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林知县没能识破粮长们拖税欠税的手段,朱棣冷哼一声。
“某事宜行,却被吏员阻止;某事宜止,却听从吏员建议实施,如此无能……”
杨荣盯着朱棣,眼中满是古怪的神情。
朱棣察觉有异,往杨荣望去,见杨荣不自然地将视线挪开了,心中不免有种不祥的感觉。
从朱瞻基开始,明朝的皇帝就并不掌握低品官员的任命权了。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七品以下以及不入流的官员就不说了,仅仅知县就有一千多个。开国皇帝除外,后世的皇帝都是生长于深宫内院之中,认识的人有限。若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知县,那多半只能闭着眼睛瞎点了。所以,低品官员一般都是吏部提供名单,内阁讨论确认,然后交由皇帝盖章即可。
明太祖和明成祖由于精力充沛,因此还偶尔直接任命低品官员,但数量也不多仅知县的职位就有一千多,皇帝就算认识那么多人,也不可能对他们都非常了解。
朱棣仔细回忆着,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名。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节更多,!
第三卷 第八章 能员
知县……常州……林海!
这时,林海的资料浮现在朱棣的脑海里。
林海,字原古人一般都是双字,单字极为罕见,朱棣见少识寡,只知道屈原也是单字。林海是大地主的庶子,因师从法家而不屑于死读四书五经,因此没能考上功名。好在家族在当地颇有势力,一番运作之下,好歹成了一名吏员。在当地县衙任掾时,职内事务,处理快捷,深得知县的赏识,称赞他干练通敏,廉介无私。明太祖为保证封建官吏的选与任用,推行三途并用之策,明成祖遵行不悖。永乐元年时,林海吏期已满九年,按例应允给赴京考职。
明初当官主要有三种途径:进士监生当官,荐举当官,吏员当官。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荐举当官和吏员当官的路基本上被堵死,只剩下进士监生当官一种途径。
荐举当官的缺点是比较容易形成。但朱棣规定了“告无罪”制度,因此通过贿赂而获得“荐举”的难度大增。为了保证荐举制度有效,还可以规定被荐举无能或犯法则荐举连坐。当然,连坐的规定不能太苛刻汉武帝诏令郡国贡举贤才,由于选令过于苛刻,竟造成各郡未荐一人。可见,察举法规过严或过宽都不行。所以朱准备这样规定:被荐举而为官,未曾升官前失职,则荐举连坐;若被荐举升官后失职,则考察提拔连坐。这条规定容易导致被荐举仕途艰难,但朱棣对此并不是很在乎。既要保留荐举这条路,又要尽量减少,还要保证被荐举仕途顺利……世间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事?
相比之下,朱棣更反对吏员升官的路被堵死。
应当说,科举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选拔制度,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甚至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明。但如果将科举考试神化,则又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在朱棣看来,最佳的办法是以科举制度为主,然后将“荐举制度”以及“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作为有力补充。
吏员当官的正式说法应该是“吏员考满迁转制度”,是指吏员三年一考核,“一考满迁转”、“二考满办事”和“三考满出身”。也就是说,如果吏期任满九年,每次考核都能考满,那么这名吏员就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这种制度在明初执行得还不错,可惜在明代中后期,由于科举制的日臻完善,“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便逐渐名存实亡了。
