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110章

残明-第110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初隆武帝上台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拥立桂王,但是南明大量的文武官员和宗室勋贵都刚从南京逃到福建,国家的政治中心还在东南地区,隆武帝取得东林党和郑芝龙兄弟的支持后,抢先在福建登基称帝,把偏处广西的桂王甩在了一边。

    福建之变,隆武朝廷基本覆灭,隆武帝本人下落不明,很可能被清军剿杀,拥戴桂王的政治势力重新抬头,其中不乏文武大员和前朝重臣,尤其以广西巡抚翟式耜、前大学士陈子壮为首。

    何腾蛟、丁魁楚等人的态度则非常暧昧,还在静观形势变化,等待隆武帝最后的下落。

    何腾蛟在封疆大吏中实力最强,只关心湖广那一亩三分地。更希望南明维持现状,对近在咫尺的桂王不是太感冒,当然,如果隆武帝真的死了,他也会支持桂王。

    丁魁楚则更加积极一些。和翟式耜频繁联络,仗着自己实力较强,有意染指内阁首辅,但他一向爱搞左右骑墙,政治投机,在隆武帝的下落没有明确之前。他还没有公开表态。

    “哼,真当朕是死人么!陈子壮饱学宿儒,执掌礼部多年,还知道君臣之纲吗?!”隆武帝怒不可遏。

    陈子壮属于东林党巨头之一,崇祯朝担任礼部侍郎,弘光朝担任礼部尚书。和圆滑的钱谦益比起来,陈子壮这个人相对更正直一些,但也更迂阔一些。

    隆武帝曾经任命他担任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但是陈子壮对封建伦常看得非常重,认为桂王才该继承大统,隆武帝不该当皇帝。就辞官归乡撂挑子了。

    事情只到这一步的话,隆武帝本来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他明明还没死,陈子壮就支持桂王登基,让隆武帝愤愤难平。

    更让他闹心的是,唐王朱聿鐭那边也不安生。

    隆武帝本来就是唐王,当了皇帝之后,唐王的位子传给了亲弟弟朱聿鐭。

    隆武帝从福州出逃的时候,唐王朱聿鐭并没有跟随他一起逃亡,而是留在福州。就在前不久,和一些宗室官员乘船出海,从海路逃到广州。

    有消息说,唐王也准备争位,正在着手布置。并且取得了大学士苏观生的支持。

    “陛下,唐王殿下未必敢与陛下争位,而是为了对抗桂王。”汪克凡好言相劝。

    这件事说到底,还是隆武帝本身的威信不够。

    如果隆武帝得到所有人的拥护,唐王是他的亲弟弟,继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桂王什么事,正是因为桂王这边闹得太凶,福建派系的政治力量才会做两手准备。

    反过来说,桂王那边急不可耐,也是为了抢占先机,免得隆武帝真的死了,皇帝宝座又被唐王抢走了。

    (多说一句,唐王朱聿鐭就是绍武帝,历史上隆武帝死了之后,绍武帝和永历帝争夺帝位,结结实实打了一场内战,让清军轻易地占领了广东。)

    “我知道,我就是发发牢骚。”隆武帝的情绪很差,不管有什么理由,藩王觊觎大宝都是皇帝最忌讳的事情。

    “陛下驾临南雄府之后,只需一纸诏书就可安定天下,使桂王唐王悬崖勒马,宵小之徒没有可乘之机……”

    眼下最要紧的,是要尽快稳定政局,以免桂王和唐王越走越远,最后骑虎难下,只能和隆武朝廷分裂。

    “不错,正是为了这个,我才把你找来。”

    隆武帝点了点头:“欲定天下,先定朝纲,朕有意命象冈先生(何吾驺)出任首辅,但象冈先生身有残疾,朕犹豫不定……”

    隆武帝孤身逃亡,整个朝廷基本上已经垮台,仅凭他自己镇不住桂王,镇不住那些反对他的政治势力,必须先把朝廷的基本班子搭起来。

    谁当首辅,谁进内阁,这些最重要的位置要有个安排,让天下人看到隆武帝仍然控制着局势,各方的政治势力也都支持隆武帝。

    内阁成员,就是各方政治势力的平衡,如果有重要的政治势力没有出现在内阁中,就说明隆武帝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这是非常危险的。

