鼓励劝勉了几句,王景的神色才好看了些,在明末时期鸟铳就算先进武器了,抬枪毕竟有自己的优势,楚军可以配备一些。

正文 第一二八章 超级大肥羊

    过去两年中,汪克凡基本都在外征战,井冈山地区的最高领导是樊文钦,修械所这边没有上级主管,全由着王景他们自己发挥,所以才会走上岔路,搞出抬枪这种四不像的玩意儿。这其实也难怪王景等人,修械所一直在因陋就简搞生产,没有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做基础,为了提高鸟铳的精度射程和可靠性,只能把火枪做的越来越长,越来越大。

    以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方正铮这个内行担任上级领导后,修械所在大方向上就有了掌舵人,不会搞出更加奇葩的东西。

    汪克凡对他的要求很明确,一是实现燧发枪的量化生产,二是完成对新式弗朗机火炮的仿制,为了配合他的工作,汪克凡甚至建起了一座教堂,把瞿纱微神父留在井冈山地区传教,并帮助修械所制造新式火炮。

    那座教堂很小,瞿纱微神父却非常满意,他骨子里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一心要把上帝的福音推广到阳光照耀的每处土地,早就厌倦了跟着楚军四处征战,汪克凡既然允许他传教,他就痛快地答应了对方的条件,尽力帮助修械所制造大炮——那些邪恶的鞑靼人到处拆毁教堂,驱逐传教士,已经成为上帝的敌人,就让大炮的怒火送他们下地狱去吧。

    自从年初进攻黄州府,楚军已经连续作战四个月,几乎走遍了大半个湖广,全军上下都非常疲劳,伤员和新兵大量增加。武器装备需要修理更换……在井冈山地区进行休整后,官兵们享受着难得的平静,部队的战斗力逐渐恢复。

    老躲在山里不是长久之计。将领们纷纷向汪克凡提出建议,应该尽快跳出井冈山,寻找战机再打一两个大胜仗,以改善楚军的处境,下半年的日子能过得轻松点。

    积极求战是一件好事,汪克凡当然不会打压将士们的热情,只是告诉他们时机尚不成熟。稍安勿躁,再等一段时间。

    汪军门在等什么?众将都不明就里,非常奇怪。

    这天下午。陈尚文回到了井冈山。

    为了避免另生枝节,陈尚文去南昌的时候非常低调,化装成普通商人秘密前往,不料金声桓当场翻脸。把他们一行人都抓了起来。更加匪夷所思的是,金声桓当天晚上又来了一次大变脸,亲自为陈尚文松绑赔罪,并把他请入密室,摆下酒菜款待,奉若上宾。

    “朝廷里耳目众多,本将虽然身为江西总兵,其实也处处受制于人。不得不谨慎从事,让贵使受委屈了……”金声桓非常客气。先殷切询问隆武帝和汪克凡的近况,又反复强调渲染自己降清后的不得志,在酒桌上狠狠地发了一通牢骚,一杯接着一杯,竟然把自己灌醉了。

    陈尚文准备了一肚子的说辞,但面对醉成一摊烂泥的金声桓,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只好叫来金声桓的手下,告诉他们大帅喝醉了。

    一阵忙乱,金声桓被搀进内宅休息,时间不长,一名亲兵统领来到酒桌残席旁,声称大帅事先有命,为了保证陈尚文等人的安全,今天晚上要连夜把他们送出南昌。

    半请半推,陈尚文稀里糊涂被送出南昌,回到了井冈山……

    “这个老狐狸,不肯轻易咬钩啊。”

    汪克凡笑着骂了一句,安慰一脸惭愧的陈尚文:“这件事怪不得你,招降都要反复试探,讨价还价,哪有一次就谈成的。”

    “多谢军门宽宏大量!”陈尚文说道:“我听那金声桓说,南昌城里如今文武不和,争权夺利,他和王得仁做一路,巡抚章于天和巡按董学成做一路,两方正斗得不可开交,也许是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说的很有道理。”汪克凡点了点头,递给他一份薄薄的资料:“有关章于天和董学成的情报不多,这是情报局刚刚整理出来的,你先看看。”

    情报局一直忙于湖广会战,还有精力关注江西吗?陈尚文带着一丝疑问接过细看。

    没想到的是,这份情报虽然不算长,内容却简明而详尽,薄薄的两张纸上写满了蝇头小楷,记录着章于天和董学成的各种资料,籍贯、出身、家庭情况,个人的喜好,以及从政以来的简单经历等等,短短几百字就勾勒出一个人的方方面面。

    章于天是辽东的汉人,早在皇太极时期就中举出仕,是满清自己培养出来的汉人文官,“根正苗红”,深受信任,当然看不清金声桓这个降将,再加上满清继承了大明以文制武的传统,所以处处压金声桓一头。

    权习在旁边介绍道:“章于天早年在清军中担任提调官,后来也一直负责粮草辎重,所以和军中的关系很深,素有能吏之名,不过此人秉性贪婪,为官数任都有贪腐之名,到了江西后手脚也不干净,为了钱财和金声桓起了几次冲突。”

    “好啊!满清的贪官越多越好,这个章于天也许会是我们的好帮手。”汪克凡笑着问道:“那个董学成呢?这个人有什么弱点?”

    权习答道:“董学成在清廷中根基较浅,事事听命于章于天,而且一样贪财如命,两人狼狈为奸,在江西强取豪夺,短短几个月已经敛下了上万两银子。”

    “两个人都是贪官,有意思。”汪克凡皱起眉头,用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桌面,想了一会儿说道:“金声桓早就对反清之意,但这个人狡诈坚忍,虽然处处被章于天刁难,也强忍着没有发作,要是时间长了,没准还会缩回去,眼下必须给他添上一把火,逼得他不得不反。”

    陈尚文问道:“军门此言极是,但不知如何添这一把火呢?”

    汪克凡沉吟道:“这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得做的天衣无缝,让章于天看不出破绽,这样吧,我这里先准备一下,你过两天再去一趟南昌府……”

    ……

    董学成身为江西巡按御史,负责监察江西官场的吏治,江西各个州府的地方官大都是投降的明朝官员,屁股一向不干净,董学成新官上任三把火,到任之后连查了几个案子,揪出了好几个贪腐的知府知县,不但为满清立下了功劳,也在江西官场上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政绩有了,下面就该考虑自己的利益了,在接下来的查案过程中,董学成表面上仍是公正无私的样子,私底下却开了后门,只要犯案的官员识相,及时献上大笔孝敬,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如此通情达理的行为,那些贪腐官员提起他仍然恨得咬牙切齿,原因无法,董巡按要的实在太狠了,犯案金额是五千两银子,他就得拿走两千五百两,犯案金额是五两银子,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