吏“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性服务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也不能考进士。
由于明朝吏员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而中后期又极难得以通过磨勘考满而出仕,这不仅埋没了大量人才,也造成吏员的腐化堕落对于断绝了升官希望的吏员来说,既然被剥夺了精神追求的权力,那也就唯有进行物质追求了。
别看理论上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地方行政时是官领导吏。但由于吏比官更精通“业务”。因此吏总是很容易糊弄官。要知道。除非皇帝有明确地上谕。否则在处理“业务”时往往需要查案例。即过去处理这类事情地成案。以便援例办理。由于事情千差万别。不是一个成案可以解决。有地必须七弯八拐。援引很多成案才能解决一个问题。这些案例堆积如山。汗牛充栋。如非熟手。无异于大海捞针。官员们很少有人能够熟悉钻研“业务”。因此在行使职责时不得不听命于书吏。
此外。帝国地政策和法令往往都是些“原则性意见”。是用漂亮地文言文写成地。因此是含糊其辞和语焉不详地。具体尺度全靠执行掌握。官员们既然不懂行。则升迁地快慢。处分地轻重。赋税地多少。工程地增减。自然也就都由胥吏们说了算。或被胥吏牵着鼻子走。所以。明末地顾炎武。便说当时地情况是“百官虚名。而柄国吏胥也”。清末地郭嵩。也说有清一代是“与胥吏共天下”。
坚持“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会带来两个明显地好处。一是可以让吏员拥有更高地精神追求目标。稍稍减轻一下吏员腐化堕落地程度。另一个好处则是曾经做过吏员地官不那么容易被手下地胥吏糊弄。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真实地情况不是吏怕官。而是官怕吏。
吏员不能成事。却能败事。所以。往往反倒是官员需要贿赂吏员。例如。兵部按军功任命官职。如果不给经办地吏员一些好处。他就会设法刁难。你非常正直。吏员会把记
功政绩地文件涂改几个关键字。然后给主管长官上报T3有涂改。按制度应当核对。以核对为名把你地升迁挂起来升迁这种事时间拖得过长。弄不好就会有什么变故而失去这次升迁地机会。所以。官员往往只能按惯例向经办地吏员行贿。待贿赂到手。该吏员便又对主管长官说:虽有涂改。经核实无误。
又比如说管理册籍并协助里长攒造黄册、稽核钱粮地书吏。他们把田赋征册收藏起来世代相传。将之视为枕中密宝。不肯示人。即便示人。也因其从中舞文弄墨。让别人无从识别。州县政府催征田赋时非依靠书吏不可。他们盘踞征收机关。虽驱之不去。因贴近民间。能随时跟踪人户田地转移买卖地情况。因此民户可以欺官府。却不可以瞒里书。
永乐年间有个叫况钟的吏员后来升任苏州知府,他深知吏治中的积弊,到任苏州初理政事时,先是假装木讷,不懂诸务,群吏们怎么说他便怎么做。群吏异常高兴,认为太守糊涂可欺。三天之后,扮猪吃老虎的林海露出狰狞面目。他召来群吏责问:“前某事理应施行,你们却阻止我;某事理应制止,你们却让我施行。你们这几个人长期谋私舞弊,死有余辜。”立即捶杀数人,将贪虐庸懦的僚属全部斥退。从此一府大震,人人奉法,人称况钟为“况青天”。可见,从吏员中提拔官员,对于治理吏员非常有效。
由于朱棣知道况钟这样的典故,因此对于“吏员考满迁转制度”特别上心。在察看吏员简历时,现林海推荐人的评语是:“师从法家,明察秋毫,性苛”。别的推荐人都是说好话,但林海的评语中却有“性苛”的评价,这便引了朱棣极大的兴趣。相对而言,朱棣倒是更欣赏性子苛刻的官员胜过老好人式的官员。因为这个缘故,朱棣便罕见地特意御点林海为常州知县明明这个林海是自己亲自选定的,此时却反过来批评他“无能”……
想到闹出这么一个大乌龙,朱棣老脸一红,敏感地瞟了一眼杨荣。见杨荣正一脸木然地吃着菜,似乎刚才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想,终于放下了心。
犹豫了一会儿,朱棣为了掩饰刚才的错误忍不住说道:“……林知县故意表现得如此无能,肯定是为了引蛇出洞。”
杨荣紧闭着嘴不敢搭腔。刚才皇上已经闹了一次乌龙,若这次又判断错了,到时候老羞成怒起来,怒火谁又承受得起!