    在隆武帝的心目中,已经有一个大致的名单——何吾驺、吕大器、苏观生、郭维经、傅冠、杨廷麟,以及不好驾驭的陈子壮。

    隆武帝能够当上皇帝,靠的是东林党和郑芝龙兄弟的支持,他上台之后,又尽量笼络南方的文官士绅,手下主要就是这三股政治势力。

    东林党和复社,曾经是隆武帝最重要的支持者,但现在隆武帝已经意识到,仅凭东林党的支持不足以成就大事,而且东林党的党魁黄道周已经牺牲,首辅的位置就不能给他们了——吕大器被排除了,陈子壮本来就和隆武帝不和,会不会应诏入阁都在两可之间,当然更不用考虑。

    (吕大器,也是东林党巨头之一,曾经担任过史可法的副手,隆武朝大学士,刚刚逃到广东。)

    郑芝龙已经和他分道扬镳,但现在又多了一个汪克凡,他们都属于手握兵权的军阀,首辅的位置肯定不能给他们,傅冠被排除了。

    剩下的,就是两广和江西一带的南方官员,这些人算是福建朝廷的残余政治势力,对隆武帝比较忠诚,主要包括何吾驺、苏观生、郭维经和杨廷麟。

    大学士杨廷麟虽然是江西人,但也属于东林党,而且被清军包围在赣州城里,不用考虑。

    苏观生对隆武帝比较忠诚,但不是正牌科举出身(国子监肄业),入阁都嫌勉强,不可能担任首辅。

    郭维经的资历太浅,弘光朝的时候才是个七品的监察御史,担任吏部兵部两尚书已经是破格提拔,由他来当首辅,根本镇不住场面。

    剩下的,就只有何吾驺。

    何吾驺是广东人,代表着南方的政治势力,对隆武帝比较忠诚,和其他派系不即不离,是首辅的最佳人选……但他摔断了腿,堂堂一国首辅是个瘸子,实在太难看了。

    隆武帝对此有些顾虑,但他能用的就这么多人,其他人都不合适,只能选择何吾驺担任首辅。他来征求汪克凡的意见,主要就是打个招呼,看看汪克凡的反应。

    “汪卿,由象冈先生出任首辅,你觉得合适么?”

    “以貌取人,为尊者大忌,象冈先生为人中正,定可胜任首辅一职!”汪克凡没有意见。

    他和隆武帝之间是互相合作,互相利用,隆武帝只要脑子没有进水,就不可能让傅冠担任首辅,汪克凡最担心的,是隆武帝向东林党妥协,由吕大器担任首辅。

    东林党虽然屡遭打击,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朝野中还有很大的势力,早期的东林党不予评价,但南明时期的东林党除了误国专权之外,几乎是一无是处……从隆武帝给出的名单看,吕大器、杨廷麟、陈子壮,东林党在内阁中几乎占了一半,如果再由吕大器担任首辅,隆武朝廷的施政方针和福建时期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傅冠当不成首辅,何吾驺是最好的选择。

    何吾驺从崇祯朝开始,几次担任首辅,几次被搞了下来,不擅长搞政治斗争,他和东林党一直面和心不合,很可能会选择和自己合作……

    汪克凡现在实力不够,除了傅冠之外,想再推荐几个人入阁,都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接受这个结果,但是趁这个机会,为傅冠争取一个更好的位置,却是可以操作的事情。

    “启禀陛下,原大学士傅冠才干过人,威望卓著,当在象冈先生之后入阁……”

    明朝入阁的成员中,排位顺序一般就是入阁的先后顺序,傅冠不当首辅,也要当老二,最少要当个老三。

    “嗯,吕大器似乎更合适些,容我想一下吧。”隆武帝有些犹豫,东林党的势力不可小瞧,这里面要搞平衡,如果把吕大器放到第三位,估计东林党要大闹一场。

    “若是如此,臣保举傅冠担任左都御史。”

    “这个……”隆武帝更加犹豫,明显不太愿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阅读。)

正文 第六十五章 乌合之众

    汪克凡对首辅没有非分之想,隆武帝很满意——知道妥协和让步,这点非常重要。

    汪克凡提出让傅冠担任次辅,隆武帝不能接受——次辅就是内阁的老二,这个位置要给东林党留着。

    汪克凡提出让傅冠担任左都御史,隆武帝也不愿意——很明显,这是汪克凡的又一次让步,不当次辅可以,具体职务安排个左都御史吧。

    但是隆武帝觉得,左都御史比次辅还重要。

    次辅是个身份待遇的问题,东林党肯定非常看重,说出去比左都御史要风光得多。

    但是在隆武帝和汪克凡的下一步计划中,要大力重建都察院,通过清理吏治来掌控官场,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长官,实际权力会非常大。