张辅虽然不知内情,却也不敢胡乱拍马屁。平时拍下马屁,过去也就算了。哪怕皇上对某件事判断错误,之后皇上也不会自讨没趣重新提起。但这种时候若是说什么“皇上高瞻远瞩”,万一等会儿情况并非如皇上所料,岂不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所以,张辅也紧紧地闭着嘴。
见没人搭腔,朱棣自觉无趣,但没有继续就这件事说下去。他对林海的了解仅限于书面上,万一林海并非如同评语上的“明察秋毫”,岂不是连累了他英明神武的名声?
还是老老实实睁大眼睛观看接下来的事吧。
……
板子打完了。林海走到行刑的地方看了下行刑效果,对行刑的衙役们嘿然一笑。
“看起来皮开肉绽鲜血淋漓蛮能唬人的,可既没伤到筋骨,也没有造成什么暗伤……都是家传的手艺吧,不错,都很不错。”
衙役们目瞪口呆地望着知县大人。外人或许听不懂林海说得是什么,但他们怎么可能听不懂。胆子相对较小的衙役只觉得两腿软,正犹豫着是否应该下跪讨饶,可林海说了这句话后却不再理会他们,而是背着手又回到刚才的地方。
林海立在滴水檐下的石阶上,对下面的人群说道:“这些人拖欠朝廷的税款,所以本官打他们板子以作惩戒。但光打板子还是收不回拖欠的税款,所以本官决定……”
林海故意拉长了音调,待围观人群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后,一字一句地说道:“说服欠税卖掉田产抵税!”
林海将视线移到那些刚刚挨过板子的人身上,娓娓说道:“你们所欠税粮合起来最多也不到百贯,可名下的田产最少都有一百亩,多达一千多亩。你们的身份已经通过了典史里正的证实,只要你们愿意将自己名下的田产卖掉,只需要按个手印,那便不仅能够偿还拖欠的税款,还能余下几千甚至数万贯钱财。”
围观人群突然寂静了片刻,然后便象是煮沸的开水一样沸腾起来。林海却如同没有看见一样,继续说服那些或惊呆,或惊喜的挨打。
“本官也知道,卖掉田产的名声不好。不过,当今皇上鼓励百姓移民,你们手里拿着几千上万贯钱,移居他处也就是了,怕什么?”这时朱简直怀疑林海学过催眠术,因为,那一刻他的表情和语气非常象电视里的那些催眠师。“要不然,你们可以打着投奔亲戚的名义到别的县城去居住,本官当场
给你们开路引。想一想,有了几千甚至数万贯,每T7大肉……”
“县官老爷!”一个挨了板子的人挣扎着跑到林海面前跪下,“小人……小人……小人愿意卖光名下的田产!”
林海满面笑容。
“很好!本官此刻就为你现场办理!你的名下共有田产三百零八亩,按去年缴纳的浮动税计算其强制购买价格大约是一千五百贯。但既然是自愿卖田抵债,价格自然可以低些。若有人愿意出价五百贯,你愿不愿意卖?”
“愿意!愿意!小人愿意!再少些小人也愿意!”那人忙不迭地应着。
林海将视线投向围观的人群。
“五百贯即可购买良田三百零八亩,有意可走上前来现场购买。放心,典史里正都已证实此人是该田产的主人,等会儿的买卖文书上他们也会签名担保。有了这份官府盖章的买卖文书,将来若有无赖地痞闹事,无论怎么打官司都不会输的。”
人群闹哄哄了交头接耳了半天,一个满脸横肉的家伙突然举起手高喊道:“我买了,我买!”
得到林海的允许后,那满脸横肉的家伙在衙役的引导下来到林海面前跪下。
“小人愿意买下这份田产……只是小人身上没带那么多钱,小人这就派人回家拿钱。”
“这有何妨?”林海眯着眼睛一笑。“你自派人回家取钱,这里先写好文书。待钱取来后,双方签字画押,再加上典史里正作为中人签字即。”
满脸横肉的家伙回过头打了一个手势,一个伙计模样的人立即飞快地挤出人群,象是房子着了火似的撒腿就跑。
一柱香的功夫,师爷当场写好文书,然后递给林海。
林海满意地舔舔嘴唇,拿起文书面向众人,待底下安