    左都御史给了傅冠,等于把人事大权给了傅冠,如果真的接受了这个条件,把何腾蛟搞下去了,湖广可能落入汪克凡的手中,把翟式耜搞下去了,广西可能也落入汪克凡的手中。

    “汪卿,由傅冠掌管兵部如何?”隆武帝试着还价。

    汪克凡是武将,傅冠担任兵部尚书,正好在一起配合,听上去挺合适的,但他自己也知道,朝廷现在就是一个空架子,兵部有名无实,没什么权力,汪克凡八成不会答应这个条件。

    “傅冠不知兵事,恐有负圣恩,若陛下以为他不宜担任左都御史,不如放他出任两广总督。”汪克凡话里隐约带上了骨头,你开的价码太没有诚意,傅冠没必要入阁了,直接顶丁魁楚的位子就行。

    但是,这已经到了汪克凡的底线。

    “好吧。容我再考虑一下……”隆武帝没有直接答复。

    ……

    南雄府,位于广东的东北部,毗邻江西,距离赣州大约二百五十里。

    隆武帝和恭义营到达南雄府后,见到了傅冠和吕大器。

    吕大器从福建逃脱之后,辗转来到广东境内,听说隆武帝已经脱险,就赶到南雄来面圣。

    到了这个时候,隆武帝终于有点皇帝的样子了。

    他手下有何吾驺、吕大器、傅冠、郭维经四位重臣,有汪克凡等武将。还有一些中低级的普通官员,以及集结在南雄的四万大军,可以把朝廷的架子重新搭起来了。

    隆武帝和文官们忙着排座位,分果果,对权力重新划分。汪克凡已经对隆武帝交了底,对这件事就不太关心……两广是南明最好的地盘。如果让傅冠出任两广总督。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如何搞定桂王和唐王,是隆武帝自己的问题,让他忙去吧,汪克凡趁这个时间到明军各部去看了看,了解敌我军情,准备赣州战役。

    因为唇亡齿寒的原因。广东对救援赣州最为积极,丁魁楚派来部将童以振四千人,梁志仁四千人,大学士苏观生又募集了三千人。还有一支招募的潮州海盗,拥有大小船只四百余艘,充当明军的水师。

    金声桓的水师,都是原来大明的江西水师,后来投降了满清。

    如果是几条船的小规模战斗,和凶悍的海盗比起来,金声桓的水师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海盗不是正规军,没有打过这种大规模的战役,也没有和步兵配合的经验,如果没有一员大将统帅的话,这伙海盗未必是清军的对手。

    由施琅来统帅这伙海盗,效果会好得多。

    汪克凡专门到水师看了一下,施琅这些天对海盗的管理很严格,虽然算不上军纪严明,但起码没有太大的漏洞,这对懒散惯了的海盗已经很难得了。

    算上这伙海盗,广东兵总共有一万多人,其中以童以振和梁志仁所部的战斗力较强,无论军容风貌,还是武器装备,在南明的部队中都算中等偏上的水平。

    赣州是广东的屏障,丁魁楚下的本钱不小,除了他自己的督标营,童以振和梁志仁就是广东最能打的部队了。

    苏观生募集的那三千人就差了很多,他刚到广东不久,还没有站稳脚跟,又遭到丁魁楚的排挤,虽然顶着个大学士的名头,也只招募了三千义兵。

    义兵都是刚刚招募的百姓,凭着一腔热血来杀鞑子,士气很高,战斗却远远比不上正规军,但就像抚州义兵和吉安义兵一样,如果能通过战场的残酷考验,他们也会慢慢成长。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何腾蛟也派来了一支部队,衡州总兵曹志建的三千人马,曹志建是湖南军阀之一,部队的战斗力比张先壁强一些,但比郝摇旗、王进才等人要差一些。

    这里面也有汪克凡一份功劳,何腾蛟授予他南昌副将的职务,他却敲山震虎,暗示自己要去迎驾隆武帝,何腾蛟不愿和隆武帝搞得太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